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望故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莫清荣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摆脱不掉故乡缭绕的烟尘,摆脱不掉故乡弥漫的味道。故乡的沟沟坎坎、枝枝条条,都在你的生命里起伏着、摇动着。

在《《回望故园》》中,作者莫清荣的笔下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以及由这些场景、这些人物牵扯出来的乡情乡事,这些景象鲜活在那里,人物鲜活在那里,让我们记挂,让我们感动。

内容推荐

《回望故园》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莫清荣近几年创作的部分散文作品。作者一直在寻觅故乡的印记,那山,那水,那树,那人,那事,都已成了一个回忆。追寻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的皈依,心安处,即故乡。作品文笔流畅,感情淳朴,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目录

第一辑 故园往事

 露天影院的悲喜剧

 乙未年的轮回

 寻找远去的彩调

 变迁

 五伯的旱烟管

 暗夜里的光

 计生干部下村

 疯子

 家乡的年味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

第二辑 故园风物

 古井

 村里的代销店

 乡村小学校

 乡村泥瓦匠

 那些远去的乡村匠人

 被埋没的石碓

 未曾遗忘的时光

 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三辑 故园时光

 守望那段久远的时光

 回不去的老家

 百岁老人黄荣花

 探寻钟山长寿密码

 尘世之外的家园

 花间隐

 生态养生在茶乡

 雾锁茶林

第四辑 故园旧俗

 过大年,打米饼

 二月二,祭关公

 三月三,对歌台

 四月八,敬耕牛

 五月五,过端午

 七月七,接祖先

 故园婚嫁习俗

 故园生育习俗

试读章节

露天影院的悲喜剧

记忆中,总有一块镶着紫红色围边的洁白幕布,里面所上演的故事大多已经模糊,但故事之外的场景,到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一块空旷的晒谷坪,泥地里插上两根竹竿或小树之类的东西,中间系一块白色的幕布,在晒谷坪中间找一块正中的位置,摆放好一台电影放映机,一个简陋的露天影院就大功告成了。

那时候,每逢正月里村子赶会期,或者村子里有什么重要的会议要召开,村子里就会从三里地以外的镇上请来放映队,给村民们放上一两场电影,这样的机会不多,每年也就两三次而己。因此,一得到放电影的消息,孩子们就像过年时得到压岁钱一样,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是无以言表的。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叫苟林的半大男孩,这人天生是个结巴,说起话来总是结结巴巴的。他说话虽然结巴,但消息却异常灵通,村子里放电影的消息,很多都是由他最先传播出来的。一次,我们刚刚放学回到村边的水井旁,就见他蹦蹦跳跳地一边跑,一边嘴里兴奋地逢人就嚷嚷:“哦呵……(这是他每次说话之前的发语词,也许是因为口吃,也许是为了酝酿)今……今……今……晚,我……我……我们村,放……放……放电影。”心急的同学听得不耐烦了,赶紧问:“什么电影?快说!”荀林一紧张起来,嘴巴就更不听使唤了,他越是想讲快点,舌头却一直在嘴巴里打结,怎么也理不顺,涨红了半边脸才从牙缝里艰难地挤出几个字来:“《内……内……的红……星》。”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还是没有听明白电影的名字,但大家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因为他的消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正确的。

先占据有利地形再说。一吃过晚饭,放映队还没进村,小伙伴们就搬着自家的长条板凳、四方凳,甚至有的搬着缺了一条腿的凳子,争先恐后地来到了晒谷坪上,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把板凳一溜儿排开,从晒坪最前中的位置一直向四周扩展,不大一会儿工夫就把有利地形都占满了,来迟的只能往两边和后面放了。小伙伴们坐在自家的凳子上,眼巴巴等待着电影开场那一刻。好不容易等到了放映队进来摆好机器,调试好幕布,大家终于看清楚了白色屏幕上那醒目的黑色字“闪闪的红星”,才知道苟林因为不识字,把“闪”字当成“内”字了,所以闹出了笑话。以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问起放什么电影时,大家还会拿“内内的红星”来作为笑料相互打趣。

