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大而沉默的命运面前,谁可免堕深渊?保罗·格拉泽编著冯丹编译的《集中营的舞者》是令整个荷兰为之震撼的女性史诗佳作,真实事件记叙,触及人性真谛。本书讲述一位舞蹈家的战时传奇经历,即便是在人间地狱,艺术之光永不黯淡。大量档案照片、资料,剥丝抽茧,还原事件,于个体命运中审读时代真相,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令人过目难忘。
| 书名 | 集中营的舞者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荷兰)保罗·格拉泽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庞大而沉默的命运面前,谁可免堕深渊?保罗·格拉泽编著冯丹编译的《集中营的舞者》是令整个荷兰为之震撼的女性史诗佳作,真实事件记叙,触及人性真谛。本书讲述一位舞蹈家的战时传奇经历,即便是在人间地狱,艺术之光永不黯淡。大量档案照片、资料,剥丝抽茧,还原事件,于个体命运中审读时代真相,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令人过目难忘。 内容推荐 保罗·格拉泽编著冯丹编译的《集中营的舞者》讲述了:保罗不知道自己家族的犹太身世,与亲戚也很少走动,偶然走访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博物馆,竟在一只皮箱的名牌上看见姑姑罗茜·格拉泽的名字,他耗费多年收集大量资料,终于揭开了一段家族隐秘往事…… 二战爆发之前,罗茜·格拉泽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舞蹈老师,她年轻美貌,舞艺非凡,人生原本前途无限,却在德军占领荷兰期间,惨遭丈夫出卖,和当时许多犹太人一样,被纳粹党卫军送进了集中营。年轻的罗茜在大战期间一共经历了七座集中营,受尽折磨,却从未丧失求生意志。白天她和其他囚犯一样辛苦工作,晚上却摇身变成舞蹈和礼仪老师,教导集中营的纳粹军官。背叛、囚禁、痛苦、绝望……当人生遭遇突如其来的黑暗,也许,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答案。 目录 序 保罗:一只旅行箱 罗茜:爱的折翼 罗茜:与利奥和吉斯共舞 保罗:隐藏的迹象 罗茜:新秩序 保罗:发现真相 罗茜:被捕入狱 保罗:偶遇亲人 罗茜:背叛与欺骗 罗茜:新营地 保罗:意外的收获 罗茜:起舞奥斯维辛 保罗:犹太教堂 罗茜:通向自由之路 保罗:血浓于水 罗茜:自由之舞 保罗:相遇罗茜 罗茜:记忆,未来 保罗:献上玫瑰 战后 后记 作者注释及鸣谢 罗茜在营地创作的其他歌曲和诗作 关于作者 试读章节 保罗:一只旅行箱 2002年,我来到克拉科夫参加一个医院管理人员的工作会议。碰巧,我的太太莉娅正值学生放假,于是,她得以与我一道旅行。我们从未来过克拉科夫,因此计划在会议结束后逗留三天,与其他几位管理者一道观光,而我对此非常期待。我们将利用一天时间参观这里的古老街道;接下来的一天,探索附近的盐矿;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计划参观奥斯维辛——二战时期最大的集中营,以及附近的比克瑙营地。 随着最后一天的临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越发觉得集中营与我毫无关系。就在前一天晚上,我还告诉太太,自己对明天的旅行毫无兴致。我从未去过集中营,对此也丝毫不感兴趣。学生时代观看的纪录片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难道我是在为自己内心的直觉找借口?总之,我告知同行的人,自己不同他们一道参观了。 第三天吃早餐时,我的同事仍旧试图说服我与他们同行。为什么我会不感兴趣呢?他们问道,更何况只是一步之遥。碍于面子,我答应了他们的一再邀请。那天上午,我登上大巴,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广阔的平原。这里看起来毫无边际,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木质的营房。我们的向导,一位留着金色短发的男子以热情的微笑迎接我们的到来。他简单地介绍了自己,随后带我们进入集中营的大门——我们头顶上方的门幅上写着“劳动带来自由(Arbeit Macht Frei)”。“无数的人曾在这里被杀害,”我们的导游介绍说,“大部分是犹太人,男人、女人、儿童,甚至是婴儿。”我顿时觉得自己像在参观一个灾难遗址。我究竟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早晨我没能坚持自己的立场留在城里? 这位导游始终保持着热情,他带领我们穿过许多石头建筑,最后在一面墙前方停了下来。就在这里,每天都会有人被处决。接着,我们来到旁边的一栋大楼,克劳伯格医生就是在这里进行医学实验的,这栋建筑同时用以关押囚犯。导游接着带我们来到一间更加昏暗的营房,在那里,展示窗后面堆积着许多被没收的财物。 