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个故乡
在古城扬州,一座三合小院,只是普通的建筑。院子里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朱姓同宗,从邵伯搬来的朱鸿钧家是外来户,还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
从这扇木门里,经常见到一个5岁的小男孩进出。他有时在门槛上玩耍,推着门关上,又把它打开,叩动门环,铜质的环撞击木门板,发出清脆的响声。透过门缝往外张望,注视来往的行人,从他们的衣着装扮,肩头扛的,手中拎的东西,辨别此人做什么行业,他们中也有去天宁寺进香的信徒。这个男孩子,就是童年的朱自清,他天真可爱,个头不高,胖墩墩得结实,宽大的前额,清亮的眼睛,透出纯洁的灵气,稚嫩中显得憨实。
朱自清的家世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多枝,朱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其高祖一代。朱是后改的姓,改姓是忌讳的大事。如果不遇见麻烦,为了生存下去,姓氏不可能随意更改,等于背叛祖宗。朱家原本姓余,他们是浙江绍兴人。高祖叫余月笙,离开家乡在扬州做官。有一次酒喝多了,不幸的祸事发生,酒醉的身体失去控制,从甘泉的衙门楼上坠地身亡。突如其来的祸事,使他的夫人悲痛欲绝,不管后事如何,悲恸之下,跳楼随夫而去,留下幼子子擎。顷刻问,失去父母的怀抱,他变成孤儿留在世上。余月笙的同事,又是他的山阴同乡朱氏,平常关系很好,目睹这个家庭的重大变故,他收养可怜的无依无靠的孤儿。这个孩子从此改名换姓,走进另一个家庭。余姓变作血脉中的分子流淌在身体里,支撑生命的延续。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借来面具,他开始叫朱子擎。离开触景伤情的地方,随朱家回到了苏北涟水,并在那里生活成长,后来与花园庄的乔氏女成亲,建立自己的家庭。朱家可谓春风得意,官场一路畅通,职位做得不小,男婚女嫁不能随意,必须门当户对,朱子擎自然不例外,找的媳妇要大户人家。乔家是当地首富,嫁女是一件大事,不仅为了面子上的事。女儿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如今真要嫁人,舍不得让她离开。他们送给女儿的陪嫁,带去花粉田八百亩,这不是一笔小的财富。朱子擎有了儿子后,为了使孩子不忘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源,他给孩子取名“则余”,即表示不要忘祖宗。则余是朱自清的祖父。到了朱则余这一辈,他娶吴氏为妻,生下儿子鸿钧,字小坡,他就是朱自清的父亲,后来娶了绍兴周明甫的女儿周绮桐。家谱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这是一本同宗血缘、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对于朱则余来说,他已经第二代姓朱了,朱姓的老家山阴,朱氏家族的人不认他这个账。朱则余不是货真价实的本族人,朱家是枝外的人,属于外姓,族人对他们一家敌视,认为他们沾朱氏的光,分了家族的资源。明暗中一些人不断挑事,故意制造麻烦。亲家周明甫,他虽是绍兴远近闻名的刑名师爷,而且得到朝廷的表彰,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形式而已,联姻不能对于朱家摆脱困境有什么作用。族中老少爷们的纠缠,无形的族规根深蒂固,一圈圈的捆绑,几乎要人窒息。面对庞大的族人,不可能一家家解释,让人们接受既成的事实。远离为上策,看不到冷漠的目光,躲避族人的骚扰。则余做官离开生长的地方,不想让自己的后人受罪,他将儿子一家带走。光绪年间,朱则余来到江苏海州,做十几年的承审官,远离朱姓族人,度过人生一段平静的日子,直到卸任离职养老,再未踏回老家一步。绍兴根本无存身之地,朱氏同宗的阴谋得逞,在他家离开之际,趁机霸占则余家的所有财产。P2-4
高维生写了一系列现代名人传记,每一部都是身心沉浸所得他实勘旧址,披揽资料,如痴如醉,十年如是。读他的书,如同跟随一化传主故交游走,耳边喃喃,永无倦怠。
——茅盾文学奖得主、菩名作家 张讳
高维生的《朱自清的背影》,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关于朱自清的踪迹史。本书考据翔实,文笔洗练,把朱自清的行踪、写作、交游、地缘进行了极好地璧和,由此展开了朱自清风雨兼程、焚膏继晷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高维生写到朱自清旅居成都一节,我倍感亲切和伤怀。朱自清前后两次来成都,住在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今空军医院后边“江东民居”一带)几间平房中。这里距离我现在的住宅仅一华里,我经常散步于此,锦江滟潋,我如沐历史之风,更能体会民国一代学人那竹节般的棱倰风骨。
——人民文学奖得主、著名随笔作家 蒋蓝
