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如若说,旗袍是女人的梦,那么,旗袍是男人的什么?
邂逅旗袍,竟是在西部老家。少年时偷攀一位亲戚家堆放杂物的阁楼,在诸多劫后余生的尘封藏书中,一册与“破四旧”时代大相径庭的民国老照片扑入眼帘,照片上的女子面如满月,高髻如云,身着短袖凤仙领大红丝绸装,如意斜襟,袢条盘扣,高开叉,胸前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描绘的花卉图案……难以回味我当时的惊愕。早先的女人,原来是可以这样惊艳的。当时并不知道,这件让女性真正成为女人的衣裳,有一个陌生而温情的名字——旗袍。
分明是岁月阴霾中的惊鸿一瞥,让我身在人间,却不知今夕何夕。亲戚家在民国初年,尚属书香门庭。那个遥远年代的文化传统与时代的交锋,被一件旗袍折射得今昔错位,大美阻隔。读初中时,港台影视、歌曲呼应着20世纪30年代老电影《马路天使》的所谓“靡靡之音”,以流行和穿越的力量,再次把一颗少年的心撩拨得一塌糊涂。“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我首先记住了演唱者的旗袍,然后才记住了那位叫周璇的女人。终于有机会明白,在旧照片般泛黄的岁月里,那样的女人在遥远的上海滩曾经百花争艳,比如周璇、宋美龄、阮玲玉、林徽因、张爱玲……在历史的斗转星移和世事轮回中,旗袍原来犹如出墙的红杏,一度在东南亚和港澳台的大观园里常开不败,比如邓丽君,比如夏梦,比如张曼玉,比如……
我那时就想,旗袍——她若不是我在天涯海角觅得的知音,我何曾能够在这高山隔音、流水断梦的尘世,伯牙与子期般的相遇。我认准了,大凡丝滑如水、温润如玉的绫罗绸缎,一定是为旗袍而生,为女人而存,为美丽而死的。旗袍一定懂得,她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正在情深深地生根,意绵绵地发芽,雨蒙蒙地开花。
少年时的屋檐下,一个小雨淅淅沥沥的午后,小花狗半醒半眠。我听见女孩子们聊旗袍:“旗袍,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
复古的时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某个太阳雨的时节,小城的青石小径上,常常有穿着旗袍的女人,右手搭一把油纸伞,左手拎一绣包,款款而行,亭亭玉立。举手投足间,美目顾盼时,仿佛是一种对接,对接这片古老大地上曾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仿佛是一次牵手,牵手那曾经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旗袍,由此让越来越多的女子变成了典雅高贵、风情万种的女人。那一刻,旗袍是女人的明眸,女人是旗袍的皓齿;旗袍是女人的肌肤,女人是旗袍的内心。据说旗袍是分京派和海派的,而代表江南的海派尤甚,我恍惚自问,这是江南吗?尽管故乡曾被称作陇上江南的,明知这是自勉自慰,却放飞了我无尽的遐想,真正的江南,该当是怎样一件精美绝伦的旗袍呀。 那个小雨初霁的季节,我在巴黎、柏林、布鲁塞尔的街头看到了许多身穿旗袍的倩影,既有亚洲女子,也有欧洲女子;既有耄耋之年的老妇,也有蓓蕾初绽的姑娘。我恍惚自问,这是故乡,还是异乡?这是中国的表情,还是世界的容颜?
