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化作春泥(吴浩青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 书名 | 化作春泥(吴浩青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熙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熙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化作春泥(吴浩青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为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传主吴浩青,1914年出生,江苏宜兴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从吴浩青的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两大方面,详细叙述了吴浩青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陈熙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化作春泥(吴浩青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讲述了吴浩青院士是一位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科学家,他的主要精力,除了在实验室外,就是在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很少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的社会职务也很少,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可以说,吴浩青的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电化学事业和教学上,为我国的电化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阅读档案资料的深入和写作工作的展开,采集小组对吴浩青院士的崇敬之情也逐渐加深。吴浩青院士不仅是一位研究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心无杂念、品性方正的老师。他是一位认真的人,实验的数据总是要反复确认;他是一个严格的人,对自己、对学生、对家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他也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只讲做事,不求闻名:他还是个公私分明的人,他还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决不拿公家的一针一线。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 艰涩的童年 辗转周折的小学和初中 英杰汇集的苏州中学 第二章 浙大求学 考入浙江大学 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 毕业抉择——留校任教 第三章 辗转任教浙湘沪 重返浙大 湖南国立师范任教 执教沪江大学 第四章 锑的电化学研究 院系调整进复旦 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环境与科研 主持复旦化学系工作 电池及其缓蚀剂的研究 锑的零电荷电势研究 第五章 锂电池及其嵌入反应研究 新时期的学术交流 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对锂电池嵌入反应的研究 在锂电池生产应用上的努力 行政职务与学术任职 出版专著《电化学动力学》 第六章 执教育人七十载 快乐的教书匠 他的学生们 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 严师出高徒 谆谆教诲 第七章 晚年生活 不服老的老先生 子女眼中的老父亲 老科学家的园艺情节 淡泊宁静的晚年生活 结语 附录一 吴浩青年表 附录二 吴浩青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近代宜兴画家徐达章先生(徐悲鸿的父亲)曾作《阳羡十景》图,将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玉女潭等宜兴最负盛名的景色绘成一图,其笔墨酣畅、色彩丰富、布局恰当,极其传神地展示了宜兴山水之美。 宜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教兴盛,历来重视诗书礼仪和文化教育,文化气息浓厚,是名人辈出的一块宝地,历史上曾孕育了10位宰相、4位状元和385名进士以及大批的饱读诗书的学者。东汉兄弟封侯的蒋澄、蒋默“一门九侯”,三国两晋周宾、周鲂、周处、周切“四代英杰”,宋代状元佘中、邵刚、邵材“一邑三魁”,更是声名在外。近代以来更是名人辈出,出现了诸如徐悲鸿(著名画家)、储安平(新闻评论家)、潘梓年(创办《新华日报》)、蒋南翔(教育家)、吴冠中(画家)、周培源(流体力学家)、唐敖庆(化学家)、潘菽(心理学家)、顾景舟(紫砂艺人)等一大批知名人物,也走出了大批的两院院士和教授学者,成为著名的“院士之乡”“教授之乡”。吴浩青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众多两院院士之一。 吴浩青诞生之时,已是民国三年,清王朝统治已经结束,社会风貌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尽管时局动荡,但是丁蜀小圩村,这个著名的紫砂壶之乡,依然保持着宁静的乡村生活秩序。小圩村外地势坦荡,土壤肥沃,阳光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是稻田,波光粼粼的则是鱼塘,春光明媚时,还可以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这一带降水充沛,加上地势平坦,形成许多纵横交错的小河浜,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洗衣、淘米、洗菜,孩童捉鱼摸虾嬉戏,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生活景象。有水的地方有灵性,吴浩青家门前那条三米见宽的小河浜,承载了他许多童年的记忆。 吴浩青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中,尽管祖上留有不少田产,但是也并不太富裕。祖父吴步云一生勤勤恳恳,安守本分,生活简朴,谨慎地经营着祖上继承下来的田产,维持着一大家子的生计。