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吕凌峰编著的《乐在图书山水间(常印佛传)》力求反映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常印佛的人生与学术成长之路。通过传主事迹的叙述,又反过来追寻时代环境的变迁和人才成长的个性与共性。全书大体以时间为序,将常印佛的人生戈lj分为童年、中学、大学、参加工作、援外、回国、当选院士之后等不同阶段。每一阶段成长的主题不同,影响因素亦不同。故以常印佛学习与成长的时间为经,以其家庭、各阶段教育(学术)环境、中国地质事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政治环境为纬,力求立体综合地反映其学术成长中的诸要素和广阔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
王申、吕凌峰编著的《乐在图书山水间(常印佛传)》共分十章,第一章交代常印佛出生家世,幼年家庭启蒙和少年中学教育。第二章集中在常印佛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第三、四两章是常印佛在野外地质一线工作的经历。第五章是常印佛十年援外阶段。第六章讲述了传主援外结束后回国初的经历。第七、八两章介绍常印佛在安徽省地矿局任职期间的工作、科研情况。第九、十两章写传主晚年老当益壮,继续关心和推动着国家地质工作,提出重大建议,愉快而充实的生活。结语部分对常印佛学术成长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与他同一时代科学家的思想关怀、价值追求、成长成才的规律与特征。本书的写作始终以此为鹄的,写出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的文字,力避一般传记为传主虚美隐恶、歌功颂德的俗套。
第一章家世、启蒙与中学教育
书香门第的娇子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有利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江苏省泰兴县,地处长江下游之北岸,江水福泽,滋润了肥沃的土壤,交通便利,更繁荣了商业经济。勤劳智慧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泰兴赋》记:“故郡泰兴,淮浦江滨。星垂牛斗,地气氤氲。济川棹讴,破长风兮濯清浪;扬子波澈,翔高羽而潜素鳞。羌溪牧笛,临东郭朝旭;船港沓潮,沐轻舸夕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川泽荫润,佑我生民……”正写出了泰兴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的庆云寺、望江楼、襟江书院旧迹无不在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教。“诗书华章,孝悌高行,垂范遗鉴百代”,泰兴古代历史上的先贤不可胜数矣,近代以来人才之盛亦令人惊叹。其中有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吴贻芳、朱东润,喜剧大师丁西林,篆书大家陈潮,新诗前驱刘延陵,画坛巨匠程瑶笙,地学泰斗丁文江,石油专家严爽以及6位新中国院士。常印佛,便是这六位院士之一,且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
1931年7月6日,常印佛出生在泰兴县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常遗生(1900~1940),字慰先,母亲姓朱,名苣沅。常印佛是家中独子,父亲在其出生不久即带他到当地庆云寺,拜寺庙方丈慧真大师为师。慧真大师为小印佛取了法名,还赐予一套僧衣。常父淡泊名利,给这个三代单传的男婴取名“印佛”,希望其在“念头里”印有佛家的境界,心中常存佛性。从日后来看,这个寓意深刻的名字或许在冥冥之中塑成了常印佛的性格与为人。
常家祖上在县城南拥有一定量的土地,世代以耕读为生,种田自立,诗书传家,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书香门第、文化世家。高祖父曾做过拔贡,相当于举人的副榜,是当地知名的私塾先生,乡里多送孩童至其门下受教。曾祖父时,举家迁入县城、不再务农,读书的传统依然延续,祖父亦曾中秀才。至常父时,科举废,新学兴,其则考入上海龙门高等师范学校,修图书馆科,毕业后也投身教育,在上海教授中学英文、历史、地理等课程。
常印佛的父母是姑表亲,即当时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亲上加亲”的联姻。常母家世居县城,祖上曾经营一家大商号,但至常母辈出世时,商号已停业,转以土地为生。常印佛的外祖父是当地的绅士,在清末民初社会风气与观念趋新的环境下,受当时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思想开明,重视女子教育,把女儿都送到学校读书。常母姐妹五人,没有兄弟,在家中排行第四,大姐早天,其名未详,二姐朱蕙沅,三姐朱蘅沅,小妹朱芹沅。蕙、蘅、蓝、芹皆为屈原名篇《离骚》中的芳草,用于比喻美好品格,四姐妹以此为名,寓意优雅高洁,也反映了常印佛母亲一脉的文化修养和诗书风气。在良好的家教下,四姐妹皆非凡俗。常母考上了当时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该校为清末状元、民初政界耆宿及实业家张謇所创办,在沪宁一带颇有名气),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
常印佛父母婚后的新家坐落在当时泰兴县南大街174号。小印佛经常跟随母亲学儿歌,听她讲历史故事。常父工作繁忙,一年中只有寒假能回家一次,父子俩见面的时间并不多。平时家中常收到父亲来信,嘱咐常母要把小印佛看管好,教育好。P9-11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由于采集工程的机缘,我们有幸结识低调“隐居”于安徽合肥的常印佛院士,并对他进行多次访谈。常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找矿成就在传记正文中已有较多的叙述,这也是为满足项目的要求——突出传主学术发展主线,从科学史的视角分析传主的学术成长。然而,在与常先生的接触中,他作为一位地质学家的情感、修养与胸怀却给我们更多的感染和感动。
