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公众号“嘀嗒嘀嗒”作者,“硅谷女神”安姐倾情力作!
以第一人称视角,全面展现硅谷公司技术领导的学习感悟!
朱赟著的《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凝结管理者都该了解的14大领导方式、工程师必看的31个技术实践、技术人员必修的14项软技能。
| 书名 | 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 作者 | 朱赟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知名公众号“嘀嗒嘀嗒”作者,“硅谷女神”安姐倾情力作! 以第一人称视角,全面展现硅谷公司技术领导的学习感悟! 朱赟著的《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凝结管理者都该了解的14大领导方式、工程师必看的31个技术实践、技术人员必修的14项软技能。 内容推荐 近年来,毫不逊色于国力攀升的是中国互联网业的蓬勃发展。而身在其中者,感受到的是业务复杂度、团队规模的迅猛增长,对创新与项目迭代频率的极限追求。当内部成长与自我提升的速度难以与之匹配,就亟需走出去、向外看——朱赟著的《跃迁(从技术到管理的硅谷路径)》就是这样一条来自硅谷的极具观摩与借鉴价值的优质轨迹,更因凝结作者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全程实景与心路历程而无比鲜活。 全书分为技术管理、技术实践、硅谷文化、个人成长及杂谈几个部分,非常适于新晋技术管理者、视野开阔的一线IT业者,以及广大期望供职于全球互联网巨头的有志之士。 目录 第1章 技术管理 01 职场中:从给答案到做引导 02 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成长 03 项目延期了,作为负责人该怎么办 04 管理和被管理:期望值差异 05 管理者在进行工作分配时,会考虑哪些问题? 06 管理者不用亲力亲为:关键是什么 07 项目管理中的三个技巧 08 不要做微观管理者 09 兼容并包的领导方式 10 激发团队人员的责任心 11 系统开发中的“攻城”与“守城” 12 说说效绩评估这件事 13 公司增长:关于工程师的跨组协作 14 论一线技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第2章 技术实践 15 机器学习快速入门 16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A/B测试 17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聊聊幂等 18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大数据时代的算法 19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数据库知识 20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系统拆分 21 每个工程师都应该了解的:API的设计和实现 22 中美在支付技术和大环境下的差异 23 编程语言漫谈 24 小议Java语言 25 关于软件质量 26 写代码的四个境界 27 聊聊Ruby on Rails 28 再谈系统Monitoring和Alerting 29 连续开发中常见的三个问题 30 怎么写Design Doc 31 面对Bug的正确姿势 第3章 硅谷文化 32 说说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流程 33 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工程师是如何一起工作的 34 硅谷面试:那些你应该知道的事儿 35 硅谷人如何做Code Review 36 Bug引发事故该不该追究责任 37 编程马拉松 38说说硅谷公司中的一对一沟通 39 硅谷人到底忙不忙 40 关于On Call 41 关于运维 42 关于Level和Promotion,其实就那么简单 43 漫谈产品的国际化和本地化 44 为什么人人都爱的Coupon(优惠券),维护起来有那么多的坑 45 Facebook工程师印象一二三 46 公司里的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 第4章 个人成长 47 技术人如何建立个人影响力 48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49 如何在错误中成长 50 如何对更多的工作说“不” 51 当我们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些什么 52 当别人给我们提意见时,该如何应对 53 如何做自己的职场规划 54 技术人的犯错成本 55 理解和建立你自己的工作弹性 56 怎样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程序员 57 为什么有的程序员可以一下抓住问题关键 58 说说公司内部的转组和选组 59 关于学习的焦虑感 60 当我们说成长遇到了瓶颈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是什么 61 关于工程师成长的一点思考 62 管理你的精力,而不是你的时间 63 论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第5章 杂谈 64 王小波式的逻辑证明和程序员间的争论 65 设计是门逻辑学,然后才是美学 66 是不是该转型搞机器学习呢 67 白话IT之要不要从RabbitMQ转到Kafka 68 白话IT之从Hive到Presto再到Airpal 69 白话IT之从ElasticSearch到ZooKeeper 70 白话IT之浅谈ELK日志系统 71 白话IT之聊聊搜索 72 IT江湖之机器学习篇 73 IT江湖之数据库篇 74 说说工作中的“感知”这件事 75 业务?技术? 试读章节 01 职场中:从给答案到做引导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偶尔作业不会做,我很可能会问同学,他很可能会把答案直接给我。但是,如果我去问老师,老师很可能会给我一些启发和引导。这正是我对不同帮助类型最初的感受。 进入职场,你我也经常会碰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比如说,新入职时不知道怎么搭建开发环境,不知道如何去写第一个代码块;或者,一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案,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又或者,遇到了一个Bug,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记得我刚开始带新人的时候,对系统的各种设计和业务逻辑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每次他们有问题找我,我基本上都能快速给出答案。即使我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能很快地帮他们定位问题,找到答案。 当时我没有带新人的经验,因此也就没有想太多。我是小组中最资深的一个,所以每次有人问问题,我都会下意识地紧张,生怕不知道解决方案,没办法帮到对方。而我的注意力,便大量放在了“帮他找到答案”上。 但是,每次别人问问题,你都有现成的答案,或者能快速找到答案,就会渐渐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在你这里容易得到答案,愿意问你问题的人和各种琐事会越来越多;第二,下次有类似的问题,别人还可能来找你。