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
朱元璋鉴于元朝驿站混乱的教训,一开始就用严法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明确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昭代王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1393年,朱元璋颁布了《应合给驿条例》,规定加上附加条件共12条,对符合用驿马驿船条件的人员进行了限定,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驿传船马”,违者重罚。
即使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却依然有人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些人一般都自以为有坚实的靠山,不把政府的法规放在眼里。有的人无理鞭打驿夫,也有人不持驿牌强行驰驿,多索车马。有一个曾经是开国功臣封为吉安侯爵的陆仲亨,从陕西返京,就不顾王法,擅乘驿传。朱元璋为此十分愤怒,斥责陆仲亨说:中原历经战患,人民刚刚过上安定生活,驿户好不容易买上马,生活还十分艰苦。都像你这样任意胡来,百姓即使卖儿卖女,也不能满足奢望的啊!陆仲亨后来因谋叛罪被杀。
朱元璋还以违反驿规罪重罚了两个女婿。一个是驸马郭镇。他从辽东出差回来,违章私带了三杠榛子,沿途擅用驿夫运送。朱元璋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立命郭镇如数补上私用驿夫的报酬银两,并同时敕命在山海关沿线各关驿站,张贴榜文,规定以后再不许有利用官驿私带货物的现象发生,不然一律治罪。另一个是驸马都尉欧阳伦。他多次违禁利用驿递走私茶叶,其家奴尤其残暴,强迫驿站车辆为其运货,还对执法人员随意侮辱大骂。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后把欧阳伦赐死,他的家奴一并处以死刑。
这几件事对整治驿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此,明朝邮驿秩序井井有条。“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顾祖禹《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十一)。邮驿发展了,国家财政年年有余。
张居正的驿制改革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十分杰出的改革家。他对赋税、吏治等方面的改革,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历史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在驿制方面,他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败,邮驿制度也产生出许多弊端。最高统治层利用邮驿,大肆挥霍。正德年间,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勒索驿银、捆打驿官的事件。司礼太监刘允借奉命去西藏迎接活佛之机,在沿途水驿大肆挥霍。在成都驿,日支驿粮百石,蔬菜银100两;在这里置备入藏物料,竟用银高达13万两。正德皇帝下江南游耍,在此期间的花费更是十分惊人。他命令沿途驿站准备美女,以备皇帝来时随时寻欢作乐。这一次仅水路驿站所用人夫即达数十万,严重地骚扰了人民的生活,妨碍了正常农业生产。驿站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负担,许多驿官都长期流亡在外,驿务多废。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一些官吏主张对邮驿进行改革。先后主张改革驿务者有著名清官海瑞、吏部尚书吴鹏和张居正,其中以张居正的驿传改革成效最大。张居正的改革,是我国邮驿史上的一件大事。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宰相,他的邮驿改革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人手,提出了六条对官员的限制。比如,规定非公务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擅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改革,一方面使邮驿的经费开支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很大程度地减轻。据统计,经过整顿后,全国共省减邮驿经费1/3左右。
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张居正对自己和自己的家里人都严格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他的儿子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不用官府邮驿,而是出钱自己雇车。张居正的父亲过生日,他也不动用驿车驿马,而是让仆人背着行李,自己骑毛驴回乡祝寿。张居正对那些违反条例的官员,毫不留情。有一个甘肃巡抚的儿子擅自驰驿,被他革去官职。这一处分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许多官员不敢再为非作歹了。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小民欢呼歌诵”。但是,明朝政府已经腐朽得不可救药,仅仅依靠张居正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他死后,生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全被废除了,明代邮驿又一次陷入混乱状态中。
P131-133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围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傅璇琮
2014年2月8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传递信息的组织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王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邮驿》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古代邮驿的悠久历史和演变过程,探讨了古代邮驿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总结了古人运用通信规律办邮的基本经验,分析了邮驿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的联系及作用,并对不同历史时期邮驿的组织管理、网络设施、通信方式、传递效率、邮驿法律、馆驿供应及驿传弊端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图文并茂。
王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邮驿》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七章,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先秦至明清时期邮驿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古代邮传方式、古代民间通信和驿吏驿卒的生活。全书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读罢此书,喜欢中国古代邮驿的读者大致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