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须臾之间已然改变。时空虚幻,唯有须臾之间真实。世人常常“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以本书得名为《须臾录(兰苑轩随笔)》。文字是留住时间最好的方式,在这些文字里,作者杜洁莉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悲伤中有理智,孤独中有渴望。她跟过去的自己对许多的人,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童年时纯真的样子,找到长大后世故的样子;找到迷茫时的彷徨,找到一撒手时的快感;找到属于你的时光影院,属于你的漫卷书香,找到生命中的他者,也找到那个跟我一样,在生活中磕磕碰碰,却不得不认真执着走下去的自己。
| 书名 | 须臾录(兰苑轩随笔)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杜洁莉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间一切,须臾之间已然改变。时空虚幻,唯有须臾之间真实。世人常常“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以本书得名为《须臾录(兰苑轩随笔)》。文字是留住时间最好的方式,在这些文字里,作者杜洁莉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悲伤中有理智,孤独中有渴望。她跟过去的自己对许多的人,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童年时纯真的样子,找到长大后世故的样子;找到迷茫时的彷徨,找到一撒手时的快感;找到属于你的时光影院,属于你的漫卷书香,找到生命中的他者,也找到那个跟我一样,在生活中磕磕碰碰,却不得不认真执着走下去的自己。 内容推荐 杜洁莉著的《须臾录(兰苑轩随笔)》精选了近百篇散文,共分九个主题,即时光电影、书中感怀、他者启示录、爱与情、“性”“情”中人、时间玫瑰、生活随思、社会万花筒、戏梦人生,话题兼及电影、阅读、时间、灵魂、性、爱、婚姻、教育诸方面。书稿写了属于作者自己的电影,其生命中走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其永不停歇的读书与思考,还有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写的对于爱的追寻、性的体悟、生育的幻想、两性的对视,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社会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批判,对灵魂的存在进行反思与追问,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 目录 时光电影院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镜子里的“雕刻时光” 当曾经预想的苍老成为现实 香奈儿 金陵十三钗 缺乏想象力的世界与充满想象力的电影 因你而歌 上帝的眼睛 人性的疽虫 想念“北方的纳努克” 天堂书屋 读书与思考 花非花 生命的不可思议 女人的絮语 美式现代诗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承前启后的死 读伊凡蒲宁看自然爱 善也需要“节制” 闲话周易 他者启示录 父亲 母亲与女儿 自我实现型人格———乔布斯 蓝色血种人———纳博科夫 疯子尼采 画家王公少浩 民国遗少胡君锐颖 长叔 勤叔 女人超 老兵 爱与孤独 世俗的爱与神圣的爱 爱和恐惧 年关等待爱 旋转木马情缘 爱是精神的平等 流浪与爱 玩票 痴情 我们月与安生 性·婚姻·生育 性的遐想 内在的男性与女性 安静的女人 生育的幻想 女大当嫁么? 恋爱与婚姻是否两码事? 浴火重生的凤凰 心灵的婚礼 时间的玫瑰 时间是瞬间的存在 己合 临水照花 问自己 寂寞在唱歌 回忆的忧伤 秋愁 又是一年高考 当三十岁的我遇见八十岁的我 年岁与不朽 不老的传奇 那些年那些“年” 生活艺术 理性生活之殇 活着 生活艺术 与生活讲和 养鱼有思 生活中可怕的逻辑关系 人情有感 人生的归宿 又见康桥 礼制的沦落 做一个为世界活着的人 梦里圆寂的传奇 心·灵·魂 人性的力量 论自由意志 说自杀 说死亡 说灵说魂 说嫉妒 痴人说梦 说知音 说隐私 忏悔录 自叙诗 后记 试读章节 读书与思考 我每天都在我喜欢的书上攀爬和热吻。 ——罗伯特·勃莱 我爱书,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大字没识几个的时候,母亲总在睡前讲着故事哄我入睡,更确切地讲,是念书。从365夜一直讲到各种中外名著,我不喜欢听老狼白兔等童话故事,偏偏就对莫泊桑的《项链》之类的故事人了迷,五六岁的时候因为《项链》中虚荣心带来一生毁灭的故事彻夜辗转难眠。年岁稍长识了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小孩子流行看连环画,我却已经开始啃大部头。小学二年级的暑假,我天天躺在客厅地面的凉席上,吹着风扇,反反复复地读《水浒》。舅父给我买了冰淇淋,我边看书边吃,不知不觉吃了十个甜筒,然后喜滋滋地告诉父母“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边看书边吃冰淇淋”。小学三年级开始看《三国演义》,而且看得有情有义,对于人物爱憎分明。