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老班长小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勤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小曾,军营民谣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坚守廿年不抛弃不放弃;小曾,走遍天涯海角义务歌唱十余年;小曾,两度穿上军装,当兵为的是更好地为兵服务。徐勤著的《我的老班长小曾》讲述的是著名歌手小曾成长的真实故事,对一个个怀揣音乐梦想的人是个激励。在第八十九个建军节到来之际,读小曾的故事,听他所演绎的军营民谣吧。书封上的二维码,可以搜索到那些动人的歌。

内容推荐

徐勤著的《我的老班长小曾》是一部当代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当代军营民谣的代表人物小曾的成长历程。作者通过当面采访和大量阅读资料,勾勒了当代著名军营歌手小曾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爱兵爱军为兵为军的年轻歌手的成长足迹,生动立体,感人至深。

目录

第一章

 赶上吃“轮饭”的小子

 没有围墙的“幼儿园”

 学校乐队的二胡手

 痴迷音乐的男生

 次离家出走

 高考名落孙山

第二章

 走进绿色军营

 当上新兵连的教歌员

 《新兵想家》感动军营

 教导队出了个“音乐才子”

 军中“小芳”

 离开部队的那一天

第三章

 怀念部队和战友

 在文化馆的日子里

 一见钟情的姑娘

第四章

 政教系来了个艺术生

 《我的老班长》点燃创作激情

 首次提出“军营民谣”

 “军营民谣”风靡全国

第五章

 再次南下广州

 父亲的遗嘱

 初涉广州娱乐圈

 续写春天的故事

 《兄弟情深》感动歌友

 《军中绿花》创造音乐传奇

 次在盗版盒带上

 成立“老班长音乐工作室”

 难忘2000年

第六章

 开始北漂新生活

 在李向群生前部队当“兵”

 世界屋脊青藏行

 晕倒在演出的舞台上

 不穿军装的“军营歌手”

 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七章

 军营民谣拿到了“出生证”

 《解放军生活》专题报道《军营民谣十年》

第八章

 情系老山

 向老山进发

 麻栗坡来了位知名歌手

 老山场演出

 登上老山主峰

 可爱的战士

 与战士们交流

 冒雨为战士们演出

 不亚于一堂政治课

 又有了写歌的冲动

第九章

 火车上的小曾迷

 送给好朋友的生日礼物

 南昌举办个人演唱会

 海口接听歌友热线

 在老山女兵的“木南驿栈”

 风雨冰雪赶路忙

 古都西安高歌“战友情深”

 漂浮不定的“北漂”

第十章

 用歌声播撒爱心

 招募“退伍兵增援突击队”

 在龙泉村救灾的日子

 与灾区小朋友过儿童节

 为抗震救灾的战友们演出

 妈妈,孩儿回部队了

第十一章

 献给部队的一份好礼物

 张学友买断《那盏茶》

 唱不尽的军歌唱不尽的情

第十二章

 满怀激情《再唱老班长》

 教师节为海科院师生放歌

 到西藏摩步团体验生活

 当上文山消防形象大使

 献给医护工作者的歌

 为王宏伟创作《我又看到你》

 探访玉树地震伤员

第十三章

 在南宁分享艺术人生

 扶植“军营民谣”新秀

 《十五个兄弟》成为独立营的“营歌”

 战士们眼里的小曾

 为战士唱歌是我的义务

 开唱不忘感恩“老班长”

第十四章

 走阿里

 《高原兵歌》高原情

 落泪写下《永远的老班长》

 与“老班长”同台演唱

 努力是我们普通人的希望

 “一排一班”背后的“高人”

第十五章

 挺进墨脱

 病床上度过新年天

 为了去前哨排演出

 《墨脱阳光》唱出战士的誓言

 为军嫂创作《墨脱新娘》

第十六章

 阎肃盛赞小曾为兵服务

 一个军旅歌手的职责

 送给高原战士的专辑

 赴北疆边陲采风

 走进岗巴营

第十七章

 好想有个家

 感谢一路有你

第十八章

 永远的兄弟、战友

 忠哥,生日快乐

 我想去监狱看望崔英杰

 华表奖颁奖典礼意外听到我的歌曲《战士》

 《士兵突击》大的遗憾

 副市长曝《我的老班长》曾要了一条人命

 妈妈,我再次实现了您的愿望!

