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将名字写于水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寒衣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将名字写于水上》是本散文集,作者梁寒衣,台湾平氏出版有限公司(皇冠)1995年出版。

作者从事佛化文学创作十余年,擅长以诡谲而富紧张感的语言去挖掘情爱、死亡、欲望、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等人的内在心象主题,其荒诞的创造风格,及沉重曲折的写作手法,正印证了生存里上下求索的意义,折射人性的可能。

内容推荐

《将名字写于水上》是作者梁寒衣的散文集,文字富有禅意和哲理,清新宁静,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仿佛身处大山之中。但是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隐居的山水文,而是关于生命、有着浓浓人生关怀的图书。 全书充满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询问,对人性的思索,是一本哲理性质的散文集。

目录

序——自画像黄昏之悸

华严

花魄

燃灯

于虚空中舞蹈

将经卷书于裙幅

潦野二则

墨痕

窠 巢

两颗佛首,一个我

在帝王的墓畔

最后的马戏

大分子与小分子

秋光招魂曲

今夜无战事

云钵

造一个枯山枯水

托钵四叠

饕餮食草

舍利心魂

微草

碧绿维也纳

天鹅之歌

伤逝二帖

观音慈颜

乌衫泣

旅人

将名字写于水上

酣卧髑髅之榻

影旅者

他人之血

心魂

一切太偏执的

一种姿势称为“决心” 

于积淀的缸底

废墟与火光

在时光的刀口

知识的流刑

试读章节

将经卷书于裙幅

宛如马蹄莲洁净的辰光,她来至我的门扉,穿着一身雪白的衫子。提袋中装着满满的野薄荷、野人参菜和高丽菜。

“喏,给你。”她说,沉静的脸上绽出笑容,“这是特别为你准备的。为了采集它们,昨日在山上胡混闲逛了一个下午。”

我满心欢喜地接过。在这华丽铄金的末世都会,再没有谁会傻呼呼地抱把萝卜、青菜,或提只鸡呀鸭地拜访友人了,更何况一枝一叶地亲手采撷。我欣赏如许朴素的风泽,也珍惜那为我虚掷山野的大半个日子。

朋友约略属于神农后裔:善于赏花、莳花,兼及各类羊齿山蕨、根茎草木。或许,惯常与树石草木相对,她的模样亦带着一种土质的、清水陶烧般谦和从容,宽厚平淡的气息。那样的钵碗陶烧,不腻不狎,宜暖宜凉,宜炭宜冰。可以于明净的春日泡一盏舒卷有致的碧螺春,也可以在虎热的仲夏注一碗香气酽然的杭菊花片。或者,只是一些冰镇莲子、热粥与红豆汤。

初次相逢,是在柑橘花遍开的春日。空气中浮漾着洁净澄明,梦境般柔和静谧的花香。一路行来,每一株树木草茎,皆如自家手指般地清晰,她说着它们的名字、用途,像是数着自家亲眷的每一个样貌、特征和才能。我不知怎地提起周梦蝶的诗札,以为“还魂草”不过是幻化虚拟、无中生有的想象植物;她便领着我穿过一处植满水芙蓉的渠塘,自泥湿的田壤中,取下一株绿湿的还魂草,置于我的掌上。

与想象的植物相逢是奇异的,那样的心情,犹如《聊斋》的书页走出入来,无论妍丑,无论良邪,皆是奇遇,也皆足以令人赞叹扼腕,怅然辗转。我将那株不甚了了,看似十分微小单薄的植物小心放入衣袋,想携回夹入诗札,不过只是两三个钟头的工夫,还魂草便已蜷缩萎谢,不复形貌。

会消失吧,之于一切置于时光,且仰赖时光而有的存在……但是,无常中,犹有印记置于胸怀——之于那草的姿态,以及初次为我指出这魔咒一般名字的那人。

“上回,见到你那条题满墨字的手帕,觉得,这年头使用手绢的人已经不多了。便想,该把搁置许久的染料、器材一一重新拾拿回来,为你染几条帕子。”野薄荷凛冽的香气浮满室内,我们闲闲饮茶,闲闲听着音乐,叙着家常。她像追忆一件久远的陈迹,平淡地陈述:“曾经,自己也是个易为美惊动的人。总喜欢以手触抚,将生活的片段、美的感受,裁剪、延展成一连串手工劳作。因了这个缘故,就也学会了染织与裁缝……一次,心血来潮,即将整部老子的《道德经》染绘于裙幅上。风一吹,整部经卷便飘然展开——”

