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著的《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老子及老子的哲学思想、解读《道德经》的理想读物。《老子(典藏版)》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 书名 | 老子(典藏版)/百部国学传世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春秋)李耳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耳著的《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老子及老子的哲学思想、解读《道德经》的理想读物。《老子(典藏版)》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内容推荐 老子(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记录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老子(典藏版)》是解读老子及老子的哲学思想、解读《道德经》的理想读物。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老子的传奇一生及其伟大的哲学思想;第二部分对照《道德经》原文,具体注解、翻译并用生动的故事诠释这部传世著作。品读这部古代经典,从中感受老子的哲学智慧、执政治国之道,让先贤的思想光芒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目录 道德经 《道德经》介绍 第一章 大道非恒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根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物之象 第十五章 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道废焉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使民不乱④。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叵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一,则无不治矣⑨。 注解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景龙、龙兴碑及《淮南.齐俗训》所引“尚”亦作“上”。敦煌本“尚贤”作“上宝”。遂州本“民”作“人”,下句同。尚,崇尚、尊崇。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甲本残损。只剩“民不乱”三字。金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作“使民不乱”。河上公本。想尔本作“使心不乱”。易顺鼎、马叙伦、蒋锡昌、劳健诸家均主无“民”字。有“民”字义长。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帛书《老子》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甲本只残余一“使”字。想尔本作“使知者不敢不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傅、范及唐宋诸本有“矣”字。惟傅、范“治”作“为”。帛书《老子》乙本只作“则无治矣”。甲本全句损毁。敦煌、景龙亦无“为无为”三字,并无“矣,,字。 译文 不推崇贤才功名,使民众不争名位;不重视难得的财物,使民众不偷盗: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使民众不作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理是:简化人民的思想(使其头脑空空),填满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强壮人民的体魄,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即使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生事。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析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了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导致人们纷纷争名夺利。 真正的圣贤之人在治理天下时,明白大道无为的道理,知道与其将人们对于名利的欲望挑逗起来加以利用,还不如让人们没有这种名利的欲望更好:与其让人们因崇尚奖励而争得你死我活,还不如没有奖励制度,也就避免了人们的争抢;与其让人们为了那些无谓的珍宝而去偷盗抢劫,还不如让人们心目中没有珍宝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谁再有非分之想了……身做起,视名利如云烟,视金钱如粪土,并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治理天下中去,则真的能让天下人的心灵安静下来,淡漠功名利禄的欲望,认真地做事做人。也只有当人心平衡安静的时候,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百姓和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的“无为”论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活学活用 【故事】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他的开明使得当时的晋国也相对清明。很多大臣都敢直言进谏并得到采纳,在这些大臣的帮助下,晋文公励精图治.终于依靠强盛的综合国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即晋文公。他当上国君后,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同时也不忘征发各地的百姓,组织成军队,训练作战。经过两年时间的训练。晋文公觉得他的这支军队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作战能力了,于是就准备使用这支军队开始实施他的争霸计划。 这时候他的大臣子犯来见他。跟他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但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义,还没能各居其位,还没到用他们的时候。”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这个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的王后狄隗密谋叛乱,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攻打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 …… P69-71 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的人们闲暇之时,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我们应该坚持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甄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着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在文章中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