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山东南端鼻梁处有一座大奶子山,远近闻名。
此山因一对大奶子而出名,远看整座山安详而平稳,像是端坐在那里的一具肌体丰腴的女人躯体,有三里来地宽,数百米高,有头脸,有膀臂,有胸。神奇的是,在“她”宽阔丰腴的“胸部”两侧,各高耸着一处黄土质地的隆突状地形,亮光光的,恰到好处地依附着山体,宛如美丽母亲洁白、光亮、柔韧的一对大奶子,风光无限。 更神奇的是,那一对看似奶头的末端,各有一股指头粗细的喷泉,常年不断,晶莹透亮,清澈甘甜。俯身在窟眼下的水池里咕咚咕咚喝几口,这水的奇效立刻会沁透你的心肺双目及至周身,嗓子眼要多舒服有多舒服,顿觉心明眼亮,惬意无比。遇雨水多的年景,泉流会加大许多,沿山势汩汩淙淙而下,汇入山下由西向东奔腾不息的孝河里去。这真是天生地成!
山里人迷信,将这样的水视为神水,每年的春夏之季,男女老幼总免不了来大奶子山舀瓢水喝,说能治百病、延年益寿,让儿孙孝敬老人,让人一年的运气都好。传说战国时期魏将吴起屯兵在山下不远的一个镇上,秦兵势不可挡地从西北面攻打过来,吴起率兵马来到大奶子山,一番训话后让将士每人喝一碗神水,之后将士勇猛无比,一鼓作气击退了进犯秦兵。闹义和团时,烽火燃烧到这一带,义和团头目学着吴起的路数,带领团丁来这里喝神水,结果一下子涌进县城杀了那里的英国传教士魏美丽,闯下大乱子。
月有阴晴圆缺。大旱之年,太阳晒得地皮铮铮响,这时候大奶子山之“奶头”干瘪得像一疙瘩蒜,神水就断了。比如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西逃路经此地,坐着载漪的车子不小心闪了腰,疼痛难忍,说腰窝着出不上气来,于是打发人到这里取神水,守了一天一夜都未得到一滴,扫兴而去。还有,日本鬼子侵华时打到这一带,连番吃了八路军115师的不少苦头,有个日军头目从汉奸那儿得知此地神水祛灾免难,便领了人马去求这根救命稻草,以壮军心,结果神水没喝着,被埋伏在山窝窝的八路军游击队将士四面围击,火力齐射,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满地找牙,丢下十二具尸体后逃窜。
当然,还是出水的时候多,不过说来也怪,此时神水往往也会阴差阳错地捉弄人,光村里人所共知的就有两次。一次是日本人打进来,阎锡山往克难坡避难,从兑九峪方向一路过来。这位百川先生一辈子注重保命哲学是出了名的,就是天塌下来也不急不躁,笑吟吟一派安闲,走哪儿都不忘求神拜佛看流年运程求长生不老,听人说这里有座大奶子山,山上出什么什么神水,就不肯放过去喝一回的机会。他让车停在山脚下,带了随身卫队,由一个老乡带路找到了那处神泉。可奇怪的是,尚未进入严冬季节,那一对大“奶头”上悬挂的已是白花花硬邦邦的冰帘。喝不到神水的百川先生两眼瓷登登地站在那里,叹说:日本人打来,连长流不息的神泉这会子也结冰,难道天要绝人呀?卫兵在他身后肃然站着,离去时提议,从冰帘上面敲下三根尺把长的冰凌带走了。另一次是在第二年夏天。已占领了这一带的日本人在附近镇子上设了据点,一日,三个日本兵偷着上山喝神水,不料水池里被放人马粪,搅得一团浑臭,一个日本兵很生气,就掏出那家伙往池子里尿。四下绿草盈盈,旁边一丛荆棘上正好盘着一条大蛇在待食,绿豆大的三角眼睛紧盯着鬼子那一挂紫红色的东西,完全把它当作一种奇怪的鸟类,蓦地扑过去缠住,就要吞下,吓得鬼子惊叫着滚在地上。另两个鬼子好半天才将那蛇扒下,侥幸只在家伙头上叮了一口,但后来传出消息说,那个鬼子浑身肿成碌碡,当晚就一命呜呼了。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若有兴趣,你可在大奶子山上的村庄住几日,谁都能讲出三五个,各色各样,十天十夜也听不完。
流传得最广,连六七岁小孩也知晓的,是发生在一个叫徐强的村人身上的故事。1941年秋老虎发威,从六月里收完麦就一滴雨也没下,大奶子山的泉水也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此时,活动在汾孝一带的徐强领导的游击队接到上级命令,配合鲁南军区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所带的十几个便衣,护送从苏北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的刘少奇(此时化名胡服)。一行人安全绕过镇上的鬼子据点,在大奶子山山腰一个山洞里歇下。
这时已是人困马乏,大家吃了些干粮,渴得嗓子眼冒烟。半夜三更,漆黑一团,到哪儿去弄水呢?护送的游击队员干着急。徐强突然想起村里在省城当大学教授的老秦说过的话:哼,咱这儿的神泉水,啥人都想来喝,慈禧西逃闪了腰寻来,阎锡山怕死,想长生不老,也来,连日本鬼子也凑颗脑袋来,喝娘的屁哩,那不是神水,那是义水,这义水不是谁想喝就喝得着,老天爷可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赏赐。老秦经见的世事多,有学问,徐强甚是敬重,觉得那是金口玉牙,这时就想八路军为穷人打天下,有军中的大人物来,泉眼里兴许会出水的。
