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廷敬和他的学生康熙皇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宝库//王鹏//李冰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清相国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在陈廷敬担任过的诸多官职中,有一职“经筵讲官”,即“帝师”。康熙帝幼时,陈廷敬带他饱读诗书。君臣俩人合作达数十年之久,陈廷敬去世后,据《清史稿》中载,康熙皇帝“深惜之”。王宝库、王鹏、李冰著的《陈廷敬和他的学生康熙皇帝》便是讲述他们师生两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王宝库、王鹏、李冰著的《陈廷敬和他的学生康熙皇帝》讲述的是大清相国陈廷敬带幼时康熙皇帝饱读诗书的故事。

一满一汉,同君一臣,身世阅历大相径庭的君臣彼此肝胆相照。一长一少,一师一徒陈廷敬与康熙皇帝的关系堪称千古楷模。

目录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鼎盛时期,少

 数民族主宰国祚的权力核心出了一个汉人高

 官陈廷敬,为阳城县在封建社会的人才辈出

 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同科进士两陈敬,彼陈敬难比此陈敬

初人仕虽然仅官居侍讲学士或经筵讲官,不过是

 个老师,但身为教师的陈廷敬却培养了一个超

 凡人圣的学生——爱新觉罗·玄烨

隶熙是皇帝,皇帝亦儿戏。投胎帝王家,便可做皇

 帝。但康熙皇帝确非凡俗庸常之辈——康熙皇帝

 的伟烈丰功

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陈廷敬

 与康熙的关系堪称千古楷模

抓教育、荐贤才的政治家陈廷敬

明经致用、经世济民的政治家陈廷敬

以勤政廉俭、奉公守法、从严治吏称誉于世的政治家陈廷敬

用经济手段治理经济犯罪的政治家陈廷敬

陈廷敬不仅是政治家,而且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陈廷敬与语言文字巨著《佩文韵府》

陈廷敬与大型古代字书《康熙字典》

陈廷敬的病和死与康熙皇帝对帝之恩师国之栋梁

 的临终关怀

陈廷敬的《生死簿》——皇城相府与陈氏祖坟.

 皇城相府名称辨析

 皇城相府的建筑环境与“风水”说

 皇城相府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组合

 皇城相府的建筑特色

 陈氏祖坟的来龙去脉与墓冢气势

附录:康熙皇帝赐陈廷敬父子诗

 陈廷敬与康熙皇帝年谱

试读章节

抓教育、荐贤才的政治家陈廷敬

陈廷敬作为具有开明思想和忧国忧民意识的政治家,十分关心和注意人才的培养、贤臣的举荐。对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他尤为重视,认为“学校者,人才之薮渊;人才者,国家之桢干”(见《与刘提学书》)。对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官办学堂“进额之太少”所导致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以及教育界存在的“请托货赂”、“通关说贿”等学风不正问题,他深感忧虑,因而竭力主张“大破情面,力革陋规”。也就是说,要打破旧有的传统陋习,进行教育体制的适度改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挽近学校之颓风,可以厘正而革除也”!

革新教育之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之才。陈廷敬心目中的有用之才,不仅是指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并进而作为当权派直接为国家尽力的佼佼者,而且还包括了数量更多的科考不第、名落孙山的“落榜生”。教书育人只有不忘记“落榜生”这一数量尤众的群体,教育才是益于国而利于民的至善之举,并且为大多数人所欢迎、拥戴和支持。他认为,学校所施行的教育,应当使这一部分人在落榜之后能够“或至改业,身为工贾,苟且自活”,通过做工或者经商等途径服务社会,自食其力。

陈廷敬曾经竭力赞扬他的泽州府同乡、著名学者毕振姬辞官归里之后“自耕其田”、“自饲其蚕”,同时不忘研究学问,虽然生活清贫,“而家独多藏书”,足可以“叙其问学治行”(见《毕亮四论订历科经义序》)。对于毕振姬的田园生活和治学心境,他是有些羡慕、向往的。毕振姬的现在,就是他陈廷敬“致仕”退休之后的未来。教育不只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科考不第的落榜生,也是为了那些年老致仕、退休返乡的曾经的官僚“自耕其田”、“自饲其蚕”多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多具备一些生存的本领。

陈廷敬还在《记女奴景事》一文中热情讴歌了身为女奴的“景”不向艰难低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生活历程中的种种磨难,“而能卓然自立”。看来他是推崇“自立”精神并力主教育之目标必须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立”而尽可能多地教人以生存技能和手段的。出于他对女奴景的衷心感佩和尊崇,因而乐于为之做传,以便更加广泛地“传其事,庸以告天下之为士、君子者”。他认为许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且自以为有知识、有见地、有本领、有抱负的士和君子远远比不上女奴景,他们往往自视清高,志大才疏,缺乏生活能力和生存本领。高分低能的教育体制,确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综上所述,可见陈廷敬的教育思想是“施用之实”,认为教育的目标绝非仅仅是为了科考,主要是教育和培养能够自食其力、有用于社会的多方面人才。陈廷敬的这些意义重大的见解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决策集团的采纳和推行,致使清王朝的教育事业长期停滞不前,不仅是陈廷敬本人的遗憾,尤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遗憾。

康熙皇帝喜欢饱学之士作为臣子,备为顾问,曾诏示说:“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以备顾问。朕万几余暇,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其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勿论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举所知,朕将亲试焉。”……

P35-37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