吴步云膝下有四子,次子为吴汝祥,汝祥育有一女一子,儿子便是吴浩青。 吴浩青三岁时,祖父过世,给吴汝祥一房留下了四十亩的田地和一些房产。父亲汝祥自幼聪慧,好读书,擅诗文,熟读四书五经,读书颇为勤恳,两耳不闻窗外之事,很受祖父的喜爱。家中本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可生不逢时,不及他功名及第,清廷便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得前尽枉然。于是汝祥便在家乡私塾当起了私塾先生,教家乡的孩童读书识字。汝祥一介书生,喜欢吃口烟,并不善于经营生计,加上私塾收入微薄,生活日渐窘迫,不得已之时,还出售了部分田产以维持生计。 汝祥自幼身子娇弱,在其父过世第二年,也撒手而去,留下遗孀陆珍和一儿一女。这一年吴浩青年仅四岁。 吴父过世后,吴浩青这一房顿时显得人丁衰微,冷冷清清。孤儿寡母,难免受到邻里和亲戚的冷落和怠慢,在家族中也没有了权威和地位,说话的份量也变得很小。没有了父亲的吴浩青也常常受到同辈劣童们的嘲笑和欺凌。吴浩青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度过自己的童年。(P12-13) 序言 吴浩青(1914—2010)是我国著名电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我国电化学尤其是锂电池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14年4月22日,吴浩青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小圩村的一个私塾先生家庭,5岁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吴浩青读书极为勤勉努力。吴浩青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其先后就读于宜兴东坡小学、宜兴县立中学、私立精一中学和苏州中学。在苏州中学接受了完整而严格的三年高中教育,在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周厚复先生,进入化学研究的大门。1935年大学毕业,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大学教授的夙愿,放弃了薪酬待遇较高的杭州笕桥防空学校教官和扬州中学教员的岗位,选择留校担任助教,跟随周厚复先生开展研究工作。不久便在有机化学领域的一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关于芳香氨基醛的论文,崭露学术头角。 抗战爆发后,吴浩青随浙江大学先后南迁到泰和、宜山,并协助筹建浙大龙泉分校。1941年前往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教。1946年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吴浩青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此后,在复旦的讲台上度过一生。 进入复旦以后,吴浩青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物理化学电化学领域。吴浩青在电化学领域研究成果丰硕,最核心部分是对锑和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五六十年代,吴浩青集中力量对我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测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一0.19±o.02伏,为研究双电层结构及电极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为国际电化学界所公认。这项研究成果也使得吴浩青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八十年代以后,吴浩青开始对锂电池进行研究,提出锂在非层状结构化合物中的嵌入反应机制,为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浩青在教书育人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一个科学家。吴浩青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晚年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教书先生”。吴浩青热爱教师这个岗位,一辈子从未曾离开过三尺讲台,他认为自己选择当老师的路子是走对了,如果让他再做一次选择,还是会选择当老师。吴浩青执掌教鞭七十余年,为培养青年人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先后培养了五十多名硕士、博士,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有3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巨大贡献。胡铁生盛赞吴浩青是“成果浩海上,育苗青天下”。 采集过程与主要成果 本项目于2011年6月启动以后,项目小组正式成立。随后对小组成员作了明确具体的分工,并实行分工负责制。在采集工作时间节点的安排上,以2012年2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工作重点为:(1)原件资料采集;(2)展开访谈;(3)对吴浩青院士曾经生活、求学、工作过的地方作实地调研考察(包括当地的史志办、档案馆室、校史馆等),采集相关资料。后期工作重点为:(1)对复旦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作全部检阅,采集案卷中所有的相关资料(除法律法规不允许者外),实行扫描复制存储;(2)建立电子文件资料库;(3)建立采集资料总目录;(4)整理原件资料。整个资料采集工作虽然被分解成前后两个时间段,但因具体情况可采取变通办法,或可相互穿插交替进行,因此并不是绝然分割的。 (一)关于原件资料采集工作 1.吴浩青院士家中所藏的原件资料采集 吴浩青院士生前已决定将他的个人档案资料全部捐赠给复旦大学,并亲自向校档案馆移交了部分原件资料。2010年7月,吴浩青院士去世后,家人遵其遗愿,将其保存在家中的个人档案资料悉数交给了复旦大学档案馆。吴浩青院士家乡宜兴市政府和母校浙江大学,此前亦曾多次登门与其家人联系,取走了一批吴浩青院士的原件资料。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挖掘吴浩青院士的原件资料变得十分困难。不过,采集小组并没有因此止步。