于是他背了三个水壶翻过山,摸黑去取神泉水。他不知道的是,风声走漏,日本人已得知有一位中共重量级人物要途经此地,加强了戒严,山下河沟以至山上村庄都有一队队的鬼子兵白天黑夜巡逻。徐强来到山梁上,发现离神泉水池不远处燃起一片火光,火堆边两个鬼子划着火柴吃纸烟,还隐约看见旁边土坎上立着两杆枪。徐强连忙伏在地上,片刻后心生一计,从地上摸起半截砖头掷向前面林子里,鬼子听到声响一惊,扑过去看,正有一只野猫嚎叫着从林子里蹿出。徐强调虎离山,趁机小心翼翼来到池边,用手一探,池里奇迹般满着水。当鬼子追着野猫叽里咕噜骂了一阵折回来时,徐强早已舀了三壶水,背着那两杆枪跑远了。
回到山洞,徐强抬手抹去惊出的一脖颈冷汗,说:喝吧首长,大伙儿也喝,这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神泉水,驱邪壮行哩,喝过这水就有神仙保佑,可逢凶化吉。
还真应了这句话,这次刘少奇往延安去,虽一路上充满凶险,却闯过一关又一关,没出什么大的意外,安全抵达。
经过这事,村人不仅佩服徐强,也对老秦佩服得五体投地。到了1959年,神泉水一下绝了,而老秦已在两年前被“反右”反下来,从省城回到老家,有人问他:老秦老秦,咱这神泉水甚时能出水呀?老秦看了会儿天,叹说:脱差(方言,指精神不太正常,做事违背常理或颠三倒四),这老天坏良心啦,你看那脸色,阴森冷酷,看人总不怎么顺眼,不落一颗雨是专跟人作对,瞧这阵势,我看三年之内甭想出水。人们记住了老秦的话,再看果然三年内未出一滴水,到了1962年夏季,断了三年的神泉水才又活了。
……
P3-5
2017年夏日,“孝河三部曲”第三部《孝河岁月》终于收笔了。
要说“孝河三部曲”的创作,打个比方,那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意外之幸事。说实在话,我在2005年创作长篇小说《孝行天下》之始,是从未有过创作“孝河三部曲”之冲动和打算的,那时只是觉得,这里早在隋唐时期,就以大孝子郑兴割股救母的大孝至爱轰动朝野、名闻天下,至唐太宗李世民敕令倡导孝行天下,便改县名永安为孝义,我作为孝河之子,由孝河义水和这方热土养育,有责任将这段湮没和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昭示于今人,以期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营造一个崇尚孝道的美好和谐的社会。
庆幸的是,《孝行天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称赞这部作品开以小说弘扬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一代先河,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灿烂乐章。一时间众多报刊、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数位企业老板和三家电视剧制作方还要与我合作将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有一家已撰写了电视剧脚本,尽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项目搁浅,未能成形,但还是极大地激发了我以自己熟悉的孝河地域为题材,继续创作,挖掘其典型意义和伟大民族精神之内涵的动力和信心。
于是在2010年,我又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孝河人家》的创作之中。在这部小说中,我把目光投向了孝河两岸那些优秀的晋商,着力表现20世纪前期,当我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凌而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我撰写了创作提纲,深入了解收集到不少感人的典型事例,在没明没黑地闭门创作两年多后,将书稿送交到作家出版社。我的朋友、资深编辑韩星审阅后对我说,看来,刘老师您是打算写“孝河三部曲”呀。我说,这部跟前部一样,是取材于孝河地域,不过我现在还没有要写“孝河三部曲”的打算。编辑部主任王宝生说,虽时间跨度大,可题材一脉相承,这已经是第二部了,如再写一部,将是很好的“孝河三部曲”了。我是没有信心的,淡然一笑说,谢谢鼓励,我还真没这方面的考虑。我知道,创作大部头的三部曲绝非易事,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决心,且自己年岁大了,总感力不从心。此后,朋友的话也就被淡忘了。
《孝河人家》出版发行后,登上了全国各大网站,并在2013年9月被新华网推荐为全国十大好书之一,且名列榜首。很多朋友来电祝贺,很是振奋人心,我庆幸自己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得到了社会认可。尽管如此,也未能点燃我胸中完成“孝河三部曲”的那团烈火,原因大抵是年龄不饶人啊。人生渐老,身心俱疲,意志消沉,对长时间的写作望而生畏。
