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新著的《碧玉蟾》上部,情节展开后就进入护宝与夺宝的两大阵容,刀光剑影,云谲波诡的激烈厮杀。前大金国完颜兀术的后人,武林奇侠燕飞天遵照孙中山先生的嘱托联手关东山“鹰不落”三寨寨主奋力保护旷世奇珍“碧玉蟾”,日本浪人渡边雄一纠集大批日本浪人组成夺宝决死队,为天皇效命,并买通多股土匪绺子一次次向护宝英杰发起突袭,欲夺中华奇宝。关东大帅张作霖敬重武林奇侠,密派特行队,暗中护宝;渡边密招女间谍,暗中勾结关东军,雇用英国催眠师迈洛等,费尽心机要劫走瑰宝。在《碧玉蟾》的下部中,从第一章“九一八事变”开始,作品把燕飞天与“关东三寨”护宝的斗争同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占领并宰割关东沃土的浴血奋战交融到一起;绿林豪杰举起抗日义勇军的大旗,参加东北军李杜将军所率部队与日本关东军的绝杀,演绎了中华儿女反抗外国侵略的气壮山河的壮举。这里,东北豪侠义士与日本浪人护宝与夺宝的斗争,已融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侵占、掠夺、奴役东北人民的政治、军事斗争之中,作品的题旨也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扩展,绽放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苗雨新著的《碧玉蟾(上下)》讲述:民国初期,旷世奇宝“碧玉蟾”重现江湖,江湖豪客,绿林枭雄、各地军阀都盯上了“碧玉蟾”。日本间谍川岛浪速组建日本浪人“满蒙决死团”,伺机夺取“碧玉蟾”。江奇侠燕飞天聚集关东英雄豪杰保护国宝“碧玉蟾”。中华民族的精英与日本浪人展开了殊死的绝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间谍、苏联间谍、英国间谍为了争夺“碧玉蟾”,在白山黑水间展开厮杀。燕飞天游身于各国间谍间,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卓绝的武功,保护“碧玉蟾”。关东三寨举起抗日义勇军大旗与日军绝杀。熊天彪带领关东三寨儿郎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抗联独立大队。山寨走出的苦孩子耿飞历练成国际间谍,游身与日本女间谍、国民党女间谍、各国间谍间。这里有民族情结与不同种族的绝恋。熊天彪的抗联独立大队全部战死在白山黑水间。
第一章 “八一五”高家成收孤
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侵华战争无条件投降。
奉天城内的日本侨民惊恐万状,他们乱成一团,慌乱地收拾行囊,等待接应他们去火车站的军车。
在银行任高职的高仓融信家也慌乱地收拾行装,再有十五分钟,接应他们的军车就到了。
四岁的小高仓俊男瞪着惊恐的小眼睛站在屋角落里,他看着爸爸妈妈惊慌地往皮箱里塞东西。
高仓焦急地对妻子加代子喊道:“不要啥都往皮箱里塞了!——挑拣值钱有用的东西带走吧!”
这时,外面响起军车的喇叭声。成群结队的日本人蜂拥向军车跑去。
男人把孩子和女人推上汽车,又把随身的箱包扔在军车上。挤不上去的人大喊大叫。大人们的喊叫声,孩子们的啼哭声,乱成一团。
高仓听到军车喇叭的呜叫声,焦急地对加代子喊道:“看看小高仓是否还在发烧!——我们得马上走了!”
这时小高仓已昏昏沉沉地坐在地板上。加代子走到小高仓身旁,见他闭着双眼,一动不动地坐在地板上。
“小高仓!——小高仓!——”加代子喊叫了几声,见小高仓一声不吭,她赶忙摸了摸小高仓的额头。
“高仓君!——高仓君!——高仓俊男的头烫手哇……”
高仓放下手中整理好的皮箱,从衣袋中掏出一片退热药,他倒了一杯水递到加代子面前:“快把退热药给小高仓吃下去,吃完马上抱他走!,,说完,他提着两个大皮箱向院内的军车跑去。
高仓跑到军车旁,几辆军车旁已挤满了争先恐后上车的人。他拼命地挤到军车前,把两个大皮箱扔在了军车上,赶忙返回接应小高仓和加代子。
加代子抱着小高仓满脸大汗地跑到军车前,军车上已挤满了狼狈不堪的日本侨民。
高仓焦急地喊叫:“加代子!——把孩子给我——你先上车,我再把孩子递给你!”
