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苍狼在召唤
雪舞、风狂!老天似挥动着无数银鞭抽击着大地,整个茫茫的吉里吉斯草原都被白皑皑的冰雪覆盖了。岗弯里的毡包王城在暴风雪中战栗着,似乎眼看就要被这场无情的白毛旋风摧垮了。仿佛末日就要到来,就连奔腾的烈马也似困在雪网中难以挣扎了。
然而,从来就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
就在这暴风雪肆虐的夜晚,就在这拖雷家系几乎被遗忘的遥远封地上,有一处几乎被大雪掩埋的毡包寝帐里,一场无可挽回的人生大悲剧已经发生了。只见得一位年轻人正悲痛欲绝地抱着一位毫无反应的少妇,目光呆滞地在门外暴风雪的呼啸冲撞中痴痴坐着。面色憔悴,两目深陷,胡茬丛生,似乎这一沉重的打击已经使他提前开始衰老了。
这就是忽必烈,时年刚刚二十四岁……
怀里是白天因难产终于死去的妻子,是年方十九岁的帖木古伦。一个来自远方弱势部族首领的女儿,纯属是为不引起汗廷的猜疑而草草结成的一桩婚姻。但正由于不掺杂政治成分,这平凡的结合正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无比的幸福。再加上帖木古伦又是那么出人意料的美貌绝伦,那么善解人意的聪明贤惠。不仅在短时间内便成了母亲的好帮手,而且也颇有见识地成为他的贤内助。春末,在百花盛开的草原上他又得到了一个更激动人心的喜讯:温柔体贴的妻子怀孕了!这更使他欣喜若狂面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深信随着新生命的诞生,噩运也将必然结束。却谁料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竟又无情地将他这个美梦击碎了。帖木古伦在寒风暴雪疯狂袭击的寝帐里整整挣扎了两天两夜,虽然动员了家族的一切力量抢救,但最终还是勉强保住了婴儿没有保住母亲。年方十九岁的帖木古伦就这样走了,她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那么善解人意,临终只留下一句话——
照、照顾好咱们的儿子……
伉俪情深,难割难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就这样抱着爱妻的遗体又痴痴坐了一天一夜,却令属下的家臣家将们不可思议了。须知,他是圣祖成吉思汗的皇嫡孙,命运再不济也是个天生的“罕王”级人物。按照草原的古风古俗,就连一般男人只要能养活想娶多少个老婆都可以。而且可以父死纳父妾、兄亡娶兄嫂,甚至还可以去抢婚。女人天下有的是,犯得着这样丧魂落魄地生死不离吗?没错!小王妃的天生丽质是曾令整个封地引以为荣,但就为此而一蹶不振那值得吗?
只有伟大的母亲对他举动格外理解……
这或许是源于伟大的母爱,或许是源于草原上那更加古老的传说。是充满野性却又格外迷人——有关图腾的。据相关秘史记载,蒙古民族的共同祖先当应是一只受天命而生的‘孛尔帖赤纳’——苍狼,娶了一只同样受天命而生的‘豁埃马阑勒,——白鹿,受天命结合后生下一子取名叫:巴塔赤罕,十传之后便渐渐衍生出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详见《蒙古源流》《史集》等中外史籍)其实这并不足以为怪,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崇奉的图腾,只不过蒙古民族破例的有两个:苍狼和白鹿!从中不难看出,这些马背上骁勇的男子汉们虽对女人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但并不否认妇女们在使自己民族兴旺和崛起中的崇高作用。而事实也确如此,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夫亡族危的关键时刻,正是她以“一支箭一折就断,十支箭百折不弯”来教导和激励儿子们,促使他们团结奋发终于又重新打出了自己的天下。而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也是个马背民族永远歌颂的伟大女性,不但坐镇草原令丈夫后顾无忧地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落的伟业,而且在神权和汗权的决战中她又大无畏地维护了成吉思汗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母亲是绝不会怪怨儿子的失态,反而为这组“苍狼和白鹿”绝配的生离死别也满怀悲怆。多么难得的一个聪慧好儿媳啊!就让儿子代自己再送她一程。随之她竟亲自抱走了刚刚坠地便痛失母爱的小孙孙,遣退了前来相劝的侍女和仆从,听任忽必烈抱着帖木古伦在暴风雪中作最后的诀别。她心里明白:儿子不是在绝望中沉沦,便是在悲痛中奋起。谁知道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风雪再大消息也会很快传到汗廷的,一副如此脆弱不堪胸无大志的形象却绝对有助于确保儿子的无虞。
要知道!忽必烈辉煌的童年至今仍很招人猜忌……
退休之后为回报草原,历经十四五年总算把蒙古历史从古至今捋了一遍。虽然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无法相比,但总算完成了这套《蒙元史演绎文丛》。目的只有一个,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为华夏历史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蒙古民族更准确、更全面地介绍给全国人民!
