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共4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谢福芸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共4册)》是首度翻译、原版引进谢福芸四部关于中国清末至民国的长篇小说。谢福芸出生于中国,童年在温州度过,一生六次旅华,足迹遍布二十余个省市,时间上则恰好历经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这四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处于新旧交替时代洪流中的中国人——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在家国巨变中困惑、沉浮、憧憬、奋斗的历程。谢福芸对笔下的中国满怀深情,亦有冷静的旁观,她“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这些作品在近一个世纪前促进西方世界逐渐了解中国,而今天,给予我们的除了有细节有温度的史料,更是回望思考历史的崭新视角。

谢福芸在中国接触、结交乃至成为终生挚友的,既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百姓,尤其与宫家(即翁家)几代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历近百年不衰。翁同龢五世孙,著名美术史家、收藏家,现居美国的百岁老人翁万戈(乃父翁之熹,即丛书主人公之一宫励诚)为四本书欣然题写书名,堪称穿越世纪、跨越东西的一段出版佳话。

内容推荐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共4册)》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孙家中,她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了《名门》;1926年作为中英庚款访华代表团秘书,她将一路的探访,包括与胡适、丁文江、阎锡山、吴贻芳等人的交往,写成《中国淑女》;1935年,为排遣夫君、父母相继去世的悲伤,她到重庆、太原、温州追寻亲人的踪迹,当时已结束北伐后的中国正处于“黄金十年”,又一次青春焕发,她将对亲人的挚爱及对中国的祝福,写成《崭新中国》;但随后中国与英国均深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在战火燃烧的英国东南小城福克斯通,用追忆写成《潜龙潭》,以一所北平女校及几个普通中国女人的故事,寄托她对中国的感念及正义必胜的信心。谢福芸生活的年代及笔下的四个中国故事,时间上恰好覆盖了清社既屋、共和初缔、北伐军兴、御侮救亡这四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主题。

目录

《潜龙潭(北平新事)(精)》

第1章 柳色黄金嫩

第2章 月洞门内

第3章 晶莉

第4章 天井

第5章 蛋糕的故事

第6章 早餐桌边的对话

第7章 太极拳的益处

第8章 树华

第9章 顾先生

第10章 火锅

第11章 驼峰

第12章 《一捧雪》

第13章 两个邪恶的侄子

第14章 三十个银币

第15章 地下室里的谢赫拉莎德

第16章 我父亲的义女

第17章 我母亲的教子

第18章 潜龙潭

第19章 石榴园里的誓约

第20章 我成了学校的校董

第21章 卯时

后记 橙色丝袍

译后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沈迦

《名门(精)》

第1章 皇朝的覆灭

第2章 敲门的声音

第3章 来到了北京

第4章 不幸的一家

第5章 我们去营救

第6章 中国式感恩

第7章 中国式款待

第8章 熟识的开始

第9章 古老的衙门

第10章 生活在租界

第11章 家族的圈子

第12章 我终于来了

第13章 中国的家庭

第14章 意外的励诚

第15章 花儿的生活

第16章 游戏与聊天

第17章 大人的消息

第18章 中国的节日

第19章 结拜成姐妹

第20章 宫大人回家

第21章 外出的见闻

第22章 中国的官员

第23章 机智的大人

第24章 与伯母交谈

第25章 离别的时刻

第26章 祖先和家神

第27章 婚姻的本质

后记

译后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沈迦

《中国淑女(精)》

第1章 中国母亲

第2章 河上的汽船

第3章 来自上海的年轻人

第4章 家庭纽带

第5章 一妻、多妾?

