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城与大城(精)/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锋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许锋著的《小城与大城(精)/国民阅读经典》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一天》《南方的花》《第三十七团》《澳门的心》《在书院听书》《安置心灵》《在城市游击》《城市的菜地》《回声》《生存哲学二题》《冬天》《两个北方》《江湖两艺人》《门倌儿的和蔼》等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小城与大城(精)/国民阅读经典》是作家许锋近年在名报副刊与名刊所发作品之选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时报》《北京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新华日报》《杂文报》《大公报》《新华每日电讯》《今晚报》《新民晚报》《中华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山东文学》《视野》《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华活页文选》等,一百余篇。闲情逸致、人情世故、慈悲尽善、隽永气息,精心呈现给读者一方本质、清新、静谧、快意之天空,将睿智与思考的火石擦亮。

目录

感悟城市(序)

南方掠影

 佛山的清晨

 一天

 珞珈山的春天

 流溪河的春天

 千灯湖

 里水

 狮山听湖

 南方的花

 石湾的陶

 黄杨河的晨

 第三十七团

 广佛地铁

 蝴蝶飞来

 归来兮,黄埔

 澳门的街

 澳门的心

 在书院听书

 禾雀花

 小城与大城

 城市的高处

 起地鲜

 安置心灵

 种一棵向日葵

 开发区鞋匠

 秋天的幸福

 想象一间真正的书房

 摇曳的南方之夏

 在城市游击

 岳阳楼上剪出的情绪

 瘦西湖的雨

 南方和北方的冬天

 城里的星星

 城市的菜地

 村庄的语言

 早起

 老挑山工

 城里的麻雀

 自己的夜晚

 听泉

 回声

 冬天里的事情

眺望北方

 生存哲学二题

 母亲的风景

 一棵树

 母亲的迁徙

 母亲的炊烟

 湖水从何而来

 兴隆红叶情

 外婆的“双城记”

 乡村二题

 阳光之舞

 种田记

 城乡的玩

 冬天

 乡村外婆

 拯救父亲

 禄家巷

 兰州面食

 牛肉面记

 两个北方

 北方的炕

 雪中少林

 函谷关下寻老子

 江湖两艺人

 凌晨4点

 娘的幸福

 人生的传奇

 城市的舞蹈

 火车钥匙

 落差

 命运

 邮路心路

 大师、匠人、小丑

 车夫

 城里的小区

 城里的人

 城市这个“word”文件

 戏与人戏

 城市的讲究

 城与乡

 城乡的名堂

 城市和乡村的亲情

 城乡杂感

人生杂感

 父亲的声音

 用一生去忧患

 人生三调儿

 你土不土

 人生之悟

 人生这杯茶

 速览

 寂寞

 聒噪

 悟性

 偏执

 固执

 境遇

 文雅

 坎儿

 老去

 磨合

 赖活

 适应

 大圈子

 聪明人

 年轻须磨

 招摇是一种病

 拥有的才是最宝贵的

 与车同行

 尊重工作

 8小时是人生分水岭

 石头也会暖热

 内心的告诫

万象评弹

 饭局上的意识形态

 鸡头与凤尾

 江湖上谁是老大

 金龟银龟王八

 阔的几种情形

 “求”字新解

 你的城府有多深

 自觉

 你肚子里有几条“蛔虫”

 场面情面脸面

 大医院

 小医院

 域名像个美人

 网聊

 程序

 门倌儿的和蔼

 靠门

 操心

 公家的

 朋友的圈

 空中的吃喝

 假日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平常生活“小确幸”中的一元结构(跋)

试读章节

佛山的清晨

我一直起得比较早,或许是每天睡得早、醒得也早的缘故;而在日修夜短的夏天,似乎醒得更早,有时怀疑是一种病态,直到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一觉竞睡到早上5点,且一连几日均是如此,才明白睡眠与海拔大抵有些关系。行医的父亲在世时也曾说过,南方海拔低,氧气充足,在我们这里睡8个小时,到南方睡6个小时就足够了。那时窗外还是黝黯且岑寂的一片,但拉开窗帘向远处或下方望去,被橘黄色的街灯覆盖的楼群和街道正约略迟滞地从夜色中隐现出本来的样子。