没人猜得透我对旗袍前世的追索和今生的眷恋,一如对美的追问。有人说,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也有人说源自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还有人说是20世纪20年代满族旗服与西方时装联姻演化的结晶。我却暗暗倾向于后者,不光因为“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把旗袍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重要的是搜遍古代历朝诗词歌赋,除了耳熟能详的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虹裳霞帔步摇冠”“绣罗衣裳照暮春”等千古绝唱,找不到任何有关旗袍的只言片语。吸引我的,仍然是民国年问的两首小诗,一首是戴望舒的《雨巷》,另一首是卞之琳的《断章》。让我无法自解的是两首诗照样未曾提到旗袍,可我偏偏从“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中读到了旗袍,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中读到了旗袍。可不是,那份让人爱怜的忧郁,那份摄人心魄的妩媚,那份梨花带雨的羞涩,那份恬淡孤傲的高贵,不就是一件件旗袍的质地、一个个女人的美丽吗?人间还有什么,能让你想到如此踏莎行般的杏花烟雨,如此蝶恋花般的风花雪月,如此醉花阴般的暗香盈袖呢?当旗袍和女人融为一体,你分得清哪是仙境?哪是人间?P1-5
来自大西北的作家秦岭作品中的语言,本能地带有“古道、西风、瘦马”的音韵,这正是他文学语言的特殊信号。更可贵的是,秦岭并不满足大西北土地给予他的语言恩赐——自他东移津门之后,他的散文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怀。
——中国“大墙文学”的奠基人著名作家从维熙
秦岭的一些散文视界高远,所思、所察、所判兼容并蓄,显然与他对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绘画、音乐诸等艺术领域的纵深介入有关。散文需要作家思想的丰富性,这是秦岭的优势。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著名评论家 雷达
秦岭的散文架构开阔,富含文化元素和深刻意蕴,同时也秉承了他小说中的反思意识,这应该是频频被纳入高考、中考各类试卷分析阅读的理由。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著名作家 王彬
凡耳聪目明者,方可被称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秦岭的散文,无论写人,还是叙事,都让你收获视角独特、眼界宽阔与兼听则明的智慧。——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第七、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任芙康
秦岭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有独特的理念、视野、经纬在里面。由于拒绝跟风逐浪,他散文的样子显得结实陡峭,意象纵横,富含丰富的审美力量。
——著名作家杨显惠
务必眼观
说不准是多心了吧,散文在我眼里像小说的后花园,无论开花还是长草,都不惊不乍地在篱笆的另一边。散文的眉眼比小说要难揣摩一些,可她的气息仿佛被篱笆筛过了,更具撩拨的意味。好在散文可以怀揣自由和警惕感受世界,于是我给这个集子取名《眼观六路》。
在某次以散文为主题的“中国文学论坛”上,我发言的题目是《散文是文学的形意拳》。我不是搞武术的,但对南拳北腿也略知二三。散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有形有意,或者无形无意。无论有与无,你都不能小觑它的根基和来路。就像一个女人的肚子,你如果单纯地理解为丰腴,必然短视了些,说不定里面窝着个娃儿呢。我这样唠叨的本意,仍想说明眼观六路不像做B超那么简单。咱都不是孙悟空,女人们也都不是铁扇公主。你纵有本事钻进一位心仪的女人肚子里去,她未必会分娩你,说不准一气之下把你流产了。这个世界唯独不缺的是人,何况与阵痛无关的人。
在拳术上,形意拳最讲求眼观六路。小说似在聚一点而为之发力,有高压锅蒸米饭的意思。散文则完全是大地上散养的买卖,它自由到洒脱、随性、不羁、宣泄、放逐的程度,随手拈来,皆是内心与世界的一次双向旅程。所谓旅程,最基本的是要抬头看天,低头看地,中间看自己与世界的关联。抬头低头,都是为了守候中间那一大截念想和渴望。不记得从何时起,我的一些散文渐次被纳入全国各类年度散文选本,被作为省市乃至全国高考、中考、联考试卷中的阅读分析题。不是说凭此就能证明自己的散文得尺了,进寸了;也不是说这样的散文是俏了,还是壮了,它至少让我感知到自己内心某种柔软的信息在期刊、选本的编辑那里,在千万学子那里,完成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分享,一如篝火与烤全羊。这种分享因为受众的特殊和不同,或多或少让我感动了一下子。仅此,已经够了。咱没有蛇吞象的胃口。咱的胃里,该五谷时五谷,该清茶时清茶,当然也不排除偶尔来点小酒。不一定非得吃好的,吃真的就可以了。这世界,为食品安全把门的人比草鸡还多,可你真信了他们,草鸡会乐死你的。眼观六路时,得自个儿留点神儿。
散文最是柳暗花明的。我欣赏同行们或通透或含蓄的抒发,但我也有坚决不认账的一面,比如才情的巫气和情绪的瘴气。当然。与自己的小说一样,我也始终对自己的散文存疑,我尚能努力的就是眼观六路。至于散文的六路具体是什么,我这里也是一笔糊涂账。只晓得散文是个大世界,而真正的世界面对散文,它又非常小,只不过是一堆文字。就像我,站着是我,蹲着也不是别人。至于别人是谁?姑且算作你吧。
好像哕唆了些,写这类东西,还是欲言又止了好。 算自序了吧。
2017年3月26日
于天津观海庐
《眼观六路/名家散文自选集》收录了著名作家秦岭近年来在《中国作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的散文和随笔,既有作者对个人生活、生命、生态、情感、世态的认识和感悟,也有对中国文学的判断和思考,表达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内容包括《和田古丽》《洪堡大学的倒影》《河豚岛》《不光在金色大厅唱花儿》《丰县女人》《我的东三院》《反思是我的习惯》《有一种蒙昧我不愿相信》等重要篇章。
《名家散文自选集》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疏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眼观六路》,收录了秦岭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