 沉默是金

 爱上喝茶

 学会放弃

 再次踏上军旅路

 让羡慕成为动力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井冈山的春天是醉人的。

绿色的山林中,一簇簇红色、白色、紫色、粉色的杜鹃花随风摇曳,翠者欲滴,红者欲燃,白者如玉,粉者如霞。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用不同的色彩,毫不吝啬地装扮着大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老区有个遂川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之一。1928年1月24日,毛泽东亲手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制订的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和任务,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成为赣西南和闽西等苏区建设的最初蓝本。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与朱德一道在此多次指挥战斗。

1934年8月7日,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在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下,从遂川新江乡的横石村突围西征,拉开了震惊世界的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序幕。

说到遂川,有两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与这里密切相关。

一首是部队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7年10月,毛泽东在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为了让“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深入人心,毛泽东让部队开始教唱《红军纪律歌》,这一招果然效果很好,许多战士通过唱歌将“红军纪律”牢记在心。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了两项,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早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这样产生了。

另外一首是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歌中唱道“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指的就是遂川县五斗江乡。1928年5月7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二十八团在五斗江打败了驻赣敌军杨如轩的两个团,取得了红四军成立以来的首次胜利,史称五斗江大捷。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把五斗江唱遍了大江南北。

六十多年后,从革命老区遂川这块热土上,走出了一位著名军旅歌手——小曾,他创作和演唱了大量的中国军营民谣歌曲,深受部队战士们的喜爱,成为中国“军营民谣”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二十年来,他走遍了雪域高原,海疆边防,满怀激情地把中国军营民谣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军营内外。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三,立春后的第四天。

在遂川县的县城里,不时传出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走亲访友的人们。在全城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县城一大院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响亮,仿佛歌唱家唱歌前练习开嗓一样。

这一天,正巧大院里一户人家办“轮饭”。

在赣南地区有一个习俗,正月里过大年亲朋好友要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为了表示热情好客和礼尚往来,习惯上采取每家轮流承办一顿饭,当地称之为吃“轮饭”。

母亲望着刚刚出世的婴儿高兴极了,她指着孩子的小脸蛋乐呵呵地说:“赶上今天吃‘轮饭’,你急着从妈妈的肚子里跑出来,你就是个叫花子命,要吃!”

孩子的父亲姓曾,祖籍江西赣州,是一个诚实正直的读书人,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遂川县农业局,担任一个部门的主管工作。母亲姓王,是遂川县畜牧站的站长,而且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兽医。夫妻俩先前育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生活在农村的长辈希望他们夫妻能再生一个男孩,给曾家传宗接代,夫妻俩终于拗不过老人的絮叨,因此直到6年后,第四个孩子才出生。

感谢上苍,这回曾家人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宝贝儿子,一家人也乐开了怀。

曾姓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大姓,在2014年版的《百家姓》中排列第31位。在中国,曾姓人家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正所谓“天下一曾无二曾”“四千年前是一家”。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西汉末期,为躲避王莽之乱,曾参(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经世代繁衍生息,这里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先祖。

按照曾氏宗祠的字行辈分,曾家这回新添人丁排“德”字辈,系曾参第七十九世孙。夫妻俩几经斟酌,给儿子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曾德洪。P2-3

序言

为军营而歌

几年前,就有很多人对我说:小曾,你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应该对自己的过去做个总结。这其中,既有重视军营文化建设的军内外领导,也有大量热爱“军营民谣”的朋友们。

我知道,领导们这么说,是站在“军营民谣”对部队文化建设所起作用的角度,是对“军营民谣”的肯定。我也知道,朋友们这么说,是站在对我了解的角度,是对我的期望。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深深感激。

二十多年前,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无比的自豪。我忘不了我的第一首歌受到战友们欢迎,领导们肯定的那一刻。我想,我可以在部队为战友写一辈子,唱一辈子。但随着退伍,我却只能脱下心爱的军装,无奈地重新回到社会……

可是,我从未忘记,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无论是否身着戎装,这二十多年来,我都从未停止过为兵写歌。无论雨雪风霜,我也从未停止过为兵表演。我热爱军营,无论在做什么工作,我都心系部队。我热爱战士,无论我身在何方,我都在为兵而唱。

于是,我把这些被战友们广泛传唱的歌,起名叫作——“军营民谣”。

在这二十年里,“军营民谣”给上百万的战友带来了欢乐,也使他们对部队的感情更加深沉。更多参加军训的莘莘学子,从“军营民谣”中了解了部队,爱上了军人。“军营民谣”更让无数的有志青年迷恋上军营,穿上橄榄绿,成了我的战友。

能为军营文化建设做一些工作,是我的荣耀,更是我的责任。有人说,我是唯一走遍青藏线、川藏线各兵站,做义务慰问演出的歌手。我想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真的不是。是部队各级领导的支持,广大战友的信任,给了我这么多机会,能让我不断地圆为兵服务的梦。这份沉甸甸的感动,长久以来,深深地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这份沉甸甸的感动,让我的心,和部队贴得更紧。我只有更加努力,为部队、为战友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所有的支持与厚爱。

