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延青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延青著的《人事》从题材上大致分三类。一是抗战题材,二是写母亲和少年时期的生活,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关注的是现代化背景下农民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就是现代化对农民精神和心灵的影响。

作品笔法细腻,富于意蕴,饱含着真切的乡村记忆,体现出对于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以及对永恒人性的深度挖掘与书写。

内容推荐

《人事》是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作者擅长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的抗日战争,一直延续到市场经济的当今时代,长达七八十年之久,但由于这些不同时代的乡村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叙述者“我”的故乡鲤鱼川一带,且其中一些篇什,相互间存在着人物彼此交叉的“互文”关系,所以组成了一组彼此关联的乡村系列短篇小说。

目录

饮食男女

旧事二题

胶皮大车

母亲的不安(二则)

外面

看电视

人事(九则)

钟声

车祸

匠人

发小们的病

附录

《鲤鱼川随记》研讨会发言摘要/胡平等

平凡事相中的淳厚意蕴/雷达

本色的真与美/陈超

生活的质感/陈冲

语感清新的记忆书写/施战军

明人小品的现代版/鲁守平

《芸斋小说》与明净的书/苏北

“鲤鱼川”的风景/封秋昌

那些安放心灵的岁月和风景/吕先富

大地上的事/胡竹峰

干枝梅香逐文来/司敬雪

闪烁着生命光华的“碎片”/谢景林

抹不去的儿时记忆/相金科

鲤鱼川是一部故乡的词典/高维生

李延青和他的鲤鱼川/清尘

旧时光中的新意蕴/金赫楠

真诚与包容/李浩

后记

试读章节

饮食男女

都笏距天村五里路,天村属于根据地,都笏则是敌占区。

两村之间有条河,叫济河。一过济河就望见都笏村北山头上的炮楼了,它和北边的北盘炮楼,南面的灵堂院炮楼、千根炮楼遥遥相望,连成一线,将鲤鱼川、许定川两道与山西接壤的山川、道路一起封锁。太行山在这里展现出一种奇观:天村、千根以西是峰峦叠嶂的深山大川,向东却突然降为低矮的山包坡岗,延伸二十余里,最后驻足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边缘。

每回去区里,一到天村,仰望着迎面扑来的巍巍山峦,李修德浑身上下的神经就彻底松弛;而每次返回,一过济河,他的每个汗毛孔又不由自主警惕起来。

一河无忧无虑的蛙鸣,将1942年这个夏夜点缀得安详生动。

李修德踏着浅滩上摆开的一溜潦石跨过济河。不远处是一座火神庙,残破、单薄的小庙掩隐在黑黝黝一片松柏中,他怕惊飞树林和庙里夜宿的野鸟,没到庙前就离开道路,穿过即将成熟的麦田直接插到南坡根,顺着坡脚一条若隐若现的麻金石路向村里走去。夜风撩拨地边、坡沟里的杨叶,发出一阵流水般的哗啦声,然后又归于寂静,夏夜在这时有了一份难得的清凉。李修德家在村南,背靠山坡,挨坡用石头垒起一道石堵,和房屋后墙形成一条三尺宽的水道。石培上面并排着两棵碗口粗细的臭椿树,四周一种叫苞麻的灌木密密麻麻几乎将后窗遮住。来到树下,他拿起一根树枝去窗纸上轻轻敲了两下。少顷,后窗便如一扇门无声向外敞开,接着露出一张女人的脸,徐徐将一架一尺宽窄的小木梯搭过来,李修德抬脚刚爬上木梯……突然,身后响起一声呼叫:

“牛牛!”

屋里的女人和屋外的男人都被惊呆了!

李修德下意识握住别在腰里的杀猪刀,心跳如鼓,半晌方定下神。他转过身,看到苞麻丛外影影绰绰站着一个蓬头散发的女人。

“牛牛,银秀这个月二十六出嫁,咱家没场面上的人,到时候你无论如何可得去送送孩子!”