因为迷恋周瑜的缘故,每每看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我便泣不成声,因而《三国演义》这辈子只读到巴丘终命处,没有周瑜的三国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此后一生读书也是性情所致,每每看到所喜之书,总是废寝忘食。五六年级时候我迷恋上了文言文,尤其是志怪小说,从《聊斋志异》到《搜神记》,我常常做着奇奇怪怪的梦,幻想着身边的狐仙魂灵。因为缺乏连环画的图像刺激,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左脑思维。左脑比较发达,即思维模式偏向于逻辑性,右脑想象认知能力稍显不足,因而阅读偏好哲学、神学、数学,相反地,音乐、童话等情感艺术类书籍所涉较少,此乃美中不足之处。由此可见,儿童看画册作为阅读的开始是必要的,有利于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 初中时代流行一句话“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我是只看金庸、三毛。琼瑶阿姨的爱情小说《窗外》才开了个头,“蓝得透明,是个十分美好的早上”,我便恶心了半天,完全无法喜欢那种纯美的文学,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倒是金庸笔下的杨过默默地等候小龙女16年,依然纵身一跃跳下绝情谷底,足足感动了我二三十年,甚至到了三十难嫁的时候,依然幻想着有这样一份生死不渝的爱情。三毛的流浪成了我年少时的梦,那天空飞翔的小鸟,山间清流的小溪,还有远方的橄榄树,使得我的心开始了一辈子无穷无尽的流浪,注定了我今生今世的不够安分,还有她所渴望的那个足够智慧、道德和勇气的男人,一样成为我对男人的幻想。 高中三年,是我读书最为勤奋的时候,却又是我人生中离书最远的时候。教科书扼杀了我的思考能力,使我成了书呆子。为了北大梦,我忍辱负重地背着马列主义、英语单词。然而,长期的阅读思考,对于知识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质疑,使我时常从教科书中跳跃出来,思索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记得有次历史课,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春秋之战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所有同学都非常肯定地说“非正义”,我犹豫了很久,回答:“不懂得,都有一点吧!”结果证明我是正确的,“春秋无义战”,从战争本身对生命、物质的破坏而言是非正义的,从推动历史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又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感谢年幼时候自由的阅读,让我在中国式教育体制之下能够残存一点思考力。对于真正的读书人而言,高中,是不堪回首的三年! 童年直至少年时代的书,大都是母亲传递下来的,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就如同小孩家里的玩具,只是我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书,所以便只能玩“书”了。真正自由地选择书,是在大学。我,异常孤僻,同学用了“清高”两字形容当时的我,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少言寡语,我行我素。我喜欢安静地坐在图书馆里,与古今中外的人神交,我觉得那些话语比身边的人有趣多了。我喜欢一切阴郁的文字,海子的诗、郁达夫的散文、川端康成的小说,心情阴霾与文字交织一起,纠结中走过了大学几年。那个时候的我是一只丑小鸭,不会化妆,少穿裙子,每天牛仔裤、T恤,属于典型的书呆子,生活在一个自闭的角落里。 成为教师之后,越发地感觉自我的狭隘无知,对于知识的渴求不可遏制地生长。我渐渐走出了阅读的偏狭,理性地、全面地选择阅读书籍。接触每门学科开始,便系统地学习学科史,而后按照学科史的线索,阅读相关学术专著。我喜欢看专著,因为专著可以让人更有逻辑性地思考分析一个问题,而论文、短评等只是一些片段性文字,零散不成体系,容易让人产生断章取义式的思维习惯。有时候我也读点小文,就如同吃完晚饭喝点绿茶,有助消化。 许多读书人喜欢藏书,但是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藏书,话说张爱玲临终前就是家徒四壁,除了《红楼梦》别无他书。我藏书甚少,家中书册仅仅三五百册,皆是耳熟能详的书籍,大学时候曾经有个习惯,便是读过的书便撕掉,强迫记忆。后来渐觉可惜,便开始做读书笔记,闲时翻阅亦是一种乐趣。 我喜欢书,遇上真正喜欢的书总是想占为己有,不喜欢借书。据说,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大多是从“借书”开始的。一借一还.便眉来眼去了。我倒是喜欢“送书”,无论男人女人,我常常从认识一个人的第一面开始,便直觉这个人适合什么样的书籍,需要什么样的书籍,我给喜欢闲侃历史的朋友送《春秋大义》,给面临婚姻危机的女性朋友送《不规则女人》,给癌症中挣扎的朋友送《圣经》,给人生找不到快乐的朋友送《沉思录》,给生活过于现实的朋友送《小王子》……一般看到脾性相投的书,我总会一口气买下数本,遇上合适的人,便赠上一本,我想朋友总会记住我送的一本书,却记不住我请的一餐饭。