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国王允常去世。吴国国王阖闾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
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最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最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最佳时机,灭了吴国。
P3-6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唐太宗李世民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孙中山
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毛泽东
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
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伊拉克战争美军总指挥 弗兰克斯
《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顸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
《孙子兵法》不是用来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
日本逢屋干村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著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最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获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最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仅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优秀的著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孙武等原著,富强等改写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将两者合而为一,不仅对原文进行注释和讲解,还用古代战争及权谋故事进行举一反三的事例阐述,增强了趣味性,更加通俗易懂。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本书为孙武等原著,富强等改写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