牛牛是李修德的小名,对面的女人是他叔伯嫂子秋妮。好像生怕被别人打断,秋妮一张嘴就说出这么一长串话来。李修德还没答话,屋里的女人却压着嗓门愤愤地说:“嫂子,有你这么说事的吗?什么话不能等到白天来家说!你是成心不让俺活了?!”

屋里的责备让秋妮感到一阵不安,她尴尬、慌乱地解释:“我、我闹肚子……跑茅房,恰巧看到牛牛……”

“还说,还说!还不快走!”屋里的女人急切把她打断。

李修德像只狸猫手脚并用攀着梯子进了屋。回过头,见嫂子仍在对面立着,他说:“你先回吧。”

木梯抽回,窗户无声合上,两个木塞将窗扇重新固定在窗框E。

“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女人捂着心口恼怒地说,“真是,真是!”

李修德默默将木梯安放在土炕边,原来木梯是一截伪装的炕沿。这一出儿把二闺女、三闺女都惊醒,她们在黑影里睡眼蒙咙地亲切喊道:

“爹!”

“爹!”

西套间传来老娘一声轻咳。

李修德拍拍两个闺女的脸,小声地说:“睡吧睡吧。”便下炕走向西套间。这是一座四间大小的房屋,中间算是客厅,东西各有一个套间,大女儿陪奶奶睡在西套间。

“娘,把你吵醒了?”李修德走到炕前,看到娘披着褂子坐在炕上。大闺女睡在一旁,织了一天布,这会儿打雷都惊不醒她。

“我就没睡实着。唉——”老太太叹息,“每回你一出门,我就开始盘算你回来的日子,见不着人我睡不着啊。”

李修德眼圈一酸,就湿润了。

“你别怨秋妮,她一个女人家知道什么!总觉得自家的事比天大。但银秀的事,不管多为难你都得出面。她一个寡妇家,拖儿带女,给你叔你婶儿养老送终不容易。”老太太伸手去脸上抹了一把,“别的我不多说了,总归你得成全她的体面。”

“……嗯。”

P1-3

序言

打理那些远逝的“乡愁”

王春林

谈论李延青这一系列乡村短篇小说的一个基本前提,毫无疑问是所谓现代化冲击下城市文明的崛起与乡村文明的衰颓与溃败。关于这个命题,早有敏感的批评家给出过相应的论述:“考察当下的文学创作,作家关注的对象或焦点,正在从乡村逐渐向都市转移。这个结构性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空间的挪移,也并非是作家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追踪性的文学‘报道’。这一趋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现代性——乡村文明的溃败和新文明的迅速崛起带来的必然结果。”①毋庸置疑,孟繁华这里所谓迅速崛起中的新文明,正是迅猛发展着的城市文明。伴随着城市文明日益加速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把自己的关注视野转向了现代化的大城市,这一点,在那些年轻作家中表现尤甚。之所以会是如此,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越是年轻的作家,便越是缺乏真切的乡村生存经验。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严重缺乏乡村生存经验,你又怎么可以指望他写出优秀的乡村小说来呢?一个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那些拥有真切乡村记忆的作家将会变得如同大熊猫一样地日益稀少。虽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曾经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乡村文明,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真的会面临彻底消亡的危险,但我们却很难想象,有朝一日,在中国这块乡村文明曾经异常发达的古老土地上,居然也会出现乡村记忆的断档。其实,不要说遥远的未来,即使在当下这个城市化迅猛发展着的时代,那些真切的乡村记忆也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罕越来越奢侈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如同李延青这样真切异常的乡村记忆,其实是弥足珍贵的。

