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啥(心理专家送给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必读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马勇//陈琼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倾听,不代表呆萌无脑地看着对方。

不说话,也不代表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看手表地走神。

咨询师能够给予孩子的倾听,是容器式的:面对你“吐槽”给我的东西,你清楚地看到我在接纳、在收下,你清楚地知道我不会反弹、不会评判。

用两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是:高关注、无评价。

倾听的“倾”,代表着一种高度关注。这种关注的程度、对倾诉者的重视程度,“高”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听着听着,原本垂直的上身有了一个向倾诉者方向的倾斜。目不斜视、平静、温和地看着对方,仿佛全程告诉对方:“我对你说的东西感兴趣!!”这一点极其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受到的伤害不是家长不肯听,而是“假装听”,他们对孩子说的话不以为意、不感兴趣。

孩子在学校的小打小闹、人际纷争,又怎么能和成人在商战中、在官场上的激烈竞争相提并论呢?所以有的父母假装对孩子的事情感兴趣,有的父母连装都懒得装。亮亮的父母是真心对孩子的内心感兴趣的,但不也是一听到“起绰号”这种话题,立即本能地判断为“不值一提的小事”吗?

就是这种本能判断,立即阻断了孩子的内心!

延伸来看,亮亮为何在妈妈第一次询问的时候,就没有兴趣提自己的烦恼?

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也许以前很多次的内心袒露,都被爸妈觉得“不值一提”而忽略了,孩子不再相信爸妈真的对他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你想要知道我最大的烦恼,我已经告诉了你,你却直接否定了它对我而言的重要性,那我跟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多么枯燥乏味,都依然会提供高质量的倾听,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不二法门!

我对你说的这么小的、这么无聊的、这么枯燥的事情都感兴趣,你当然会觉得我是可以托付的,你会慢慢开始考虑将内心最大的秘密托付于我!很多来访者有意无意地将第一次陈述弄得特别乏味无聊,其实正是潜意识中的一种试探,试探你是不是他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也会有这种无意识的试探,他回到家提起的第一件事情,未必是最想说的事情,假如父母对此的反应没有做到价值中立,而是价值评判感很重,哪怕是表扬和鼓励,也会使孩子感到失望,从而将真正要说的问题缩回去,人心就是这么微妙。比如,孩子说:“老爸,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小刚居然给班花小红一张票,约她周末去看电影。”爸爸本能地说:“这个年纪的男女生怎么能单独去看电影?还好你不像小刚,你还是把学习放在首位。”爸爸受孩子的语气诱导,回话中不假思索地充满了价值评判,其实没有想到,孩子说“搞笑”,其实自己未必觉得“搞笑”,而只是一种试探,想看看爸爸对青春期男女生的感情怎么看,因为他遇到了喜欢的女孩,有点慌,想听听爸爸的意见而已。但是包含价值评判的话语,使孩子预先感知到了谈话的可能结果,也就不会自讨没趣了,而父亲毫无察觉。

父母如果真心想解决孩子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成长,缓和亲子的关系,就要从对孩子的小话题“感兴趣”人手。他是你的孩子,你都不感兴趣,还能指望谁会对他感兴趣?

有些孩子被混迹社会的团伙成员拉拢,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苦恼和需求不感兴趣,或者虽然在听但“假装听”,而团伙成员作为同龄人会感兴趣,孩子被他们“看到”和“听到”。

可以想象,哪怕仅仅是一个陌生人,在你无处倾诉时,温和而关切地听你讲自己的烦恼和伤痛,听得津津有味,理解你最微小的悲喜,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舒畅、感动,甚至会在心里默默发誓:这个人假如有求于你,定要尽全力报答,因为“士为知己者死”!假如他有求于你的事情,是要你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让你自己变得更好,完全无损于你的利益,你当然更是一百个愿意去做!绝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比成人简单,也更容易被感动,他们会默默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话去做,也会表现得跟咨询师很亲。很多头疼的家长会惊讶地发现:为什么我那么桀骜不驯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咨询师就那么听话?答案就在这里。

P14-16

后记

用心,才能看见

江苏教育频道《成长》栏目主持人徐平

江苏教育频道,800平方米的大演播厅,300名员工参加的年终总结大会。席间,有一项议程是,5位优秀员工代表发言,我以为自己只需作听众。然而,蓦地,副总监刘正海先生说:“下面我们请徐平同志讲话。”那一刻,我惊呆了。我的座位离发言席只有几十步的路程,时间只够我想两句话。第一句:就当这是对我20年主持从业能力的一个考验吧。第二句:接下来,我将说的主题,是“成长”。