其中一处堆放着无数的眼镜,另一处则是头发,有的还梳着辫子。我的同事停在一处参观,我与太太则继续前行至下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堆满了旅行箱,囚犯被要求对行李进行标注以防丢失——至少他们是这样被告知的。因此,每一个行李箱上都标有所有者的姓名和国籍。 我很快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很大的棕色旅行箱。我顿时惊呆了!这个旅行箱属于一个荷兰人,上面用大写刻着一个姓氏“格拉泽”。即便在荷兰,这个姓氏也并不常见。我的太太也看到了这个名字,她握紧了我的手。我们的身影反射在展示窗上,与里面的景象—一个带有我的姓氏的旅行箱重叠起来。周围的一切仿佛凝滞了。 没过多久,谈话声逐渐变大,我的同事正朝这边走来。“我不想谈论这件事,我们出去吧。”我对太太说。于是我们匆匆走出房间,向出口走去。呼吸到新鲜空气,我感觉好了很多。不久,所有人在门外集合。“你看到了吗?那只棕色的旅行箱上面有你的姓氏。”有人问道。这对我来说是个可怕的问题,我始终在默默期盼没人看到那只旅行箱或留意上面的名字。我感到十分尴尬,自己也很不解,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个人又抢先问道:“二战时期你有家人生活在这里吗?”我支支吾吾地答道:“我的姓氏?我也看到了,不过我对此也一无所知。”问题接连不断地向我抛来,我好不容易才得以回避。最终,导游将我解救出来,旅程继续。然而,我仍然在不住思考关于那只旅行箱的事。 那天晚餐时,大家颇有兴致地交谈着。通常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可是这天晚上,我比往常安静了许多,早早地回到了房间。 我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着那只箱子的样子,挥之不去。我为什么要回避朋友的提问?为什么我明知答案却不愿回答?最后,我做了个决定。就在第二天早上,我仍然相信:是将我的家族秘密公之于世的时候了。 P1-3 序言 这是一个关于我的姑姑罗茜的真实故事。 我所描述的经历来自罗茜的日记、照片、战时书信和笔记、私人访谈以及个人档案。 战争结束后,罗茜立即向警方举报了在战时出卖她的人。我在她的档案中找到了这些报告和诸多证词。 在家族中出生于战后的人里,我是最年长的。我将姑姑的故事集合成书,为向人们述说傲骨与乐观在那个灾难年代的意义。让我们将其代代相传。 保罗·格拉泽 后记 在我得知自己的家族秘密后,我最先把它们告诉了我的朋友。他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充满好奇,想知道我在发现自己的犹太身份后做何感想。然而他们的问题似乎很荒谬。发现自己的身份是否使我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想。我就是我,不可能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一天晚上,当一位朋友说他一直认为我是犹太人时,我更加不知所措。原因何在?仅仅因为我的姓氏吗?连我自己都从未想到过这一点。 当我开始落笔,准备将故事写下来公之于众的时候,关于我身份的问题变得更为显著。一些电视栏目对本书进行了专访,书中的故事甚至还被搬上舞台,门票一售而空。还有一个演出将罗茜在营地中创作的歌曲搬上了舞台。由于本书在荷兰取得的成功,我常常应邀讲述罗茜的故事。我在与制作人员交谈时发现,许多观众都理所当然地把我当作犹太人。在搜索关于姑姑罗茜的信息时我也发现了这一点,犹太人已经把我当作了他们中的一员。 本书出版后,虽然我最初并没有体会到自己外在身份的改变,但这早已成为事实。我究竟是天主教徒还是犹太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已经不再参加天主教的礼拜,也不再是年轻时的那个活跃的天主教徒。然而,我仍然很珍视其文化影响力。我能体会到同情、仁爱、传统和仪式。高中时,一位年轻的耶稣会信徒曾教授我们宗教知识。他的课程引人人胜,充满了对历史的探讨和人生的智慧,连非天主教徒都会来参加。我每周都会去耶稣会修院,参加探讨人生意义的小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在的我,我对这些经历充满了怀念。天主教徒不再是我的身份,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在纳粹眼中这并不能改变我的犹太血统。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也需要在袖子上别上一颗黄星以示区别。 收集关于姑姑和她的遭遇的相关信息时,我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男人和女人,有的甚至成为了我的挚友。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同他们在一起非常自在。其中的原因无法言表。