05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孩子的童年决定他的终生,这在犹太人中是一个至理名言,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以期将来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犹太人的思维当中,对孩子没有天才与庸才之分,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他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培养了他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一位犹太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没什么两样,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多数犹太教育家认为,婴儿在0至3岁间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模式学习,即无意识学习,后者称之为主动学习,即有意识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天才并不神秘,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看不出来,这就是潜能,即我们所说的天才。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遵循潜能递减规律的。
很多犹太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成功,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而智商的高低恰恰与早期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实例窥见犹太教育的一斑。犹太母亲爱莎说:
“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自作主张要他看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我发现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这样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总是表现得很有食欲。两只粉嫩的小手总是试图要抱紧这只奶瓶。
“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奶瓶喂给他奶时,他是不开心的,他会不停地扭头,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皱着眉头表示他的反抗。
“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摆动小鼓就会发出声音,孩子就会很高兴。
“为了让孩子分辨与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其他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多的时间中孩子就会记住绿色、红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犹太母亲海可·华斯格说:
“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教给孩子粗糙、光滑等形容词。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总喜欢往嘴里送,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大人不允许的东西是不能放进嘴中的。”
犹太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她们总是在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一种好的方法,她们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她们认为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个犹太母亲的责任,也是一个母亲所应承担的民族责任。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