街灯的那些光亮是覆盖不了楼群的,比树高不了多少,如何“力”所能及?或是街灯,或是霓虹灯,或是远处的千灯湖的灯,甚至是湖水映射的波光,总之,佛山的清晨在一种光影和另一种光影的抵触与消融中缓缓而来,温和得像一位书生的眼睛。

是一个有风的清晨。我在阳台上像苏醒的鱼似的四下张望时,风在我们侍弄的秾艳的花花草草间肆意且欢快地游弋,树枝撑着叶子窸窸窣窣毫无节制地乱响——此时出门,在街上走一走,到千灯湖边走一走,瞬间成了我一件紧迫的事情。

门前是南海大道,这是城市的一条主干道,但此刻没多少车,不会有持续的嘈杂。偶尔有一辆车驶来,不知它去往何处,在如此静谧的清晨,南远及近时,发动机和车轮的声音如繁密的风带着某种紧张、刻薄的气焰,但很快会消失于街道的尽头。送菜的“三马子”一点都不收敛,发动机牛蛙一般连声叫着招摇过市,企图在夜幕和橘黄色的灯光遁去的一点时光里尽快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把从自家田地里采摘的蔬菜送往目的地。这是严谨的城市街道经过梳理之后留给它们的一些自由。人行道上,偶尔有人经过,甩着懒散的胳膊、踢着松懈的腿,一副晨练的架势。天空差不多快明朗起来,但白色的如从飞机上看到的那样凝重的云遮住了一点点天空,云好像又被风推推搡搡一点点地游移,情愿或者不情愿。它们下方的那些鸟却快乐得不得了,其实离云朵还差得老远,只是我因为仰望而产生的错觉,鸟们在我的左上方——我头一次看到鸟们快乐成那个样子,可以肯定,它们比现在的我快乐,甚至比以往幸福时的我快乐。我像孩子似的站在路上,周围一片空廓且寂寥,时有啁啾的鸟鸣打破平衡,一阵阵纯粹的风拂过我的脸庞。佛山新的一天还没有完全开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车水马龙和流光溢彩的繁荣与喧嚣正在酝酿之中。

“它们到底有几只?”我伸出指头,但未及数完,小家伙们已飞得无影无踪;很快又出现了,第二遍仍未数完……最终,我想我是没有数错的,有13只。对,你一定想得到,它们不会傻傻地站齐了让我数;你也一定想不到,那些顽皮的小东西竟会排着某种固定的队形在高楼的腰间一圈一圈地萦回……轨迹几乎是一致的,像在山谷中穿行的疾风。它们萦回的那个高度,楼的四周都是天空,没有能伤害它们的建筑、荆棘,它们可以再自由一些,再随意一些,可是偏不,它们始终以楼为中心,从我这个角度看几乎是保持着两米多顶多三米的距离,要知道,那楼不是圆筒子,是有棱有角的长方体。那可不容易做到——鸟们一定是刻意的,俏皮的它们想给这座城市的清晨增添一点风趣。要知道它们不是大雁,也不是燕子,只是一群普通的鸟,或就是麻雀,并不擅长这个。

我喜欢鸟,特别喜欢有鸟的城市,也喜欢有鸟、有猫、有狗的乡村,也喜欢山,喜欢水,喜欢花花草草。我自北方启程,一路上寻觅更为理想的栖息之所。我一直想为女儿找一个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的城市,空气湿漉漉的城市,繁荣且便利的城市。我并非弃故乡而去,我的故乡也不止一个。我虽然对周作人先生所言“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不完全赞同,但长期生活过或生活了许多年的地方,可以当作故乡,也不算是对某个故乡的背弃。人有出生的故乡,成长的故乡,工作的故乡,赋闲的故乡。有的人一生没有离开过出生的故乡,比如我的外婆。而我,自幼远离西北而至呼伦贝尔,少年时至齐鲁求学……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如根一样盘桓在我的记忆里。而到佛山之后,快10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血液与思想与这座城市越来越黏,这应该是我的最后一个故乡,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故乡。

