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有道奴为相
商汤在位的时候,右相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伊尹工作勤恳,体恤百姓,政绩卓著,被后世奉为臣子的楷模。其实,伊尹的出身十分低微,他原是一个陪嫁的奴隶。
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儿的时候,把伊尹作为陪嫁奴隶,陪嫁到了商汤家里。
伊尹刚到商汤家里,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打发他在厨房里干活。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就找机会接近商汤。有时候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却故意做得过成或过淡,招惹商汤来找他问话。
有一天,商汤对饭菜很不满意,就找伊尹来问话。伊尹能有和商汤说话的机会,自然是十分难得的,他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用做菜打比方,说出一些弦外之音来:“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味。治理国家也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心里一动,觉得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抬头打量起伊尹来。只见伊尹侍立在一旁,虽然很恭敬,但毫无卑琐的神态,眉宇问显出自信。商汤这才知道自己家的厨房里原来还藏着个人才,他很高兴地说:“先生请坐,我们谈一谈!”伊尹见遇到了知音,就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盘托出,商汤听了大为赞赏。
当时商汤正在筹划灭夏的大计,需要一个得力助手,于是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直接任命他为右相。后来,伊尹为商汤出谋划策,一举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伊尹竭尽臣子之道,全力辅佐商汤,督促群臣,所以商朝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汤死后,伊尹继续辅佐商朝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君主,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管理好国家。
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不久,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太甲即位的头两年还算虚心,伊尹给他的文章,他还能认真读,认真照着做,不敢违反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有些忍不住了,他想:“我乃堂堂一国之主,一切应当由我说了算,岂能听命于伊尹?”他由着自己的性子办事,把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全给破坏了。他喜欢奢侈的生活,每天寻欢作乐,渐渐显出败家子的做派。
太甲变坏了,伊尹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他先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可是太甲实在不听话,在宫中干出很多荒唐事,伊尹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国君您不思进取,微臣深恐有负先君的重托,只好对您无礼了!”于是命人把太甲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没有另立新的王,由他自己暂时管理国家大事。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早晚看到的是他祖父商汤的坟墓。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非常简陋,墓地上只修了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祀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不遵守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每天对他讲述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做榜样,不要做败家子。日子久了,太甲幡然悔悟,他喃喃地说:“老臣伊尹一片赤胆忠心,全是为了大夏的江山社稷啊!我以前错怪他了!”从此,他以祖父商汤作为镜子,仔细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心改正错误。他先在桐宫这个小范围里把事情办好:他关心老弱孤寡,多做善事,把桐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三年过去了,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早已有人报告给伊尹了。伊尹感到非常欣慰,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去见太甲,以臣子的身份向太甲行大礼,然后把他接回首都亳城(今河南商丘),郑重其事地把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接受过去的沉痛教训,认真治理国家,商朝进一步走向繁荣。
P4-6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熹微的晨光照亮了东方的天空,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数百辆战车一字排开,车上站着披甲执锐的武士。战车后面,站着一排排握着戈矛的步兵,他们排成整齐的方阵,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时,一辆装饰华贵的战车穿过人群,驰向队伍的最前列,车上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他全身青铜甲胄,左执黄金斧钺,右持白旄旗帜,显示出尊贵的身份。战车在正前方停下,中年男子高声说道:“大家远道而来辛苦了!各位诸侯将领、战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握好你们的盾,立起你们的矛,我就要开始誓词了!”
众人无比振奋,齐声呐喊,他们把戈矛举起来,立刻形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他们的盾牌在晨光下分外耀眼。
这是公元前1046年年初的一天,商都朝歌城外的牧野。那位主持誓师的人叫姬发,也就是周武王。他即将发动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会战。
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周人早期居于今山西中南部一带,公刘时,迁居于豳。到古公宣父为部族首领时,又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古公直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他有三子,但他偏爱小儿季历,并传位给他。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朝属下一个强大的方国。由于周日渐强大,商王文丁十分忌惮,便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西伯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商对抗,故继续臣服于商,称为西伯。此时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诸侯皆来归附。商朝的衰落已是不可挽回。
姬昌死后,他的次子姬发继承父亲遗志,重用吕尚(姜太公)等人,使国力进一步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这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这时候,商纣王听到报告,大惊失色,他的军队差不多都还在千里之外跟东夷作战,一时之间,他哪里有办法把主力军调回呢?无奈之下,他只好亲自率军,要跟周军决一死战。兵力不足就临时把抓来的奴隶也编进队伍里,这样七拼八凑居然也凑了70万人,于是就乱糟糟地朝牧野开去了。
史籍对具体的战斗过程记载较简略。据《逸周书·克殷》记载,在这一战役中,周军的战术是先由吕尚(姜太公)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导致商军溃败。吕尚被后世奉为权谋兵法之祖,传说著有《六韬》。吕尚当时已经是80多岁的老翁了,从战场上的勇猛表现来看,真让人难以置信。
商军士气低落,前锋主要是奴隶,一遇强敌,纷纷溃退,有的甚至加入周军阵营,向商军反戈一击。纣王狼狈万分地逃回了鹿台,眼见大势已去,便与妲己自焚而死。
武王赶到鹿台,见到纣王的尸体,象征性地刺了纣王几剑,表示对他荒淫无道的惩罚。然后举行了盛大的“授命”仪式,宣布周朝取代商朝,是天命所归,具有神圣的合法性。从此周朝开始了800年的大业。
武王灭商不久便病逝了,真正巩固周朝政权、制定周朝统治秩序的是周公旦。周公旦勤政爱民,广施仁德,功高不居,是一位完美的圣人。他制礼作乐,使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章可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人们各安其分,社会是那样的和谐。所以孔子深情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治下的社会形态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社会。
周朝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朝代,中国的文明特征成型于周。周朝的宗法制、家天下影响后世几千年,周人的“德治”思想也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奉行。本书以牧野之战为叙事背景,全面讲述了周朝的发展史。笔者希望此书能使读者了解周朝的历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姜正成主编的《鹰扬天下(牧野之战)》以牧野之战为叙事背景,全面讲述了周朝的发展史。周朝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朝代,中国的文明特征成型于周。周朝的宗法制、家天下影响后世几千年,周人的“德治”思想也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奉行。
周朝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朝代,中国的文明特征成型于周。周朝的宗法制、家天下影响后世几千年,周人的“德治”思想也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奉行。姜正成主编的《鹰扬天下(牧野之战)》以牧野之战为叙事背景,全面讲述了周朝的发展史。笔者希望此书能使读者了解周朝的历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