清脆的滴水声跑进斗室,它似针尖钻进耳中,感受冰冷的锥刺。我没有睁开眼睛,捕捉单纯的声音,它让我回到童年,夏日清晨在姥姥家,小河沿飘来的流水声,节奏也是这么清亮,揪起我的耳朵,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人过五十,对现实不那么热心,总是调转记忆,走在怀旧的路上。
黑暗中听雨声嬉闹,它在屋子里唱一支回忆的歌。今天是星期天,整个B幢十八层大楼里的人,大多享受晚起的福利。尤其初冬的窗外,下起细碎的雨,斗室中阴冷,我裹紧被子免得寒气偷袭进来。笨重的布窗帘,将窗子遮得严实,看不到外面的情景,云华路上的公交车,一路奔走的轰鸣声,扯碎清晨的静谧。偶尔有一辆摩托车的叫吼声,闯人阴雨声中,破坏舒缓的节拍。这时候不是摩托党玩追逐的游戏,是早起进城务工的人们,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躺在床上胡思乱想,黄河岸边的家开始供暖,迎接严寒的日子。胳膊伸出被窝,感受寒气的可怕,伸在冰水里一般。皮肤上的热气,被吮吸干净,我急忙抽回胳膊,身上受到惊吓,流动一缕冷的气息。
我是一个严格守时的人,起身穿好衣服,第一件事情,拿起电动剃须刀刮脸。一夜的休息,胡须爬满脸颊,我不愿以衰老的样子,出现在别人的面前,甚至家里的人。电动剃须刀触在皮肤上,刀片旋动,发出轻缓的嗡嗡声。每天都是在这种声音中,进入新一天的生活。
高淳海在写毕业论文,昨天从学校回来,已经是午夜,我想让他多睡一会,避免弄出的音响惊醒他。打开厨房的灯,里面清冷得安静,刀、锅、铲、瓢各自待命。给电煲灌满水,接通电源烧水,空腹喝一杯水,这是多年的习惯。
这次来北碚,我采取新的方案,自己先做饭吃,然后出去散步、买菜回来再给高淳海做早饭。打开天然气,烧油炝锅,煮一碗北泉手工面条,连面带汤地吃下去,竟然出一身细汗。
带上那个蓝兜子,关好灯,我注意门碰撞得不要响,免得影响别的人家休息,楼道里的声控灯,还是听到声音的震动即陡然亮起来。两部电梯都在等待中,这么早的时间,楼里很少有上下的人走动。走出楼道时,明知外面下雨,竟然忘记带伞。我返身回住处取伞。蓝格子伞是去年带来北碚,快一年没有见面,有说不清的感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看上去普通不过,但当人们经过离别和重逢,意义发生重大变化,结果不一样。
走出小区,寄北酒店的玻璃大门关闭,大堂的灯辉煌得通亮,看不到一个人。店名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下的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客居的心情。躲在伞下,被这两个字引出一缕乡愁。我的情感不顾阴雨的日子,扑楞一下翅膀,带着慌乱的心情,飞往北方的家中。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一只手伸出伞外,感受细湿的雨瓣,在掌中植下回忆的种子。云华路上空荡荡的,清洁工穿着黄工装,一下下地清扫。整个城市如同一幅水墨画,缙云山被雨雾隐没。
记得多年前,还是青春的年龄,读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他笔下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那时迷恋他描写的句子,认为那是诗意的浪漫。现在我读了很多的书,经历太多的事情,对余先生的大量词句堆砌,玩语言游戏不感兴趣,找不到感觉。
我来北碚的那天是冬至,街头木芙蓉的枝头,残存几朵白、红的花朵,如今落叶飘飘,显现一种凄美。路边草丛听不到虫鸣声,草的叶子泛黄,生命枯萎,只有等到来年的春天,才能看到另一茬生命的出现。
沿着每天行走的路线,伞下听雨,这种现代化的折叠伞,白色的钢骨架,化纤的伞面,还是缺少点什么。如果细碎的雨弹在瓦上,特别是老式的小片灰瓦,一片片相接覆在屋顶,雨滴奏出的音响,布满古典的韵味。小时候打的油纸伞,天然的竹子做骨架,油纸的伞面散发浓重的桐油味,雨打在上面,如同珠子落在盘中,清脆而亲切。
北碚的冬雨没有激情,伸手捞一下,留下苔藓般的湿润。
在客居的日子,我写下朱自清的传记。
他留下一种生命的颜色
高维生
这个时候,我在北碚居住的斗室,只有十几平方米,坐在床上的小桌前,身边堆满资料。窗外的远处是缙云山,能看清云华路上来往的公交车。
此时,我写下文章的题目,走出朱自清的世界。春节后来到重庆的北碚,在不大的空间写朱自清。阅读他不是为了重温少年的记忆,而是对他生命的考证。从资料中寻觅他一生的踪迹,情感的碎片排列起来,形成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
印象中的朱自清,总是中学生课本上的《背影》,这是个沉重的文学符号,一提到他的名字,自然想到他笔下父亲的背影,很少深入他内心的世界。朱自清是吴越文化滋养大的,他长大外出求学,开始人生的漂泊,一直生活在北方,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朱自清在两种文化差异中生存,形成独特的文风。
