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大夏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木春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一个时代的教育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各样人物,那个时代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反复回望、致敬。民国虽短,而且时局动荡,却具备了被后世尊敬的元素。木春的这本由王木春所著的《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不仅是对那些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

内容推荐

由王木春所著的《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勾勒了5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那些陈年旧事,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吴小如、鲁迅、孙梨等名家的掌故,走近名家的心灵,倾听历史的余韵回声,从中剪选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既让读者一睹名家的教育风采,又为今天和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目录

序一 先生当年

序二 过去竟然是这样啊

第一辑 当年教育

 “打孩子”的古风

 过去的学校仪式

 民国教师的业余时间

 一人教书,养活九人

 “家贫无奈作先生”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

 民国的学校图书馆

 严正的一课

 父亲的教育

 了不起的祖母

 “智者的旅店”

 “出气孔”里的寂寞

 张伯芩的“三个一”教育法

 “黄调”

 陈独秀写“妙文”

 好玩的数学似片

 书在肚子里

 土匪的字条

 苏步青学外语

 且看季羡林“赤条条地走上舞台”

 办公桌的故事

 黄侃与“有偿家教”

 大学的“尊严”

第二辑 先生风骨

 “硬汉教师”

 程千帆的“损失”

 “不将就”的吴组缃

 李长之的手

 “最后的一课”

 退款

 朱东润“惹祸”

 “复旦二周”

第三辑 先生气度

 深深的体谅

 陈西滢家有一尊石膏像

 不争的柳诒徵

 大师的“虚怀若谷”

 胡博士题字

 高锟校长有雅量

 教育者的胸襟

 从顾颉刚到葛剑雄

 372字的大师自传

 “不居功”

第四辑 先生情怀

 老北大的“酒先生”

 “贾宝玉精神”

 “真公子”张伯驹

 叶圣陶两次“被冒名”

 大学者的涂鸦

 民国名家与胡子

 大师的送客

 傅斯年赠书

 钱穆的无奈

 启功的“恩”师

 沈从文鲜为人知的恩人

 冰心眼中的好男人

 做小事的大人物

 教授的书房

第五辑 先生命运

 不过一书生

 愁眉苦脸的顾颉刚

 为道文章不值钱”

 名人与谶语

 “命大”的史学家

 忘了自己是谁

 名人与“抄书”

 读启功“1966年日记”

 差点儿成了邮政员

 沈从文的“蛮劲”

 语录的妙用

附录·先生教书生活

 从苦雨愁城到长堤垂柳

 “不务正业”的好老师

后记

试读章节

顾颉刚小时候念的是私塾。一年到头,除新年放一个月的长假外,其他只有端午、八月半放两天假。有一天下大雨,吃过早饭,顾颉刚突然萌生了逃学的念头,便“暗示”祖母:“今天雨太大了!”不料,祖母毫不思索地指着天空,命令说:“你想不去了吧!就是落铁,也得去!忆及此事,顾颉刚在《自传》中写道:“这斩钉截铁的几个字,我一世也忘不掉。自从到了社会上服务,逢到大雨的时候,我妻在旁边劝道:‘不去了吧!’但我立刻说出祖母这句教训来:‘落铁,也得去!’祖母的面容十分慈祥,但却闪烁着一对锐利的眼睛,尤其是当你犯了过失时,仿佛看到你心里一般,使你不由得要惭愧而畏缩地低垂了头。”

顾颉刚祖母了不起之处,是她的见识。顾颉刚从小喜欢读书,但在处理人事方面有些笨拙甚至胆怯。祖母深为不满,常批评他:“一个人应当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像你这样的呆头呆脑,将来怎么可以做事!”又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你一味忠厚,必归无用。”

那时的苏州人富裕,因此养成了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惰性。比如,一个人一旦取得了科举,就是乡里的绅士,能戴着顶子去见官员,全家及亲戚都觉得脸上有光和满足了。如果他还进一步想外出图更大发展,大家就会讥笑他:“他这个人仿佛不会死的。”若是考中科举,要去朝廷做官,亲友们会劝道:“‘伴君如伴虎’,何必去冒这个大危险!你有现在这点功名已经够了,再爬上去干什么!”若是读书得不到什么功名,呆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画画山水花卉,或者唱唱昆曲等,逍遥自在,老辈们也把他当作“佳子弟”,不加责备。可是,顾颉刚的祖母却与众不同,她鼓励顾颉刚去外面见世面。民国元年,顾颉刚中学毕业,社会党人陈翼龙在北京办社会党支部,招呼顾颉刚过去,顾颉刚担心父亲反对,便借口北京有一家报馆要他去当编辑,酬薪不错。果真,父亲知道后,来信不答应,但祖母却坚决支持,顾颉刚才得以离开家庭。后来顾颉刚考进了北京大学预科,祖母也很放心地让他前去。亲戚们责备她道:“你们只有这一个孩子,为什么放他走得这样远?如说要进大学,那么苏州有东吴大学、上海有圣约翰大学,哪一个不可进呢!”祖母总是回答:“男孩子是该让他出出远门的。”

