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清白湾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存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存林著的《清清白湾里》收录作者80余篇作品,30余万字,以散文体裁为主,内容包括作者的生活感悟、旧年忆事、读书笔记、工作纪实等,分家乡美、生活美、渊源美、思想美等四编。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公务员,作为一位普通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和人格志趣。

内容推荐

徐存林著的《清清白湾里》收录作者的散文、议论文、调研报告、读书札记等共七十七篇。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亲悟,充满了对家乡、人民、国家和生活的爱,正能量满满。其中的散文,写家乡,写劳动,写生活——平淡中饱含感人的宁静,琐碎中透见生活的温情;读书笔记写“红楼”,写《论语》,写《老子》——理性中蕴含“悦读”的热情;调研报告——条理中洞见思考的恣意;……

目录

第一编:家乡美

 清清白湾里

 走近馒头山

 独上龙王山

 家乡的小溪

 周边的山水也很关

 老家的最后一组照片

第二编:渊源美

 枫林徐氏一脉

 沿着祖先们的足迹——垟头干坑枫林行

 《安吉白湾里徐氏宗谱》序言

 《安吉白湾里徐氏宗谱》后记

 宗谱考误

 冬至祭祖

 爱喝酒的母亲

第三编:生活美

 小学的烙印

 我的中学时代

 换位体验

 蹲点感悟

 我的菜地

 空中菜园

 锄草的体验

 杂草的生命力

 香兰与臭艾

 安吉土茯苓

 安吉金樱子

 禹山杨梅的叙说

 追忆逝者

 种菜的表姐

 养猪的川妹

 异乡人竹乡情

 老黄南非遭劫记

 爱喝酒的老张

 美丽的早春

 梅雨与安吉杨梅

 盛夏的热

 冬雨夜的遐思

 早春逐寒

 咱们村里的杀猪饭

 清明

 端午话节日

 老旧的那些东西

 也谈打通“任督二脉”

 凡人论道

 狗的境界

 鸡与狗的交易

 给母鸡站岗的大黄狗

 雪天里的动物会

 通人性的娃娃鱼

第四编:思考美

 企业改制五年

 回顾卫生工作

 林业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研报告

 水利工程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的洁化、净化与美化

 除草剂问题的调研报告

 秸秆焚烧问题的调研报告

 学党章,讲党规,守党纪

 从莫言的幸福观说开去

 私欲论

 私欲之度

 看不清的世道钱财

 让感动生命的精神彰显

 参观监狱时想到的

 我对某君的批评

 劳动创造财富还值得怀疑吗

 正确地评价一个群体

 从共污一湖水说起

 立个家规家训

 猫该不该忘记捕老鼠?

 若把四季比人生

 范仲淹与欧阳修的忧乐观

 《红楼梦》的立意本旨

 《论语》之核心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学习观

 《论语》之为政观

 读懂《老子》

试读章节

清清白湾里

白湾里是一个小自然村,离县城有七里地。改革开放之前,只有一条能拉人力双轮车的泥路与县城连接,去县城走路要一个小时光景,须经过七家壁、祥溪桥、小娘坟头、余墩、三里凉亭、砂岗头、中桥头,才能到达当时县城的商业中心——小菜场。

当年的小菜场是白湾里人这样的农村村民与县城联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少量剩余的农家土菜、板栗、木柴可在这里自由交易,而鸡蛋、生猪、粮食这些重要农产品则只能卖给国营收购企业。当年的青菜3分钱一斤,板栗0.25元一斤,木柴每百斤1.8元,可以想见村民在小菜场里交易农产品的所获是极为微薄的。

怀里揣着三五块钱的村民来城里一趟不易,总有一些消费,比较奢侈的就是到国营饮食店里花三毛钱去吃一碗三鲜面。因为需要粮票,而村民极少有粮票,所以就不去吃面而到小菜场一隅花一两毛钱去吃上三五块油煎豆腐。这油煎豆腐是在一个摊上现煎的,煤炉上架一口小平锅,倒上菜籽油,方块的盐卤豆腐在锅里煎得滋滋作响,到黄澄澄香气扑鼻时,抹上些辣酱或蘸些酱油,站着或坐着现吃。如果再舀一碗黄酒就着,那真是不小的享受。对于一个终年缺油的农民来说,热腾腾的油煎豆腐一下到肚里,这外层熬香了的热油便可把因为长期素食而近乎干涸的腹腔、胸腔和脑腔滋润个通遍,这种满足也有如在太阳下面劳作出大汗后喝上凉茶的感觉。吃完油煎豆腐,一天收获颇丰的村民还会为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带上几根油条或者用热水瓶装上几根赤豆棒冰。

虽然县城只有递铺一条街加一个新街桥斜弄,村民们对这个不大的县城仍然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城里人有工资,有布票、粮票、菜油票、蛋票、猪肉票,有公房住,不需要做体力劳动,样样东西买着吃买着用,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如果哪家的孩子有幸被选上去煤矿挖煤炭而成了居民户口拿上工资.或者有哪个当兵的有幸提干转业后被分配到县城的国营单位和企业上班.那在村里人看来,简直就是中了秀才举人一般的喜悦。