但命运最终还是要我创作完成“孝河三部曲”。走过几十年风雨岁月,上了年纪的人总爱回忆旧事。我们这一代人可不容易啊,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改运动、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经历过“三反”“五反”、反右运动,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公社化大食堂和三年困难时期,经历过批林批孔、大学毛著、农业学大寨,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及拨乱反正后的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到户,这一路走来,不知尝过多少艰辛与苦涩。我总觉得,时至今日自己还能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近百年来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在饱受欺凌、历经艰难曲折和各种磨难后发展到今天,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取得令国人扬眉吐气、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这一生最难忘的是小时候那段日子。我家兄弟姐妹六个,衣服常常是补丁摞补丁,大的穿罢小的穿,即使过大年时按例要穿新衣服,也只能把穿旧了的农家土布衣服用黑色或蓝色染料一染,当新衣服穿,可我们穿在身上也都欢天喜地,觉得关滋滋的。从小父母亲就教育我们不许浪费一粒粮食,说农民辛苦种地打粮食,水一身汗一身不容易,我们吃饭时掉到桌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下。
最为刻骨铭心的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家有九口人,父母、爷爷和六个孩子,人说半大小子吃杀老子,意思是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饭量大得惊人,一家人的粮食定量根本不够吃,一年有多半时间要吃糠咽菜,很多时候连谷糠都弄不到,野菜也被挖光了,没的吃,就吃高粱壳子,还有脱去玉米粒的芯棒,用斧头敲成指头大小的碎块,上磨磨成粗粗的棒子面,蒸团子吃,味道苦涩之极,实在难以下咽,更难便出。现在回想起来,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极艰难地熬过来的。
现在的年轻人哪里知道我们国家是如何从过去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到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走过各个革命时期的艰难历程,一直走到今天的。他们似乎觉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直就是这样美好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奢侈浪费之风盛行,一股前所未有的奢华豪阔之气在全社会弥漫,浪费现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我们家乡的一位大款为儿子结婚花掉三个亿,在京城、省城都购置了高档别墅、豪华轿车,在县城大摆七天酒席,别说县领导,连一些省地领导都趋之若鹜,前去祝贺随份子。一位村支部书记为父亲做八十大寿,收受礼金近千万元。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宴席上客人吃不完只能倒掉的大鱼大肉不下一半。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当代一些大学生不仅不以浪费为耻,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地说浪费粮食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简直太荒谬了!一次,我在京城某名牌大学就餐,正好跟几个学生同桌,看到他们身穿世界名牌服装便有些吃惊,说,你们正在艰苦奋斗、刻苦读书的时期,还穿这么好的名牌衣服?一位学生说,现在校园里穿名牌的学生很多,我们不穿就显得寒碜。我问,你父母亲是干什么工作的?那位学生说,我父母也在这个城市,承包了一个小区的垃圾处理,负责每天用小三轮倒掉整个小区的垃圾,不赚工钱,只在其中拣拾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业主不交垃圾处理费,几方面都合算。我说,你的父母亲一定很辛苦。那学生说,辛苦是辛苦,可也不少赚钱,一年至少能赚七八万块。我说,在这种城市,要租房,一家人还要生活,一年赚七八万块钱能干啥。那学生说,也是,他们就是为了我才来这里,赚的钱差不多都花到我身上了。
