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用我法无法而法(石涛传)/艺术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时奋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旅庵本月禅师起了一个大早,他隐约感到今天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而且肯定要降临在他的头上。

我们首先解释一下禅师的法名。出家人落发后,原先的俗家姓便不能再用,就以法号和僧名构成他的名号。旅庵是他的法号,本月是他的僧名,所有的和尚都是这样。

旅庵本月在松江的九峰禅寺住持。当时的松江府,大概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西部和北部地区。这里是长江入海口处的一片冲积平原,那时候既没有火车,也没这么多人,一切显得广袤而空旷。九峰位于松江府城西北,山势并不高峻,然而在高程接近海平面的大平原里,突然冒出几座孤峰,就让人想到了鬼斧神工的造化。这是当地的胜景“三泖九峰”的所在地。

旅庵本月是一位名僧,他不但佛学渊博,而且工书法,善诗文,是个很有文化造诣的“儒僧”。他于1662年来到松江,先后住持了昆山泗州塔院、奉圣禅寺和龙池禅寺。如今他年事已高,自认到了该退身的时候,于是就避席来到了九峰稗寺。

他想停下脚步,在平静的修行生活中度过生命的最后旅程。

昨天夜里旅庵本月做了一个梦。他看到有两个人向他走来,在他梦中的意识里,那两人不是等闲之辈。当时他正想与他们说话,他们却离他而去。醒来后,旅庵本月忆起梦中的场景,总觉得那是佛陀对他的某种暗示或者启示。才五更天,他便起了身,等待着未知的因缘。

晨鸡叫了最后一遍,旅庵本月就听到直通山脚的大路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向山下信步迎去。早晨的空气清新而凉爽,路两旁的草丛中,清晨刚凝结起来的露珠沾湿了他的僧衣。晨曦中,有两个人正朝山上走来。

“巧了,也是两个人。”他想。

他渐渐看清了那两人。那是一大一小两个沙弥,大的约莫三十几岁,小的只有二十三四岁。

他就在山道的拐弯处站住了,等着他们绕上来。

两个沙弥正说笑着,转过山弯的时候猛然见到旅庵本月候立着,不禁一愣。大沙弥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他,显然被这个突然出现在拐弯处的大和尚吓了一跳。小沙弥本能地往大沙弥身后一躲,又忍不住探头张望。

本月禅师没有说话。他发现那两个沙弥有些怪,大沙弥长得很细腻,三十多岁的人嘴边却没有胡子的痕迹,那张脸看上去有些像女人;那个小沙弥倒是一脸的灵气,他从大沙弥背后投来的清澈目光,给禅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人恐怕出身不凡。”禅师想。

他们对峙了约莫有半分多钟的光景,禅师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两个沙弥也跟着尴尬地笑了起来。

禅师冷不防从腰后抽出一条鞭子,一闪手向那两个沙弥劈头盖脸地打去。鞭子在空中打了一个响亮的鞭花。

大沙弥一见鞭影,拉起小沙弥撒腿就向山下跑去。大和尚笑得更欢了:“哈哈,原来是两个假和尚。”

两个沙弥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半山腰,他们突然停住了。

小沙弥说:“师兄,不对呀。”

“什么意思?”

“我们遇到旅庵本月禅师了,一定是他。”

“你说的是那个大和尚?”

“是的,那一定是本月禅师。”

“这么凶的和尚,怎么会是大师呢?”

小沙弥忽然笑得前仰后合,捂着肚子蹲在地上。

“你笑什么呀?莫名其妙。”大沙弥说。(P11-13)

后记

周时奋老师离世已整整五年了,五年间,周老师生前的知交、亲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缅怀。今年重新出版周老师的“中外画传丛书”以志纪念,周时奋纪念工作室来电嘱我写这篇后记,十五年前的往事浮上心头。

早年读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痛苦却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一生经历,令我印象深刻。2000年始我从事出版业,一直想策划出版一套中外画传丛书,而这一构想自《梵高画传》始,作者是周时奋老师。周老师在《梵高画传》后记中写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和许多刚从一场浩劫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人一样,读到了这本书的中译本。我当时正在从事油画和连环画的创作,因此,倍觉亲切和激动。这次,出版人王仁定先生告诉我他有这样一个选题,出一本《梵高画传》,他当时的意思是要在这本书中包含三方面信息:梵高的传记、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与弟弟提奥之间关于创作的有关通信的片段,以构成一种新颖的图文版的画家传记。我非常赞同这一主意,当他把传记的撰写任务交给我时,也当然欣然答应。”