我也曾有过困惑,但多亏得到李治安教授的指点……
李治安先生是南开大学的著名学者、中国元史研究会的会长。他告诉我:“历史的传承向来是靠双翼的,一翼是靠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一翼是靠通俗演义和野史笔记的普及和传播。如陈寿的《三国志》以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很好的例证。元史所欠缺的正是后者,你大可继续尝试下去!”
元史专家如是说,最终鼓励我尝试了下去……
但必须实事求是地说明,我这种“尝试”是建立在古今中外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比如说,前三部就大量采用明代宋濂主撰的《元史》、李治安先生所著的《忽必烈传》,以及蒙古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蒙古秘史》等。而在写作最后这部有关北元史的小说时,由于《明史》之有意隐晦和抹杀,如将达延汗晦去其“大元”之意,竞只称其为“小王子”种种,故多采用的是一些汉译后的蒙古文经典史著,如《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斡亦刺黄史》等。尤其是当详读珠荣嘎先生译注的《阿勒坦汗传》后,颇为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批蒙古族的专家和学者才是研究元史和蒙古史的真正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何谈通俗与普及?除此之外,这部演绎小说还参考了杰克·卫伏则所著的《蒙古皇后秘史:看成吉思汗的女儿如何拯救他的帝国》(也译为《成吉思汗的女儿们》)等国外相关学术著作。尤其对李治安先生的元史巨著《忽必烈传》,我竞在不断参考校阅中翻烂了三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的是将蒙古史准确地普及下去!
耄耋之年,总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心愿:
回报草原,回报牧人……
最后,我还要特别诚挚地感谢无私帮助过我的那些蒙古族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我是很难完成这套《蒙古史演绎文丛》的。比如说,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文学评论家包明德先生,他不但替我为每部书“把关”,而且十四五年来几乎与我的创作步步相伴,民族情谊感人至深。再比如,托娅同志、阿拉腾巴根同志、巴拉吉同志等,均分别在蒙语、蒙俗、蒙史等诸多方面给予我倾力相助。几乎是有求必应,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那种坦荡无私、赤诚待友的崇高风尚。故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套系列丛书当属蒙汉民族共同努力之成果。
我再一次向诸多蒙古族挚友致以由衷的感谢……
正是他们助我在古代的大草原上“神游”了十六七年,不知其苦,反自得其乐,并且通过这漫长的写作,使我更加感受到——
蒙古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
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灿烂的今天!
