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自清散文精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发展以来,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自上世纪30年代起至今,他的一些名作常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对中小学的文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朱自清散文精选》收录了朱自清散文经典作品数十篇,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创作面貌,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朱自清散文精选》收录最能代表朱自清艺术水平的散文和诗歌百余篇,其中《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更是让我们记忆深刻。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他的作品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目录

踪迹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哀韦杰三君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你我

扬州的夏目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戒坛寺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萍因遗稿》跋

《子恺画集》跋

《粤东之风》序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

《燕知草》序

《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日》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谈美》序

论白话

《子夜》

读《心病》

欧游杂记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伦敦杂记

自序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试读章节

看花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摄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千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一“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P65-68

序言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然而,如果要说这一时期散文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朱自清。

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名字永远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不仅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其作品还具体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朱自清的散文小品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歌声》是朱自清最早期的散文作品,发表于1921年。虽然只是一篇五百多字的小品文,但其抒情散文的特点却已尽现其间。他写的是当时去欣赏中西音乐歌舞大会的感受,可对音乐的描述未着一字,而是从听觉、触觉、视觉到嗅觉,从联想、修辞方式到措词造句给了我们“一个暮春的早晨”,一阵“爱人的鼻息”,“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一种“甜软的光泽”,让人不由得展开诗意的想象去感受“令我神迷心醉”的三曲清歌。

朱自清以《歌声》开始涉笔散文创作,自此,从未间断。其中,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用极具魅力的白话文语言描绘朴实却美妙的景致。

当年,他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同作散文一篇。与俞平伯的玄妙、空灵相比,朱自清写得绮丽纤袱,情景交融。他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所见所闻——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走入对历史的回忆,当歌妓出现,又让他陷入现实的矛盾心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将语言的运用、文字的功力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他对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全篇多处运用比喻、通感、叠字等。比如描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通感手法将荷香描述得灵动,巧妙,却又极其准确。

而在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游记散文《绿》中,同样显示出他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逼真地描写了梅玉潭瀑布的质与色。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读起来异趣横生,令人忍不住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而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一层层绿色涟漪。

读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受,不见华美辞藻,没有造作矫揉,只用凝练明净的语言、细腻秀丽的笔触、精当巧妙的布局,将所描绘的一切朴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I临其境一般。

与写景散文的浓烈绚美不同,朱自清在叙事性和抒情性小品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用白描般的手法描述真挚深沉的情愫,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其中,《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哀韦杰三君》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描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的名篇。还有一部分以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主,在平凡的生活中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意味,如《背影》《儿女》等。

其中,《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佳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写于1925年,而事情却发生在1917年。虽然时过境迁,可是,对于父亲的背影依然记忆犹新,描述更是细致入微。正如朱自清自己所说:“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背影》这篇不过千字的短文并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惊动天地的情感,作者只以真挚而深情的笔触,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这不过是普通生活中普通的一幕,却写得情意绵绵,荡气回肠,使这篇散文获得了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朱自清的作品风格与时代息息相通,从最初清丽婉转,到质朴隽永,再到后来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无不显示出他的禀性、气质、情思、修养、人格魅力与人生哲学。

总之,在“绚烂极了”的“五四”散文的百花园中,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