《梵高面传》初版不久就重印,令人欣喜。之后,周老师笔耕不辍,《文艺复兴三杰画传》(台湾版书名《天才的交锋》,比大陆版有噱头)、《毕加索画传》、《八大山人画传》、《扬州八怪画传》、《徐渭画传》、《石涛画传》(徐渭、石涛二种版权输出韩国)等在二三年间陆续出版,若干年后又有再版。回想当年我与周老师谈这套丛书创作的时候,他已身陷囹圄,但热爱文事的周老师,全身心投入创作,不知身置何处,度过了外人看来无以言表的艰难岁月。因了周老师的清誉和声望,狱警也是热心相助,我每次的探监变成了工作访问,可以在喝茶、抽烟中与周老师交流。

五周年祭之际,我的心情可用悲欣交集来形容。悲的是自古文人命运多舛,天妒英才,勿使久驻人世;欣的是斯人虽逝,然其文以载道,文以载思,可流传久远。

是以记。

王仁定

上海新沪商联合会执行会长

目录

序章 末世 1645-1648

第一章 禅寺 1642-1665

第二章 黄山 1667-1679

第三章 金陵 1680-1686

第四章 扬州 1687-1689

第五章 京都 1689-1692

第六章 大涤堂 1693-1699

第七章 广陵散 1700-1707

尾章 蜀冈祭 1733

附:石涛年表

代后记

序言

谁也没有料到,事情的结局竟是如此的荒唐。

1645年的秋八月里,广西桂林府遭逢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兵燹战乱,大明王朝的军队攻入了同样属于大明王朝的“监国”政权首府全州,攻城的战斗没有对峙多久,城崩垣裂之后,城外的军队蜂拥而至。巷战打得很艰苦,到了寸土必争的地步,但是守城的部队越来越觉得胜利无望。那是必然的,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没有多少武装力量。就这样,攻城的军队轻而易举地就包围了首脑的官邸靖江王府,杀了进去。

房屋在焚烧,到处都是尸体,官邸内一片混乱。

在这场混乱中,一个小巧的身影掠过草木葳蕤的后院,轻车熟路地从一个隐蔽的边门溜出了王府。他的身后是一片杀戮之声。

没有追兵。显然,没有人发现他的行踪。

借着夜光,人影依稀可辨。那是一个宫中的小太监,大约只有十五六岁的光景。

小太监的手里居然还抱着一个不满四岁的男孩,只见他舍命般地穿过后院外那片开阔的街路,闪进了对面小巷的黑暗中。

“妈妈——”那男孩突然大叫起来。

小太监急忙用手捂住了他的小嘴。

“不许叫,”他压低了嗓门向男孩吼道,“再叫就没命了。”

孩子用天真而惊恐万状的眼睛望着他,两眼噙满了泪花。

“不许哭,听到了没有?”小太监说,“你要听话。”

孩子乖乖地点了点头。

八月的夜晚天气闷热,更何况在南方。小太监已经满头大汗。不远处,一队举着火把的士兵急急走来,黑暗中无法分清敌我,他犹豫了一下,就在草丛中蹲下,隐蔽着等那些士兵远去。

谁也不知道那小太监的目的,是出于仁义,还是负有秘密的使命。

他们——小太监和那孩子——沿着河边的小路摸索着前进,终于来到了船埠,但是那里已经没有一条船了。

他看了看水面,觉得水并不太深。

“抱紧我。”他命令道,然后涉下水去。

他托着那孩子,努力地想把他举高,免得让水泡到了孩子的身体。可是河床时浅时深,孩子的衣物也很快浸湿了。

他在水中眺望着远处,那些广西特有的石灰岩孤峰,现在都变成了黑魃魃的薄片,镶嵌在灰色的天际。

他想,逃到那些…阴里去,也许就有生的指望了。

一个分心,他踩了个空,一下沉向水底。

他还是紧紧地搂抱着那个男孩……

这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不知道他们是死,或是活。

这男孩就是因兵败而遭到灭族之灾的靖江王爷唯一的后裔,他叫朱若极。

朱若极,也就是我们这本书所要描述的主人公,中国17世纪伟大的画家石涛。

那场混乱的战争打得令人不可思议。

众所周知,1644年的暮春,李白成的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自缢于宫城后园的煤山。皇帝死于非命,才使大家忽然意识到,他其实是这个王朝的象征,没有他的存在,王朝也就垮了。晚到的勤王军队虽然已经不能挽救皇帝,但他们可以挽救王朝,或者说挽救自己的既得利益。五月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他原先日夜守防的满洲兵放进关来,借此为王朝和自己复仇。最后的结果是满洲兵击败了大顺军,也占领了北京并长驱华夏。