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命运,他们生命中发生的故事,他们所追求的事业,以及获得的社会地位,都吸引着我。除此之外,他们的交流方式使我备感亲切,同他们相伴让我觉得轻松自在。他们的邂逅似乎毫无章法、一团混乱;他们发起的各种各样的谈话完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在讨论时总是持有迥异的观点;他们拥有创业的勇气,幽默的态度和国际化的气质,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I司他们在一起,即便没有进行具有犹太色彩的特殊活动,我仍旧感到他们就是我的家人。 那么,我究竟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犹太人,还是一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天主教徒呢?我想我的个性包含了这两者的文化理念。然而,我在性格的形成时期深受天主教理念的影响,而犹太背景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尽管现在被贴上了新的标签,我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仍旧是那个我。 我从外祖母那里证实了自己及家人的犹太血统后,我迅速转移话题,“忘记”继续探究。第二天,我决定使生活回归原状。这其中没有什么“剩余价值”,我对自己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而且.我们印象中的犹太人基本上生活在以色列,麻烦和困境接连不断。我已经知道了我想知道的!于是我没有继续探讨这个话题,只是偶尔想一想罢了。虽然我是个极具好奇心的人,但在探究关于自己身世的问题上并无热情。不能否认,我在内心深处无法忽视这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生活在荷兰,具有犹太祖先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在战争中惨遭杀害,比例近85%。我知道,如果自己纠结于此事,必将失去生活的信心。 在阅读罗茜的信件时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回到家后我便开始阅读,但直到领会了其中的主旨时我才发现,自己心中逐渐萌生出愤怒的情绪。我迁怒于我的同胞,包括所谓的好人,他们曾在战争时期对犹太公民加以迫害;还有荷兰政府,他们对从集中营重返故乡的犹太同胞毫无怜悯。这对我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历史书和纪念日只会宣扬德军入侵时荷兰政府如何无能为力,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团结一致,英勇抵抗。而罗茜的故事描绘了另一幅场景。最初,我认为罗茜的经历只是个特殊案例,但当我进一步考察时发现,她的遭遇并不是唯一的,而是非常普遍。战争时期的荷兰并没有什么抵抗活动,民众都很被动,他们寻求最简单的方式,从占领一开始便是如此。其后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敌和令人发指的出卖行径。 最近,一位老先生致电给我,说自己在一个陈旧的亚麻衣柜中找到了一位姓格拉泽的人写的信件。我们发现,这些信件出自罗茜父亲的一位堂亲之手,他同妻子和孩子在大追捕期间一同躲避起来。他在藏身之处写下了以下内容:“我敢肯定这封信会令你大吃一惊。你过得怎么样?我们还好,当然是就现在的局势而言。我们的生活很艰难,但相信一切会好起来,而且很快!我们生活在‘荷兰的某处’。等你来拜访我们时我会告知详细地址,当然,那将是在战争结束以后。这里的生活实属不易,你一定能够想象,简直是度日如年。你的丈夫和埃尔夫上次来给我们送包裹时,我们曾想过离开荷兰,但最终没能成功。其间发生了太多的变故。我们已经离开了鹿特丹。请不要告诉任何人(下划线)你有我们的消息,因为叛徒从不打盹。看完信后请立刻毁了它。我代表全家献上最热切的问候。” 就在这封信写作后不久,另一封信用难看的荷兰语书写了以下内容,这封信不是出自罗茜的叔叔之手,而是向他们提供藏身之处的女房东写来索要钱款:“收到一封来自武尔登的信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但这次并不是来自格拉泽一家。我写信通知你他们全家人已经被抓走了。非常可惜。你不用再寄收音机来了。我现在没有收入,还要抚养6个孩子,真是糟透了。”因为格拉泽一家被逮捕,这位房东丧失了收入,她悲痛地说“糟透了”,然而,相比之下,罗茜的叔叔、婶婶和他们的孩子则全部被驱逐和杀害,又是何等的骇人心中情感的洪流再也无法遏制。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能相见。 保罗·格拉泽 恩斯赫德,荷兰,2013年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