淡淡的“桂花陈”使人微醺,特别是在这暮春的黄昏。应是飒爽涤尽的秋日吧。我的脑海驰现另一个季节:一个女子孤身立于高原的尽头,蓟草与芒华簌簌幻为背景。山风一吹,墨迹影绰,整部逸亡的经典便迎着风面长轴一般翩然开展……

那是何等的潇洒与气魄,孤旷与淋漓!……至少,足以惊骇这个十分叛逆前卫的世纪末了吧。

“后来呢!”我急于探问这方裙幅的下落。

“后来,便埋葬了。连根拔起——很彻底地铲除了这片感性世界。染料、器材皆收了起来,凡属于美的,能够惊动的,皆一并封冻……迄今,已有几年,不再触碰……”

……

P14-16

序言

白画像

——黄昏之悸

梁寒衣

之一·三个面相

一段声音与问号,溃灭与绝裂,挣扎与质疑的时光——质问命运与责任,现象与意义,生存与意志……质问此时此际渺茫的姿势以及痛苦熬炼的价值。

那样沉重倾轧的黄昏,也是收割者与食薯者的黄昏。花朵缄默孕育着果实,缄默承载自身的重量。一个勇敢、自傲、信心与成熟的黄昏。

三个黄昏,神秘构筑作者的形貌。

“十分奇特……你的人与作品,如许地不同!”经常地,朋友们讶异地说。

华严诸相,无非仅是同一血脉的歧异支流。我深深了解,他人所见到的,只是第一、二个我,与第三个我的不同——一个平和沉静生活、修持的我,与另一个叛逆操危、小说构设的我,各自倾力奔驰于一己的极限。

之二·石岩之珠

数千个黄昏,如石钟乳下慎独的水珠,一滴,两滴,三滴,四滴,五滴……悠长而执拗地,缓缓于石槽间,凿蚀、凝聚了一汪幽邃酽烈的“石岩之珠”。在创作十年,有了四本小说著作之后,这部“石岩之珠”,回射着作者的三个面相,清澈而难以闪躲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横亘十个寒暑,这串“石岩之珠”,与其定名为一本风格、形式完美、和谐、工整、匀称的散文集册,毋宁更该视为麇集于作者体内阳性与阴性的矛盾、分裂、对话和舒展。它并不类于任何我们曾经展读的散文扉页一般,标示着单一的性别、作者,统一与谐仗;而更肖似于一个男子与女子——一名顽颜傲骨的书生,与琴音幽渺的女形的联合书写:其间,诗情与雄辩,嶙峋与纤丽,幽玄与昂亢,清隽与陡峭……相互激荡、酝酿,互为作品的音声与旋律。

因了这个缘故,付梓之初,曾经认真考虑过,将石槽一剖为二,分为两册,将阳性归于阳性,阴质归于阴质。几经思维,却宁可诗文琴剑、头颅肝胆共冶一炉。以为唯有三面叠映,两极并列,才是作者真实的形貌。但凡仅喜红颜,或徒爱男形的,皆非真正的知音。

而之于一个孤遁潜隐、罕与人接的作者,这部“石岩之珠”的问世,应是留予知音的吧。

是为了那些认真阅读我的小说且真诚喜爱着其中某些篇章的少数知音,所勉力完成的作者补白及纪事。之于另一群始终无缘结识我的小说,或阅读而难以理解的读者,这本集子,或者,是另一种介入与联缀的方式。另一块更为清宁简易的叩门砖。

这个黄昏。书序与题跋的黄昏。在数月沉寂地掩关修行之后。再度面向文字与文学,平静的心头竟有了微微的颤悸与迟疑……  冬日最后一丛百合正于案前皎然怒放。我瞥视着尘封一侧的黑布剑囊——自从搬离蛰隐十年的小屋,来至这座芒花与棘草遍掩的山间,我便不曾再启开过这只相佐十载的剑囊。像是一种掩埋,孤意以经卷伽蓝,割舍生命与文字之间的骨血深情。

囊袋上的痕纹依然。我抽开剑鞘,心中缠绵流过一段楞严经偈: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

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

劫,常在缠缚。

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昏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