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被茅盾誉为“抗鼎”之作。它讲述了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期间,倪焕之——一位进步知识分子,期待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黑暗,然而严酷的现实却破灭了他的空想。
| 书名 | 倪焕之/成长必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叶圣陶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被茅盾誉为“抗鼎”之作。它讲述了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期间,倪焕之——一位进步知识分子,期待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黑暗,然而严酷的现实却破灭了他的空想。 内容推荐 《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 倪焕之是个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辛亥革命失败后,倪焕之同不少进步知识分子一样,把救国的“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期待用“理想教育”来洗涤社会黑暗。他还憧憬一种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一个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 然而,严酷的现实破灭了倪焕之空想。在教育事业上多次碰壁,家庭生活也远违初衷。婚后的金佩璋,沉没于琐细的家庭事务中,对于前途、理想、教育、书本都不再有兴趣,这使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寂寞和痛苦。 五四运动到来,倪焕之被卷入革命浪潮里,开始把视线转向“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五卅”和大革命高潮期间,倪焕之更是参加了紧张的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革命。 然而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倪焕之并未像王乐山那样坚持英勇斗争,却是脆弱地感到“太变幻了”,竟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 主人公的这种结局,正是对一切不能与群众真正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鞭打。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冬季的太阳淡淡地照在小站屋上;几株枯柳靠着栅栏挺起瘦长的身躯,影子印在地上却只是短短的一段。一趟火车刚到,汽机的“丝捧丝捧”声,站役的叫唤站名声,少数下车旅客的提认行李声招呼脚夫声,使这沉寂的小站添了些生气。车站背后躺着一条河流,水光雪亮,没入铅色的田地里。几处村舍正袅起炊烟。远山真像入睡似的,朦胧地像笼罩在一层雾縠里。同那些静境比较,那么车站是喧阗的世界了。 “乐山,你来了。欢迎!欢迎!”倪焕之看见从火车上机敏地跳下个短小精悍的人,虽然分别有好几年了,却认得清是他所期待的客人,便激动地喊出来,用轻快的步子跑过去。 “啊,焕之!我如约来了。我们有五年不见了吧?那一年我从北京回来,我们在城里匆匆见了一面,一直到现在。我没有什么变更吧?” 好像被提醒了似的,焕之注意看乐山的神态,依然是广阔的前额,依然是敏锐的眼光,依然是经常抿紧表示意志坚强的嘴,只脸色比以前苍了些。他穿一件灰布的棉袍,也不加上马褂;脚上是黑皮鞋,油光转成泥土色,可见好久没擦了。不知为什么,焕之忽然感觉自己的青年气概几乎消尽了,他带着感慨的调子说:“没有变更,没有变更,你还是个青年!” 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互相融合的印证。 “你也没有变更,不过太像个典型的学校教师了。”乐山摇动着互相握住的手,无所容心地说。 火车开走了,隆隆的声音渐渐消逝,小车站又给沉寂统治了。 “我雇的船停在后面河埠头,我们就下船吧。”焕之说着,提起脚步在前头走。 乐山四望景物,小孩似的旋了个转身,说:“我的耳朵里像洗过的一样,清静极了,清静到觉着空虚。你在这样的地方,过的是隐士一般的生活吧?你看,田野这样平静,河流这样柔和,一簇一簇的村子里好像都住着‘无怀葛天之民’,隐士生活的条件完全具备了。” 隐士这个名词至少有点儿优美的意味,但是在焕之听来,却像玫瑰枝一样带着刺的。他谦逊似的回答:“哪里会过隐士一般的生活,差得远呢!” 两人来到河埠头,舟子阿土便到船头拄篙,预备给他们扶手。但是乐山不需要扶,脚下还有三级石级,一跳便到了船头。焕之在后,也就跨上了船。 王乐山是焕之在中学校里的同学,是离城二十里一个镇上的人。家里开酱园,还有一些田,很过得去。他在中学校里是运动的能手,跑跳的成绩都不坏;因为身材短小灵活,撑竿跳尤其擅长,高高地粘在竹竿头这么挪过去,人家说他真像一只猴子。与厨房或是教员捣乱,总有他的份。他捣乱不属于多所声张并无实际的那一派,他往往看中要害,简单地来一个动作或是发一句话,使身受者没法应付。他就是不爱读书,不爱做功课。但是在校末了的一年忽然一变,他喜欢看些子书,以及排满复汉的秘密刊物;运动是不大参加了,捣乱也停了手。这样,与焕之的意趣很相接近,彼此便亲密起来。 焕之经中学校长介绍,开始当教师的时候,乐山也受到同样的待遇。乐山不是没有升学的力量,他任教职完全是为社会做一点事。但是三年小学教师的风味叫他尝够了;在焕之失望悲伤,但没有法想的当儿,他却丢了教职,一飞飞到北京,进了大学预科;到底他有飞的能力啊!两地远隔的朋友间的通信,照例是越到后来越稀,直到最近的二三年,焕之方面每年只有两三封去信了;但是信中也提到新近的工作与乐观的前途,而且不能算不详细。乐山方面的来信,当然,每年也只有两三封,他写得很简短,“知道什么什么,甚慰”之外,就只略叙近状而已。 P201-203 序言 《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倪焕之》是我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创作界率先成熟的是中短篇小说,散文小品,却鲜见出色的长篇小说。正如《孽海花》作者曾朴所说,“现在名为长篇,实不过是中篇”。直到《倪焕之》的出现,才成为划时代的长篇。茅盾为此写了长篇论文《读〈倪焕之〉》,并称《倪焕之》是“描写了广阔的世间”的“抗鼎”之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叶圣陶先生感愤于心,用时一年写出这部描写1911年到1927年十七年间中国社会以及人们思想急骤变革的“划一时代”的作品。小说虽然是在讲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以及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叶圣陶先生是非常严谨的,尽管是作小说,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仍是非常准确的。这种准确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坐标的精确性,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对于这些重大事件的认知与评议。比如在描述五四运动的时候,书中就指出,“这是中国人意识到国家的第一遭,是大众的心凝聚于一,对一件大事情表示反抗意志的新纪元”。而对于距离写作时间更近的五卅运动和大革命,书中更是撷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壮烈场面进行了生动的实录性描写。 小说中所描写的十七年,是中国从近代转向现代的转折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时代”,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在民众的思想层面发生重大变革的过度期。本书正是在讲那个大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故事,而且“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不敢存着玩弄的心思”。因此这部小说在当时就具有社会实录的性质,而在今天以及后世,就有了“秘史”的意义。 也有人诟病,小说的前半部分进程平缓,而后半部分却情势陡急,在狂风暴雨之中又戛然而止。但这不难理解,因为与现实的轨迹相一致。小说的成书时间就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根本来不及平复这种暴烈的惨痛。但是我们可以从倪焕之的死看出作者的决绝态度。倪焕之必须死,但这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他所秉承的精神的幻灭。这种幻灭恰恰就是与旧时代彻底的决裂,也是作者对所有知识分子吹响的冲锋号。所以叶圣陶先生说,他创作《倪焕之》的目的“不但在认识以往,而且在启发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五四”时代虽则已经草草地过去,而叙述这个时代对于人心的影响的回忆气氛的小说却也是需要,这一说,从《倪焕之》便有个实例了。 ——茅盾 所见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恋爱谈,或宣传品式的纯概念的革命理论而已。在这样的国内文艺界里,突然见了全力描写时代的《倪焕之》,真是使人为之一新。 ——夏丐尊 光轮未转骨先糜,一语深悲倪焕之。愁见鬼雄来入梦,楚骚哀怨泣江蓠。 ——柳亚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