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是具有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多卷本工具书。收录人物时限,上自1840年6月28日次战争爆发,下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收录人物以天津籍为主,包括祖籍天津但流寓外地者;或寄籍天津,出生成长以及长居、终老于天津者。收录人物为近代天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知名人物,包括近代天津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及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有重要活动、重要影响和重要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人物传略正文,大体上包括生卒年、性别、字号、民族、籍贯、出身、学历、主要经历及在天津重要活动事迹诸项。
本书是《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第2卷,由万新平主编。
《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从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中选取了近千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编辑成传。这些人物涉及天津近代社会各党派、各阶层、各界别。在编辑过程中,编者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充分挖掘和运用第一手史料,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反复印证所选用的口述史料,对各类史料认真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真实地记述每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二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撰述的客观性,一切用史实说话,不隐恶,不溢美,以期客观真实地反映人传人物的全貌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切实从人物的视角呈现一部客观真实的天津近代史。三是坚持严谨细致的原则,注重行文的规范性,确保传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表述精炼、准确、生动,参考文献与注释体系符合学术要求,力求使这部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史学著作。
《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分多卷出版,本书是其中的第2卷,由万新平主编。
白坚武
白坚武(1886-1937),字馨远,号馨亚,亦称兴亚,室号知白堂,河北交河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出生于交河县泊镇党家庄。幼年时随祖父在陈州任所读书,18岁回乡参加科考,中秀才。
1907年白坚武报考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与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成为同学。白坚武与李大钊志趣相投,关系非常密切,受李大钊的影响,白坚武的思想倾向进步,他们并称为“法政二杰”。在学期间,白坚武还结识了该校创始人之一的孙洪伊,深得其赏识与信任。
1913年,从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白坚武先后在直隶公署、《黄钟日报》社担任过秘书、记者等职。1916年投奔在上海反对袁世凯的国民党议员孙洪伊,通过孙洪伊引荐,1917年,白坚武追随江西督军李纯左右,先后任江西督署和江苏督署顾问,代表李纯从事调和南北军阀、实现“和平统一”的工作。此时的白坚武与李大钊在反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主张南北和平统一等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交往非常密切,书信来往相当频繁。1922年,白坚武改投到直系吴佩孚门下,正式进入吴佩孚的幕府,先后任两湖巡阅使署和直鲁豫巡阅使署政务处处长,参与吴佩孚的军机要务,从此成为吴佩孚的主要幕僚,追随吴佩孚达五年之久,深得其信任与赏识。他主持的政务处是重要的权力机构,下设机要、法制、财政、外交、文书百科,时人称政务处为吴佩孚的“小内阁”。
随着直系势力的壮大,各省要员与直系来往频繁,白坚武时常代表吴佩孚在洛阳接见各方代表,不仅对国家大政发表意见,而且对国务院各部、地方各省的主要人选进行干预,成为“八方风雨会中州”的风云人物。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当上大总统,白坚武奔走于北京、保定、洛阳之间,疏通斡旋,拥戴曹锟,为此获一等文虎勋章。1924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败北,白坚武暂时回到天津居住。1925年,吴佩孚在湖北自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率部讨伐奉系张作霖,白坚武赶到武汉,继续追随在吴佩孚左右,再次出任政务处长。1927年,吴佩孚的军队被北伐军击溃,白坚武辗转去日本,后返回天津家中,在天津英租界开始近十年的寓居生活。
白坚武认为吴佩孚之所以失败,在于过分依赖英美两国。为图谋东山再起,白坚武竭力交往日本军政界人士,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援助。在天津英租界的求志里,他暗中联络亲日派人士,鼓吹拥戴吴佩孚重新掌权。为筹措活动经费,白坚武出资在天津河东创办专营干鲜果品的仁和货栈,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窥测时局上,妄图把直系在京津地区的残存势力组织起来,进而夺取国家政权。货栈因经营不善出现亏损,不久就关门了。
白坚武虽然对吴佩孚有好感,但经过多年交往,他认为吴佩孚“长于用兵,短于施政”,是一个“无远大方略”的人。他曾经写信给吴佩孚,要求他放弃不住租界、不出洋的誓言,建议他去日本游历,争取在日本人的扶持下东山再起。白坚武的这个建议被吴佩孚断然拒绝。1932年初,吴佩孚由四川经甘肃回到北平,准备以锦州为根据地,高举抗日的旗号,召集旧部抗日卫国。此时,已与日本人勾结的白坚武坚决反对,从此与吴佩孚分道扬镳。
经人介绍,白坚武结识了日本驻天津副领事白井康、天津驻屯军少佐参谋三野友吉、通译官吉田忠太郎等人,进而和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取得联系,并得到板垣的支持。三野友吉在天津搜集情报,网罗下野军政失意人员及地痞流氓,制造混乱。1931年6月,在三野友吉与土肥原贤二的唆使下,白坚武协助李际春等人在天津发动暴乱,纠集数百名地痞流氓,在日本军队的配合下,冲出日租界闹事。孰料,刚出日租界就遭到中国保安队的迎头痛击。暴乱失败后,白坚武与三野友吉密谋拥吴(佩孚)反蒋(介石),他认为:中国新旧军人中,得民心者是旧军人(指北洋系IH~A),新军人(指国民党系军人)不得民心。同时,他还专门组织拉拢文人的“正谊社”与拉拢武人的“兴北会”,声称要“招揽北方军人,振兴北方军威”,号召“北方军人联合起来,反抗南方人的统治,在华北搞出一个新局面来”。
1933年8月,于学忠出任河北省主席,来天津就任。白坚武与于学忠有金兰之好,又同在吴佩孚麾下为官,交谊深厚。在土肥原的唆使下,白坚武屡次劝说于学忠独立,成立“华北国”。遭到拒绝后,他又设计分化、瓦解于学忠的部队,并派人暗杀于学忠,但未遂。
曾任吴佩孚秘书的吴天民在与天津日本特务机关联络时,突然被刺身亡,引起白坚武的极度恐惧,因此他不敢住在英租界的家中,急忙搬到日租界的一家旅馆内,并将正谊社的办公地点也移到日租界。处于日本庇护下的白坚武,活动更为猖狂,他不断地招兵买马,组织上街游行,要求“华北自治”,一心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吞华北制造舆论。
1935年,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的策动下,白坚武与石友三组织“华北正义自治军”,白坚武任总司令,他们密谋由天津、丰台一带出发,攻占北平,脱离南京政府,组织成立“华北国”,拥戴吴佩孚出山掌权。白坚武利用各种关系策反驻守在平津一带的国民党军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用重金收买了驻丰台的铁甲军中队长段春泽等人。1935年6月27日,约一百余名便衣土匪由天津出发至丰台,与驻防丰台的段春泽部会合,进抵永定门车站,向北平城内开炮。因北平当局事先获悉这次行动的情报,早有防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叛乱被迅速平息。策划叛乱的白坚武等人见阴谋败露,便在日本军方的护送下逃至塘沽,坐船前往东北。不久,白坚武再次回到天津。1935年11月,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他担心白坚武勾结日本势力捣乱,便委任白坚武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参议,月送车马费200元。