我听得心里一阵难受,又观察餐厅里来来去去的学生,只见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真可谓一代“天之骄子”啊!离开餐厅时,我看到,门口一侧一溜放置着五个泔水桶,每个都被倒进了大半桶剩饭。我停住脚步说,多可惜呀!一位正在收拾泔水桶的师傅叹息一声说,天天都这样!现在的年轻人真是造孽,根本不心疼粮食,学校有四五个食堂,每天倒掉的饭不下二三十桶。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那晚我几乎整夜没合眼,深感这种现象是我们社会的一大悲剧。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是否我们国家在某些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难道能把责任都推给这些心地单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风华正茂、无忧无虑的他们压根儿没有经历过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从没尝过苦日子的味道,他们在大树的浓荫下长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哪舍得让他们吃苦受罪,有半点不称心如意。因此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完全有责任把亲历过的那些苦难讲给年轻人听,好让他们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过去,触动心魂,改变自己,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我坚定了完成“孝河三部曲”的决心,一头扎到创作之中,废寝忘食完成了这部《孝河岁月》。
在此,我要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我的朋友韩星编辑,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让我完成了洋洋洒洒百万言的鸿篇巨制“孝河三部曲”。我还应该感谢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是它给了我一笔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品质的非凡财富,让我具备了超常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无畏精神,在几十年之后能把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讲出来,让它们走进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田。
2017年5月于北京
孝河水曲折蜿蜒流淌了几千年,它流过炊烟缭绕的乡村,流过月光铺地的古镇,流过夜幕下影偶老腔悠扬不断的城隍老庙,流进作家刘荣生的心田。在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作者穷尽一生,呕心沥血,创作了“孝河三部曲”。作品文笔朴素自然,人物鲜活生动,堪称山西历史民俗的生活画卷。
刘荣生著的《孝河岁月》讲述了孝河沿岸山乡寻常百姓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客观真实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黎民百姓走过的艰难历程。作品以小人物突显大事件,用声音、形象和人物命运见证历史,他们的故事成为一种特殊的民族记忆。小说情节生动感人,催人泪下,启人深思,彰显出劳苦大众不屈不挠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
刘荣生著的《孝河岁月》是《孝河三部曲》精彩丰厚的收官之作。它形象生动地将个人家族间的恩怨情仇,融合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孝河两岸人民在岁月的惊涛骇浪中走过的艰难历程。
其中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故事生根发芽,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