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元秘史(马背传奇皇后满都海冯苓植文集)/蒙元史演绎文丛/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苓植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满都古勒汗

汗,草原帝国统治者的特有称号。一般来说,汗又分为两个层级:帝王级与诸侯级。例如,成吉思汗(意为“普天下之大汗”)即为至高无上的帝王级。而其诸子诸弟在自己的封国里也称汗,却只是从属于中央汗国的诸侯级汗。

而若论到满都古勒汗的层级,似尚难说清……

一方面,他确像统领着马背民族发祥地广袤草原的强力大汗。圣祖的血统,皇族的苗裔,似绝对无人可取代。另一方面,他又活得如此不堪回首。在那么血腥而又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能在汗位上活到四五十岁也真可算一大奇迹了。之所以如此侥幸,有人认为皆因“珍稀”,也有人认为乃在于“能端得上场面”。的确,多种史籍均称他“冷峻英武”“无言自威”,但在野史里也有人把他称为“沉默王”“枯坐王”,甚至是“阉王”。

阉王?这似乎仅是指他“徒有其表”,而且还……

也难怪,满都古勒汗后半生除了那位监控自己的异族大哈敦之外,身旁确实再没出现过什么小王妃、小宠姬、小哈敦之类的娇妻美妾。就连独树一帜的嫡正大哈敦也常常“游走于外”,有的野史中甚至还声称他们就从未同房过。满都古勒汗的“不近女色”由此可见一斑,却谁料他偏要在垂暮之年重振雄风、尽显“英雄豪迈”。显然,此举在汗廷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难怪就连只顾在外寻欢作乐的大哈敦也闻讯立即将自己的“斡耳朵”移回到金顶汗帐旁。但似乎为时已晚,一顶崭新而又朴实无华的毡房已经先她而立,传说中那绝世的十六岁美少女早在其中恭候汗王的恣意疯狂。

只不过此时的满都古勒汗却似突然“冷却”了……

在那祖传的老旧而又褪了色的金顶汗帐里,只见得这位衰年大汗依然像凝固了一般正襟危坐在王座之上。应当说,在古代蒙古高原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活到将近五十岁已可算作人间的高寿了。当然满都古勒汗也不例外,岁月沧桑也早已把他重塑为一个形销骨立的垂垂老者了。昔日的“彪悍英武”早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那冷峻的“无言自威”却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这或许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凸显个人自尊心,而似乎更在于奋力维护着黄金家族至高无上的尊严。故而,冷却并不代表着他由于畏惧对美少女的彻底降温,反倒凸显了其晚年一步步摆脱控制、维护汗权的决心。而大哈敦的“斡耳朵”里久久的沉寂却颇令人生悸,极端不符合她那骄纵放荡的性格。或许是不屑与一个卑贱的小女孩争风吃醋,唯恐有失自己的高贵与尊严,或许是正在动用父兄的威慑力量,以使汗王主动前来“负荆请罪”。但最令人惊讶的,还是那顶平庸的蒙古包内外竟也显得如此的安详和宁静。听不到哀怨的叹息,更听不到惶恐的啜泣。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能坦然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宫廷风暴,不卑不亢,竟然也能保持着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静和自尊。

三足鼎立,相互依然在久久地对峙着……

夜,更深了,就连古老汗帐里熠熠的灯火,也渐渐开始暗淡起来。但衰年的满都古勒汗却依然正襟危坐于王座之上一动不动。似乎凝固了,也仿佛化成了一座刀砍斧凿的石雕。似只剩了那双深陷于鸦翅眉下鹰隼般的眼睛,却仍在已显昏暗的灯火下灼灼闪光。仿佛是在冥想中回首着往事,也仿佛在沉思中审视着未来。或许更像个蒙古民族特有的古典象棋(酥油捏就)之高明棋手,他正在思忖着自己已走过的每一步棋。

可惜,他是如此看重圣祖的尊严,却又如此生不逢时……

不堪回首的往事啊!满都古勒汗确实没有经历过黄金家族震撼世界之最辉煌时期,在他出生时大元帝国已溃退回塞北草原八九十年了。由于元顺帝及其太子的相继而亡,忽必烈大帝一系所传之皇位一时间竟无人可以继承了。群龙无首,慌乱中黄金家族似乎也只有“另立新主”了。虽然说忽必烈大帝之幼弟阿里不哥曾为争夺汗位和兄长有过血腥的火拼,但由于他是个坚定的“草原中心主义”者,并且按蒙古祖俗拥有“幼子守灶”权(即继承权)之优势,故而经各贵族议定由他遗留在草原母地的后裔继承大汗之位。谁料此举反倒被野心勃勃的本族和异族军阀所利用,纷纷自立“幼主”,称雄一方相互攻杀抢掠。而且这些初登大位的阿里不哥汗的后代苗裔,大多下场极其悲惨。军阀们往往等这些幼主稍一懂事就将其虐杀,并另立一个更年幼无知的孩童听任其摆布。更有甚者,如随后曾因俘获那“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而崛起的蒙古族瓦剌部军阀也先,就显得更加狂妄无知、胆大包天了。因明廷之失误而获取一次战役之胜,竟使他野心勃勃欲取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首要之举,便是对黄金家族和圣祖后裔设计血腥的屠杀,就连自己的女儿和阿里不哥后代所生之子也绝不轻易放过。典型的一次灭绝人性的历史性大洗劫,致使阿里不哥汗的后裔也变得“珍稀”了,而满都古勒汗也就成为这可继汗位的“珍稀”者之一。(P6-8)