一个知识分子,在漫长的生命路上,经历很多的事情,关键的时刻,表现良心和责任。很多人纠缠在朱自清是胃病死亡,而不是饿死的,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死的不重要,但体现作为知识分子,承担自己的责任。他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接到吴晗给他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朱自清毫无犹豫,伸出病中无力的手,颤抖地拿起笔,认真地在宣言签上名字。这三个字,不仅是支持与决心,也将一家人的生存拖入艰难之中。名字签得分量重,凸现他的人格和精神品质,不能用套话和大话做高尚的评价。
我每天去缙云山散步,沿路有很多的竹林,长得不怎么粗壮。每次经过,停下脚步触摸几下,感受竹子的体温,听它的呼吸声。
梯道入口处的竹林前,竖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竹报平安”,它与缙云山极不和谐。山上生长大片的竹林,不时有鸟儿叫声钻出。竹子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每吸一口,身体里有竹的气息。竹子是正直的象征,它不追求功利,心无杂念,甘于寂寞。竹子生命力极强,它不求土地多么肥沃,有一点空间便将根扎牢,繁衍生息。竹子性格鲜明,每一段竹节都在表现清淡高雅。置身于大自然中,敞开自己的情感,所有的感官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找回心灵的寂静。
中国人对竹的情结,最早追溯到魏晋时期。竹子挺拔,一年四季青翠,不拒风雨,不怕严寒,它的性格传达出内在的气韵,对人生的思考,折射在竹上。我望着竹骨节,充满自然的傲气。朱自清的文字,形成连绵起伏的山脉,耸立在时间的大地上。他的日记、诗歌、文学评论和散文作品,都是他生命的印迹。朱自清诗意的写作是内心的独白,向这个世界的倾诉。苏珊·桑塔格指出:“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一部破碎的、含义丰富的作品集——一部由残篇构成的卷帙浩繁的集子。他留下的不是完成了艺术作品,而是一次独特的出场、一种诗学、一种思想美学、文化神学和受难现象学。”当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审视朱自清,梳理他经历的每一处场景、接触过的人物,从而钩沉出朱自清的踪迹史。他将情感的碎片摊在阳光下,一个人把历史和空间串联一起,形成大历史。倾听他讲述,这些故事构建他的生活,它们和一个时代、文化紧密相连在一起,不可分割成块状。叙事是人类的表达方式,它是生命的解读。传达出人的思想、精神和质地,它们构建成生命的传记。
朱自清的文字天然质朴,不是玩弄虚情假意。他永远屈服于事实、历史的环境下。原始的情感,被朱自清储藏在生命中。每当写作时,资源不断地涌出,不可能凭苍白的乱想,编造陈词滥调的故事。每个写作者都在找寻自己的路,形成丰富的精神河流,让生命中的风吹草动遍布河的两岸。
写作不是电子游戏,在虚拟的空间,玩一些空想的游戏。写作面对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面对的是命运。
好散文应该是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融合,在心灵的容器里捣碎,流淌的汁液。
某些写作者抄袭、复制,编制一个个虚情假意的故事,他们害怕真实,使他们原形毕露。大多数人是娱乐写作,将文字当作投掷的骰子,赚来人们的眼球,在赞美声、惊叹声和热闹声中,得到效价的奖赏、大面值的虚假回报。报纸副刊发表豆腐块,马上贴到论坛上,摆好架势自吹自擂,接着有一批捧场者,献上电子掌声、电子鲜花、电子祝贺,燃起卡通鞭炮。论坛上弄得喜气洋洋,人们沉浸在文字的狂欢中。没有一个人唱反调,敢于亮出精神的手术刀,解剖还未冰冷的豆腐块文章的尸体。
文字的游戏,注入身体中的狂犬情绪,迅速燃遍全身。他们变得膨胀起来,眼睛被功利占领。他们的作品丧失真实,山寨虚假的抒情、泡沫的浪漫。他们的文字是季节的显示器,不同的时节写一篇文章,编造生活小故事,弄一段小哲理,配上小情感,结尾笔锋一转,提高几度情绪,升华主题的高度。
昨夜即将写完朱自清,狂风大作,夹着大粒的雨滴。风雨交织中写完最后一个句号。今天早上,散步的路上,沿路的竹林,叶子被雨洗得清新,空气湿润,吸一口特别舒坦。缙云山露出真面貌,云开雾散,感受朱自清背影的意义。
高维生著的《朱自清的背影(精)》这不是一本有关朱自清的研究专著,也不是一本年谱式的传记,心的楔合,已经使得作者不再顾及写作的文体与形式。阅读朱自清不是为了重温少年时的记忆,而是对他生命的考证。从资料中寻觅他一生的踪迹,将其情感的碎片排列起来,形成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没有囿于史料的编排,回忆使生命变得纯粹而又丰富。经过苦难磨砺的人,用真情和良知,还原一个真实的朱自清。
朱自清的文字,形成连绵起伏的山脉,耸立在时间的大地上。他的日记、诗歌、文学评论和散文作品,都是他生命的印迹。朱自清诗意的写作是内心的独白,向这个世界的倾诉。高维生著的《朱自清的背影(精)》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关于朱自清的踪迹史。本书考据翔实,文笔洗练,把朱自清的行踪、写作、交游、地缘进行了极好地壁和,由此展开了朱自清风雨兼程、焚膏继晷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