单就个人的履历来看,李延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或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文学编辑,或者承担着文学界的组织工作,但就我所读到的这一系列乡村短篇小说来说,李延青其实也还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在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上颇有心得体会的优秀作家。或许与当下时代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有关,我发现,即使是短篇小说,也有越写越长的趋势。翻检文学期刊,动辄就是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已属司空见惯。而李延青的这一系列短篇小说,却非常严格地恪守着短篇小说的文体规范。除了《看电视》《匠人》《发小们的病》三篇的字数超过了一万字之外,其他的字数都被作家严格地控制在了万字以内,个别篇什甚至只有三四千字;真正做到了有话则短,无话则更短,把更多的思想内涵以空白的形式留给读者去咀嚼填充。别的且不说,但只就对于短篇小说文本篇幅的操控能力而言,李延青也堪称短篇小说的高手。

虽然加起来一共11个短篇小说[其中《旧事二题》《母亲的不安(二则)》与《人事(九则)》多少带有一点儿小小说或者微型小说集锦的意味,前两个分别由两则短篇组构而成,后一个则由九则短篇组构而成],但这些乡村小说先后的时间跨度却很大,从20世纪的抗日战争,一直延续到了所谓市场经济的当今时代,差不多有七八十年之长。作家之所以把这些作品放置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乡村短篇小说系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不同时代的乡村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叙述者“我”[11篇小说中,《母亲的不安》《看电视》《人事(九则)》《发小们的病》四篇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另外七篇虽然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但细细辨来,故事的发生地与前四篇大致相同]的故乡鲤鱼川一带。不仅如此,其中的一些篇什,相互之间也还存在着人物彼此交叉的所谓“互文”关系。比如,银子这一乡村女性,就同时出现、在了《饮食男女》《胶皮大车》《旧事二题》这三个短篇小说中。再比如,《发小们的病》这个短篇小说中,曾经先后提及的金权上吊与那场车祸,就分别发生在另外两个短篇小说《钟声》和《车祸》中。通过以上地理与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李延青就非常巧妙地把这些作品有效地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组彼此关联的乡村系列短篇小说。作家的这种编织组构方式,甚至很容易就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优秀的短篇小说,无论如何都应该有对于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与出色书写。这一方面,那篇书写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小们的病》可谓最有代表性。作品借助于已经进城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叙述者“我”,与一直留在故乡的两位发小逢时和天民之间数十年深厚交情的书写,所真切反映表现的,却是当下时代乡村世界所存在的各种急迫问题。这里,既有生态环境的被破坏问题,也有乡村道德的败坏问题,更有村一级政权特别涣散无力的问题。好在,面对着这一系列迫在眉睫的乡村问题,也幸亏还有如同天民这样的思想与行动者存在着:“我是觉得没了庄稼农村就没了魂儿,也许是没了庄稼我就没了魂儿。说不清,反正那感受就像这山上失去树木森林就会令人内心孤独、难受一样。和桂英一唠叨这些,她就说我精神病!连逢时也说我古怪,大概村里人都这么看吧。青山,我就想找一天和你念叨念叨,让你帮我分析分析,是不是我精神上真出了问题!”从叙述者“我”惊叹发小天民已经成为社会学家的言行中,已经充分证明或许只有如同天民这样的选择,才有可能给日益凋敝衰败的乡村世界带来改变的希望。