第6章 下层甲板

第7章 为贫穷哀哭

第8章 乡下人

第9章 英国绅士眼里的中国

第10章 服务于中国的美国人

第11章 现代观念

第12章 南京吴小姐

第13章 中国女性

第14章 上海餐叙

第15章 杭州的麻风病医生

第16章 上海的街道

第17章 老人的新灯具

第18章 佛陀

第19章 两位女士与难民

第20章 发展中的铁路

第21章 哲学之门

第22章 两个女人的道路

第23章 一位格格的观点

第24章 古老中国的新景象

第25章 危难时刻

第26章 在颐和园

第27章 贵族女校

第28章 吾友励诚

第29章 老三给励诚的一封信

第30章 工厂与公园

第31章 东方与西方

第32章 天津鳏夫

第33章 中国的奥德修斯

第34章 地质学的慰藉

第35章 金苹果

第36章 银色黄昏

第37章 尾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

《崭新中国(精)》

第1章 中国之虹

第2章 伸出援手

第3章 号角雷鸣

第4章 大树之根

第5章 群山之东

第6章 微笑形象

第7章 四弟食薯

第8章 天津周日

第9章 中国夜趣

第10章 玫红北平

第11章 修路的人

第12章 24人俱乐部

第13章 衙门变部门

第14章 汉口女医

第15章 大海之子

第16章 避难之地

第17章 四川之省

第18章 传递勇气

第19章 庙宇变营房

第20章 公共汽车

第21章 两万台阶

第22章 乐观之士

第23章 俄国移民

第24章 西安事变

第25章 圣诞佳节

第26章 两座旅馆

第27章 红灯之奴

第28章 南京少女

第29章 待解之扣

第30章 烈火窑炉

后记 天网恢恢

译后记

附录 历史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沈迦

试读章节

第1章 皇朝的覆灭

1912年2月29日,一个清朗寒冷的月夜,政局突变。这场变动,使得中国人也好,在华的外国人也罢,人生由此而改变。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种变化更甚。

此时此刻,我们几位女士,已在英国公使馆得到妥善的安顿。位于北京的英国公使馆,坐落在一座古老的中国王府之中。我们从使馆厚重的围墙向外望去,北京城内火光冲天。围墙之内则是一片平安之地。刚刚冒险外出的一位英国绅士,激愤地讲述着他的见闻。他以鄙夷的语气,描述着他在北京城内刚看到的一幕:一个暴徒半躺在黄包车里,肩上斜挎着一支来复枪,刺刀上挂着一串抢来的皮草和各种价值不菲的锦衣华服;临街商铺的店主们早已吓得下了门板,战战兢兢地躲在门后。这个恶棍,一边猛踹着黄包车夫孱弱的背脊,一边骂骂咧咧地高声叫门。

从庚子闹拳那会儿起,英国公使馆就配备了卫队。这会儿使馆已经派出一部分士兵,前去护送侨民回到使馆。外面到处是火焰、喧哗和枪击,让人感到恐慌和沮丧。我们从城墙上下来,在黑暗中踱步,焦虑地等待着其他侨民的到来。横跨在使馆入口处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冷峻的亭子。当我们走到凉亭红色的立柱附近时,突然之间,一个弹壳砸落在我们脚下,随之滚下一片琉璃碎瓦。这碎瓦是绿色的,象征着这座庭院最初拥有者显赫的地位。这里曾经是康熙皇帝一个儿子的府邸。。

没有人会想到,动乱会在这时发生。在1911年的10月爆发了一场革命。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北京要出乱子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几乎每个人都耸起肩膀,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表情,振振有词地讲出一句貌似公允的法国谚语来:“变来变去,还不都是老样子。”在今年的2月10日,清朝的小皇帝——确切地说,是摄政王以小皇帝的名义——宣布正式逊位。即便这样,从那时起两个多星期以来,所有的事情还是老样子,而且这种老样子似乎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在迟滞的北方,清王朝虽已风雨飘摇,却仍在苟延残喘。不过,在华中和华南的中国人,对时势有着更为敏锐的反应。在几个月之前,他们就率先挑起了战事。事实上,早在几百年前,清朝就如同古代诺曼人征服英格兰一样,一步一步征服了全中国。中国的南方是最后向清朝臣服的地区,因此,相比于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对于清的统治显得更为抵触。现在,也正是这些南方的人们率先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的统治。到了2月29日的晚上,军队将勉力支撑清王朝的最后几根“支柱”移除,帝国的“琼楼玉宇”终于轰然倒塌,成为一片废墟,而惶惑则留在了每一个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眼中。

P3-5(《名门(精)》)

