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 西域断章
胡天无雪不见君
已是下午二时。可天庭之上,太阳钟盘刚指向正午,秋阳正烈。不远处之火焰山,地表温度仍达四十多度,交河、高昌古城,皆无入秋渐凉之气象。离开吐鲁番的最后一站是博物馆,无意间,竟在克孜尔石窟抄经文书中,与大唐边塞诗人岑参账单不期而遇。“岑判官柒匹马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寥寥一行字,此乃一千多年后在吐鲁番以东阿期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纸棺上发掘的。
麻纸早已褪色,墨迹仍旧清晰,浮冉着一股千年烟火。遥想当年,漠风萧萧,岑参将一碗浊酒饮尽,付过马料钱,走出客栈。仰首苍穹,唯见胡天千里,云垂穹低,蓦然回首间,交河古城黑云摧城,风雪欲来。彼跃身上马,紧随安西四镇都护使高仙芝和副都护使封常清身后,打马前行,朝着天山南麓飞驰而去。雪地之上,留下一行行马蹄之印。
马蹄声咽,没于风雪之中。乙未年立秋后,余兀立于交河古城天穹下,茫然四顾,却不见天山飞雪,地上更无一行马队蹄印。斯时,中国作家“丝绸之路行”登车而行,朝着法显、玄奘和岑参走过的西域大地,一路向西,只是汗血宝马换成了一辆考斯特。胡天八月即飞雪,低吟浅唱,可天山无雪,朝当年岑参驰马走过的驿道极目千里,地平线尽头,阳光灿然,万里无云,天现一片佛教蓝,大唐马队隐于何处,岑参又在何方?
对于中国文人骚客而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边关冷月,千帐灯火,灵魂有安妥处,心中便有诗性与神性。于是,半阕苦吟,两行诗句,一声仰天吟啸,便将一片洪荒之域,化作温馨的精神之乡,遂成千古绝唱。从此,一首诗,一句经典,成就一处人文景观。只要诗人精神不死,斯地便永远有一个文化之魂踽踽独行,令万世景仰。
余对岑参情有独钟,源自少年从军,蛰伏湘西一隅,寒夜苍茫,冷雨夹雪,楚山凝冻,窗前窗后,皆成玉树冰山,梨花莽荡。偶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胡天八月即飞雪”,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顿时生出万千喟叹,此诗此境,竟将窗含玉树梨花飞扬为诗情画意。顿时,便被其高远意象和襟怀倾倒。后,再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仿佛见一介书生岑参,身披铠甲,兀立于轮台城郭之垛堞前,时西风正烈,辕门前旌旗不动,战马长啸,彼玉树临风,抚剑问天,将寒山望断,把吴钩看了,断鸿声中,落日楼头,唯见天山暮雪。此时的大唐士子豪气天纵,“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夜卧冰河,剑舔墨汁,下马能豪饮,上马敢杀人。夜入军帐,挥动狼毫,蘸着精神膏血,作歌赋词,戍边立业,只为封他一个万户侯。盖中国之少年精神矣。
一路向西,车沿天山大纵谷而行。羁旅遥迢,天山冷梦,西望长安,不见故人入梦来,一代边塞诗人之肉身消失于滚滚风尘里,却活在一卷卷唐诗之中,活成千古。少年岑参,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簪缨之族,从曾祖父岑文本为李世民宰相始,一门三宰相,相太宗、中宗、睿宗朝。然,其伯祖父长倩本为中宗当朝宰相、廷上重臣,至睿宗时却触怒天威,不仅祸及五个儿子被诛,就连岑参之伯父睿宗朝宰相岑羲也未能幸免,成为刀下冤魂。后株连九族,岑氏一门从此家道中落。然,岑参五岁读书,九岁吟诗作赋,少有拏云之志,欲振岑家声威。彼万里赴戎机,只为官至卿相,不辱祖宗。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后,两度出长安,过北庭,入大唐安西都护府,先为大唐名将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官,随一代常胜将军征小勃律国,兵出葱岭,直抵今日之阿富汗的库尔兴什,威震西域。一千年已矣。从帕米尔高原走入亚洲腹地的探险家斯文.赫定,踏勘高仙芝行军路线,惊叹道:“此为人类历史之第一次,乃中国最勇敢之将军也,比欧洲名将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多少倍!”然,高仙芝不识岑参之才,冷落其于幕后。两年后,彼悻然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厮混,吟诗填词,喝酒作乐。然,酒酣之后,彼怆然泪下,心不甘寂寞也。天宝十三年(七五四年),彼再度入西域,欲圆卿侯之梦,任安西都护节度使封常清之判官,随着大唐雄师降服西域三十六国与昭武九姓,留下三百多首边塞诗作。此时,彼最歆羡之人,乃封常清大夫。其未至不惑,已为国之干城。岑参吟诗献媚,一脸真诚:“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岑参终未能像心中偶像班超,封个定远侯,最终以峨眉山下一嘉州刺史了此余生,罢官之后,客死锦官城,时年五十六岁。留下一曲曲边塞高歌,吟成青山黄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吾等半卧于铁骑之上,一路坐车观天山,看西域。车过马兰,未停,车过巴音郭楞,仍未停,过博斯腾湖、焉耆、铁门关,皆未停,夜宿库尔勒。次日,前往龟兹古国库车,抵近轮台时,天地玄黄,轮台东门不再,天山以南行旅,一路秋阳红灿。胡天无雪不见君,西天取经之途,大道寂寂,已经没了马蹄声、驼铃声、胡曲声……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