加代子好不容易爬上了军车,高仓刚要把小高仓俊男递给加代子,突听嗒嗒嗒,附近响起一阵枪声。车上的日本侨民立刻骚动了起来。
有人大声喊叫:“俄国兵来了!——快开车跑吧!再不跑,我们就都死在这儿了……”
高仓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了下来,他大声喊叫:“等等我——让我和孩子上车——!”
“嗒嗒嗒……嗒嗒嗒……”枪声近了,头顶上面子弹嗖嗖的。
坐在军车驾驶室里的一个日本浪人对司机努努嘴:“俄国人已打到了近前,顾不了那么多了,快开车跑吧!”
汽车启动了,高仓的脸色惨白,他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他绝望地看着车上的加代子,两行热泪滚落下来。
他咬了咬牙:“加代子,对不住你了!”他突然把小高仓抛在地面上,快步跑到汽车驾驶室前。
高仓的一只手拉住了车门把手,蹬上了车踏板,另一只手拽紧了车厢板,他再也没看小高仓一眼。
他对司机大声喊道:“快开车吧!——再不跑,都死在这里了!”
小高仓被抛在地面上,疼痛使他睁开了双眼,刚才还在爸爸的怀抱里,这时爸爸妈妈已不在身边了。他挣扎着爬起来,望着已启动了的军车,他的两只小手使劲地抓着地上的泥土,边爬动边哭喊:“爸爸——妈妈——妈妈——妈妈……”军车像野马一样狂奔了起来。
加代子望着地上向前爬动的小高仓,撕心裂肺地哭喊起来:“小高仓——我的孩子——小高仓——我的孩子——快停车——快停车——我要我的孩子——小高仓俊男——小高仓——小高仓——小高仓……”这时,枪声和爆炸声又响了起来。
加代子两眼模糊地看着小高仓俊男弱小的身躯在爬动,逐渐消失在飞扬的灰尘中……
二
这几天,高家成一直心神不宁。他惦念着同一课室的日本朋友三木秀夫。
高家成在奉天城监狱会计课做事,有一次他得罪了课长荒木谷屯,荒木找碴儿打了他个嘴巴,他一怒之下操起了桌子上的算盘,向荒木头上砸去,荒木头上立刻流下来鲜血。
荒木大怒,解下腰间的皮带要抽打他,指着高家成大骂:“巴嘎牙路……亡国奴的干活!你的敢打太君的干活!你的……宪兵队的干活!”
高家成余怒未消,反骂道:“你的九嘎牙路……十嘎牙路!你的……王八犊子的干活开路……”
荒木更加愤怒了:“高的……你是抗日分子的干活!送你宪兵队的干活!”荒木马上给宪兵队打去了电话。
三木秀夫见高家成要吃亏,他赶忙过来劝说荒木:“课长,高先生打破头的干活,大大的混蛋干活!你不打高先生嘴巴的干活,高先生也不会打破你的头的干活。
“高先生打了你的头就是反满抗日分子吗?你咋能随便送高先生到宪兵队呢?高先生是我到专科学校挑选出来的高才生,他若是反满抗日分子,那么我呢?”
荒木知道三木秀夫的堂兄是宪兵队长,他知道三木说话的分量。他不想得罪三木,又不想就此放过高家成。
三木到高家成身旁眨了眨眼睛:“高先生,课长打你的,大大的不好,你用算盘打破他的头,也大大的不好!你不要谩骂课长了!向课长道歉的干活,把这件事情化解了吧!”