第一次体会到心提到嗓子眼儿还要说话的滋味。

一边想一边说,没有重复,没有“断片儿”,我既表达了自己这些年的勤勉,也感谢了历任领导和平台给予我的机遇。毫无准备,所有的语言都只能调动潜意识。

刚一入座,我就收到总监陈林康先生短信:主持人的功底就是不一样,你说得很好。紧接着,陆陆续续收到不少同事的信息……

分享我人生中这一“突发事件”,不为炫耀,而是深切体会到:你平时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都是你生命的滋养。而我的职业生涯,有一半是和《成长》紧密相连的,它给我打下了最厚实的底色:

受访者既有高官也有平民甚至社会“底层”人士,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平等”成为融入我血脉中的基石;

那些遭遇惨淡的受访者,让我同悲同喜,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也把“悲悯”刻在了心上;

专访不同领域的卓越者,让我敬佩他们不做到极致不罢休的执着之外,也像土壤吸收养分一样,渴望汲取他们思想的精髓;

那些糟糕的亲子互动,那些本可以避免、却因沟通不畅造成的恶果,让我始终保持警醒,常常反躬自问。

如今的《成长》,聚焦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您面前的这本书,是写给青春期孩子及父母的。

作为一个13岁男孩儿的母亲,我迫不及待地向栏目制片人陈琼要来了马勇老师的所有书稿文档。心里的一些疑惑,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读的过程,心绪跌宕起伏。时而会心,时而汗颜,时而震动,时而沉思。我原来,也在不经意间做了太多的错事。

就在今天早晨,孩子跟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害怕月考吗?”我不加思索地回:“你每天作业不好好做,上课走神,当然害怕月考。”孩子转过身去,嘀咕了一句:我不想再跟你说话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当孩子的情绪没有在第一时间被你理解、接纳,而是回馈以指责、抱怨,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你紧闭上心门。原本,他是想向你敞开的啊。你看,尽管我也算浸淫在教育领域20年,尽管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中的个体,但是,当我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仍然会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孩子。

所以,我们要读一读这本书。

所以,我们在懂得了一大堆为人父母的道理之后,更重要的,是践行。

风靡全球的《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对待孩子,不也同样?用心,才能看见孩子真正需求的是什么,才知道我们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才明白,我们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路,还很长。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目录

青春期的雨季

 心理咨询师怎样“搞定”你的孩子?

 倾听,就是聊天

求求你 表扬我

 你将为孩子的“生志铭”镌刻下什么?

 学霸,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被老师批评之后

 请尊重我最微小的权利

 可爱的愤怒

你看见我了吗

 你看见我了吗

 谁成长了谁

我为星狂

 我们追的都是榜样吗?没那么简单

 一场明媚的暗恋

青春正美

 女生们的化妆逻辑

 我要整容当明星

减肥的秘密

 关于减肥,我们走错了方向

 忠于减肥之路始于无动于衷

移动的小火山

 “火山”下的潜台词

 离开,是想要被挽留

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朋友圈里说平等

 屏蔽父母也遗传

心中的刺

 教育战争中的“孙子兵法”

 一个天使的运行轨迹

用心,才能看见(代后记)

内容推荐

17年一线侦查经历的心理专家马勇和20年一线采访经历的电视制片人陈琼联手著《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啥(心理专家送给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必读书)》,带你探索青春期的内心世界,帮你读懂青春期叛逆的真实动机,助你找到应对青春期的有效途径。

本书由教育专家李镇西博士、心理专家祝卓宏教授、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心理节目主持人文岚荣誉推荐。

编辑推荐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孩子的一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少年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产生叛逆、早恋等不良行为。马勇、陈琼著的这本《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啥(心理专家送给青春期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必读书)》精选《成长》栏目案例,有心理专家进行专业解读,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情绪状态、为人处世、自身外表困惑、与异性交往等方面进行讲解,指导父母拨开孩子心灵上的迷雾,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书中收录了青春期孩子的生活故事,通过这些真切的家庭故事,教育专家与读者一起探讨故事背后的原因,揭示孩子种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进而向读者展示一条条教子之道。

书中另附二维码,扫描可以观看《成长》节目完整视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