因为这样的好事一般很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淳朴的村民只好安心地在白湾里这个小村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个小村在所有地图上都看不到它边界明确的轮廓。在土改和搞人民公社时,按照历史的归属,把一些山林和土地划归给了这个自然村所在的生产队,被编为联友四队。

说到山,它在石马的田蓬头以及太和山有两片毛竹林;围绕着本自然村.在前山、后山、北山和南边的大山里,都是些柴山、松林,偶尔也有些杉木林。而抬眼望去,东北角,则有馒头山与锅子山遥遥相对,村民们为这两座山编出了美丽而动人的故事。田呢,有横塘一片、塘里壁一片、湖塘里一片、铜钿坞一片,还有中心区一片,大约有100多亩。丘陵杂地不少,上面有很老的板栗树、枣树、柿树、梨树、李树和桃树等。

板栗树是队里集体的,不能随便采摘,只有到临近成熟的一个星期光景.可以在树下捡被风刮落下来的栗子。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会起得很早.在黎明的月光下搜捡从树上掉落下来的栗球,偶尔也会有人用石块往栗树上一砸.便掉下无数的栗球来。一般人家一季都能捡到十几斤或二三十斤板栗,去城里的小菜场里交易。上百年的梨树结的梨有点小,但特别甜,每当梨熟时,小孩子会在树下“喊风”,真的能把风给招来,大风起时梨子从树上掉落下来,引得孩子和大人都扑上去争抢。老树上的枣子,到成熟时也特别大、特别白、特别甜,村里人叫“白婆枣”,喻其像特别白净粉嫩的婆姨。(P3-4)

序言

从读书记事起,我最崇拜的就是作家,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还出那么厚的书。常常在想:他们是如何写出来的?怎么会懂得这么多?因此就有了一个梦想:长大以后也要出书!

工作以后,我也学着写文章,向广播站投稿,向报纸杂志投稿。县广播站经常播出我的消息和通讯。有一次,在《中学语文报》投了一稿——《梧桐树晚问会吐氧气吗?》,竟然登出来了!这个激动啊,真是难以形容!后来,看到《浙江日报》读者来信栏登了一则控诉信,我就对信中控诉的事进行了一番评论,投寄了稿件,竟然又给登了出来。参加文学青年函授,又在学员习作上刊登了散文《听取蛙声一片》。这样一来,我便得了个会写文章的小名声。

顺理成章的是,1984年8月,县委报道组缺人,组织部门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对我的考察调动。从此,我成了新闻人。过了八个月时间,又调到了《湖州日报》。我记得,那是1985年5月。从此,腿勤,脑勤,手勤;采访,写稿,发表。我写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在《湖州日报》上,也出现在《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浙江工人报》上。这当中,有消息,有通讯,有内参。有长篇大论的,也有“豆腐干”式的。凡大报的,多为“豆腐干”。每天回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当天的报刊,看看上面有没有自己的文章。1991年10月,由我负责编辑整理,四位新闻人一起,遴选各自的新闻作品,合出了一本书《今日竹乡》,由农村读物出版社正式出版。1993年2月26日,我创办了《安吉经济报》,并一人独立编辑了第1—16期。

1993年,我调回县委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每天做调研,编信息,为领导写报告,一年的文字量有四五十万之多。这些文字大多是根据上级精神,搜集了解部门情况,然后思考整理加工而成。其间,也在《浙江通讯》《浙江日报》《湖州通讯》上为领导写经验体会文章。还搜集在外地有影响的安吉人的资料,编写了《竹乡英才》一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1995年6月出版。

1998年4月,调县体改办;2003年4月,调县卫生局;2012年3月,调县人大。其间,自己的讲话稿全部自己起草,还写了大量文件。在体改办,写出了论文《县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五万字。在县卫生局,亲自编写《卫生工作文稿》六卷。在县人大,亲自撰写调研报告20余篇。我还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在《浙江通讯》《湖州通讯》《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刊物发表经验总结文章30余篇。

可以说,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的30余年,我就一直在做文字工作。不过,这些文字,都是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思考、实践和总结,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对策,自己布置方案,又自己总结经验。这就是我的人生历程。这一过程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艰苦,是要动脑筋研究实际问题;快乐,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机会,亲身经历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大实践,机会难得。

在这一过程中,我的文章带着浓重的公文腔。这些文章,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所起的作用也很大。但,却不是我学生时代所崇拜和梦想的文章。总以为,那些有事、有景、有情、有思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我感到,少时的出书梦,怕要成为泡影了。

于是,办起了博客:清清白湾里。2009年3月19日,我在博客里胡乱填上去第一篇博文,继续做着自己的出书梦。我用极大的努力克服公文腔,向散文、议论文作攀爬努力,便有了今天出版的这本书《清清白湾里》。为什么叫“清清白湾里”?白湾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大自然,爱自己的家乡。尽管家乡穷,没文化,但我觉得她最真实,最富诗情画意,最接近于自然。为什么加上“清清”?清清,就是清清河水,清清白白,清清明明,清清楚楚。这也是最接近于大自然,最接近于老子之所谓道。

不过,我觉得这些文章仍是写得不够好,文艺性还是不够。但,事情真实,思想健康,不会误人。今后,还是要多读好书,精进提高,写出一些好的来。是以为序。

徐存林

2016年3月2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3: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