与此同时,优秀的短篇小说,更应该有对于永恒人性的深度挖掘与书写。这一方面,李延青的表现更为出色。他这一系列中的很多作品,都有着对于人性的精准洞悉与表现。《看电视》中的朱琴,之所以违心地嫁给了老翟,很显然是为了保护自己真正的心上人邵峰能够保留公职。《钟声》中的金权,之所以上吊自杀,其根本原因显然在于他的精神世界其实已经被曾经的集体化时代严重扭曲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死亡,其实是对那个不合理时代的某种无声抗议。《饮食男女》中那位风流骚情的银子,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报复自家的大伯子李修德,告发他的地下党身份,也不过是因为李修德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其人性尊严的缘故。面对着不管不顾地丢下自己转身就走的李修德,银子倍感羞恼万分:“黑暗里,银子红涨着脸愣在那儿一一长这么大,还没有哪个男人让她这么下不来台!嫁过来七八年,她和这个本家哥并没多少接触,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大伯子和弟妹应有的礼节。今晚真是阴差阳错!银子感觉一阵羞臊,继而羞臊转作一脸愠色。”正所谓“多情总被无情恼”,虽然说银子最后也为自己的出卖行为付出了以命相偿的惨重代价,但她的羞恼与报复行径,在人性的层面上,也还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匠人》中那位不依不饶地坚持告状的周向文,如果说一开始他的告状行为还是为了妻子讨一个公道,那么,到了后来,他的精神状态就已经彻底被“语录”所控制了。能够把一个人的精神被时代严重扭曲的状况以如此鲜活灵动的笔触表现出来,所充分说明的,正是李延青一种出色的思想艺术表现能力的具备。

据我所知,日常生活中的李延青,公务一向繁忙。能够在繁忙的公务余暇,腾出手来,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耐心细致地打理表现自己的乡村记忆,并将其组构成现在这样一部匠心独具的系列乡村短篇小说集,我们理应向他表示充分的敬意。

2016年12月27日凌晨O时20分许

草定于山西大学书斋

后记

这本短篇集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抗战题材,故事多来自我的姥爷白德修。他年轻时参加革命,曾三次被抓到鬼子炮楼上。有一次是冬天,关在水牢,靠吃伙夫丢进去的白菜疙瘩、烂菜帮才活下来,十个脚趾甲都给冻掉了,小腿也被冻崩。第三次就被运到日本的北海道去做劳工,直到两年后抗战胜利,才九死一生回到家。我小时候常住在姥爷家,那里是华北平原的边缘,根植在我内心的平原文化即来源于此,培养了我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还有姥爷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些故事、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揉进了我夫人家史的内容。他们家地处华北平原,她的曾祖、祖父极富传奇色彩。在小说中,我把这些故事和人物都归置到“鲤鱼川”。在这里特意说明,是为了表达内心对他们的纪念,也是为了给我母亲一个交代。母亲一直希望我能将姥爷的一生整理成文字,留给后人,而我迟迟没有动手,对此她很有意见,曾给《老人世界》编辑部和一些报社打电话,要求人家去采访她。我没有做,并不是这件事不该做,而是我觉得姥爷的经历更适合写成平民抗战小说,原来计划写一个系列,但写着写着总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打断。目前只完成辑录在本书里的这几篇。姥爷更多的地下活动,在日本的劳工生活,抗战胜利后劳工在日本的日子、曲折艰难的归国回乡之路都还没写。二是写母亲和我少年时期的生活,这在《鲤鱼川随记》中曾有涉猎,不再赘言。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关注的是现代化背景下农民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就是现代化对农民精神和心灵的影响。

人,说到底只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在繁衍前行的长河中,经验的不可复制,使得个体生命总是从无知起步。写小说,就像中医诊脉,通过故事的“脉象”让人们警惕已知或未知的“健康状态”——这状态是社会的,更是心灵和精神的。所以,我觉得文学是一项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健康的事业,是对社会和物质追求对人的异化的抵抗。

小说之后“附录”了当年专家学者和一些师友为《鲤鱼川随记》撰写的评论文章。其中,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河北省作家协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当初是中国作协创研部根据速记整理的,没有经过与会专家过目整理,保留了“原汁原味”。因为在“地理”上它们都和“鲤鱼川”相关,而且这些发言和评论,对我后来的创作极有启发和帮助,收集在书中一是为了保存,更是为了表达尊敬和谢意!金赫楠对《旧事二题》的短评和李浩写我的“印象记”,因为关系到本书中的作品,也一并附录于此。王春林先生百忙中为这本集子撰写评论,花山文艺出版社对该书出版大力支持,在此真诚致谢。

2017年2月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