一餐饭多少一次无所谓,一本书也许是影响终生的。 书是我一辈子的朋友,乃至爱人。我从中所得的快乐,是世界上任何人、任何感情所不能给予的。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我想,只要有书的地方,哪怕是一间陋室,那也是通往天堂的地方。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隔壁传来一阵阵菜香,邻居小姑娘拉着小提琴,一家欢声笑语。我亮起房间的灯,坐在书桌旁边,啜一口茶,开始了一天的阅读。我想,这么美好的时光,没有家庭的天伦之乐,没有感情的滋润,然而我在阅读中听到了心灵深处的声音,在阅读中成为一个渊博的人,那么,我的年华没有虚度。 …… P39-42 后记 这本文稿是以往部分博客文章的汇编。我喜欢蓝,想象中那是天地混沌初开的颜色,亦是地老天荒的颜色,纯粹一览无余。博客最初的名称便为“蓝色血种人”,取义于纳博科夫的自述“我的血一定是蓝色的,不是属于蓝天,就属于大海”,辽远、理性、永恒的蓝,象征着彼时的自我表述与期许。如今博客名称更改为“兰苑轩”,相对而言多了几分清风脱然、幽静内敛的气息。 八年前,当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微信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尚未进入如此碎片化、快速化、交互化的时代,博客是最为重要的交流空间和情感世界,在文字镜像中,每个人都在认真执着地表达当下的自己。八年之间,人类语言表达越来越简短,思维越发跳跃闪烁,阅读偏好从文字、图片、视频及至3D动画不断更迭,视觉冲击力与身体感受性在阅读需求中日益凸显,我看到了技术对人类思想的塑造,亦预感到后人类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字甚至可能成为文化遗产的可笑。在技术的变革中,我也渐渐地厌弃了博客这种严肃的写作空间,转向微信这种更为社交化、交互化的表达方式,只是此刻我可怕地发现思维进入一种停滞、倒退的状态,似乎无法如同以前博客时代一般富有逻辑性地表述,情感亦变得淡漠仓促。后人类文化的到来让人喜忧参半,可喜的是,后人类文化推动人类社会一日千里地发展,可悲的是,在机器人没有取代人类的时候,人类却已将自我思维机器化。作为前人类文化的爱好者,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文字,这些温暖的文字,让我感受生命是如何从指缝间一点一滴地流泻而过,我是如何作为一个多维感性的生命体存在与变化,文字就是隽永的人生。多少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时代,总敌不过《红楼梦》名士悦倾城的故事,敌不过《浮生六记》这小写的人生。 我曾经给自己定下了一年写一本书的目标,不是因为才华横溢,而是因为孤独,因为有太多不知道如何挥霍的时光。我是在孤独中学会写作的,而如今,写作又让我更加享受孤独。我出生在一个喜欢热闹,向往人群的潮汕社会,孤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我也向往过人群,只是我未曾想到人生这二十年竟然是如此走过的,多数的时间在孤独,在焦虑,在备受情感的煎熬,我用一己之力对抗着熟悉的环境,在基督的爱中寻找救赎,而后觉得上帝忘记了我。如今,我开始适应并享受这种孤独特权,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的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我也轻易不愿意被他者闯入与打扰。然而,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这是上帝意思,他让人不能孤单,他让男人寻找女人,女人寻找男人。我知道婚姻无法救赎我,但是依然一直在寻找那个给予生命力量的人。我向往茨维塔耶娃的诗中的爱情: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只是,那个小镇,那个人,一直在远方。 在孤独中,在写作中,我渐渐地发生变化,从一个哼哼呀呀,热爱服饰、美食与旅行的文艺女青年,成为对人性有着无限热爱与关怀的玛格丽特·米德。因为内心有了更为强大的世界,不再因为一点情感挫伤而痛哭失声,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是与非,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命运,乃至未来时空。 八年之间,心情已不再,物事已全非。只是,文字还是温润的,字里行间仍可见彼时彼刻的傻气。原来,生命是可以这样成长的。以前我容易对时间的流逝感伤,岁月如流、白驹过隙、人生如梦、浮云朝露这样的词语总让我在时间的迷宫中迷惘;然而在阅读、写作与旅行中,我找到了那个小说中描述的不知道时间为何物的小岛,那里的人不知道年龄是什么,当然也不知道衰老。在印第安原始部落,他们反反复复地给我讲开天辟地的神话,讲生死轮回的故事,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死亡才是生命的意义,今生今世不过徒劳一场。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时间表述方式,模糊的、精确地、线性的、循环的,时间、空间不过是人类的建构,人是悬挂在自我意义编织之网上的动物,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我曾经以为生命是一条永不复返的河流,因此我惧怕衰老和死亡。