这样一来,你每天都会花大把时间在“带新人”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在回答各种随机的问题。 我变得越来越忙,看起来似乎越来越重要,有时我不在,问题就成了瓶颈,因此我本身也就成了瓶颈。当组里的人慢慢多起来的时候,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扩展,而那些重要和紧急的事情,我却没有时间关注和解决。 那时老板就和我说:“你不能每次都给答案,你应该试着用引导的方式,让对方学会自己找答案。” 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吃力。直接把答案告诉对方可能只需要5分钟,而和对方坐下来一起梳理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帮助他自己想明白,可能要花费半小时。 时间上一对比,我更多地选择了前者。我越忙的时候,越会用最简单的方式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问题找到我,我为了省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对方并没有学会自己解决,变得越来越依赖我。 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我实在没办法再处理各种随机的问题,之前有问必答的系统崩塌了。既然没有时间去回答所有问题,我就不会给出最直接的答案,反而会选择“拖一拖”再处理,或者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如果是我,我会尝试去看某某文档”“你觉得这个线上错误可能是哪些地方引起的”,或者是“你有没有试着用排除法先把那些不可能的因素排除掉”,很多时候用不了太久,对方就会很高兴地跑过来告诉我,问题找到了,或是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然,我的转变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什么时候适合直接给答案,什么时候适合给线索让对方自己找答案。 我觉得,如果是一个新人,当他刚进入全新的领域,或者所问问题的答案就是某些知识点时,不妨直接给出答案或知识点。因为这些问题,即便他全然没有线索,我们也不可能让他自己去推导出业界多年发展才形成的规则和规律。 等对方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后,就可以让他自己去探求解决方案了。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出一些提示,或者这样说:“对于问题本身,我也没有完整的答案,只有些直觉和想法。”给他方向和建议,让他继续寻找,这样比把问题解出来,然后再直接告诉他一个确切的答案更有意义。 其次,如何引导。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问对方正确的问题,通过问题去引导对方进行深入思考,找到解决方案。当一个好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主动思考,他们会跳出自己之前设定的方案和框架,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被带到一条之前没有发现的道路入口,然后自己走下去,直到找到答案。 最后,引导的好处是什么。 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对方找到了想要的答案,但如果是通过别人的引导,他自己摸索出来的,那么他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就会提升。这样的做法,还可以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产生一种自己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 此外,更好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获得引导帮助,对方甚至会结合他的经验,经过持续的努力找到更好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甚至引发对系统的改进。(P3-6) 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的人生,在入职Airbnb之前,可以用平淡和专注来形容。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我总是独立地学习、搞科研,或者长时间编写代码。 虽然是女工程师,但我对编程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写程序可以让我自然而然地沉迷其中,一整天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地敲击键盘,饿了随便吃一点,有时候会忘记喝水,也不会觉得困。等到从代码和逻辑中抬起头来,发现一天的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编程非常容易让我进入“出神”的状态。机器完全是由逻辑控制的,没什么情绪,无论运行良好,还是宕机挂掉,都会有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开心或者不开心。因此,我喜欢用代码和计算机沟通。 Airbnb是我踏上管理之路的起点。最初我是组里的技术骨干,主要负责支付与交易相关业务的架构。但是人总要成长,总要走出舒适区,我在领导的培养和提拔下,一步步从技术人员转成了技术管理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两位改变我生活足迹的人。一位是池建强老师,他让我慢慢走上了分享和写作的道路,我的公众号“嘀嗒嘀嗒”就是在那个时期创建的,分享与写作让我认识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认识了我。另一位是我的老板杨江明,他一点点指引我走上了带项目、带团队的道路,很多谆谆教导,极大地加速了我这两三年来在职场上的进步与成熟。 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很多时候,当你充满激情、快步前行的时候,反而有更多新鲜的领悟可以分享,更切身的体会可以鼓舞同行的人。 这两三年可能是我积累和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我获得了很多前辈、同事和朋友的帮助,因此,我也愿意把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领悟及忠告,还有在硅谷工作的体会与见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喜欢和工程师们一起工作、阅读、学习和交流。我常常会折服于工程师们的睿智、执着、单纯、呆萌和幽默。他们说着别人听不懂的笑话,做着这个时代最具创新性的工作,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并希望用技术改变生活。 我是朱赟,一位女工程师,与我处在同一条成长道路上的人很多,大家会看到相同的景色,也会遇到相同的困难,我会把自己的思考、经验和解决过的困难,第一时间分享给你。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让我们相互陪伴,一起成长。 本书内容 本书共包括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技术管理 很多好的道理,来自我的上级和我自己的思考,来自我在硅谷公司的见闻和实践。