苟林因为天生结巴,家里又穷,所以一直没进过学堂。他的父亲嗜酒如命,只要口袋里有几毛钱就会沽酒买醉,醉酒后还常常打他出气,而他的母亲智力有点障碍,也不怎么管他,所以苟林经常是一个人在村子里到处晃荡。村子里有一户姓乔的人家,是当年逃战难的时候从广东搬来定居的。这家的男主人乔大是个手脚不干净的人,常常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隔壁邻居谁家的鸡撒放出去放养,时不时总有一两只无故失踪,据说都是被乔大顺手牵羊占为己有了。有人曾经亲眼看见过乔大用一把稻米,引诱别人家的鸡到自己的鸡圈里。一天晚上,乔大唆使了苟林及外地几个不务正业的小青年,偷偷潜到后村林子里阿三的养鸡场,准备偷鸡。守在养鸡场的阿三见他们人多势众敌不过,悄悄从后门跑回村子里叫人。正当乔大一伙把鸡装进麻袋里准备溜之大吉时,阿三和村里的族人及时赶到,把他们拦截下来,苟林见势不妙,情急之下抽出裤腰里宰鸡的小刀向阿三捅了过来,幸好阿三躲闪及时,手臂上只破了点儿皮。

P3-4

序言

情意缱绻的乡愁——莫清荣散文集《回望故园》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有了一个热词叫“乡愁”。乡愁,不能单单理解为是对家乡的某种关注、某种隐忧,实际上,它是一种情愫。乡愁在汉语世界里是那么的独特,因为它和民族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苏东坡有词: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说来,故乡就是使人安心的、放心的,能够让人把身心置放在那里,四仰八叉地舒坦着。即使你人离开了,你的心神还在那里晾晒着,慵懒着。在中国这么多的地方,现在看着是越来越雷同了,街巷相似,屋宇相似,水桥相似,但是你记忆当中的那个故乡却是你的唯一,你情结的唯一,你梦里的唯一,你叙述中的唯一。那种唯一是永远不变的。

有的人走了一辈子没有回过故乡,有的人多少年才回一次故乡,但是说实在话,你就是走了一辈子,你也走不出故乡。你就是没回过一次故乡,你也总是在回故乡。你摆脱不掉故乡缭绕的烟尘,摆脱不掉故乡弥漫的味道。故乡的沟沟坎坎、枝枝条条,都在你的生命里起伏着、摇动着。

关于故乡,多少人总是以为“月是故乡明”,多少人曾经有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怀。多少人有过“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激动。台湾作家余光中所写的《乡愁》,曾经牵动无数人的共鸣。而另一位作家柏杨,同样一直在怀念中原的故乡。在他生病期间,大陆的朋友周明去看他,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太能够说话,只能用手写字表达。他写出的字竟然是“回家的感觉真好”。

乡愁构成了一种民族情感,它常常让人想到母亲,想到家园,想到生活的原景。乡愁这个词,很多人都在运用它,都在描写它。但是,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不自觉的。有人刚提笔的时候,也许只是一种事情对你的触动,但是这种事情连着另外一些事情,就像藤蔓连着一个个葫芦一样,拽出来这一个,那一个就又来了。这是灵感的连续的反应,也是一个作家写作自觉的一种表现。而有些人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道顺着一个地方深挖,也就总是显现出打游击的状态,文字零落而不能成军。

由此我们看出了莫清荣的认真态度,她认真地对待了自己的情愫,所以一发而不可收,竟写出了一部书,书名就叫《回望故园》。她的笔下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以及由这些场景、这些人物牵扯出来的乡情乡事,这些景象鲜活在那里,人物鲜活在那里,让我们记挂,让我们感动。