访谈中,他对过往的许多人事都时常流露出感怀与敬意、慨叹或惋惜,对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心存悲悯,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怀有深切的关心。他从不对别人抱有一丝怨言或作负面评价,却总是看到他们的优点和贡献。对在“文革”中曾冲击过他的家庭或对他抱有“政治偏见”的人,他也都归因于历史环境。我们起初以为这是受访者中常见的“自我保护”,而他的女儿后来告诉我们:在家里也从来没有听爸爸说过别人的坏话。我们也因此确定,常先生心里没有怨恨,他有一颗仁者之心。虽然荣为两院院士,他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并一再强调不要过分突出个人成就,应注重环境因素,人都受限于历史条件,评价以恰如其分为好。这种谦逊、谦卑在今天许多人动辄号称大师、唯我独尊的环境中,更显弥足珍贵。
外围访谈也在随后进行,除合肥本地我们还到铜陵、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采访了他的多位同事和朋友。所有的受访者,在称赞其业务水平的同时,无不对他的为人表现出佩服,以致有人建议:科研水平高的专家大有人在,而常先生的人格魅力却属难得,更为突出,传记应该从这个方面着重写!随着访谈走向全面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常先生人格魅力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这在他的人生历程和学术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作为历史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与传主保持一定距离,方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难道常先生就没有缺点?我们想从更多人那里听到更多的声音。这种努力的结果总是让我们“失望”,很难找到常先生有争议的地方。终归不能杜撰,要实事求是地去写。
常先生一位朋友的话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他说:“常印佛是个‘好人’,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好人’。他不是没有是非判断,他对世事和人性都看得通透,他的见解往往十分深刻,然是非并不一定要说出来。他注重实际效果。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豁达。”是啊,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常先生在“大跃进”、“文革”中的表现。他有是非判断,采取务实的方法,确实体现出高超的智慧。可聪于世道的人又不知凡几,却未必都能服众,为何常先生能获得大家一致称颂?对此,我们认为,这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正如其名“印佛”二字所示,他性格中确实有佛家的无私博爱、与世无争和乐于玉成其事的境界。这并不是牵强附会,在传主的事迹中多次得到验证。他只愿简单的做一位矿床学家,他的智慧也不是用于个人私利,而是用于找矿事业,于个人方面则不计较。行文至此,我们又不禁想到《道德经》里的精辟论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回顾常先生的人生道路,可以发现他总是幸运的,赶上许多好时机,避开了无妄之灾,用他的话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没耽误时间,一直能从事地质工作”。人们可能会将之归于好的命运。而实际上,在此背后则是他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态度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不错,没有什么是偶然的。常先生的道德文章足令后辈们高山仰止。
在与常先生接触的过程中,他认真严谨的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记正文对这一特点已有记述,而常先生也是本着极严谨、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采集工作的。当我们完成传记初稿后,根据项目要求,要请传主本人为之作序。因此我们把书稿交到常先生手上,也顺便请他指正书中错误疏漏之处。常先生在接到书稿后,即开始了这项工作。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且仍有工作在身,时常出差开会,而身体条件也未必允许他长时间阅读写作,我们也不忍急催。半年之后,终于得到了常先生的来信,附带一叠厚达150页A4纸的手稿。信中写道:……由于情况沟通还不够,特别是专业方面隔行如隔山,因而文稿中还有不少须要进一步处理加工之处。主要包括两方面:事实方面;专业方面。以后者较常见(往往是有关专业词句表述上)。我所提的意见也主要在这两点上[另外打印文件上还有一些误漏之处]。关于认识方面的分歧很少,如有之则提出来供参考。因这是你们的成果,当然以你们的认识为主。
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岁月不饶人,这次对我也是一次考验。阅、写的速度都很慢,往往心里很急,但手脑急不起来,煞是恼人。拖了这么久还没弄完,实在抱歉!……
