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编著的《手帖(南朝岁月)》讲述了,这些“手帖”──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时具有“私密”、“随性”却又极为贴近“真实”、“率性”的文体。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
| 书名 | 手帖(南朝岁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蒋勋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勋编著的《手帖(南朝岁月)》讲述了,这些“手帖”──文人间的书信便条,因为书法之美,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临摹写字的“帖”。然而,“帖”更是同时具有“私密”、“随性”却又极为贴近“真实”、“率性”的文体。暧昧迷离、若即若离,构成读“帖”时奇特的一种魅惑力量。 内容推荐 蒋勋编著的《手帖(南朝岁月)》介绍了,手帖,不只是书法, 更是洞彻生活的空灵明净小品。是往昔文人活出向往,活出自我的明证,更是不同时空护持美之理念的宿世灵犀。 南朝毕竟过去了。美丽故事里人物的洒脱自在随大江东去,只有残破漫漶的手帖纸帛上留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记忆。 那是残酷到无法想象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痛,却无可奈何一一正是王羲之的手帖里重复用得最多的字一一但在这样的年代中.那些以“奈何”“奈何”手帖作为生活脚注、互通亲友间平安声息书信的南朝文人,却还是可以“仰观宇宙之大”,看流云舒卷.看积雪凝寒.看花开烂漫。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充满艰难、困顿、折辱、剧痛、磨难的生活境遇中,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更相信文化是长久可以传承的理想,相信手写的墨迹斑斑可以传递美的生命信念,并为“美”作最后的见证。 目录 第一辑 平复帖 火箸画灰——《平复帖》种种 平复帖——陆机 陆机——“华亭鹤唳” 会稽鸡 顾荣——“彦先” 贺循——“彦先” 晋人残纸 鬼子敢尔 羊酪与莼羹 第二辑 万岁通天帖 姨母帖 初月帖 疖肿帖 新月帖 廿九帖 柏酒帖 一日无申帖 第三辑 十七帖 周抚 旃■帖 三希堂 静佳眠——适得帖 东篱 远宦——救命 寒切 上虞谢安 王谢堂前 积雪凝寒 得示帖 奉对帖 榜书 伯远帖 妹至 容止 执手 瞰 平城京 大福 小津 花事 书空 永和九年 苦楝 声明 蛇惊 智永 跋——手帖 附录——东坡《临江仙》 试读章节 平复帖一陆机 “帖”常常使人想到一段长达三百年的南朝文人的时代,感伤、放任、洒脱、隐逸,痛战乱流离,伤亲友遽逝,看大雪纷飞后的初晴……“帖”是文人在乱世里一些小小记忆,却使人阅读后心情难以“平复”。 暑热倦怠,拿出《平复帖》来看。 《平复帖》现存北京故宫,比起王羲之传世的法帖,《平复帖》知道的人相对少很多。这几年《平复帖》展出机会比较多,被选为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也引起大陆学界广泛的讨论。 《平复帖》是西晋人的书法,经过六七百年,到了宋代才被定为是西晋著名文人陆机的真迹书信,上面有宋徽宗泥金题签。 如果是陆机真迹,《平复帖》的年代要比王羲之《兰亭序》早五十年,因此,有人推崇《平复帖》为“墨皇”或“帖祖”,也就是被尊奉为文人最早的第一件传世墨迹法帖。 陆机是三国吴郡人,祖父陆逊是著名的大将,后来做了吴国丞相,是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父亲陆抗也任大司马,掌吴国兵权。 陆机生在公元261年,承袭好几代荣华显贵,是南方知名的世家望族,父亲过世时陆机只有十四岁,就和弟弟陆云分领父亲留下的军队,为吴国的牙门将。在史书上陆机是被当作少年天才看待的。 公元280年吴国被晋司马氏灭亡,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三国。陆机当时不满二十岁,退隐山林,与弟弟陆云读书著述。兄弟二人,武将家庭出身,却以诗赋著名于天下,被称为“二陆”。 西晋立国十年左右,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9年),陆机、陆云从南方千里迢迢到京城洛阳。刚到北方,史书上说,陆机因为讲话带南方口音(吴音),还常常被当政的主流北方士族官僚嘲笑。 然而也有人赏识陆机才华,像著名的学者名臣张华,很推崇南方来的二陆兄弟。当时京城文学界也流传着“二陆入洛,三张减价”的俗语,表示陆机、陆云兄弟进入洛阳,原来活跃于北方文坛的张载、张协、张亢都被比得没有行情了。虽然亡国了,南方文人的文学才气却似乎压倒了北方。 以南方旧政权的后裔士族在北方新政府立足,陆机的抱负似乎不只是文学而已。他结识了成都王司马颖,在大将军府担任平原内史,一个幕僚的职务。 《平复帖》前有“平原内史陆机士衡书”的题签,士衡是他的字,平原内史就是他这时担任的官职。 陆机出身于显宦世家,他的祖父陆逊曾经因为位高权重,晚年被孙权流放逼迫致死。陆机的家庭背景,使他很清楚什么是政治斗争。 以一个亡国的南方士族后裔进入北方朝廷做官,可以想见陆机的处处小心谨慎。