比如莫清荣写的《家乡的年味》《村里的代销店》《被埋没的石碓》《寻找远去的彩调》以及《乡村小学校》《古井》《变迁》等,都是对乡间事物的记忆和叙述。由于作者的亲历,虽然那些事物渐渐变远甚至消失,她还是能够写得真实而生动。

母亲必然是乡愁的主调,莫清荣在许多文字中都透出了母亲一生的艰难和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心怀。《暗夜里的光》《母亲的另_个孩子》都是写辛劳而心爱的母亲的。莫清荣对每一件小事都记忆犹新。母亲由一个年轻的少妇逐渐变成白发苍然的老太的过程,是莫清荣心灵成熟和感知的过程。母亲对她的影响很深,她的身上也就带有了母亲的影子。

《乡村的泥瓦匠》《五伯的旱烟管》《疯子》以及《计生干部下村》等是对一些人物和经历的描写,人物连着旧时的生活,同样联系着自己的生命认知。

此外,还有整个第四辑中的《故园旧俗》,详尽地描写了乡间那些古旧的习俗和民族传统。读着不仅有趣味,还让人感到这些记忆文字的珍贵。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乡愁的碑记。

在书中我们看到,正是基于对故乡的热爱,莫清荣才会有《守望那段久远的时光》《尘世之外的家园》和《回不去的老家》的诸多心结和慨叹。

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有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氛围同其他地方显出了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构成了这个作家的幸运。比如莫清荣,她的生活所在,就满是山水、石桥、榕树以及民族风情的地方。当然她的成功还在于她对生活的敏感敏锐,对人物观察描写得细微细致。

在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了,比如《寻找远去的彩调》中,莫清荣有这样的描写:“记忆中的乡村夜空永远是那么辽阔,那么高远,一弯残月,几点疏星,一直不知疲倦地眨着惺忪的睡眼。那悠扬的彩调,那欢快的唱腔,仿佛长了一双轻灵的翅膀,飘荡在无边无垠的田野上,落在我童年天真无邪的心坎里。儿时的回忆,像长了翅膀的鸟儿,早已飞得没有了踪影,很多情节已经被遗忘在南来北往的清风中,但一些记忆,却如同深埋在泥土深处的种子,总会在某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被唤醒,然后,生根,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渐而枯萎。”

比如《暗夜里的光》,作者用了一种诗性的语言,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无数个暗夜里,我渴望有一束光,穿透我的灵魂,让我到达故乡的彼岸,触摸故土温暖的脉搏。我知道,这样的光一直在,只是我抓不件。”

还有《母亲的另一个孩子》,作者形象地将母亲的农业、母亲离不开的经营,比喻成了母亲的怜爱:“母亲有许多孩子,他们的小名分别叫冬瓜、南瓜、西瓜,红豆、绿豆、黑豆,茄子、辣椒、葱姜蒜等,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庄稼’,母亲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伺候着,给他们最肥沃的土壤,给他们最充足的阳光、雨露,给他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语言鲜活、滋润,透着泥土的气息,而情感又是那么的丰富、饱满。

当然,毕竟是往事烟云,雪痕记忆,如果作者能匍匐于故乡的泥土下,以更多的时间,做更深一步的挖掘和思考,整体会显得更加深切和沉实。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看这部书稿的时候,正值中秋,明月正满,银辉照窗,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莫清荣的散文,更是加重了这思乡之情。

2017年10月6日于形散庐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人从农村奔赴城市,为谋一份家业,艰难地挣扎腾挪。在这个过程中,故乡像一个慢慢后退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纵有万般不舍,回望时,故乡也终归弱化为一个或抽象或模糊的符号。莫清荣也是把故乡抛于身后奔向城市的庞大群体中的一员。但由于她与生俱来的文人情怀,她以文寄情记事的出色能力,让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完整保存了下来。当她在城里回望时,故乡的时光、往事、风物和旧俗,便一一清晰地涌现。而烙于她心底深处的乡情,则因此得以淋漓尽致的铺陈。

——黄芳(著名诗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