拿到这样一份手稿,是我们预想不到的,先是惊喜、感动不小,翻开细看后,则感到震撼。常先生用黑色字体标明原文行数、字数,指出错误并作修订,时用蓝色字体作注释或增加说明信息,偶以红色字体加重或补充修改。另夹以大段背景材料,谓之“笔谈”。以三种颜色书写的字迹清晰工整,行间的修正补充也指示明确,易于识别。扶着厚厚的手稿,想到常先生为此耗费的精力,真让我们汗颜自责:倘若我们当时不那么着急,自己再仔细检查核对一遍,也会给他省下许多时间!另外,对于书稿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常先生都会要求表达应准确无误,并追问其信息来源和材料依据,若无法保证可靠,则宁可删去。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翻许多材料,找到可靠的出处。而他也是边阅读书稿边查证文献的。如,我们根据访谈信息,写道温家宝总理在阅读某一文件后曾批示一句话。常先生在这一条的修改意见中写道:经查在会上印发的温总理的批示件中,没有这句话,但当时确广为流传着,也许是口头意见(或另有批示),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将文中“看后批示”四字改为“曾指示”或“曾表示”。
在这样逐条对照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对历史学家书写历史的责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我们想,常先生虽然不是历史科班出身,而他对于历史的理解,却在我们之上,即便是人物传记,也应是严肃的历史著作,文学化的虚构都不应出现,这是对传主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古史家追求的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精神,在我们今天也至少应做到史实准确无误、真实可靠。这是常先生的要求,也应是我们的追求。常先生严谨认真以致较真的精神着实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采集工作已经结束,本书也即将出版,回顾过去两年多与常印佛先生接触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和收获是巨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们努力保持“必要的距离”,还是无法不被他的许多品质和魅力所感染。这是我们难得的经历,宝贵的财富。
后记写到这里已经很长了,但按照惯例,我们还要对那些对该书有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谢意。没有他们的热情相助,该书的完成是无法想象的。首先要感谢常印佛院士及其家人对采集工程的支持与配合,常院士对我们的帮助自不必多言,其女常丹玫女士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图片和实物资料。感谢接受访谈的陈毓川院士、翟裕生院士、石准立教授、邓晋福教授、张兆丰高工、董树文研究员、吕庆田研究员、蒋秉行先生,你们的回忆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生动具体的材料,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我们从侧面观察分析传主提供了条件。感谢在采集工作中提供大量材料的机构,它们是安徽铜陵321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安徽省地质资料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档案馆、全国地质资料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校史馆),这些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为我们查找利用资料提供了便利。感谢樊洪业研究员、张藜研究员为本书初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常印佛院士的学术秘书李良军博士,为我们和老先生的联系提供了方便,还提供了有关常先生的大量视频、图片资料,这些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要感谢采集小组的其他成员,他们为采集项目的完成和本书资料的积累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李辉芳博士在前期工作中搜集材料、参与访谈,付出了许多劳动。另外,陈婷同学认真阅读了书稿,并帮助修改润色了文字,在此一并致以深深谢意。
由于是初次尝试人物传记体裁的撰写,加上科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制约,书中错误疏漏恐在所难免。一切皆由作者自身负责,敬请批评指正。
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常印佛做人做事的风格: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认真做事,随和做人;显赫做事,平凡做人。
——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院士在工作和做人上都非常实在。工作上,他提出的一些建议都有非常深刻的实践基础;做人上,他朴实无华,学问很大,贡献很多,但从来没有骄傲自满。我认为他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实在。
——莫宣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非常谦虚,不事张扬,向来有,-一种非常低调,朴实无华的态度。就像涓涓细水,清澈见底,但从来不间断,长期的流水,最后形成一条深深的沟壑。他很平淡,没有太多有趣的事情,但他在平淡之中互相交融,他把智慧潜移默化地传给大家,而不会居高临下。他文章很少,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启发很多人去做。这就是一个导师的品质。
——董树文(中国地质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