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外传》是木祥的长篇小说作品。“文革”期间,妃子村最有名气的,是他们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革命样板戏是京戏,妃子村的人,不可能把握得住,京残唱腔。大队干部就想起用地方戏“花灯”唱腔来演。道白呢,用什么腔就由演员自己决定。男主角李玉和说的是不太纯正的普通话,有点南腔北调反面人物鸠山却说川腔,川腔倒是模仿得有点地道,但与李玉和对话时,两种腔调让观众应接不暇,与正版革命样板戏比起来,也就多了些情趣。当然,更多的演员用的是方言。
| 书名 | 红灯记外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木祥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灯记外传》是木祥的长篇小说作品。“文革”期间,妃子村最有名气的,是他们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革命样板戏是京戏,妃子村的人,不可能把握得住,京残唱腔。大队干部就想起用地方戏“花灯”唱腔来演。道白呢,用什么腔就由演员自己决定。男主角李玉和说的是不太纯正的普通话,有点南腔北调反面人物鸠山却说川腔,川腔倒是模仿得有点地道,但与李玉和对话时,两种腔调让观众应接不暇,与正版革命样板戏比起来,也就多了些情趣。当然,更多的演员用的是方言。 内容推荐 木祥著的《红灯记外传》讲述了滇西北茶马古道上一个边缘乡村的传闻逸事。小说纯属虚构,但故事基点确是当地流传的真实故事,在具体的创作中,辅以作者的亲身体验为创作切入点,娓娓诉说了一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乡村情景剧。小说文学性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长篇小说。 目录 第一章 张美兰出演卖粥大嫂 第二章 李铁梅意外怀孕 第三章 李玉和罢演 第四章 李铁梅走出险境 第五章 贫协主席出高招 第六章 李铁梅投奔陈骟匠 第七章 王婆下奇药 第八章 欧阳富贵初尝处女胎 第九章 鸠山出山 第十章 李铁梅栽秧出故障 第十一章 谢老中医解大难 第十二章 斗“走资派”搭大台 第十三章 两派阵势吓倒老书记 第十四章 辩论会上鸠山挨黑枪 第十五章 李玉和抓出暗藏地主杨光龙 第十六章 鸠山巧遇张美兰 第十七章 万医生施计捉奸 第十八章 革命大联合冲击妃子村 第十九章 鸠山要创“根据地” 第二十章 鸠山动情李铁梅 第二十一章 王连举机智解难题 第二十二章 王连举巧妙保文物 第二十三章 鸠山下派前进队 第二十四章 鸠山圆梦张美兰 第二十五章 樊正清领跳“忠字舞” 第二十六章 欧阳芬属意鸠山 第二十七章 鸠山组织民兵排 第二十八章 小河边张美兰再出轨 第二十九章 庆祝会樊正清出大事 第三十章 三姨太巧劝樊正清 第三十一章 贫协主席念旧情 第三十二章 吴会计斗出第三者 第三十三章 抗震棚里出怪事 第三十四章 纪主任抓典型看上了张美兰 第三十五章 李玉和与鸠山访大寨 第三十六章 金老倌换粮票出故障 第三十七章 胡家尾子展红旗 第三十八章 青林山上斗天地 第三十九章 李玉和王连举再设奸情 第四十章 捉奸不成倒偷一袋米 第四十一章 阮兴国做事不牢害倒亲弟兄 第四十二章 罗凤兰痛哭解围李玉和 第四十三章 胡佑贤勇排哑炮出事故 第四十四章 鸠山急中生智设灵堂 第四十五章 以真乱假妃子村再出典型 第四十六章 胡佑贤的死比泰山还重 第四十七章 前进队春季要积万吨肥 第四十八章 鸠山提亲李铁梅 第四十九章 李奶奶做媒出师不利 第五十章 贫协主席倾向邓德荣 第五十一章 提亲不成邓德荣恨鸠山 第五十二章 张美兰放手成全欧阳芬 第五十三章 妃子村演《红灯记》办喜事 第五十四章 鸠山、李铁梅考大学搭末班车 试读章节 第一章张美兰出演卖粥大嫂 “文革”期间,妃子村最有名气的,是他们排演革命样板戏《红灯记》。 