南中国没有丧失的国土,这时候都仰望着王朝的陪都南京。凤阳总督马士英、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共同推举出一位亲王,希望他来为大明王朝这一艘破舟掌舵。面对残山剩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即位,建立了弘光政权。这时候的南京,成了短暂的南明半壁江山无奈的首都。

之后的局势变化犹如匆匆下完的一盘臭棋。这局棋与石涛没有关系,但是与他的家族,与他的父亲却大有关系。我们长话短说。

十月,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登基,大清国宣告成立。英亲王阿济格率军追剿李白成,而豫亲王多铎的大军直驱江南,第二年十月就荡平了南京,弘光小朝廷覆灭。闰六月,皇族的另一位亲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国号“隆武”;与此同时,再一位亲王鲁王朱以海在浙汀绍兴称“监国”,他们都宣布对王朝的遗产拥有继承权和监护权。

是的,所有的亲王,这时候都俨然是这份遗产的法定继承者,都想站出来表明立场和态度,即便位于遥远如广西的亲王——石涛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也不例外。

朱亨嘉的态度还是比较谦逊的,他没有直接称帝,而是与鲁王一样自称“监国”,即宣称自己是王朝遗产的总监护人。这无可厚非,他本来就是大明朝的亲王,帝王家的人。

事情的麻烦就由此引起。

朱亨嘉需要军队,形成他的护卫和打击力量,他看中了王朝驻守在两广的大臣瞿式耜。可是在这种乱世,瞿式耜不再买他的账,王爷火了,世代食大明俸禄的官员有什么理由不听调遣?他下令拘捕瞿式耜,当然,拘捕的目的还是为了规劝他效命,毕竟两广的部队还是听命于他。没想到,瞿式耜轻易就逃脱了。他逃到福州,到唐王,也就是如今的隆武皇帝而前狠狠地挑拨了一把。唐王大怒——本来在咫尺之遥的广西有人宣布“监国”就是对他称帝的反抗,于是他们如此这般地策划了一下,就有了攻打广西之举。

最终,朱亨嘉被押送到福州,幽禁而死。没有人知道他最后是如何的死法。

再接下去的简短历史是,1646年,清兵攻破福州,唐王被杀。从战乱中再次逃脱的瞿式耜又拥立另一位故明的亲王永明王朱由榔在梧州“监国”,建元“永历”。这个南明王朝的最后政权,得到了瞿式耜、何腾蛟这些武将和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的联合支持,才算勉强走完最后十五年流亡的历史。

在狱中度过的最后的日子里,靖江王朱亨嘉一定关心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若极的去向,他毕竟是亲王的嫡裔,在儿子的身上,寄托着他生命延承的全部希望,包括他所看重的政治复辟的希望。然而关于这一切,已经没有人能告诉他了。

我们关心的也只是朱若极——日后的石涛——最终的去向,那么,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内容推荐

他是画坛改革家,以“我用我法”为宗,打破仿古之风。他是僧人,却不甘清寂,主动结交权贵,受其资助。他是前朝皇室遗裔,竟在康熙面前自称“臣僧”。他自知过不了红尘万道关劫,被“名节”与“权贵”拖入俗世烂泥塘,因此自号“苦瓜和尚”“瞎尊者”。

他将的矛盾心境巧妙地融入画中,“我用我法,无法而法”,是对画坛现实的不满,也是对自身矛盾心境的排遣;用刻着俗家姓名“若极”印无声宣泄巨大的心灵苦难。

周时奋著的《我用我法无法而法(石涛传)》以小说笔法记叙了“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生平,以石涛的创作为主线,辅以石涛与梅清、屈大均、髡残、八大山人、戴本孝等名流的交往,细致展现了石涛艺术生命的成长过程。

作者在书中不讳言石涛对功名的渴望、身为前朝遗民的矛盾心态,对石涛集画家、僧人、帝王胄裔为一身所形成的独特心理状态摹写入微,勾描出石涛的绘画作品与其特殊心境之间的血脉关系。

编辑推荐

周时奋著的《我用我法无法而法(石涛传)》是艺术普及型读物,石涛生平线索完整、清晰,语言通俗直白,附以传主年表,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其生平。细腻呈现石涛亦僧亦俗的独特心理特点,不止于讲作品,而是立体式勾描作品与传主人生阶段之间的血脉联系。

图文珍藏版,印刷精美,极致还原全书较完整地收录石涛现存传世名作。图文结合,读者可以更多角度感受石涛生平,以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