序言

中国人说,女子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但是,女子之为女子,东西方并无不同。虽说早在几千年前,母系社会在中国,就如同很多佳辰美景一般,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然而其精神内涵,已经风化俗成在千家万户之中。不过,东西方有很多规矩是截然不同的。或许是因为我们西方人还没有完全从母系社会之中移风易俗,所以我们的女人们依然还处于一个主导性地位。在西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也有“三从之道”,依次为:顺从于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之于母亲是因为儿子的孝心,之于妻子是因为丈夫的情爱,之于女儿是因为父亲的忧虑。

因此,对于这本小说的作者,作为父亲,我有着一份无法推卸,也绝不愿意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她,还有谁更能让我觉得,我们所说的责任是一个可以带来欢笑与快乐的任务呢?记得那还是在牛津的一次夏令会上,我就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宗教做过两次讲座,让我无比满足的是,这让我与女儿成为知音。至少我可以说,她已经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深刻理解了自己的使命。而后,她进入素有女子梦天堂之称的纽海姆学院,让她的天赋得到如孔子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般的磨炼。她深入中国,游历广泛。她的丈夫在中围是极富盛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但是使她真正有资格写下这本书的,是因为她曾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生活过。这些中国人的家族,既有富裕的小康之家,也有家徒四壁的穷人家。她和这些家庭里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过从甚密,毫不费力地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共享着她们的秘密,欢乐着她们的欢乐,伤悲着她们的伤悲。她在中国的一家名门望族暂住的时候,萌发了写作这样一本书的想法,酝酿至今,终于付梓,与读者见面。这本书寄托着她对中国人深厚的爱与尊重,因为她就是在他们之中长大的。也许,这世上还有别的我没有见过的女子,能够把这本书写得更好,但是作为父亲,总是会对自己的女儿偏爱一点的。所以,最好还是把这本书留给读者们,请他们去做一个公允的评判吧。

苏慧廉 于牛津(《名门(精)》)

后记

翻译谢福芸的《名门》,对译者而言也是一次颇为奇特的旅程。2008年的初夏,在当年一个小有名气的翻译网站上,我与正在“千万里追寻”着苏慧廉的沈迦先生相遇,也由此开始了与谢福芸笔下世界的相遇。

谢福芸创作了包括《名门》在内共四本关于中国的书。这四本书不能说是严肃的历史作品,但似乎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纪实小说,更近似于游记文学和回忆录,但又穿插着大量对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文明、宗教习俗、社会风俗和气质特点的观察与评述。从《名门》开始,谢福芸一直在用她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甚至可以考证的真实人物,在无意之中为我们勾勒了从清朝灭亡到日本全面侵华前的这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图景。这一系列图景,描绘的绝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所谓的、其实多少有所“扭曲”的“大历史”,而是身在当时的中国人在当时的家国巨变之下的一系列真实反应和实实在在的欢乐、憧憬、忧虑和惶惑。

《名门》正是这一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在1912年前后与两个土大夫家族新老两代人的交往历程。《名门》的英文题目是Two Gentlmen of china。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维罗纳二绅士》,一度也把这本书的名字译为《中国二绅士》。作者在从剑桥纽海姆学院毕业后,决定重返中国在皇城附近开办一家贵族子弟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打乱了这一计划。在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英国驻华公使朱迩典坚持要求谢福芸母女住进了使馆。果不其然,1912年年初,北洋军阀在北京发动兵变,乱兵放火行劫,通宵达旦,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兵变之后,谢福芸母女对受到冲击的满人家族——骆家施以了援手,随后在交往之中也发生了很多故事。根据沈迦先生的考证,骆家的原型是曾任山西巡抚的宝菜家族。在避居使馆期间,谢福芸独自来到寓居于天津的宫家暂住,与宫大人和他的妻子儿女们共同生活,得以对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有了近距离的观察,也留下了很多富有意义的中西文化比较。宫家的原型是在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常熟翁家,文中的宫大人是翁斌孙,他的父亲就是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文中宫大人的儿子,也就是“励诚”,就是翁斌孙的儿子翁之惠。他的日记《入蒙与旅欧》近来也被出版,日记中也载有旅欧期间与中年谢福芸的拜访交谈。如与谢福芸的作品对照读来,也饶有趣味。沈迦先生对这段过程的考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的《寻找·苏慧廉》一书中有着详尽而有趣的记载。由这段对原型的考证,我想这本书的名字译为《名门》更能见其精髓。