后记

退休之后为回报草原,历经十四五年总算把蒙古历史从古至今捋了一遍。虽然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无法相比,但总算完成了这套《蒙元史演绎文丛》。目的只有一个,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为华夏历史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蒙古民族更准确、更全面地介绍给全国人民!

我也曾有过困惑,但多亏得到李治安教授的指点……

李治安先生是南开大学的著名学者、中国元史研究会的会长。他告诉我:“历史的传承向来是靠双翼的,一翼是靠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一翼是靠通俗演义和野史笔记的普及和传播。如陈寿的《三国志》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很好的例证。元史所欠缺的正是后者,你大可继续尝试下去!”

元史专家如是说,最终鼓励我尝试了下去……

但必须实事求是地说明,我这种“尝试”是建立在古今中外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比如说,前三部就大量采用明代宋濂主撰的《元史》、李治安先生所著的《忽必烈传》,以及蒙古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蒙古秘史》等。而在写作最后这部有关北元史的小说时,由于《明史》之有意隐晦和抹杀,如将达延汗晦去其“大元”之意,竟只称其为“小王子”种种,故多采用的是一些汉译后的蒙古文经典史著,如《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斡亦剌黄史》等。尤其是当详读珠荣嘎先生译注的《阿勒坦汗传》后,颇为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批蒙古族的专家和学者才是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的真正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何谈通俗与普及?除此之外,这部演绎小说还参考了杰克?卫伏则所著的《蒙古皇后秘史:看成吉思汗的女儿如何拯救他的帝国》(也译为《成吉思汗的女儿们》)等国外相关学术著作。尤其对李治安先生的元史巨著《忽必烈传》,我竟在不断参考校阅中翻烂了三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的是将蒙古史准确地普及下去!

耄耋之年,总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心愿:

回报草原,回报牧人……

最后,我还要特别诚挚地感谢无私帮助过我的那些蒙古族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我是很难完成这套《蒙古史演绎文丛》的。比如说,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文学评论家包明德先生,他不但替我为每部书“把关”,而且十四五年来几乎与我的创作步步相伴,民族情谊感人至深。再比如,托娅同志、阿拉腾巴根同志、巴拉吉同志等,均分别在蒙语、蒙俗、蒙史等诸多方面给予我倾力相助。几乎是有求必应,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那种坦荡无私、赤诚待友的崇高风尚。故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套系列丛书当属蒙汉民族共同努力之成果。

我再一次向诸多蒙古族挚友致以由衷的感谢……

正是他们助我在古代的大草原上“神游”了十六七年,不知其苦,反自得其乐,并且通过这漫长的写作,使我更加感受到——

蒙古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

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灿烂的今天!

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充满希望……

目录

总序(钱谷融)

导言

第一章 婚夜

 满都古勒汗

 哈巴尔图大哈敦

 满都海

第二章 讨价

 异族军阀癿迦思兰与亦思马因

 色目谋士乌斯曼之献计献策

 草原钦差特穆尔

第三章 成交

 黄金王子伯彦猛克

 “怯薛台”乌纳博罗特

 小王妃之初显神通

第四章 博弈

 色目奸雄亦思马因之另类阴谋

 渐渐淡出汗廷的满都海

 老可汗之辞世与临终遗嘱

第五章 抉择

 伯彦猛克之大漠称汗

 小王妃的献身与长远打算

 金顶汗帐静候着新的主政者

第六章 摄政

 从小王妃到大皇后

 女监国之艰难寻“孤”

 演兵场上满都海凸显帅才

第七章 传承

 老妇人之死与小圣裔之吉凶

 乌纳博罗特之“梦幻成真”

 始祖母灵庙前小汗王的登基

第八章 权威

 老萨满神秘地夜闯宫帐

 七岁的大汗与二十四岁的大皇后

 癿迦思兰肢解草原汗国的狼子野心

 满都海之剑指斡亦剌

第九章 出征

 老萨满师徒阿尔泰山顶“观阵”

 满都海金戈铁马交锋中险遭不测

 她“点燃了孛儿只斤氏的灶火”

第十章 大业

 小达延汗带来之“成长的烦恼”

 满都海沉着地应对三方外部势力

 圣祖陵园争夺战一举定天下

第十一章 成全

 小达延汗之初露锋芒

 满都海由形式婚姻走向事实婚姻

 剪除亦思马因之“铁旋风”

第十二章 献身

 为草原统一而献身的巾帼皇后

 与乌纳博罗特的再次相会与诀别

 祭祖大典与立汗新风

第十三章 归根

 怯绿连河河畔的汗廷岁月

 黄金王子赴漠南之惊人噩耗

 达延汗亲往平叛与“神鹿归天”