1937年,日本加快对华北的侵略步伐,但对白坚武的所谓建立“华北国”的打算并不热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头子殷汝耕等汉奸也极力排斥白坚武,此时的白坚武非常失意。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天津,白坚武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天津去青岛,不久又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济南会面。随后他去河北大名会见宋哲元,是年底,宋哲元卸职到后方养病。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以通敌叛国罪的罪名逮捕了白坚武,其以“汉奸首领罪”在南乐县南门外被处决,终年51岁。
白坚武有一部四十余册近百万言的《白坚武日记》,又称《知白堂日记》,时间从1916年始至1937年7月14日止,主要记述他步入仕途、投靠军阀当政客,到投靠日本当汉奸的经历,其中涉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诸多历史事件的内幕,是一部相当珍贵的历史资料。
P1-4
多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天津近代历史研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2012年3月,在天津市档案馆成立了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这是全国档案系统第一家地方近代历史研究机构,为进一步做好天津近代历史研究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是研究中心成立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的首个大型学术研究和出版工程。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天津城市在近代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有“近代中国看天津”之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这些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无不在天津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作为近代中国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天津,近代化的进程也在加速。这个时期,在天津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批近代工厂、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第一所私立大学、第一批近代银行、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局,等等,逐步实现了向北方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形成了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对天津近代百年历史进行深人研究,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实现天津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透过近代中国宏大的历史场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天津近代历史的舞台上,他们与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一起,共同勾勒了天津近代历史的脉络。在这里,许许多多革命先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里,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为了救国图强,兴产业、办实业,为加快民族工业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汇聚了国内外许许多多专家学者、有志青年,在教育、科技诸领域构筑了国内人才的一个高地;在这里,培养了许许多多知名的演员和艺术家,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方沃土。当然,这里也曾是为数众多的清末遗老遗少、军阀买办、达官显贵聚居之地,也是反动黑恶势力麇集的地方。那种在国难与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精神,在救亡图存的磨难与抗争中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近代天津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部天津近代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是极为宝贵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从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中选取了近千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编辑成传。这些人物涉及天津近代社会各党派、各阶层、各界别。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充分挖掘和运用第一手史料,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反复印证所选用的口述史料,对各类史料认真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全面、真实地记述每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二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注重撰述的客观性,一切用史实说话,不隐恶,不溢美,以期客观真实地反映人传人物的全貌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切实从人物的视角呈现一部客观真实的天津近代史。三是坚持严谨细致的原则,注重行文的规范性,确保传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表述精炼、准确、生动,参考文献与注释体系符合学术要求,力求使这部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史学著作。
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得到了市有关单位的热情帮助,得到史学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这部书凝结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我们向各位领导和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的局限,以及史料的搜集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今后,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要更好地聚合全市近代史研究人才,发挥好重要平台的作用,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和全市史学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搞好天津近代历史的研究工作,讲好天津故事,努力扩大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切实为建设美丽天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天津市档案馆
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
201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