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林外史(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敬梓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的《儒林外史(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内容推荐

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的《儒林外史(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IBI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知识链接

试读章节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馀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馀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馀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馀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利害。”金有馀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馀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馀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馀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馀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馀。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馀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馀。行主人替周进备一席酒,请了众位。(P26-27)

序言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胡适将之与《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并列,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鲁迅则认为《儒林外史》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文体上说,《儒林外史》所采用的是章回小说的形式,自明代的四大奇书之后,章回小说在清代又出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接踵而出,既代表了清代章回小说的杰出成就,也代表了文人独创的章回小说的最高水准。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文木先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中有四人考中进士,吴敬梓的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的探花。但吴敬梓这一房,自祖父开始,便没有在科举上面取得更为显赫的功名。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只是以拔贡的身份担任江苏赣榆县教谕之职。而在吴霖起去世之后,独立支撑门户的吴敬梓遭遇了来自吴氏宗族内部的谋夺,丧失了一部分财产。即便如此,吴敬梓所继承的遗产依然有“二万余金”,但吴敬梓素来不以治生为意,又性情豪阔,很快就几乎荡尽了这些家产。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从全椒移家南京。在南京,吴敬梓结识了诸多文士并流连于金陵佳丽地的山川景致之中,领略到了更为广阔的士林景象和市井风情,这些都为《儒林外史》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乾隆元年(1736),吴敬梓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之试,却未赴廷试。此后,经过了冷静的思考和抉择,二十岁左右便已进学成为秀才的吴敬梓决定不再应科举考试,以争取一种更为自由的人生状态。但移居南京后,吴敬梓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差,并陷入极端贫寒的境地,为此不得不经常赴扬州、真州等地,寻求资助。乾隆十九年(1754),贫病交加的吴敬梓在扬州溘然而逝。吴敬梓去世之后几乎家无余财,只留下一些著述,包括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他四十岁以前的诗词作品集《文木山房集》、经学研究著作《文木山房诗说》,除此之外,便是这部《儒林外史》。

从小说的题名便可看出,吴敬梓所写的是“儒林”。这一士人题材在明清之际的通俗小说中并不鲜见。在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到达其鼎盛阶段,围绕科举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整个社会也成为了一个“科举社会”。因此,书写科举社会中士人的悲欢离合,也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一个热点。但在绝大部分的明清通俗小说中,尽管对于科举制度的不平、愤激、斥责俯首皆是,但叙述时字里行问却仍然饱含了对于科举的依赖和眷念,这尤其体现为男主人公获得进士科名往往是小说大团圆结局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与之相比,吴敬梓对于科举社会的种种情状却有着更深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无论是对于科举社会中士人生存困境的呈现,还是对于诸多弊端的反思,以及对于儒林中人出路的探寻,《儒林外史》都远远地超越了同题材的这些作品。

与题名相呼应,《儒林外史》所写的并非是一两个抑或有限的几个儒林中人,而是整个“儒林”。为此,吴敬梓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简单说来即集中篇幅书写某一人物的故事,然后随着这一人物的退场又引出新的人物,并展开新的故事。整部小说就是以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并在彼此之间的转换与衔接中组合而成。对于这种结构方式,前人曾有颇多非议,就连将《儒林外史》誉为“伟大”之作的鲁迅,也认为这种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也就是说,从表面看来是长篇小说的规模,但由于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可以视为一部短篇小说,因此整部书实际上只是短篇小说的合集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小说表面上采用的是连环短篇的结构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没有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和故事线索,但现在的研究多在表面,在表面松散的结构之下,整部小说或许还有着精细而缜密的结构安排。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儒林外史》最早的刊本是卧闲草堂本,刊刻于清嘉庆八年(1803)。在卧闲草堂本有一篇署名为闲斋老人的序言,这篇序言以“功名富贵”作为全书之骨,并以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来区分书中所写及的士人。这样的区分虽然有些简单,却也可以帮助我们初步理解小说的思想脉络,以及在表象之下更为精细的结构设置。