革命样板戏是京戏,妃子村的人,不可能把握得住京戏唱腔,大队干部就想起用地方戏“花灯”唱腔来演。道白呢,用什么腔就由演员自己决定。男主角李玉和说的是不太纯正的普通话,有点南腔北调。反面人物鸠山却说川腔,川腔倒是模仿得有点地道,但与李玉和对话时,两种腔调让观众应接不暇,与正版革命样板戏比起来,也就多了些情趣。 当然,更多的演员用的是方言。 一场现代戏里,出现好几种口音,很有意思的。 结果这“妃子村版”的《红灯记》很有特点,还到其他村子里巡回演出,所以坝子里的人都知道这戏里几个有特点的演员。主要人物就不用说了,就连扮演“卖粥大嫂”的张美兰,给人的印象都很深。 张美兰去赶街,大家会在众多的人群中认出她来,说:妃子村卖稀饭的女人都这么年轻俊俏啊! 说完又“阿咂咂咂、阿咂咂咂”地感叹一会儿,接着是很佩服的表情。 张美兰听了,故意装作听不见,把额头上的刘海撩了撩,再把腰间的飘带掀一掀,夸张地扭着身子走开了。身材像柳枝一样,柔软而有风韵。 张美兰不但身材乖巧,皮肤也白,脸上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眼睛水汪汪的。年龄又只二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然而,张美兰原来只是一般社员,后来,可能是她的丈夫在矿山参加工作,弟弟又到部队当兵,《红灯记》里的男主角阮爱国就想到让她扮演一个角色,张美兰的地位也就变了。 演男主角李玉和的阮爱国,是大队的民兵连长。张美兰的丈夫邓德军,曾是他们民兵连的基千民兵,后来外出参加工作,弟弟又去当兵,阮爱国也就没有留意他家的事。只是到了那年春节,阮爱国带着民兵去慰问参军家属,去军人家属大门上贴“光荣军属”的匾额,才发现了张美兰,印象很深。阮爱国觉得,邓德军参加工作去了,妻子留在家里,弟弟又去当兵,理应照应一下。所以,大队决定排演《红灯记》的时候,就想起了她,让她演台词不多的“卖粥大嫂”,也就是坝子里人说的“卖稀饭的”。 卖粥大嫂只有一句台词:马马虎虎。 剧情是这样的:当年日本鬼子扫荡,形势紧得很,西山游击队急需一本密电码与八路军联络。这一天,李玉和与磨刀师傅约好到粥棚去对暗号交密电码,借故买粥喝。买粥喝顺便问“卖粥大嫂”张美兰一句:老板娘啊,最近生意怎么样? 张美兰回答说:马马虎虎(介)。 本来,台词里只是“马马虎虎”四个字,但张美兰家乡方言重,说话喜欢在后面点缀一个“介”字,表示亲切。阮爱国先是不让张美兰点缀进去这个“介”字,后来演出的时候,张美兰无意中还是会答错,当阮爱国问老板娘生意怎么样的时候,还是会回答:“马马虎虎(介)”。 阮爱国先是不高兴,但张美兰回答“马马虎虎(介)”的时候,台下观众听了感到亲切,都鼓掌,气氛十分热烈。于是就不再阻止,让张美兰回答:马马虎虎(介)。 由此,张美兰就得了个外号:“马马虎虎介”。 事情就这么简单,张美兰凭一句“马马虎虎介”,再做一个舀粥状,再把饭盒递给阮爱国,一场戏的任务就完了。 然而,张美兰就凭这句话这个动作,便可以拿一个夜工的工分,而且白天也参加宣传队的排练和演出,免去了许多的体力劳动,心里很惬意的,内心里,也感激李玉和,也由此惹出了一些节外生枝的事。 这是后话。 妃子村演的《红灯记》里,许多演员名气不怎么大,反而是这个“卖粥大嫂”老小都知道。村子里的小孩子见了张美兰,便跟在后面吆喝道:马马虎虎(介),马马虎虎(介),马马虎虎(介)…… 张美兰参加宣传队,演“卖粥大嫂”,其他人没得什么说的,只是她的婆婆觉得不对劲。张美兰的婆婆,学名杨春英,妃子村人称之为“春英姐”,年轻时就失去丈夫,要与村子里的男人J甜旋,练就了应变能力,所以很有心计。现在老了,“春英姐”是个小个子老太太,嘴巴有点瘪,眼睛小而敏锐,一看就是个非常精明的女人。她知道张美兰的漂亮,她更知道像张美兰这样的年轻媳妇,丈夫又不在家,千茅草房怎么能见火? 所以,看到张美兰在台上抛头露面,真是一万个不放心。于是悄悄请人给儿子邓德军写了封信,通报了张美兰演卖粥大嫂的信息。 没想到儿子邓德军倒还大度。回信也有特点。 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