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包公断案/彩绘中国经典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安遇时编撰的《包公断案/彩绘中国经典名著》精选了包公一生中富有重大意义、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断案故事,体现了包公智慧过人、谋略超群的鲜明个性,以及爱民如子、不畏权贵的高尚品德。

内容推荐

安遇时编撰的《包公断案》是“彩绘中国经典名著”系列中的一册,选取了17个和包公有关的精彩故事,比如“鸟唤孤客”、“辩印识凶手”、“判伞”、“分审刁船户”、“巧除恶霸”、“公审石碑”、“血衫叫街”等,保留了原小说的精华,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绘画,向读者讲述精彩有趣的故事。

目录

鸟唤孤客

私宰耕牛

老马识途

恶妇杀子

水塘沉尸

辨印识凶手

判伞

卢秀才瞒刀

乌龟报案

分审刁船户

顺藤摸瓜

孩童问案

巧除恶霸

公审石碑

血衫叫街

哑子献棒

栽赃

插画背后的故事

试读章节

鸟唤孤客

江阴有一个商人,姓谢名思泉,离家在巴州做布匹生意。这天,他把所有的布都卖完了,打算回江阴。由于归家心切,他收拾完包袱就立即上路了,走的是一条相对便捷但很偏僻的路。

这条到江阴的路必经一片苦株地,那苦株地路途崎岖,人烟十分稀少。谢思泉走到这个地方时,见周围连鸡狗的叫声都听不到,心里有些不安。他加快步子,疾步闷头走路,想快点离开这里。也许是太心急反而出错,走着走着,他迷路了。

“这荒郊野外的,被困在这里就麻烦了。”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四处张望,希望能看到人问路。望着望着,好像真看到远处有两个身影。

谢思泉急忙朝那两个身影的方向走去,由远及近,渐渐看清那是两个在砍柴的樵夫。“这下好了,有人问路就能走出去了。”他心里很高兴。

谢思泉不知道自己遇上的可不是普通的樵夫。这两人是一对兄弟,姓谭,哥哥叫贵一,弟弟叫贵二,他们住在山坳里,看似以砍柴为生,实则趁着山中人少,时常谋害孤身赶路的人。

谢思泉走到他们跟前,只当他们是淳朴的山里人,客客气气地问道:“大哥,请问从这里到江阴有多远?”贵一放下手中的斧头,看了他一眼,答道:“走三天就到了。”贵二听到两人说话,走过来问道:“客官从哪里来?”谢思泉笑着回答道:“小弟从巴州卖完布回家,在这里迷了路,望二位大哥指引。”两兄弟暗暗互相使了个眼色,表面上不动声色地指着山坳间的一条僻静小路,笑着说道:“从那条小路可以去。”

谢思泉没有犹疑,谢过兄弟二人就往那条小路去了。可是那路越走越难走,越走越偏,崇山峻岭拦路,难以前行,他只好停下来再找人问路。

其实那条路根本就不是到江阴的路。谭姓兄弟看到谢思泉孤身一人背着包袱来问路,又听他说刚卖完布准备回家,估摸他做了买卖身上有银子,便动了歪心。两人不敢立下杀手,决定先试探看看这人好不好对付。

他们故意给谢思泉指了条错路,看他是否上当。结果谢思泉毫不怀疑,马上就相信了。两人一合计,这布商这么文弱老实,杀了他并把他的银子占为己有易如反掌,而且此处向来人迹罕至,杀人之事神不知鬼不觉,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用劫来的银子。起了邪念的两人立刻提着刀悄悄地赶上谢恩泉,跟在他的身后。

谢思泉着急赶路,辞别两兄弟后就大步往前走,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了。谁知他刚停下脚步准备再找人问路时,脑袋就被人重重地砍了一刀。鲜血从他的脑袋里汩汩地流了出来,他的整个身子随即倒在了地上。

贵一和贵二见他已无力反抗,收起斧头一边擦净斧头上的血,一边等他断气。没过多久,谢思泉因为失血过多死了。贵一和贵二迅速从他身上搜出所有的银两揣到自己的身上,然后把尸体抬到路边,用土把血迹和尸体掩埋了起来。

一晃半年过去了,谢思泉的家人苦寻他不得,不知道他已经不明不白地死在了山坳中,而贵一和贵二这两个杀人凶手却在山里逍遥法外。

一天,包公出巡巴州,经过这片苦株地。一行人马才进苦株地没多久,忽然空中刮起一阵大风,马儿嘶鸣着不肯往前走。

P1-4

序言

包公,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号,人们的脑湾里会立刻跳出一个秉公扰法、智慧超群、神断冤素的清官形象。

不过,虽说历史上包公真有其人,他的鲜明形象却是通过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包公案》的创作被塑造和加强的。

《宗史》中有《包拯传》一文,专门记述了真实的包公的事迹。

按该文记载,包公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被封为

“龙图阁直学士”,曾在开封府任官。文中描述包公“立朝刚毅,贵戚窗官为之敛手,闻者臂惮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阁罗包老’”,意为包公为人刚毅、公正不阿,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因忌惮他而收敛自己的行为,听过他的名号的人无不敬畏;而京城里的人都说,如果想求官府伸张正义却无钱打点贫腐的官变时,找阴间的间罗王或阳间的包然就能为自己主持道。

不过,《包拯传》对包公断案的记载并不详细,文中只提到他断的一个案子——“割牛舌”,后世流传的包公断亲故事多是后人附会创作的。

围绕包公进行的文学创作是从宋元话本开始的。

从宋朝开始,民间产生了一种“说话”表演,即“说话”人在勾栏瓦舍间说故事,百姓围着“说话”人听故事。

包公的故事经过“说话”人添枝加叶的讲述,变得生动离奇。而“说话”人留下了故事底本,也就是话本。通过话本,包公的故事流传到后世。

元代,杂剧艺术发展,包公的故事又被引入杂剧创作,演绎出“包公戏”。

有了这些积累,明代万历年间,两部依据前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包公故事而创作的小说面世。这两部小说即安遇时署名编纂的《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和东留下作着姓名的《龙图神断公案》。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是出版年代最早、对明代影响最大的公案小说。

《龙图神断公案》则是承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而成的小说,其吸取《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的半数故事,又吸收了其他公案的精彩篇目,优化前人的语言表述,使故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在这两部描写包公断案的小说中,包公凭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高超缜密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对人情事理的精妙把握,解开了一个个谜围。这些涉及抢劫、谋杀、琐事纷争等的案件也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风貌。

不过,由于包公这个人物形象携带着百姓和创作者对于为官者为民除害、贤能若神的美好期待,包在小说中变成了一个能通神知鬼的人,有时候竟凭做梦发现破亲线索。

本书选取了这两部小说中的部分重合故事以及《龙图神断公案》中的几个精彩案件,并进行适当的改写。

(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孟瑞编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