高家成心想:到了宪兵队还有我的好果子吃吗?不死也得扒层皮,反正我也没吃亏,他头上那一算盘子让我砸得也够解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
P1-3
关东沃土上正义与邪恶的传奇搏杀
——序苗雨新长篇小说《碧玉蟾》
徐光荣
年届古稀的苗雨新先生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了八十万字的大关东演义《碧玉蟾》,二十多天前专程来到舍下——致远斋,虔诚地邀我作序,令我油然而生几分感动,几分敬意。
年过花甲犹笔耕不辍的作家,在现当代文苑屡有所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辛亥之人李六如先生以古稀之年奉献六七十万字的《六十年的变迁》,颇获好评。历史新时期,老作家们经历了一场浩劫后创作热情重新焕发,年近耄耋的周而复完成浩浩三百万字六大卷的《长江万里图》,李尔重完成八卷本《新战争与和平》,全景地展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老作家们历尽沧桑,见多识广,笔力老辣,显示出创作上的优势,读来令人振奋。
然而,上述两部大作都是采用全视角写抗日战争的,作者又长期生活在南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发生九一八事变的辽沈与东北各地的抗日斗争着墨不多,使我心中长存着能读到一部以关东大地上人民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大部头的渴望,因而,当雨新先生告诉我,他这部大关东演义就是写东北人民抗日搏杀的,不禁使我颇生憧憬与期待。
送走雨新,我以每天五六万字的速度拜读这部大作。然而几年前为完成省社科联科研项目——《辽宁文学史》的写作,我落下了双眼周围神经麻痹,左眼肌无力的后遗症,视力颇受影响,阅读很是吃力。但捧起这部书稿就不忍释手,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牵动着我,像电视连续剧的一个个悬念吸引着我,使我忘却了阅读的疲劳,连续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合上两大厚本的《碧玉蟾》书稿,我的脑际浮现出书中所展现的自一九〇〇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所掀起的,夹杂着腥风血雨的历史烟云,翻涌着七十多年前关东之地民众抵御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所进行的前仆后继的英勇厮杀,活跃着驰骋在白山黑水间纵马挥枪大义凛然与日寇顽强拼搏的英雄豪杰的身影……雨新先生这部大关东演义展开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东北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与掠夺的壮阔画卷,再现了这片黑土地上正义与邪恶的传奇搏杀。
宏阔的历史空间,深刻鲜明的创作题旨,个性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文化碰撞,牵人心魂的情节构建,是这部长篇小说显露出的思想艺术特色,也是作品已经彰显出的艺术魅力所在。
《碧玉蟾》这部长篇选择了一个宏阔的历史空间。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在《小说门》中引用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话,说明小说选择空间的重要性:“一切皆发生于空间。”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他特别举出沈从文的《边城》关于白河岸畔的描写,来说明环境对翠翠和爷爷两个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碧玉蟾》中,贯穿全书的道具——原藏于圆明园的稀世珍宝“碧玉蟾”一出现即令人瞩目,这件中华瑰宝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中几乎被日本骑兵和浪人掠去,是武林豪侠碧螺山庄燕飞天将它抢救出来藏于关东民间。全书正是在碧玉蟾流落于北京与关东的几十年的历史空间展开了故事情节,铺展以燕飞天为代表的中华儿女与妄图窃取碧玉蟾的日本浪人、间谍及后来的日本关东军之间一个个生死搏战的场面。足见作者建构作品的宽广视角。
《碧玉蟾》上部,情节展开后就进入护宝与夺宝的两大阵容,刀光剑影,云谲波诡的激烈厮杀。前大金国完颜兀术的后人,武林奇侠燕飞天遵照孙中山先生的嘱托联手关东山“鹰不落”三寨寨主奋力保护旷世奇珍“碧玉蟾”,日本浪人渡边雄一纠集大批日本浪人组成夺宝决死队,为天皇效命,并买通多股土匪绺子一次次向护宝英杰发起突袭,欲夺中华奇宝。关东大帅张作霖敬重武林奇侠,密派特行队,暗中护宝;渡边密招女间谍,暗中勾结关东军,雇用英国催眠师迈洛等,费尽心机要劫走瑰宝。护宝——夺宝,正是揭示这部长篇小说题旨的主要矛盾,透过这组不可调解的矛盾,作品深刻鲜明的主题——侵略与反侵略的对决,正义与邪恶的对决,两个民族的文化、智慧、精神、勇气的对决,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一题旨,在《碧玉蟾》的下部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从第一章“九一八事变”开始,作品把燕飞天与“关东三寨”护宝的斗争同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占领并宰割关东沃土的浴血奋战交融到一起;绿林豪杰举起抗日义勇军的大旗,参加东北军李杜将军所率部队与日本关东军的绝杀,演绎了中华儿女反抗外国侵略的气壮山河的壮举。这里,东北豪侠义士与日本浪人护宝与夺宝的斗争,已融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侵占、掠夺、奴役东北人民的政治、军事斗争之中,作品的题旨也进一步得到深化与扩展,绽放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应该说,这部长篇最令人称快之处,当是作品中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燕飞天为代表的爱国武林豪侠,以关东山“鹰不落”三寨之主熊氏兄弟为代表的绿林豪杰,以铁锁(耿鸣)、钟然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英豪,以及众多血肉丰满的奇女子:极具中华传统之美的熊天娇,柔弱纯情的于亚涵,辛亥革命烈士遗孤齐柏菊……