部队也没有忘记我。终于,我重新穿上了军装。那天,我流着泪给母亲发去了一条短信:“妈妈,孩儿回部队了……”

如今,“军营民谣”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这Z-十年来,军人的责任和荣誉感让我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这期间,军内外的领导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全国的战友和朋友们给了我无数帮助。记得一次在央视军事频道现场录制《军营大拜年》节目时,老艺术家阎肃老人对在场的所有人说:“为兵服务,战旗文工团的小曾是做得比较好的。”’印青老师在全军中青年歌曲创作研讨会上也专门对我说:“‘军营民谣,是能够慰藉战士心灵的,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所以我想,我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军营民谣”的使命也还没有结束。

我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过去是,今天是,明天还是。只要部队需要,我会一直写下去。只要战友需要,我会一直唱下去。战友的情谊,雪亮的钢枪,是我讴歌的对象;火热的练兵场,曾经的老营房,都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希望,“军营民谣”能为我的战友带来更多的欢乐;我盼望,“军营民谣"能让更多的人爱上军营,投身部队;我祈祷,“军营民谣”能为部队文化建设哪怕多增一块砖,多添一片瓦;我期待,下一个二十年,我的部队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我想,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为部队服务、为战友歌唱却是永恒的。

我会用手中的笔,继续描绘军营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会用歌声,让我的战友笑得更加阳光。 

为军营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一生的梦想!

我相信,明天,我们的部队一定会更加雄壮!

后记

2015年五一节这天,冯凡卡先生找到我,想请我帮忙完成纪实文学《“我的老班长”小曾》这部书稿。他说这个选题构想有两年多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写。没容我考虑,他又放出狠话:“这本书想赶在七月出版,向八一献礼!”

两个月拿出一部书稿?我没吭气。

“小曾的歌在部队很有影响力,你可以不知道小曾的名,但你决不会不知道小曾的歌!”冯凡卡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当天,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小曾的资料,对他有了个大体了解。小曾原名曾德洪,是一位创作型军旅歌手,也是“军营民谣”的发轫者和领军人物。十九岁那年他报名参军,三年后告别军营回到家乡。退伍后坚持写军歌、唱军歌,下部队为战士义务演出六百多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雪域高原、海岛边防、抗灾一线……离开部队十八年后,他再次被特招入伍,成为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的一名创作员。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觉,2015年是“军营民谣”诞生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小曾一直守护在“军营民谣”这块园地,在他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呵护下,“军营民谣,,从一株稚嫩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万紫千红文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我突然想到,此时写一本书献给“军营民谣”二十周年,通过讲述小曾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曾,了解“军营民谣”的发展,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吗!

于是我答复冯凡卡,你联系小曾,先近距离接触一下吧。

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告诉我,这是一部二十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不像写一篇人物专访那样简单,采访、写作要花很多时间,小曾愿不愿意说?他有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我心里没底,加上出版时间很紧,我有些担心。

事实印证了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就在此时,小曾接到通知,参加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四有革命军人采风团”,赴新疆边防部队进行为期四十天的当兵锻炼及采风活动。

5月30日,采风活动还没有结束,小曾到广州出席广东影音展颁奖典礼。翌日,在他下榻的广东国际大酒店,我与小曾第一次见面。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一再声明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出名,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军营民谣”,发展“军营民谣”。因为他第二天要赶回部队,我们简单寒暄了几句,直接就进入了采访主题。

第二天一早小曾走了。我整理采访笔记后便开始写作。到六月下旬,写完了前面几章,我提出要继续采访。小曾告诉我他在参加集训,等集训一结束就联系我。

这一等就是四个多月。他一直忙着下部队慰问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八一特别节目《我是一个兵》录制,参加《解放军生活》杂志送文化到基层,参加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演出、八一慰问演出、为天津消防官兵录制新歌等一系列活动,直到11月9日,小曾利用休假去天津慰问“8·12”大爆炸救援消防官兵和武警,我才得以有机会前去现场采访。

在天津两天,小曾的慰问活动安排得很满,就连晚上都要去医院慰问伤员,根本没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我们只好约定,11月15日去成都采访。

三天后,我如约赶到成都。原以为他休假,这次可以完成整个采访计划,谁知他就给了我一天半的时间,17日一早又乘飞机赶去西安参加一个重要活动。

回到广州,我连续写作一个多月,把采访的素材写完。2016年元旦这天,我再次请小曾安排采访时间。他说尽快安排,还说这次他来广州。

我知道“尽快”是不可能的,因为春节前后是部队文工团最忙的时候,小曾除了要参加中央电视台《军营大拜年》剧组外出录制节目,还要频繁地下部队慰问演出。

一晃,又过去两个月。3月5日,小曾终于可以来广州了,而且这次是专程来接受我的采访,没有安排其他任何活动。

3月8日,在中国大酒店1491房间,我结束了对小曾的采访。在合上采访本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此时距离第一次采访已经过去了近十个月。

从南到北,从西到南,纵横大半个中国,我终于完成了艰难的采访!