然而,当认识了时空的虚幻,生命的永恒,又何惧之有?三年前,我行过死荫的幽谷,梦中与神相逢,见证了神的荣光与天堂的奇美,我全然相信此生仅仅是通向永生的一个驿站,相信天堂的永恒。死亡与生命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生命在死亡中延续,人类以死满足生之欲望,走向新的生命创造。 爱与命运,在人类建构的时空中往复流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家族、宗族、民族,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羊皮卷”。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夜的生活似乎都大同小异,可是无数的日日夜夜融汇一起,世世代代的命运却随之迥异,尽管其中矜夸的不过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的祖辈是中国最为赤贫的阶层,曾外祖父死于酷寒,他离开的时候是深冬,身上仅穿一件单衣,当时正挑着沉重的担子走在山路间,雨雪飘下,他颤抖着点燃一根烟取暖,可怜烟还没有点上,他便冻死过去,路人发现时他已然成了一座冰雕,手里还紧紧握着那一根尚未点燃的烟。曾外祖母在饥荒年代饿死,据说是几天没有吃上饭,好心人送来几个红薯,饥荒中狼吞虎咽,肠胃几日未曾进食一时不能适应胃爆而死。外祖父则被卖猪仔到印度尼西亚种植鸦片,回国后锒铛入狱,在日本人监狱中蹲在一块砖头上吃喝拉撒四十九天,奄奄一息被抬了出来,苟活余生。外祖母则几度寄宿寺庙中,乞讨为生,养育了众多儿女,其中便有排行十三的我的母亲。我的祖父母则是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方圆几公里村庄的农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生活,让他们学会了“六根清净方为稻,退后原来是向前”的人生哲学,也成就了他们安然长寿的一生。父母亲出生的时候已经是解放初期,经历了赤贫的童年,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文革”前后命运的跌宕起伏,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骤然冲击,他们是最为迷惑的一代,却又是最为坚定固执的一代。而我,承载了几代人的身世转变,有了穿脚踏健美裤白色幸子衫,折纸飞机打弹珠的童年,直至安然无忧地在象牙塔中修行至博士毕业。可是,无论是坐在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课堂里,还是站在荟萃人类文明的博物馆中,思索着哲学与艺术的时候,我都无法忘却那片质朴的黄土地,那个我永远也走不出的童年小村庄,那些与我血脉相连的人。生活循环往复,一张上帝记录在册的“羊皮卷”,书写着世世代代的命运。我喜欢关注这样每一个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命运之变,每一个家庭的变迁,更沉迷于每一个个体的变迁又是如何汇入社会之洋,从而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人类是将进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还是奥威尔的1984,还是其他?每当我凝望夜空,总为这片文明之光所沉醉,所以,我愿意选择最孤立、最需要坚忍、最艰难的工作:思考、写作。 是的,世间一切,须臾之间已然改变。时空虚幻,唯有须臾之间真实。世人常常“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以本书得名为《须臾录》。文字是留住时间最好的方式,在这些文字里,我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悲伤中有理智,孤独中有渴望。我跟过去的自己对话,也跟未来的自己对话;我跟骄傲的自己对话,也跟自卑的自己对话;我跟不成熟的爱断舍离,也跟不成熟的自己断舍离。 . 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是属于我自己的,因为“我”只是茫茫众生中一个“小我”。许多的人,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童年时纯真的样子,找到长大后世故的样子;找到迷茫时的彷徨,找到一撒手时的快感;找到属于你的时光影院,属于你的漫卷书香,找到生命中的他者,也找到那个跟我一样,在生活中磕磕碰碰,却不得不认真执着走下去的自己。 随着时光的递嬗,年岁的增长,许多人的孤独感却是与日俱增。无论是独身的,还是婚姻围城之内的,生活之中总有那么一点怅然若失的不满足。也许这种不满足来自生活的单调重复,也许来自梦想的渐行渐远。这种孤独如果负面增长,会渐渐地化为一种偏执,一种愤懑,如果正面增长,却可以化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思考,一种人格的日趋完善。我感谢孤独,它让我学会独处与自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会如何独处,如何处理痛苦,如何接受爱,如何感受生命须臾之间的真实存在。或者,偶尔夜里睡不着,爬起来找书看,摸到它还愿意看,看着看着睡着了,这样也是挺好的。 杜洁莉 2016年元月于深圳兰苑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