我喜欢佛山格外多的树,格外多的草,格外多的水,格外多的各种各样的鸟,各式各样的蝶。你根本不用仔细寻觅、聆听,到处都是它们啁啾婉转的叫声和翩跹欢快的影子。在某些天,只要不开空调,窗开着,阳台的门开着,你便会在它们清脆的叫声中入眠,也在它们清脆的叫声中醒来。我特别想知道那一棵棵树间到底藏了多少只鸟,可就像鸟们没法知道一栋栋楼里到底住着多少人,我们和它们在亲密无间的同时又要保留一点隐私;它们有时会落到我们的阳台上,有时会在我们阳台上方的雨水管道的缝隙中栖息,不久,你可能就听到两三只雏鸟低微、娇柔、藏着一丝畏葸的叫声,千万不要理会它们,保持那一点点的距离,是对它们的呵护,也是我们对朋友应有的风度。

佛山的这一个清晨,由于风的缘故,人们所感受到的气温与南方夏季的燠热一点也不沾边。我步履轻松地行走,蚂蚱似的左顾右盼,一路欣赏风景。路人仍不多,多是老者,穿得朴素、简单,拎着羽毛球拍,提着收音机去晨练。我则赤手空拳,出门时原想顺一本书,一会儿到了千灯湖畔,自由自在、旁若无人地读上几篇古文,又怕错失风景,或扰了别人的雅兴,索性作罢。

南海大道上的那座过街天桥是一点都不逼仄的,宽阔得能并行七八个人,且台阶极为平缓,像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一种刻意的铺垫。随着缓缓的台阶拾级而上时,我遽然闻到从四面溢出的质朴且低调的花香——是的,远远的,你能看到这是一座被鲜花簇拥的桥,一道横亘于街市的风景。及至桥上,你的视野是开阔的,目光所及之处是一座城市的局部,或是她的微缩,有格子、窗子,有方块、线条,有圆、弧,有动、静,有慵懒,亦有紧迫,多砥砺,亦不乏自信与得意。

此时花香更趋芬芳馥郁,我使劲地闻,真是没有沾染丝毫的市侩与物质的香,是晨的香,风的香,被鸟的脆呜吵醒的香。

前面是一条巷子。P3-5

序言

感悟城市

许锋小我28岁。步入老境,我依然喜爱他质朴、清新且又耐人寻味的散文短章。前些天,他忽然邀我为他的这本新书写序,不好推辞,我则不得不转换平素阅读时的目光,尽量自其文字中寻觅出一些缺陷与不足——因为我知道许锋深思、好学,若是一路称许,未必就切合他的心意。

3500字的《医院》一文,似乎值得仔细推究。此文集中地比较了小医院与大医院的优劣差异,旨在说明“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势”这一习见而朴素的生活哲理。

进了大医院,你不知道谁和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哪个是省长的太太、市长的女儿、县长的老妈子,但医生和护士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越来越知道谁得罪不起,谁该小心伺候,谁可以狠狠地宰一刀。

面对这等招牌烜赫、堂而皇之的大医院,人们在崇高媚上心理的支使下,摩肩接踵,趋之若鹜;实际上,小医院倒是藏龙卧虎,致力于救死扶伤的所在。最后,在现实中导致有的人“在小医院能活,到大医院等死”的尴尬局面。

这篇文章事出有因,是许锋从其父大医院住过一周,花费一万多元而不抵事,后转至小医院一周,花销1700多元反能捡得一条性命的实践对比中形成的。我觉得,这是一篇深入浅出且又颇寓分量的文字。许父与我是同辈人,在部队他为军医,我是个文职人员。我的身体现在也进入多事之秋了,下一步如果必须进医院,在医院大小的抉择上,可是万万马虎不得的。本书的另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节文字:

父亲卧病在床时,神志有时是昏迷的;偶尔醒来,意识也很混乱。如同迷失方向的野驼在浩瀚的荒漠里跌跌撞撞。病魔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坎儿.这道坎儿已经挡住了他活下去的路。

上述情况,显然是发生在大医院里。

此文下笔伊始,能不能先从父亲曾为军医,转业地方未能进大医院却进了县城的小医院,且在小医院造福桑梓,救过近百条人命写起呢?而后,父亲因病,终于是住进了大医院,谁能想到,这位当年的军医竟被这“有的人学艺不精,有的人医德败坏”的大医院险些送进了太平间。如果这样下笔写开去,以父亲沧桑、坎坷的经历为底色,大幅度洇染作者的父子情愫,在理性认识上点到为止,写人记事,注重以动人的细节取胜,形成的阅读效果会不会更上一层楼呢?对于眼前的这篇文字,挑剔地看,既不无庞杂凌乱之嫌,似也含贬损大医院之虞,无形中影响了抨击时弊的力度与深度。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这仅是我的一孔之见,许锋那里也未必认可。(注:根据杨闻宇先生的意见,在作者对本书书稿进行最后修订时,已将《医院》一文重新修改,并分为《大医院》《小医院》两文。)