正是他们与以狡猾阴险的日本浪人渡边雄一、日本关东军石原、日本间谍山口荷子等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血肉横飞,惊险激烈,起伏跌宕的斗争,震颤着人们的心弦,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冲撞着读者的精神世界长久地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与命运产生某种共鸣。除了作者用笔最多的燕飞天(颜浩天),我还喜见在抗日烽火中日渐成长的绿林好汉熊天彪,他在书中上部就已展露光彩,在书中下部,率领三寨绿林豪杰打起义勇军大旗投奔李杜将军,在吉黑两省的黑土地上还击日寇,冲杀在前,果敢勇猛,屡立战功,并最终成为一名抗联斗士,闪耀出更炫目的人文之光,是在反侵略斗争中觉醒的中华儿女的一个成长着的典型人物,值得细品。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必须有几位令读者久久不忘的人物才算获得真正的成功。譬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关云长,《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鲁智深。《碧玉蟾》中,燕飞天、熊天彪、齐柏菊等人物的成功塑造,也是使这部作品会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重要因素。
好的作品同样需要唤起读者文化的冲撞,这种冲撞有时是历史的,民族的,有时也是对传统的颠覆与文化的重构。雨新先生在创作这部长篇时,显然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因而,建构作品时,能对历史与文化运用自如,又敢于突破传统的藩篱而另辟蹊径。如作品中将燕飞天定为历史上大金国名将完颜兀术的后人,他与日本浪人渡边从国内招来的援兵完达博川,竟是同宗同源,这就会引人遐思,以至联想到历史上中日文化曾有过的交流。又如,作品中既能以浓墨重彩描写绿林英豪熊天彪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绝杀,又能在紧锣密鼓的厮杀之间,用传情的笔墨勾勒他与日本侠女完达桅子的绝恋,真情纯美,催人泪下。这种异乎寻常的异国婚恋,是在两个民族文化冲撞中,人物命运交织与人性关怀融汇的一种特殊体现,反映出作者在创作意识上的大胆突破,形成这部颇具传奇性的鸿篇巨制的一个亮点。
长篇小说若想长久地吸牢读者的眼球,结构的布局,情节的铺排,人物的塑造,悬念的设置都是举足轻重的建构要素。雨新的《碧玉蟾》,在这方面显出了几分老到,几分熟稔,因而呈现给读者的故事也是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悬念横生,波澜起伏。燕飞天一出场亮相,就以高超的中国武功吸引了读者,对他身手的勾描文笔简洁却能出神入化。特别是经历了与日本浪人决死队,土匪头徐三摸,国民党的特遣队等一场场绝杀后,情节愈来愈紧凑,惊险,引人入胜。以至到上部第二十七章《仙人台喋血绝杀》时,燕飞天携豪杰们为给日军阴谋炸死的张大帅报仇,设计诱渡边赴“仙人台”大决战,英雄豪杰们一举今日本浪人魂断长白山,一队关东军葬身狼腹,形成上部的高潮,使读者产生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在作品的下部中,虽然燕飞天出场较少,但得他真心相待的熊天彪等“鹰不落”三寨豪杰,投身抗日烽火,高举反侵略义旗,在林海雪原、重岩叠嶂间叉续写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绝杀,将辽西辽南义勇军斗争与吉黑两省李杜将军抗敌——自发的民间义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联斗争,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斗争场面更加复杂。“驱鞑虏,逐日寇”的声威更加浩大,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捍卫正义的斗争精神推向新的高峰,大长了民族的志气,大振抗日的雄风,长篇小说牵心动魄的情节建构,化作振奋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正能量,而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需。从这一点看,《碧玉蟾》这部长篇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力作。我甚至有某种预感,假若影视界哪位有心的导演或制片人,将它移植到影视屏幕,或可获得不可小视的收视率。
读过雨新先生的长篇,起伏的情感尚未平复下来,乘兴写下以上感言,愿与读者评家再细品之。
2016年11月24日
于致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