有些东西我还不能非常熟练地应用,我本身也还在练习。但在过去一年的刻意练习中,我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会在这一部分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第二部分 技术实践 这部分内容源于我的工作,我想分享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些技术细节,更是技术在领域内的应用和前景,在工作中的实践和概括。我会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你也许有不同的想法,告诉我,我们都将获得成长。 第三部分 硅谷文化 这一部分会谈一谈我这些年在硅谷的见闻和经历。比如硅谷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如何协作,硅谷的面试流程和开发流程是怎么样的,硅谷人到底忙不忙,Code Review该怎么做,编程马拉松里的趣事和价值等。这些内容将有助于你了解美国互联网行业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差异,文化互补,兼容并蓄。 第四部分 个人成长 这一部分除了介绍工程师的个人成长之路,也记述了我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如何对更多的工作说不,如何建立个人影响力,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等,这些内容对技术人和初级管理者,或许都会有帮助。 第五部分 杂谈 在这一部分,我想跟你聊聊一个女工程师关于技术生活的奇思妙想。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系列,一个是“白话IT”,一个是“IT江湖”,除此之外,我也会谈谈对逻辑、设计和美学等内容的思考。 致谢 之前很少注意,原来写书还要写“致谢”。想起上次写致谢,应该是博士毕业及答辩的时候,依着传统和规矩,我在论文中将所有的导师、同学、朋友、家人都感谢了一遍。当然,出书这件事同样重要,所以在这里,请允许我借这个机会,向所有对我产生过影响和帮助的人表达一下我心底深深的感激。 我想感谢所有对我的错误、缺点、偶尔的坏脾气和不成熟极尽包容的人。我从小就是一个骄纵惯了的小丫头,骨子里也有好胜心和偶尔的优越感,虽然我一直在改,但是生活里不经意间,说话还是比较横冲直撞,做事也比较泼辣。遇上情绪化的时候,可能不管对方是谁,我都能呛他几句,或者会就某个问题与他争论,丝毫不让。但即使我的性子如此,我关心的人也一直都关心我,对我的不足给予无尽的宽容。正是这些人的关怀,让我有了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觉得自己有多么牛,而是我知道,我的背后,我的身边,有他们。所以,我从来不害怕失败。 除了家人和朋友对我极尽包容,非常幸运地,我的同事对我也格外包容。这一年来,我真正开始带团队,我知道作为一个技术领导者,我还有很多不足。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一直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但现实中的很多事可能我做得并没有那么好。尽管如此,组里的同事依然对我格外信任与友善,和他们共事的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也获得了很多感动。很感谢那些和我共事过的朋友们,尤其是我们组里的小伙伴们。 我还想感谢所有陪我走过成长低谷的家人和朋友。在外人看来,我的人生已经算是顺风顺水了,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如果我没有面对,没有战胜,今天的我可能处在另一种境况下。而每次帮我度过难关的,可能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鼓励,可能有老板或导师的提点和指导,可能有所有不经意间对我表示友善的你。 我的人生算不算成功,这件事并无定论,在路上,就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在出书这件事上,到目前为止,离成功出版已经不远了。这本看似不起眼的书,其实凝聚了很多的机缘巧合和刻意努力。当初我开始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所有的读者都很支持,还有很多公众号前辈们给予我提携,包括池建强、邱岳、冯大辉、曹政、霍炬、keso、陈天、余晟、华章、霍泰稳,以及极客邦的很多朋友。后来极客时间专栏的策划和编辑池建强、马越等,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帮我成立了《朱赟的技术管理课》专栏,让我收获到更多读者的认可。现在,这些素材又被整理成一本书,从头到尾进行筹划、编辑,更是有无数我知道和不知道的朋友在共同努力着,而我自己反而好像没做什么。因此,真的很谢谢所有人。 当然,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几个人,我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他们每一位为我写序。这里面,张波是我的先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职场上,他都一直给予我最大的支持。Luay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更是我人生的导师,我很多做人做事的方式和信念都受他影响极深。杨江明是我的老板,更是手把手将我从普通工程师提拔和培养成一位技术管理者的良师益友。而池建强和邱岳,对我而言,是朋友,更是知己。何其有幸,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与这些人遇见。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这种感谢,在我自己为人母之后体会更深,我才真正知道他们曾为我付出了多少心血。也感谢我的孩子们,虽然他们才只有三五岁,但是他们眼里的纯真和依赖,激励我愈发坚强,与他们“斗智斗勇斗耐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和锻炼,无形中帮助我面对了人生和职场中的各种挑战。 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的读者,希望你们能喜欢这本书。谢谢。 书评(媒体评论) 安姐能成功是有必然性的,至少在持之以恒这一点上,她已经超过了95%的人。 ——张波,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市面上很少有管理学的书会探讨从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转型。朱赟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使本书成为一本工程师经理的管理手册。 ——杨江明,Airbnb高级工程经理 读朱赟的文字,你感觉不到摩擦和抵抗,或者说书中没有教条和滞重,对于一些艰深的技术和让人困惑的管理难题,她总能用轻灵的文字呈现出来,所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便是如此。 ——池建强,极客邦科技总裁 朱赟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成长为管理者过程中的思考,她凭借工程师特有的冷静和敏锐,以及生活带给她的温和与细腻,将自己的实践和反思娓娓道来,抽丝剥茧,给人以启发。 ——邱岳,无码科技产品经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