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本书根据《论语》等经典,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着作之纲领。
李毓秀著的《弟子规(典藏版)》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李毓秀著的《弟子规(典藏版)》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和解读四部分,解读部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容。书中还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圣人孔子的训导编成的。首先,我们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对自己的兄长要尊敬。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谨慎,对别人要讲求信用。我们要关爱他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跟他们学习。如果这些我们已经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圣贤的经典。
解读
《弟子规》的得名就是源自起首的这三个字,这在古书篇章的命名中是很常见的。弟子,这个词汇很常用,有着很多不同的含义,今天比较常用的意思是徒弟、门生,而在过去则常常用来泛指后生晚辈,学生对老师而言固然是弟子,孩子对父亲、叔伯、兄长而言也是弟子,甚至只要年龄辈分较低.哪怕是素昧平生的也应当以弟子自居。规,在今天的语言中,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规章、法规、规定,似乎是和教条文化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弟子规,就是说做孩子、后生、晚辈必须受到的约束,必须依照的准则,用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小孩子做人做事的规矩。做规矩要有一个高一点的标准和依据,《弟子规》是根据圣人的训示制定的。
用孔子的名言作为蒙学教材的纲要,当然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做法,绝不可能因为原则性的偏差而遭到排斥。同时,孔子的这句话正好非常全面地涉及了弟子处事的各个主要方面,用在这里更是严丝合缝。很多研习《论语》的学者也都认识到这一节对打好扎实的蒙养基础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耕种土地的制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且多以大家庭的形式存在,各个家庭的稳定程度决定了社会的稳定程度。于是,以消弭家庭矛盾为主要宗旨的孝和弟(悌)就成了最重要的做人准则。对于年龄不大的弟子来说,他们的生活中主要面对的是辈分在他们之上的父母和年龄在他们之上的兄长,应对这两类人群的准则分别称之为孝和弟。至于“出则孝,入则弟”之说,是文言中常用的“互文”手法,是一种修辞,可以使句式整齐又不至于拖沓冗长,它的意思是出入都要做到孝、弟,并不是字面所反映的“孝”是“出”时的事,“弟”只有在“入”时有用。接下来两项是谨和信。谨多体现在自己处事的态度,要谨慎、低调、收敛,不要张扬、冒失;信则体现于和人交往之中,语言上夸诞不实、前说后忘、轻于许诺,这都是不信的表现。如果仅仅以个人为中心来看,这两个项目是最贴近自身的,应该放在最前面;但是就社会意义而言,它们就必须接在孝、弟两项之后,这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特殊约定,一条独特的“公理”。爱众就不是针对什么明确的对象了,用现代人的话说,叫做善良、有爱心或博爱,大致意思都差不多,不仅中国文化里有这样的主张,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宗教或政治理论中都有类似的表述,要想成功地管理好一个人群,不可能去公然主张敌视所有人、消灭所有人,这哪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呢?亲仁,就是多接近仁人。这个“仁”又是儒家一个特有的概念,指代一个很高的又比较抽象的道德境界。什么是“仁”,对于一个能够熟练使用汉语的人来说不难理解,却很难归纳。“亲仁”之说,小则是个人提高品行修养的策略,大则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基本技能.多少是属于做事层面的要求,因此顺序上又往后排了。最后一项叫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看上去好像是说前面六条忙下来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那就学文吧,所以被放在最后当作附件。究竟这个“学文”是否真的不重要到如此程度,这是一个对《论语》原文的解读问题,历来研究《论语》的学者大有各种意见,我们现在不讲解《论语》,也不必去深加讨论,至少在《弟子规》而言,这第七个项目肯定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要在前六样做下来还有剩余精力的前提下才涉及的。要说清这一点,首先要说什么叫“学文”。这里的“文”的内涵是多元的,读书认字是学文,进一步追求能写出有文采的好文章也是学文,再-深入下去,“文”和“道”互相对应,又在文学、哲理、处世之间构成更大规模的探讨。尽管不识字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成功地做人、完美地履行圣人的教诲,但对于《弟子规》的对象来说,蒙学的基本内容之~就是读书识字.通过书面的形式把做人的道理深入心中,因此,至少“学文”的事是必需的,“行有余力”不是什么前提或假设。 …… P2-4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的人们闲暇之时,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我们应该坚持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甄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着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在文章中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