而这一结构的使用又是与“儒林”题材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吴敬梓在小说中书写的是百余年历史大潮中的几代士人,而不是若干单个的儒林人物,因此他采用了这种连环短篇的结构方式。如果将每个人的故事都视为一篇传记,独立来看,根据中心人物的不同,小说依次写的是周进传、范进传、严贡生传、严监生传、荀玫传、王惠传……而在每一个中心人物的传记中,又会出现形色各异的诸多士人,这些士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情、故事和人生,但每一个士人又都殊途同归,共同陷入科举社会中所有士人都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这些单篇传记的合体,也便是我们看到的整部“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写到的这些士人,多有原型人物作为基础,这些原型人物又大多是吴敬梓的友朋或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人。因此,现实的人际交往给予了吴敬梓深切体察现实士人各种状貌的契机,但在小说中,吴敬梓能够超越对于个体人物善恶是非的简单关注,而是从士人个体与儒林群体关系的角度细致呈现士人的命运,并将由此而生发出的种种普遍而深邃的意义都通过这些人物自然演绎出来。同时,虽然有原型人物的存在,但吴敬梓总能摆脱现实人、事对于创造力的拘禁,以及主观情绪对于小说写作的控制,通过对于原型人物和其他素材的巧妙嫁接、组合,幻化出比现实本身更具穿透力的人物和情节。  除了士人之外,《儒林外史》中还写到了其他各类人物:和尚、道士、武师、侠客、市民、农夫、胥吏、衙役、娼妓、戏子……令人赞叹的是,吴敬梓不仅运用精妙的笔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所从属并异常熟悉的儒林景况,对于其他各类人物也都有细致入微、精彩绝伦的塑造,即使只是书中偶一露面的人物,也都刻画得真实自然且人木三分。除了形象塑造上的意义之外,借由这些阶层庞杂、数量众多的其他人物,小说也展现出“儒林”之外更为广阔的风俗文化画面,以及“儒林”赖以生存并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背景。

从语言上说,当代读者接受《儒林外史》时不会有任何的障碍。小说所使用的是凝练、纯熟而精粹的白话,看似平易简朴,实则精确生动且韵味深长,这也是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推崇《儒林外史》的原因所在。虽然是清乾隆年问的作品,但小说中的很多片段,尤其是对于景致的描摹,都可以作为现代散文来阅读。而除了叙述语言之外,更精彩的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吴敬梓不仅鲜活地写出了各类人物的不同口吻,即便是同一个人物,由于境遇、身份,以及对话者等因素的差异,在言语表达上也会有所区别,从这些本色当行、灵活多变的对话中也可看出为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塑造会达到如此的成就。

就手法而言,从鲁迅开始,便将《儒林外史》视为“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而讽刺手法的运用确实也是《儒林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经典情节都与讽刺有关:例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后的发疯,以及严监生的两根灯草等。但“讽刺”并非小说全部精华所在。更值得注重的是,与小说传统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吴敬梓很少用传奇式的手法去书写人物和情节,这就需要读者通过表面的白描和平淡去更为深切地体会、理解人物内在性情与品行的波澜。同时,吴敬梓在小说中也极少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他对于某个人物或情节的看法,读者只能通过小说的客观叙述去揣度和推测潜藏在文字后面的作者的主观意图。由于这样的叙述方式,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是非截然、善恶分明的,而是处于各种正面性格与负面性格纠合交织的复杂状态中。对于习惯于偷懒的读者而言,读这样的作品可能有些费劲,但对于细心且耐心的读者来说,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却会充满探索各种未知的乐趣,以及不断有所启悟的欣喜。

事实上,我们万不可低估吴敬梓倾注于这部小说中的智慧、情感和人生感悟。清代评点者曾提出千万要保持谨慎,不能轻易去读《儒林外史》,因为读完后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能在《儒林外史》中找到影子,这也就意味着《儒林外史》是以有限的篇幅几乎包罗了世间的一切。而这一评点不仅放在清代有效,在当代也同样如此。《儒林外史》中所呈现与反思的一切都从未离我们远去,甚至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亦能更为清晰透彻地返观我们自己,而这部小说也注定有比我们更为久远的生命力。要领略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去实现。

最后,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作为这篇导读的结语,我会这样推荐《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可以百读不厌的小说,也是一部读至百遍仍然觉得新鲜如初的奇书。作为镜子,这部书可以照出世间万象,而揽镜自照,这部书也同样可以照出我们潜藏的那个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