偏偏他所处的时代又充满了诡异复杂的政治斗争,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室骨肉亲族的夺权斗争,从291年闹到306年,十六年间,司马氏相互残杀。陆机当时是成都王司马颖幕僚,必然卷入斗争之中,在险谲的斗争夹缝之中生存,陆机常常露出他感伤时事、怀想南方故乡的念旧心情。《平复帖》如果是陆机传世墨书真迹,这一封信里透露的讯息也许就连系着那一段吴亡晋立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吧。 “帖”常常使人想到一段长达三百年的南朝文人的时代,感伤、放任、洒脱、隐逸,痛战乱流离,生灵涂炭(《丧乱帖》);伤亲友遽逝(《姨母帖》),频有哀祸(《频有哀祸帖》);看大雪纷飞后的初晴(《快雪时晴帖》),忙着送三百个未经霜雪的橘子给朋友(《奉橘帖》)…… “帖”是文人在乱世里一些小小记忆,绢帛残纸上墨迹斑斑,好像要顷刻化烟尘而去,却使人阅读后心情难以“平复”。P13-15 序言 虱目鱼肠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体里,变成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可以让人连官都不想做的。 做大官,常常就少了小吃的缘分。 刚从上海回来,想念起台南赤崁的虱目鱼肠。 如果在台南过夜,通常一大早会到赤崁楼后面一家小店吃最新鲜的虱目鱼肠。鱼肠容易腥,稍不新鲜,就难入口。因此一大早,五、六点钟,刚捞上来鲜活的虱目鱼,才能吃鱼肠。新剖的鱼肠,经沸水一汆,即刻捞起,稍沾盐酱,入口滑腻幼嫩,像清晨高山森林的空气,潮润有活泼气味,吃过一次,就成为身体里忘不掉的记忆。 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里说到大家熟悉的一个人“张翰”──“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鲈鱼,因命驾而归”。 张翰当时在北方作官,因为秋天,秋风吹起,想起南方故乡的鲈鱼莼菜羹,因此辞了官职,回到了南方。 因为故乡小吃,连官也不做了,张翰的挣扎比较大,我庆幸自己可以随时去台南吃虱目鱼肠。 “鲈鱼莼菜”因为张翰这一段故事成为文化符号,一千多年来,文人做官,一不开心就赋诗高唱「莼菜鲈鱼」。 辛弃疾的句子大家很熟:“休说胪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是张翰的字,他几乎变成汉文学里退隐的共同救赎了。然而,私下里,我宁愿相信那一个秋天,张翰突然辞官回家,真的是因为太想念故乡的小吃。 小吃,比大餐深刻,留在身体里,变成挥之不去的记忆,是可以让人连官都不想做的。做大官,常常就少了小吃的缘分。 张翰 ──他们的故事留在《世说新语》中,与南朝文人跌宕自负的“手帖”, 一同成为江南美丽又感伤的风景。 张翰出身吴地望族,他的父亲张俨做过吴国的大鸿胪。吴国灭亡,江南许多旧朝的士绅期望跟新的西晋政权合作,纷纷北上求官,其中包含了陆机、陆云、顾荣、贺循、张翰。他们的时代比王羲之稍早,他们的故事却一一都成为后来南朝王羲之那一代文人的深刻心事。他们的故事留在《世说新语》中,与南朝文人跌宕自负的“手帖”,一同成为江南美丽又感伤的风景。 我喜欢《世说新语》里三段有关张翰的故事── 第一段是吴国灭亡不久,南方士族的贺循应西晋新政权征召,北上洛阳担任新职。贺循是浙江绍兴人,北上时经过吴的金阊门,在船上偶然听到极清亮的琴声,贺循因此下船,认识了张翰,成为好朋友。 张翰问贺循:“要往哪里去?”贺循说:“去洛阳担任新职,路过这里。” 张翰说:“吾亦有事北京。”当时南方人都把北方新政权的京城称为“北京”。 张翰因此即刻搭了贺循的船一起去了京城,连家里亲人也没有通知。 这一段故事收在《世说新语·任诞》一章,似乎是认为张翰跟贺循才初见面就上船走了,连家人也不通知,行为是有些放任怪诞吧。 张翰行为的放任怪诞更表现在他的第二段故事里。 …… 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短柬、便条,所以率性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到有些拘谨,已经不是南朝美学的从容自由了。 《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 宋徽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 特意从《晋书‘张翰传》里抄出这一段文字,欧阳询与许多初唐文人一样,流露着对南朝手帖时代风流人物的崇敬与向往。然而,南朝毕竟过去了,美丽故事里人物的洒脱自在随大江东去,只有残破漫漶的手帖纸帛上留着一点若有若无的记忆。 后代的人一次一次临摹王羲之南朝手帖,其实不完全是为了书法,而是纪念着南方岁月,纪念着一个时代曾经活出自我的人物,怀念着他们在秋风里想起的故乡小吃吧。 每到江南,秋风吹起,也会想尝一尝滑润的莼菜羹,切得很细的鲈鱼脍,但是都比不上在台南赤嵌清晨的虱目鱼肠。 收在这本书里的许多篇章在讲“手帖”,在讲一些遥远的南朝故事,但是。我总觉得是在讲自己的时代,讲我身体里忘不掉的虱目鱼肠的记忆。 也许哪一个秋天,可以磨墨写一封信告诉朋友:清晨台南赤嵌食虱目鱼肠,美味难忘。 初安民兄诚挚豪气,有侠士风,他创立《印刻》文学杂志,我心中时时记念着要为他写一辑“南朝故事”。拖延数年,安民不以为忤。改日相约,一起去赤嵌尝一次虱目鱼肠。 二○—○年五月廿四日八里蒋勋记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