百篇文章里的《小城与大城》——倘若将这五个字设为命题作文,我写成之后,恐怕要及格都难。而许锋一杆笔经纬天地,又逶迤似水,既宏观又细腻,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将世道变迁刻画得简洁、周详而到位。因为我在兰州待过多年,对许锋当年刊于《人民日报》的《兰州的桥》,一时爱不释手——只因黄河奔涌,历史久远,黄河铁桥风化剥蚀得厉害,但重现于许锋笔底,活香生色,在文学丛林中形成的是另一道诱人的风景。现在的新作《小城与大城》,分明比当年的意蕴更胜一筹:“在大城暂居的时间里,身处闹市街头,目睹车水马龙,感受摩肩接踵,嗅着仿佛熟了的风里飘过的各国香水的气息,耳膜被各种音乐敲打,但目光所及之处,却都是陌生的面孔和恍如隔世一般的场景,心里的孤独就像浑浊的河水一样溢得到处都是。”繁华与质朴从古以来就是对立的。如今的形势是小城争先恐后地向大城迈进、靠拢、看齐,可如此扰攘的大城,说什么也不能与“空气自然,人情淳朴”的小城相提并论了。发展固然是硬道理,可这算是前进呢还是在倒退?

在第四本书出版时,许锋留下这样的话:“不管怎样,我希望写得越来越好,更多的读者会喜欢。哪怕其中三五百字的一段——我是用心在写的。”现在已经不是读书的时代了,可许锋在文学原野上痴心不改,坚持不懈,依然是个执着而勤奋的耕耘者。对这样的与我有缘的年轻朋友,我乐意借此写序的机会,交流心得,互为砥砺。

2013年秋末写于青岛

后记

平常生活“小确幸”中的二元结构——读许锋的散文

许锋的散文没有铺张扬厉、剑拔弩张,有的是和风丝雨、娓娓道来,它们也许没有一针见血的深刻,却多了人生的温馨和情趣。看山游水的欣喜,种花观星的感悟,冬日暖阳和夏天细雨的思念,和女儿相处的幸福和对父母的牵挂,对历史人事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关怀……无不透露出作者对生活超越庸常的近距离感受,几多幸福、感念和体悟,这就是村上春树所说的“小确幸”吧?

没有什么文体比散文更适合表达生活中的“小确幸”了,因为“它是一种选材范围广泛、注重抒写真实感受、结构自由、篇幅简短、手法多样、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余三定.文学概论[M].3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0—201.)许锋的散文选材范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如《千灯湖》《里水》《黄杨河的晨》《狮山听湖》那样的写景散文,有《乡村外婆》《开发区鞋匠》那样的写人散文,有《南方花市》《兰州面食》那样的风俗散文,有《瘦西湖的雨》《岳阳楼上剪出的情绪》《雪中少林》那样的游记,还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杂感如《小城与大城》《戏与入戏》《鸡头与凤尾》《寂寞》《命运》等,以及生活中的趣事如《蝴蝶飞来》《秋天的幸福》等。然而,当我们在这些景与人、风俗与游记、杂感和趣事中细细体会许锋的种种另类“富足”时——看见美的欣喜,对故乡人事的思念,对人生的种种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许锋散文中一种或显或隐的二元结构。正是这种结构,成就了许锋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也由此显示了他散文的张力和深度。