凭借着与吴浩青院士家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采集小组组长杨家润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恳请吴浩青家人再仔细查找,以期找到散逸遗漏在家中的资料。采集小组得到吴浩青院士的儿子、女儿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其小女儿吴平女士,专程从深圳赶回上海,不避暑溽、费心尽力,将家中翻箱倒柜,找遍了角角落落。皇天不负有心人,采集小组最终觅到一批手稿、实验图纸、证书、学术论文等原件资料。另外吴浩青院士的子女又把他们自己保存的录像光盘、照片等赠送给采集小组,实属不易。 2.院系所藏资料 采集小组到吴浩青院士生前工作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查找资料,得到了系领导的支持,收获一批手稿。又通过他的同事、学生提供的线索,走访相关人员,最终采集到了散存在系里的吴浩青院士的学术论文、讲义、自制的锂离子电池样品,以及他的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原件资料。 3.受访者个人收藏的原件资料 在访谈工作中,采集小组亦时时留意有关原件资料的信息,并及时追踪线索,随时实施采集。 …… 吴浩青院士的内史三阶段和外史五阶段,是建构文章框架的主要依据。考虑到教学工作在吴浩青院士的一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增加一章描绘吴浩青院士的教学事迹。此外,吴浩青院士晚年的生活资料丰富,对了解吴浩青的个性与为人,都十分有帮助,因此,安排一章写吴浩青院士晚年生活。综合上述几方面的考虑,全书的框架包括以下几章。 第一章,家世与少年。时间段是从其出生到苏州中学求学。主要的内容包括描述了吴浩青的家世、幼年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小学教育、动荡不定的初中和完整扎实的高中教育,以及这其中发生的故事,对吴浩青性格的影响等方面。 第二章,浙大求学。从1931年吴浩青考入浙大开始,到1935年毕业为止。主要描绘吴浩青在浙大求学的经历,包括他的入学考试、在浙大所上的课程与成绩、浙大的日常生活、与周厚复先生的交往、毕业去向的选择等方面。浙大系统而完整的化学教育,使吴浩青开始走上研究的道路,走上了实现自己成为大学教授的理想的历程。 第三章,辗转任教浙湘沪。大学毕业后,吴浩青成为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助教,正式走上三尺讲台,并曾任教于太仓师范。抗战爆发后,吴浩青随浙江大学南迁至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并前往浙江龙泉参与组建浙大龙泉分校。1941年任教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并从蓝田迁移到溆浦。受战争影响,这段时期吴浩青辗转多次,生活极为艰苦。1946年来到上海,任教于沪江大学。这一时期,吴浩青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有机化学。 第四章,锑的电化学研究。1952年院系调整,吴浩青从沪江来到复旦。此后吴浩青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电化学领域,尤其是对我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测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本章对这个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此外,这一时期吴浩青还筹建了全国第一个电化学实验室,使得复旦成为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第五章,锂电池及其嵌入反应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吴浩青即开始了对锂电池的研究。当时国际上对锂电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吴浩青敏锐地看到锂电池的巨大发展前景,将研究重心转移到锂电池的研究上。这个决定在锂电池获得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看来,是极有前瞻性眼光的。本章介绍了锂电池的发展历程、吴浩青对锂的嵌入反应机制的探索和发现,以及他推动锂电池的商品化方面的努力。此外还介绍了吴浩青在新时期的社会工作和学术专著的出版等。 第六章,执教育人七十载。这章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吴浩青的教学工作,包括他的教学方法、个性、态度、教学经验、学生培养、教学趣闻等方面。吴涪青自认为是一个教书匠,在他的一生中,花在教学和栽培学生上的心血,一点也不会比在科研工作上花得少,除了实验室,吴浩青最钟爱的,就是那三尺讲台。 第七章,晚年生活。吴浩青晚年生活朴素、平静、淡泊,尽管进入耄耋之年,但仍保持年轻的心和一股不服老的劲头。吴浩青的言传身教对其子女产生深远影响,从他子女的眼中可以了解吴浩青的正直品格。吴浩青晚年十分喜欢园艺,成为玖园和实验室的“园丁”。这章主要展示吴浩青晚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以上是本传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框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下两点。吴浩青大学毕业后,由于战争使得他在内地四下辗转,因此并没有出国留学。这是一。吴浩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系主任职务被撤销,在牛棚中被关了将近半年,也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批斗,但相对而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从牛棚出来后不久便到电池厂劳动,给工人们讲授一些电化学课程,加上这时期留下的档案资料极为有限,因此,写他在“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经历没有专门列出一章。这是二。 总体上,吴浩青院士是一位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科学家,他的主要精力,除了在实验室外,就是在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很少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的社会职务也很少,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可以说,吴浩青的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了电化学事业和教学,为我国的电化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记 《化作春泥:吴浩青传》终于完成了,现即将正式出版公开于大家面前。