小曾一路走来,可谓历尽坎坷。

他从小就怀揣梦想,高中毕业,想进音乐院校,高考失利,梦想破灭!走进军营,想进部队文工团,没有机会,梦想再次破灭!退伍后,“南飘”“北漂”十八年,写军歌、唱军歌,不辞辛劳下部队义务演出一场又一场,竟然不能叫军营歌手……

一个人最痛苦的莫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欲干不能,欲罢不休!这么多年无论高潮还是低谷,小曾始终没有放弃“军营民谣”,他图的不是个人出名,为的是发展“军营民谣”事业!  。

小曾忍受着孤独寂寞,忍受着艰难困苦,忍受着冷嘲热讽,坚持下部队“为兵服务”。他挺过来了!退伍十八年后,他再次穿上军装走进军营,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自己的憧憬,有些人干成了,有些人没干成,原因何在?热爱、激情、执着、坚忍不拔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一个人把工作当作职业能干下去,一个人把工作当作事业才能出彩!“军营民谣”就是小曾二十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事业。

小曾说:最最要感谢的是那些战友们、歌友们,是他们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是他们给了我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是他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他们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小曾为战士们写了二十年的歌,唱了二十年的歌,虽然不及某些大腕明星出名,可是在战士们心中,他是最受欢迎、最受崇拜的偶像!正像一些歌友所说的:“但凡你是一个战士,抑或是一名退伍军人,你或许不知道小曾的名,但你决不会不知道小曾的歌!”

正是因为小曾的坚持和努力,使得他由早期的“军营民谣”灵魂人物之一,而一跃成为中国“军营民谣”的领军人物。二十年来,“小曾’’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老班长”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二十年来,他质朴的歌声伴随一个又一个战士度过难忘的军旅生涯,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老兵,并在千万人中传唱不息。作为民谣,这是个奇迹,作为流行音乐,这是个神话,这是小曾和千千万万战士创造的奇迹和神话,如今,这个奇迹和神话还在延续。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不容易。这需要坚强的毅力,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矢志不移的信念!

小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今天,他仍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攀登!

这本书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小曾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想方设法安排我的采访,并为我的采访提供便利条件。书稿出来后,他又认真进行了两次审读,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成都采访时,他腰椎间盘疾病复发,疼痛难忍,严重时,他不能坐立,只好趴在床上接受我的采访。那情景,至今难忘。在跟随他下部队慰问演出中,我亲眼见到了战士们对他的那份厚爱,亲眼看见了他对战士们的那份深情。那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本书的序言没有请名人大腕来写,而是用小曾写的一篇短文《为军营而歌》作为序。我想,这本书是献给“军营民谣”二十周年的礼物,小曾是“军营民谣’,的发轫者和领军人物,是战士们非常喜爱和崇拜的军营歌手,用他的文章作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重视,副总编辑熊安春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许多工作,当他得知小曾到天津慰问消防官兵的消息,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赶到天津,参加了整个慰问活动。策划编辑冯凡卡原本就是小曾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小曾在海口、成都等地举行的个人演唱会,他都不远千里专程前往观看。这次他又全程安排、陪同我的采访,并与小曾不断联系沟通,为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谢鲍庆在本书出版之际专门撰写了《“军营民谣”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的文章,感谢部队战友、歌友对小曾的鼓励、厚爱,纷纷在小曾的微信、微博中留言,表达对“军营民谣”的喜爱,盛赞小曾“为兵服务”的精神,寄望“军营民谣”为部队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在采访、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小曾经纪人李海以及书中所引用资料的各位作者给予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就在本书送审阶段,我国南方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湖南、湖北、安徽等11个省份3100万人受灾。洪魔肆虐,吞噬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到处是水城和一片汪洋。风雨中又见绿色身影,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冲锋陷阵,满身的泥巴兵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此时正患重感冒和腰椎病复发的小曾再也坐不住了,他被一线抗洪抢险官兵的事迹深深感动,抱病谱写并录制了新歌《满身泥巴的兵》。此歌经各大媒体广泛传播,感动和震撼了亿万听众,给一线抗洪官兵送上了最高的奖赏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继1998年抗洪歌曲《为了谁》之后又一首真情奉献的好歌。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甚感欣慰——终于为“军营民谣”的繁荣与发展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徐勤

2016年7月18日于广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