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充满希望……
这是一位久居偏远地区的作家,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大半辈子都跋涉于茫茫的戈壁和荒原之间。
疲累了,写作便是他喘息的港湾。
我和他的相识始于文学,是他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使我知道了远方尚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似不太注意文字的技巧,却绝不乏内在的淳朴和真诚。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推介文章,曾转载于多种文摘报刊上。后来,在中篇小说《虬龙爪》的讨论会上,我们终于得以在上海会面了。并且还在《文汇报》上有过一次笔谈,进而便形成了一种颇为特殊的相知相亲的关系。
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似乎很难见得一丝作家的派头,倒很像个远方归来的行者。拘谨中不乏野性,疲惫中略带不羁。文如其人,这或许就是他一系列作品的一个侧面写照。他好像很不关注人际关系,而只是在埋头写作中寻找乐趣。
听说,他曾调到北京又返回去了,调到天津他还是没有前往。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或许茫茫的戈壁荒原更有助于找到自我。也有人问他怎么能甘于寂寞?他说,有书,即使是在沙漠里也会张起一片浓荫。是这样!他是在古人和今人张起的浓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的。但回首看来,他留在起伏沙丘上的足迹也是很不规则的。为此,也很难谈及他的小说一贯风格。举例说,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和《虬龙爪》就不像同一作家同一时期所为。而长篇小说《出浴》和《神秘的松布尔》也是如此,从选材到语言也不像出自一人之手。同样,散见于各大报刊的散文随笔也不例外,《克隆皇帝》的治学精神和《天地大舞台》的自我调侃也似判若两人。是的!他笔触涉猎很广,除散文随笔之外,曾写过草原小说、市井小说、山野小说、推理小说以及现代派小说。语言似乎也很不统一,有京韵京味的、土腔土调的,还有类似翻译语言的。有人也曾问过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这说明我绝对成不了大作家,因为我总找不到自我。依我看,这或许就是他的“自我”,或许就是他!多侧面、立体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冯苓植。
1999年他退休了,我本以为他为文学行者生涯也该结束了……
谁料传来的消息却是,为了回报草原,冯苓植又苦行僧般的为苦研《元史》钻进了中外古今相关的史籍之中。而且一钻就是十四五年,甘愿离群索居自得其乐。但我深知,这是冯苓植仍在寻找冯苓植,仍在延续他那行者风格。腿脚不行了,就伏案神游于古代草原上奔腾的金戈铁马之间。果然,最近听说他相关的长篇历史小说《忽必烈大帝》与长篇读史随笔《大话元王朝》等均先后出版了。
不蹚浑水,甘于寂寞,永远在寻找自我……
最近听说,上海文汇出版社正在筹划出版他的文集,我为这位十几年未见的老朋友感到高兴。冯苓植曾向我介绍过,他虽遥居草原,但相关文学创作的“社会大学”却是在上海完成的。从少年时期在《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发稿,直到在《上海文学》《小说界》以至《收获》发表作品。上海编审们的“点化”令他终生难忘,故而出文集也算对师友们的一种回报。而他却又称,这毕竟又纯属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现象……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认为文汇出版社能为这样一位远天远地特立独行的作家出文集是很有意义的,也不失为一种别具特色的选择。步履蹒跚,往往更有助于认识一个时代的特点。多方探索,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那就让我们打开这套文集吧,去了解“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位行者似的作家。
路就在足下,路也在远方……
不见苓植已有十好几年了,遥望北国,不胜思念之至!就让我在上海以此序为这位远方朋友深深地祝福吧!
冯苓植著的《忽必烈大帝》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大元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链条中重要一环。它不但结束了自唐以来数百年的封建割据局面,而且收大理、纳西藏、收西域诸部、定海上疆域,奠定了我大中华今日之版图。忽必烈是立此功业者,史称他是一统大江南北入主中原的位少数民族皇帝。本书严格遵照历史,从其纳儒习儒开始,兼顾他的“文治”与“武功”,真实地再现了这位蒙古族皇帝的辉煌一生。
冯苓植著的《忽必烈大帝》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冯苓植文集》中“蒙元史演绎文丛”的一部。冯苓植是中国文坛一位颇为特殊的作家。他不媚上,不媚俗,也不太合群。他常浪迹天涯,以文养游,故又被同行称他为“文坛游牧作家”。这位长期生活于戈壁荒原上我行我素者似的作家,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时而又大写现代派小说,变幻莫测,使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难怪同行皆这样评说他:“为人处世似半个,写人写事却世故颇深。”故有人称之为奇才,有人称之为怪才,但无论何种写法,他竟然均有佳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