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危机”
《群言》编辑部以“文化危机及其出路”为题向我约稿。我对这个大题目没有发言权,一是由于无知,多年因衰老几乎足不出户,“闭关”何能谈世事?二是由于不懂,不明白文化指的是教育、知识、技能,还是文学、艺术,还是社会心理、风气,还是其他。也不明白怎么叫危机。1966年一声广播,战鼓齐鸣,全国学校一律停课,书刊差不多尽被扫除,有文化的人全搅进一股洪流,演种种角色。那时没有人说是文化危机。后来“复课闹革命”,得一个“闹”字,“师道尊严”大受批判,仿佛文化更加高涨、深入。再以后,都说是“浩劫”过去,文化勃兴,学校增加,书刊繁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怎么好说是危机呢?若指文盲增加,教育经费短缺,报刊常见错字病句,那也不自今日始。至于“刘蕡下第”、“雍齿且侯”、茅屋秋风、箪食陋巷,那更是多年痼疾,“没什么了不起”,大厦不会由此倒塌。如果危机指的是危在将来,那就只好先救燃眉之急,顾不得后代。“儿孙自有儿孙福。”文化究竟不是生活第一需要,有十年“破”文化的历史足可证明。既然不明白危机,自然也就说不上出路。因此我想,文化危机,不论是大是小,是远是近,必须老百姓和领导人都感觉到危险,那就不用愁没有出路。若是知识缺乏,无妨赚钱;文化降低,地球仍转;教育贫困,不伤纱帽;那么,若干知识分子痛哭流涕长太息又有何用?打不动人心就引不起行动。唠叨多了,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
当前文化情况,我虽无知,也略有所闻。仿佛是旧“纲常”已去,新“名教”未除。“立”字传统已亡,“破”字传统仍在。治文似治武,建设如作战。惯于“亡羊补牢”,不信“曲突徙薪”。看起来,文化核心在思想。我们的目标是现代化或超现代化,而思想是古老的,只信直接经验和实用,要求“立竿见影”。这好比以成汤、周武的思维软件装入电脑,以刻竹简方式打字,越着急越慢。外国的新旧思维套不进我们的头脑,“合资”不易。而且恐怕还有世界性的文化危机,外国人同样在伤脑筋。有日本人和欧洲人谈话,要拯救人类。看来历史需要重温,不能回避。两次世界大战中强者失败的结果,使中央突破和歼灭战思想要让位于费边战略。如果不出现适合中国现代化的思维,文化矛盾怕难以解决。但是,中国文化的大变革正在出现,危机也未必不是转机吧?
文化问题断想
一
有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另一个外国人说:历史告诉我们,以后还会这样。有个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中国人说的好,把两个外国人的话都包括了。“师”,既可以是照样效法,也可以是引为鉴戒。学历史恐怕是两者都有。二十年前发生过连续十年的史无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后果。我们不能断言,也不必断言,以后不会再有;但是可以断言,以后不会照样再来一个“史有前例”了。历史可能重复,但不会照样,不会原版影印丝毫不走样,总会改变花样的。怎么改变?也许变好,也许变坏,那是我们自身天天创造历史的人所做的事。历史既是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文化的发展大概也是这样。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左右历史和文化,施加影响。若不然,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对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向,但无人能打保票。
二
历史上,中国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两次。一次是佛教进来,一次是西方欧美文化进来。回想一下,两次有一点相同,都经过中间站才大大发挥作用。佛教进来,主要通过古时所谓西域,即从今天的新疆到中亚。西域有不少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和文化。传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经过他们转手的。东南也有从海路传来的,却不及西北来的影响大,那里没有会加工的转口站。青藏地区似乎直接吸收,但实际上是中印交互影响,源远流长。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融为一体,那里的佛教和中原不同。蒙古族是从藏族学的佛教,也转了手。欧美文化进来也有类似情况。明中叶到清初,耶稣会教士东来并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响不能开展。后来帝国主义大炮打了进来,人和商品涌入,但文化还不像鸦片,打不开局面。西洋人在中国出的书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谓西方文化是经过东方维新后的日本这个转口站涌进来的。哲学、文学,直接从欧洲吸收而且有大影响的,是经过严复和林纾的手。两个翻译都修改原著,林纾还不懂外文。此外许多文化进口货是经过日本加工的。梁启超在日本办杂志。孙中山在日本鼓吹并组织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讲学。鲁迅、郭沫若在日本学医、学文学。从欧美直接来的文化总没有从日本转来的力量大。欧美留学生和教会学校虽然势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响,好像总敌不过不那么地道的日本加工的制品,只浮在上层。全盘西化,完全照搬,总是不如经过转口加工的来得顺利。好比电压不同,中间总得有个变压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则少而慢,反复大。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