一、南方和北方

许锋是北方人,事业成就在南方,所以他在南方的写作中既立足在当下的南方,却无时不在记挂着北方。

他在南方写着北方。故乡是人类精神永恒的栖息地,是人在旅途永不厌倦的思念对象。许锋虽然生活和写作在南方,但他的思绪想必一次次飞越过鳞次栉比的楼房和平静如镜的湖泊,回到北方去打量曾经生活的故乡。因为那里有给北方人带来福气的炕,有对兰州城外的游子是“奢望”的兰州拉面,有曾经战马嘶鸣的秦王川,还有他曾经居住过的、踏入文坛的起点——禄家巷,更有“像干打垒一般牢固”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外婆和“萦绕着我的路”“让人仰望与呼吸”的“母亲的炊烟”。在兰州兴隆山,他发现了城市寻不到的红叶;在长城,他见到了农民杨永福砸锅卖铁垒起来的“美好的山谷”。所有的这些,都成为许锋散文《一棵树》的情绪和意象,关于童年,关于母亲,关于热望和乡愁。这棵树,永远在他心底。

北方的山水风土是他笔下南方山水的底纹和背景。他的南方之夏是摇曳生姿的,却“一点也不像北方。北方的四季是分明的,该冷时就冷了,该热时就热了。”(《摇曳的南方之夏》)而且这样的夏天里因为有“来探亲的父亲”让北方更加鲜明地衬托出南方夏天的特点;他的千灯湖“聪颖、率真、现代”,但他在雾霭蒙蒙的湖畔行走时,还是很自然地想起了北方天气的大起大落;里水也比“西北我老家的镇”大,坐在长条椅上静静感受里水“惝恍迷离的光影”时,还“瞬间就想起了母亲”;即使在狮山听湖,格外喜欢小家碧玉的湖时,也忍不住拿“伟岸”的黄河来比一比,形容南方湖多,居然是“和北方的山丘一样多”!湖上的雾是浓厚和沉闷的,却“如同北方闹腾人的沙尘暴”。甚至设想把在雾中穿梭的情景移植到北方——“该是令人惊讶得合不上嘴的”。他赞叹广佛地铁,也会想起“我的故乡至今没有地铁”,还会向家乡的亲人炫耀广佛地铁,和他们一起感受乘坐地铁的“激动和不安”,“因为故乡没有地铁,地铁对故乡的人而言还是一件新奇的东西,就像外地人到了兰州,在金昌路或北滨河路的某家牛肉面馆里看到真正的牛肉面”。他对春节期间的南方花市感到新鲜,因为“北方的冬季简直就是花花草草的苦难之旅”,所以在进入花市“提前拾得了一个春天”时,也想起了家乡“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禾雀花本来长在广州东北部萝岗区的天鹿湖森林公园里,但是作者对它的认知里还是冬天大雪纷飞时的麻雀,还是北方谷物丰收季节里的欢欣雀跃。还有在狮山公寓用老兰州人说的“起地鲜”包好吃的饺子里,那份极为幸福的感受里,怕也是满满的北方味道吧。

许锋笔下南方和北方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无疑是幸运的,空间的距离让他重新打量起养育他的北方,读懂它的风味和脾性,新客家人的心理让他对南方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细细品味它的滋味和风情。所以,在《南方和北方的冬天》里,他一边走在大街上看南方冬天“另外的景致”,一边在内心里怀念北方冬天“窗外呼啸的北风、偶尔门开时捎进来的雪花、令人垂涎的肉香”;他在《冬天》里一边幸福地享受着南方的“树香、草香、花香、雨香”,一边老想着北方“锋芒毕露又绵里藏针”的“北方的冬天”;连北方的阳光也跟南方的有别,北方戈壁上的阳光是“一块块,一团团,一坨坨,被胡杨、沙枣树、红柳挂着、阻隔着,被凹凸的沙丘、大地的裂隙吸纳着,藏匿着,无与伦比地表达着执掌戈壁的广袤与旷达”,北方乡村的阳光里,“一棵树,一道炊烟,一排矮屋,一道山梁,一两个顽童,在落日的余晖里楚楚动人”;而南方“城市的阳光的舞步多时是细碎的”,“阳光的身价都被悬得高高的”。

二、庸常与超越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裹挟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中国人一面进行着与生俱来的对人性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识与选择,另一面又在更多现代化物质和欲望的展示中接受着人性的考验。我们是接受生活的庸常还是奋力超越庸常、仰望天空?许锋在他的散文中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考,努力地分析、辨别和抉择。可以说他的写作过程就是他超越庸常的过程,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愿意停下追逐的脚步注视自身的人一定是不愿随波逐流的人。