第十四章 余音

 达延汗之晚年时期

 俺答汗和三娘子

 北元秘史之终结篇

后记

序言

这是一位久居偏远地区的作家,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大半辈子都跋涉于茫茫的戈壁和荒原之间。

疲累了,写作便是他喘息的港湾。

我和他的相识始于文学,是他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使我知道了远方尚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似不太注意文字的技巧,却绝不乏内在的淳朴和真诚。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推介文章,曾转载于多种文摘报刊上。后来,在中篇小说《虬龙爪》的讨论会上,我们终于得以在上海会面了。并且还在《文汇报》上有过一次笔谈,进而便形成了一种颇为特殊的相知相亲的关系。

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似乎很难见得一丝作家的派头,倒很像个远方归来的行者。拘谨中不乏野性,疲累中略带不羁。文如其人,这或许就是他一系列作品的一个侧面写照。他好像很不关注人际关系,而只是在埋头写作中寻找乐趣。

听说,他曾调到北京又返回去了,调到天津他还是没有前往。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茫茫的戈壁荒原更有助于找到自我。也有人问他怎么能甘于寂寞?他说:有书,即使是在沙漠里也会张起一片浓荫。是这样!他是在古人和今人张起的浓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的。但回首看来,他留在起伏沙丘上的足迹也是很不规则的。为此,也很难谈及他的小说一贯风格。举例说,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和《虬龙爪》就不像同一作家同一时期所为。而长篇小说《出浴》和《神秘的松布尔》也是如此,从选材到语言也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同样,散见于各大报刊散及随笔也例外,《克隆皇帝》的治学精神和《天地大舞台》的自我调侃也似判若两人。是的!他笔触涉猎很广,除散文随笔之外,曾写过草原小说、市井小说、山野小说、推理小说以及现代派小说。语言似乎也很不统一,有京韵京味的、土腔土调的,还有类似翻译语言的。有人也曾问过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这说明我绝对成不了大作家,因为我总找不到自我。依我看,这或许就是他的“自我”,或许就是他!多侧面、立体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冯苓植。

1999年他退休了,我本以为他为文学行者生涯也该结束了……

却谁料传来的消息却是,为了回报草原,冯苓植又苦行僧般的为苦研《元史》钻进了中外古今相关的史籍之中。而且一钻就是十四五年,甘愿离群索居自得其乐。但我深知,这是冯苓植仍在寻找冯苓植,仍在延续他那行者风格。腿脚不行了,就伏案神游于古代草原上奔腾的金戈铁马之间。果然,最近听说他相关的长篇历史小说《忽必烈大帝》与长篇读史随笔《大话元王朝》等均先后出版了。

不蹚浑水,甘于寂寞,永远在寻找自我……

最近听说,上海文汇出版正在筹划出版他的文集,我为这位十几年未见的老朋友感到高兴。冯苓植曾向我介绍过,他虽遥居草原,但相关文学创作的“社会大学”却是在上海完成的。从少年时期在《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发稿,直到在《上海文学》《小说界》以至《收获》发表作品。上海的编审们的“点化”令他终生难忘,故而出文集也算对师友们的一种回报。而他却又称,这毕竟又纯属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现象……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认为文汇出版社能为这样一位远天远地鹤立独行的作家出文集是很有意义的,也不失为一种别具特色的选择。步履蹒跚,往往更有助于认识一个时代的特点。多方探索,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那就让我们打开这套文集吧,去了解“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位行者似的作家。

路就在足下,路也在远方……

不见苓植已有十好几年了,遥望北国,不胜思念之至!就让我在上海以此序为这位远方朋友深深地祝福吧!

内容推荐

冯苓植著的《北元秘史(马背传奇皇后满都海冯苓植文集)/蒙元史演绎文丛/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专门写了北元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草原皇后——满都海。是她嫁给了一个七岁的小丈夫,先当母亲后当妻子;是她常把小丈夫放在骆驼旁的箱子里,伴随她为重新统一蒙古高原南征北战;是她最终把小丈夫培养成一代英明的草原君主——达延汗,继续传承着伟大祖先的业绩。至今,呼和浩特仍有一处名叫满都海的公园,以纪念她传奇的一生。

编辑推荐

冯苓植著的《北元秘史(马背传奇皇后满都海冯苓植文集)/蒙元史演绎文丛/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选》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冯苓植文集》中“蒙元史演绎文丛”的一部。

冯苓植是中国文坛一位颇为特殊的作家。他不媚上,不媚俗,也不太合群。他常浪迹天涯,以文养游,故又被同行称他为“文坛游牧作家”。这位长期生活于戈壁荒原上我行我素者似的作家,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时而又大写现代派小说,变幻莫测,使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难怪同行皆这样评说他:“为人处世似半个白痴,写人写事却世故颇深。”故有人称之为奇才,有人称之为怪才,但无论何种写法,他竟然均有佳作问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