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编著的《王阳明在江西》介绍:王阳明毕生的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广布于江西。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阶段,对他的“三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龙场悟道——青年王阳明在这里奠定了心学思想的基础;南赣践道——中年王阳明的思想在实践中升华;天泉证道——壮年王阳明的思想在演进中完善。
明思想家黄宗羲曾云:“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且“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故“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阳明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江西的每一个府,其生命中的许多“第一次”“独一次”或最重要的节点,都发生在江西或与江西有关。
周建华编著的《王阳明在江西》集中反映王阳明在江西形成的思想和事功,也全面厘清了王阳明在江西的足迹,视角十分广阔。作者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王阳明在江西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了王阳明研究的内容。本书内容丰富饱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为独特的学术价值。希望此书的出版,能给读者朋友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王阳明,同时为弘扬江西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第一章 南昌成婚信州启蒙
诗中表达了王阳明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其后,王阳明“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弘治元年(1488年),王阳明十七岁。这一年,王阳明从京师回到浙江余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按照中国传统,年满二八,也就是十六岁,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十七岁雨季。其时王阳明正沉浸在读书和想入非非的年龄,父亲王华要他到南昌完婚。
这门婚事,按照古人的说法,也算是姻缘天定。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在余姚老家读书备考。王阳明在南昌府(今江西南昌)任职的舅舅诸让(字养和)回到余姚家乡探亲,顺便也来探望探望妹妹和妹夫。不过,这个舅舅不是亲舅舅,王阳明的母亲姓郑,这个舅舅姓诸,只不过是个表舅。表舅也是舅,外甥王阳明也少不得出来拜见一下这位远道而来的舅舅。诸让看到这个小外甥长得清秀伶俐,待人接物也颇有分寸,落落大方,随即诘问四书五经,王阳明也是对答如流,诸让喜欢得不得了,主动向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提出,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王阳明为妻。
王华既是诸让的妹夫,他们又是金石相契的至交。除了这层关系外,诸氏也是越中一带的望族,门人辈出,门第甚高。诸让也是江西的主官之一,级别不低,与王家可谓门当户对。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王华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古人在婚姻问题上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门娃娃亲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就定下来了。既然定了下来,就是“一诺千金”,以后不论贫穷富贵,就不能再反悔了。
按照古人的习惯,王阳明应该在绍兴,或者是王华工作的地方——京师迎娶新娘。男方结婚叫“娶”,就是“娶”过来的意思;女子结婚叫“嫁”,就是“嫁”过去。王阳明为什么要到南昌府,到岳父家完婚呢?王、诸两家,都是世族大家,应该要遵循这个礼数,为什么却要女婿上门完婚呢?这是个谜,但要破这个谜也不难,无非是时间、地点和方便与不方便之间的选择。
一者,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此时正在京师忙着公务,抽不开身。京官不同地方官,京官自然一切听命于吏部,故没有自己支配的机动时间。
二者,在京城办婚事影响太大。王华是个讲原则、讲礼仪、讲廉耻的廉官,况且做人低调谨慎,不想在京城这个皇帝眼底下的地方,把儿子的婚事闹腾得那么大。
三者,王华虽说是个状元公,其时在京师做的官不算大。在京师这样的地方,一品、二品满街走,三品四品一大溜,像他这样级别的官,数都数不过来。这就很不好做事。儿子的婚事,办大了,影响不好;办小了,又是儿子一辈子的大事,这个尺度真不好拿捏。而南昌府则不然:其一,天高皇帝远,怎么着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其二,诸让在南昌也算是江西的最高长官之一,可以办得隆重一点。
四者,如果放在绍兴老家办王阳明的婚事,王华就得请假,这又要兴师动众,弄得尽人皆知,这也不是王华想要的。
其五,王华和诸让是好友兼亲戚,把儿子交给他,放心。如果换另一个人,或许王华就不会这么做。一来怕这样做不成礼数,贻笑大方;二来怕中间有什么欠周到的,亲家责怪;三来新郎官王阳明毕竟年少,怕做出什么出格的举止,惹得亲家和新娘不高兴,或者有看法,那就不好了。
所以,虑事周密的王华经过权衡以后,决定让儿子到南昌府完婚。
于是,王阳明就带着一点简单的行李,在仆人王升的陪同之下,从绍兴启程,经钱塘、萧山、诸暨、金华、衢州,进入江西境内,又过玉山、上饶、横峰、铅山、弋阳、贵溪,到达南昌府。
这是王阳明生平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
对于江西南昌,十七岁的王阳明是没有多少概念的。他可能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知道这个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知道赣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知道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天祥、杨万里、朱熹、陆九渊、解缙等是江西人氏。当然,他也知道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在江西创始宋明理学。所以,他对南昌既陌生又向往。何况,那里还有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在等着他。当父亲要他到江西完婚,他懵懵懂懂就收拾行李上路。当然,他当时只是听从父亲的吩咐,盼着美人来的,没承想他从此就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与江西的关系会那么的深厚!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西汉称豫章,隋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南昌有着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史,是历代县治、郡治、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
王阳明遵照父亲的吩咐,自弘治元年(1488年)七月前往南昌迎娶表妹诸氏为妻,在南昌一住就是一年半,直到第二年十二月才离开。
那么,王阳明迎娶的诸氏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P2-4
王阳明毕生的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广布于江西。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重要阶段,对他的“三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龙场悟道——青年王阳明在这里奠定了心学思想的基础;南赣践道——中年王阳明的思想在实践中升华;天泉证道——壮年王阳明的思想在演进中完善。
明思想家黄宗羲曾云:“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且“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故“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阳明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江西的每一个府,其生命中的许多“第一次”“独一次”或最重要的节点,都发生在江西或与江西有关。
在南昌完成婚姻大事;
在南昌、赣州提出心学主旨“致良知”;
留下著述最多的地方是江西;
第一个心学启蒙老师——上饶人娄谅;
第一个基层职务——庐陵知县;
第一次带兵打仗——南赣巡抚;
最大的一次军功——平定“宸濠之乱”;
平生六次战役六次大胜,江西打了四仗,取得了四次大胜;
因平“宸濠之乱”被封新建伯;
去世的地方——大余青龙镇;
王阳明的心学,上接江西人陆九渊;
王阳明弟子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王阳明及其门人创建、讲学的书院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举办讲会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王阳明治国理政思想得到最充分实践的地方是江西;
纪念王阳明的祠宇最多的省份是江西;
王阳明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是江西;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对今天的人来说,无法重复王阳明悟道之过程,但王阳明始终保持好学深究、追求真理的态度,在事上磨炼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而更值得学习的是,王阳明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王阳明的名言。是的,无论身处什么时候,无论外界有多少监督,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除了你自己。迷失还是坚守,全靠自我。
《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王阳明对江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阳明在平定乱局的同时,通过讲学、办书院和社学、举乡约,传授良知之学,实行王化德政,把江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百年过化“致良知”,德功与言“三不朽”,江西要感谢王阳明。
很多人都读过王阳明“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简单来说就是“良知”之学。今天这个社会因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了我们在意识方面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浮躁,很多人都觉得无所适从,而心学所强调的立志、良知、诚意、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王阳明提出的“人人都是圣人”的口号,对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正好是一剂正本清源的良药。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已经到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也已经被推到我们面前来了。认识王阳明,了解心学,对我们的人生,对人类社会,无疑大有裨益。圣贤学问不支离,大道光明原一体。愿阳明精神常在,良知之道永存!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