谢福芸笔下的中国是有“温度”的。正如她在作者序所表达的那样,她所希望做的,是能够展现中国美好的一面并予以真诚的赞赏,发现中国的缺陷与瑕疵但抱以同情性的理解。在《名门》中,谢福芸对中国既有赞赏,也没有回避批评。她既实录了中国的进步,而对于历史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诸如不断的叛变和流血的斗争,也丝毫没有留情。她的笔下有着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有的善良,有的狡诈,有的包容,有的冷漠,有的开放,有的愚昧,但绝非千篇一面。即便是对骆家、宫家的几位“主角”,也没有预设前提或想象,进行刻意的褒扬或者是贬低。“赞扬他们的美德,宽恕他们的瑕疵”的立场在她的作品里是一以贯之的。她的笔下,不是对中国人某一种特定性格或某一种特定想象的描绘,而是写出了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以及身处历史洪流之中作为一个人应该会有的忧虑、疑惑和期待。这在西方人描绘中国人的书中,是很不多见的。在一个世纪之后,凭借时空变幻所带来的天然的时间优势,让我们获得了“剧透”历史的特权。当你再去看那时候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应和评价,和对历史走向的真诚设想和努力,他们的愿望多少是实现了,多少又是破灭了;他们所希望坚持的,还有多少留了下来;他们所希望变革的,又有多少实现了改变;他们的努力抑或是争斗,多少是值得的,多少又是徒劳的。这种在历史超验角度之上,获得的带有美学悲剧意味的阅读体验,是近一百年前的作者所不可能想到的,但又确确实实是建立在她真实的笔触上的。

当然,任何一本跨文化的作品,如果都按照形象学的方法去分析,从中去刻意地寻找“我”和“他者”的分野,从而去证明某种后殖民的理论与观点,没有不可实现的。谢福芸的《名门》同样如此。但译者却真诚地希望,这样的一本书,不应当只是成为验证某种理论的文本佐料,落入“言说他者是为了否定他者从而言说自我”等诸如此类的窠臼。在翻译前,我提醒自己要尽可能地把谢福芸笔下的中国中我们所熟悉的东西还原为不熟悉的东西,保留一个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所带有的“他者”特质。但随着翻译的深入,我想是我想得太多了。谢福芸对当时中国的认识,对当时中国人的同情性理解,要远远超过了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曾这么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谢福芸这位从小生长在中国的英国女士,在她二十岁回到英国剑桥读书的时候,就把重返中国、努力帮助中国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了。她是这么想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包括《名门》在内这四本关于中国的书,是这一使命的产物,也是她馈赠给中国的礼物。真诚的作者,真诚的文字,不应当被尘封于历史之中。

现在,该是我们重新发现的时候了。

左如科(《名门(精)》)

书评(媒体评论)

这四本书的作者是“地球村”里一位同我们情深意长的邻居“阿姨”,她讲出了我们所知甚少的爷爷奶奶、叔伯姨婶……的真实又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大名人(翁同龢、康有为、胡适之、张学良……)令我们好奇,而且有陌生人(官员、教师、中国人、外国人……)令我们感动。其实,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天,还有明天。

——何光沪

晚清以至民国,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观念处在重大甚至激烈的变革中。谢福芸以域外异文化的视角撰写了一系列中国题材的小说,其中几乎涉及到妇女解放运动的所有关键词。她在中国接触交往的不仅有名门贵妇,也有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观察与记录对于今天的我们是一份亲切可感的史料,但比史料更珍贵、更吸引我的是谢福芸对她的中国姐妹发乎内心的理解、宽容与同情,她以她们的一分子自居。而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

——夏晓虹

谢福芸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苏慧廉,丈夫是英国中国问题专家,也是数度出使中国的英国外交官谢立山。特殊的家庭背景,长时期的中国生活经历,丰富而多元的人际交往,细腻入微的观察,让谢福芸这几部名为“小说”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以比历史书写更准确,更细节,更人性的方式,记载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所传闻”,是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历史记录。

——马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