《戏与人戏》就宣告了许锋的基本人生态度。他把城市当成一个剧场,剧场里上演着不同类型的剧种,每个人都在某个剧种里扮演着某种角色。这个剧场里众声喧哗,上演着人生百态。每个人都在这个剧场里进行着角色的选择,入戏不入戏的选择。《鸡头与凤尾》里,有人选择鸡头,当主演,“很自豪,很满足”;《大师、匠人、小丑》里,有人是大师,有人是匠人,他们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但是也有疯狂追逐大师头衔的小丑。《金龟银龟王八》与其说它讲的是人的身份,不如说它还是关于人的选择:“金龟和银龟本就是王八”,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财产和女人对他们的态度。即使是富人,他们不同的“几种情形”。许锋在《阔的几种情形》里,从想阔、摆阔、变阔、不再阔的几种情形里,写出了人生百态,这也是人生的看待钱财的不同选择路径。即使是在饭局上,许锋犀利的双眼,也可以从吃饭的吧唧声里、从转盘的方式里、从对公筷的态度里,看出人性的山水来。

《偏执》《境遇》《文雅》《坎儿》《老去》《磨合》写了父亲衰老和患病的过程,也见证了许锋的孝顺之心。但是我们在这些篇章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孝心,而是从他对父亲老去境况的细心观察中,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省察和悲悯以及对人生过程的思考。生、老、病、死、怨、爱、求构成了人生常在的风景,许锋通过父亲的人生境况透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最后他选择“顺势而为”,选择“豁达”,选择“坦然面对”。

终于许锋在《早起》《凌晨4点》《自己的夜晚》《在书院听书》《秋天的幸福》里超越了庸常,抓住了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他的幸福与钱、权无关,与世俗的喧闹无关,与他人的喜好无关,是一种绝对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小幸福。在别人或因上网熬夜,或因打牌喝酒晚睡而不能早起时,许锋很幸福地拥有一个个安静的早晨。《早起》里的他勤劳而从容地学习、写作;《凌晨4点》的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感觉够,就好”;《自己的夜晚》是让人欣喜的,也让他“幸福很久了”,他的夜晚有夏日的烂漫和温情,有坦然和雅致,有白天没有的鸟声、蛙声和蝉声。所有的这些都跟寂寞有关,所有不随波逐流、超越庸常的人都是寂寞的。那许锋又该拥有什么样的寂寞呢?他的《寂寞》一文告诉我们:“寂寞与物质多无关系,是滋生于心灵的微生物。”“寂寞是宁静的,唯美的,是一种优雅和感伤。”“寂寞属于红尘中的奇葩。”只有在寂寞中,人才能与真实和自然面对,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真正的美,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耐得住寂寞、享受寂寞。  其实,寂寞并不高高在上,也不神秘莫测。许锋的这些散文告诉我们:寂寞可以在乡村的回忆里,可以在城市的行走中,可以在与亲人的欢聚时,也可以在清晨的一睁眼。只要你静下来,给它一点微笑,它就让你亲近生活中的种种“小确幸”。这些幸福真的很小,但是在和平年代里我们不能驰骋疆场,不能“万里觅封侯”,也很难做到以道德立身,许锋的这些真诚的文字,也许可以给人以小小的慰藉和启迪,岂不是他人生之大幸?很幸运有了散文这种文体,让我们读到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抒写。

(作者系湖北红安人,肇庆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书评(媒体评论)

文学既是想象,又是记忆。许锋对生活痕迹记忆的片段清晰、真挚、诗意,颇为动人。读这样的作品使我更加坚信,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发达,乡土情结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是人类永远的需要。

——中国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

用一颗文心与一双慧眼感悟并打量世界,在尘世的喧嚣中,坚守自己的理想,探索着这个时代复杂又微妙的精神世界。这些短小精到的关乎生存、生命与人生哲理的文字,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

——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熊育群

许锋的散文,写的多是当下,有鲜活的人与事,场与景,更有当下的感思体悟及判断。他长于描叙,时常见出小说家的功底,又有对世象背后的勘查,有学者深入究探的一面。许锋散文是美文一路,有时也见随笔的潇散,诗与思并美,文与事共舞。

——著名散文家、教授耿立

古语言:文章当言之有物,载之有道,读之有畅,诵之有势。许锋的一些散文达到了此种境界,或短或长,均于朴素、自然之中蕴藏着人生与生命哲学。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鲁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