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一句话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这个年轻人是梦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为期末考试感到忧虑,同样也为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到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谋生、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等感到十分忧虑。
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是在1871年看到这句话的,这句话最终帮助他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闻名世界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客座教授——这是英国医学界人士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除此之外,他还被英国国王授以爵士位。在他去世的时候,两卷长达一千四百六十六页的书讲述了他一生的传奇故事。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奥斯勒。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看到的那句由托马斯·卡莱尔写下的话:“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去看远方模糊不清的景象,而是做手边确定无疑的事情。”
四十二年以后,在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当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威廉·奥斯勒爵士为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他对大学生们说,像他这样一个曾经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的人似乎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头脑”,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说,自己的好友们都十分清楚,他的头脑其实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既然如此,他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他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活在一种“完全独立的今天”的状态中。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在来耶鲁大学进行演讲的两个月前,奥斯勒爵士曾乘着一艘巨轮横渡大西洋。当时,船长就站在舵房里。船长按下一个按钮后,随即便传来一阵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声音,船上的几个部分便应声分隔开来——形成了几个防水隔仓。演讲中,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相对于那艘巨轮而言,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比它精彩得多,将要走的路也要比它的航程更远,我要对大家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那个船长,像他一样知道如何控制手中的一切,从而活在一种“完全独立的今天”的状态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航行的过程中确保万无一失。舵房里,所有大隔舱都可以使用,如果你按下按钮,就要注意倾听你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一扇铁门会将已逝的昨天隔断;再按下一个按钮,一个金属门帘会将你的未来也隔断,于是,你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今天……没错!关闭昨天!让已逝的昨天安息吧!……切断那些会把愚人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昨日的重担与明日的重担加在一起,会成为今日的全部负荷,哪怕是最强壮的人,也会不堪重负。因此,你必须把未来也一并关在门外……成就未来就在于把握今天……根本没有一个叫作明天的东西。人类得到拯救的日子就是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郁闷、情绪的紧张,都会紧紧跟随着一个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的人……请把整艘船上的所有隔舱的舱门都关闭吧!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奥斯勒爵士的这番话是否在建议我们不要为明天去做任何准备呢?不,完全不是这样。他在演讲上的发言完全是想告诉同学们,为明天做好一切准备的最佳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情,把今天的事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们能够为明天做好准备的唯一个可行方案。
一定要为明天着想,不错,人们应该考虑周详,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可是,千万不要忧虑。
在战时,军事首领必须为将来计划好一切,但他们绝对不可以有任何忧虑。指挥美国海军的上将厄耐斯特·金恩曾说过:“我们的装备和战士都是最棒的!而且,我们做到了最合理的布置,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了。”
金恩上将继续说道:“若是有一只战船不幸沉了下去,我无法把它捞上来;如果继续有船沉下去,我也无能为力。我只能把时间全部用在解决明天的问题上,而不是为昨天的事情而忧虑。如果我被这些事情所困扰,根本无法坚持下去。”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和平年代,明智的思想与愚蠢的想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前者会将原因和结果全部考虑在内,从而做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建设性计划;而后者,则通常会使人情绪紧张,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
最近,我得到了一次访问亚瑟·苏兹伯格的难得机会,他是世界闻名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苏兹伯格先生对我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到欧洲的时候,震惊之余,他开始感到担忧,甚至寝食难安。他常常在半夜爬下床,拿起颜料,对着镜子,想为自己作一幅自画像。虽然他根本不懂得绘画技巧,但他还是继续画着,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摆脱忧虑。苏兹伯格先生对我说,即使采用了这种方法,也没能使他消除忧虑。直到后来,他在一首教堂赞美诗里发现一句警句,终于使他的心归于平静。那句话就是:“只要一步就好。”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