祖母平时省吃俭用,在顾颉刚买书上却极为慷慨。从11岁开始,顾颉刚就天天出入书肆,一本一本地买书,一年下来就积累了五六百册。苏州人最重衣着,哪怕锅里没米下,身上也要穿绸衣。顾颉刚的同辈人,从小就是夏穿纱、冬穿皮,非常讲究。但顾颉刚只有到小寒的时候才穿夹衣,到了大寒才得穿棉衣,一件羊皮袍也是直至结婚的那年才穿上。这就养成了顾颉刚艰苦朴素的习惯,也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底子。

顾颉刚的经历,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物——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沈昌文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祖母。沈昌文的祖父早先靠在上海开饭馆发家,到了父亲那一代,因为抽上鸦片,家业急剧破败下来。一家人为了躲避债主,不得不改名易姓。到沈昌文要读小学时,家境已经异常困窘。上什么样的学校呢?如果是附近的弄堂小学,省钱也省事;如果上好学校,意味着要花许多钱。祖母主张一定让沈昌文进好学校,而且是上海最好的学校。于是费尽周折,家人把沈昌文送进了当时著名的“北区小学”。这所小学,是英国人办的,位于公共租界内,学费自然十分昂贵。

P30-32

序言

后记

这是一本轻松的书,您可以在茶余饭后、车上枕上随意翻翻,三五分钟就看完一篇。如果其中的某篇故事触动了您,引您会心一笑,或叹息一声,便是我的目的。

对民国的兴趣,早已有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念大学一年级时,梁实秋先生的作品刚在大陆解禁,我竟豪气十足地花了27元买下一套《梁实秋散文》。当时,家里每月寄来的生活费是40元。

2000年左右,两位学者的名字进入我的阅读视野,一是傅国涌,一是谢泳。他们的书,使我对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民国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参加福建省名师培训,在导师鲍道宏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研读叶圣陶。随后,出版了《叶圣陶教育演讲》一书,接着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民国名家三部曲”(《民国名家谈作文之道》《为幸福的人生——民国名家对话中小学生》《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教育回忆》)。这几本小书的出版,是我做民国教育研究的起步。

为编书,我翻阅了大量的民国教育史料、名家的自传及其同代人相关的回忆文章。其间,一些跟教育有关的人与事,虽不免琐碎,但读来竟颇让人提神,也令人感叹、回味。这些感触,在跟友人闲聊时,常常不自觉流露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朱永通君建议我把这些读书心得随手整理成文,以免“船过水无痕”。于是乎,边读边写,前后四年,积下十几万文字。

“读书心得”送交出版社后,我却又顾虑起来。总以为这些陈年故事,固然有趣,奈何自己人笨笔拙,既不能再现原作的神采,更无力深掘史料的底蕴,粗浅的文章必见笑于大方之家。朋友们安慰道:未必,在专家看来,或许粗浅,但对于普通读者,却恰到好处;如果帕丑不拿出来“示众”,那些有启发价值的史料将继续埋没于尘埃中,岂不可惜?

朋友的话减轻了我的顾虑。又一想,书中绝大多数的史料,并非道听途说或“二手货”,对读者或许还有新鲜感。况且,当年的人与事,对今天的教育,也是一种借鉴。思来想去,便渐渐地心安了。

读什么书,等于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些年专注于民国人物的阅读,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和一群智者相处相知,眼见他们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起起伏伏,感受着他们的悲悲喜喜。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滋养着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的很多东西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比如生死观、价值观、教育观、人生态度等。至于民国时代的那些教育细节,它给我的启示就更多了。所有这一切,都是我在读、编、写过程中获得的“奖励”,也是任何课堂和其他书籍所不能给予我的。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在为拙作写的序中说:“一个时代的教育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各样人物,那个时代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反复回望、致敬。……这本系列笔记,不仅是对那些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这话,道出了我的心声。

书中涉及的少数人物,其职业不是教师,但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教书经历,比如瞿秋白、冰心、沈从文等,而他们的“旧事”更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后附录两篇民国名家的“教书记”,目的是为我的下一本书(暂名《他们竟然这样当老师——民国名家的教书生活》)打个小广告,希望读者诸君继续支持。

感谢傅国涌先生为拙作撰写序言。傅先生在百忙中,一月间多次回复邮件,告知写序的进程,他担心耽误了书的出版日期。其情甚为可感。从傅先生身上,我学到了做学问与做人的态度。我的朋友朱煜也放下手头繁杂的事务,为此书写下一篇“热气腾腾”(我的小同事孙佳佳的评语)的序。

感谢策划编辑朱永通先生,他是这本小书的“催产婆”。感谢审读编辑齐凤楠,她以一贯的专业精神,努力把书做出高品质。

王木春

2016.10于福建东山岛

书评(媒体评论)

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一个时代的教育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各样人物,那个时代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反复回望、致敬。民国虽短,而且时局动荡,却具备了被后世尊敬的元素。木春的这本系列笔记,不仅是对那些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

——傅国涌

民国只存在了三十八年,但近十多年来,不少“挖掘工”从那时的知识界里发掘出太多的精神矿藏。木春兄就是其中一员。短短的三十八年间,虽然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可知识分子有风骨、有学问,活出人的样子。木春兄不仅为我们呈现出那时的中国人中的优秀分子的群像,更将自己对他们的敬意用于现世的观照。

——朱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