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吴浩青先生的传记性文字。它是在我们采集所得资料(著作、手稿、图片、录像、档案文献、访谈录音、考察调研)及查阅大量档案、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就内容而言,是真实可信的。本传对吴浩青先生的家庭状况、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工作历程、学术思想、教学理念、科研风格、科学成就,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叙述。 吴浩青先生年少时即立下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志愿。成年后,他如愿以偿,并且终生守志不移。生前工作的七十余年间,只要条件许可,他不曾轻离讲坛、实验室,以教学科研为依归。有媒体以“终生事业一教鞭”为题对他作过专门报道。他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许多显赫的头衔,只是一个踏踏实实的“教书匠”。政治上也没遭遇巨风涌浪,除繁忙的教学科研外,生活相对较平和恬静。因此,本传没有轰轰烈烈的宏大场面,总体上较舒缓平实,用字遣词则力求朴实。 吴浩青先生作为一位电化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该领域取得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如:20世纪50年代测定锑的零电荷电势一0.19±0.02v,80年代初提出“嵌入反应”理论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和尊敬。这在本传中有着重展开。 本项目采集工作得到复旦大学化学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不仅系分党委副书记刘永梅副教授承担了项目小组工作,还将吴浩青先生遗散在系里的照片、书籍、手稿、实验记录等移交采集小组。又协同联系相关专业老师,接洽访谈事宜。由于本项目启动时吴浩青先生已逝世,对他本人进行直接访谈已成无法实现的憾事。他的教学理念、学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科研风格等,只能通过间接访谈,从他的学生、同事、家人口中去探究了。在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他的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的林志成教授,60年代的董明光研究员、李国欣研究员,80年代的李永舫研究员,90年代的余爱水教授,和他的同事高滋教授、江志裕教授、陆寿蕴副教授、范康年教授、胡建国副教授、王卫江副教授以及他的夫人倪锦云老师、长子吴杰老师、女儿吴平等的热情支持、帮助。在他们的关心下,访谈工作顺利达到目标。访谈中,人们回忆起许许多多吴浩青先生在教学科研中的细小情节。如:课堂板书规范,条理清晰,书迹漂亮;课程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试卷批改一丝不苟,给分锱铢必较,近乎苛刻;实验操作严谨慎微,数据记录亲力亲为。科学研究目光敏锐,富有前瞻性。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时时关心,常常援手相助等等。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科学家形象来。 在教学科研上,吴浩青先生是个强者,是一个一心想为国家做些事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则是一个既懂生活,又善于生活的人。他上得菜场,下得厨房,并有一句名言——“人浇舌头,树浇根”,是讲饮食养身的。为人处世,他亦很有原则,他常常对家人讲“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即是。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作,如果离开了档案,其后果恐怕是难以想象的。本传的撰写,实得大力于档案的利用。故在此我们要感谢复旦大学档案馆的全力支持,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档案馆的鼎力相助,感谢湖南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的支持。更要感谢吴浩青先生的家人,是他们把遗存手边的吴先生的手稿、图片、证书、录像带及其他实物等毫无保留地捐赠给了采集工程。吴浩青先生的夫人,92岁高龄的倪锦云老师,不顾体弱多病,三次接受访谈,且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解答我们的疑问,令人感佩不已。 随着阅读档案资料的深入和写作工作的展开,采集小组对吴浩青院士的崇敬之情也逐渐加深。吴浩青院士不仅是一位研究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心无杂念、品性方正的老师。他是一位认真的人,实验的数据总是要反复确认;他是一个严格的人,对自己、对学生、对家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他也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只讲做事,不求闻名;他还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决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拿公家的一针一线……面对这样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丰硕研究成果和七十余年教学经验的长者,仅靠有限的档案和访谈资料,要对他的一生进行细致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于其曾经历的社会环境的判断,也难免存在偏差和错误,因此,还需敬请吴浩青院士的家人、同事、学生以及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便继续改进。 本项目多次得到中国科协、上海科协领导的指导和关心,在此一并致谢。 本传由项目组成员陈熙博士执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