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的人格体现。
苏轼提供给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其伟大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心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这个顶峰阶段所涵养出的士大夫精神风采。
蒋军晶编著的《小学生苏轼读本》想通过极其有限的篇幅,让大家感受到苏轼的智慧、眼界、格局,包括生活情趣,而不只是记住一个“盛名”,或者只是知道了一堆事件。
| 书名 | 小学生苏轼读本/名家文学读本 |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的人格体现。 苏轼提供给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其伟大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心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这个顶峰阶段所涵养出的士大夫精神风采。 蒋军晶编著的《小学生苏轼读本》想通过极其有限的篇幅,让大家感受到苏轼的智慧、眼界、格局,包括生活情趣,而不只是记住一个“盛名”,或者只是知道了一堆事件。 内容推荐 蒋军晶编著的《小学生苏轼读本》以苏轼的诗、词、文作品为核心,兼及其生平故事,较全面地向小学生展示这位全才的文学家的绝世风采。名家评传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诗文选读部分的导读系统由“导读+助读+任务”构成;同道及影响部分主体也是诗文选,附带一些故事和介绍。插图选用古人画的诗意图,或者名胜古迹图,新绘幽默漫画插图等,灵活选配。 目录 第一编 苏轼这个人 第一章 苏轼是天才吗 一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二 碰上了好时代,生对了地方 三 祖父、父亲、母亲 四 最怕天才也勤奋 第二章 苏轼的一生 一 和“变法”的纠缠 二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三 永远在路上 第三章 苏轼是“百姓之友” 一 为民请命 二 疏浚西湖 三 治理蝗灾 四 抗击水患 五 停办花会 六 推广秧马 七 推动教育 第二编 苏轼作品选读 第一章 不要辜负美食 初到黄州 惠崇春江晚景 以山芋作玉糁羹 惠州一绝 第二章 不要错过风景 江上看山 溪阴堂 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赤壁赋(节选) 后赤壁赋(节选) 书临皋亭 第三章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登云龙山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东 坡 定风波 吉祥寺赏牡丹 纵笔三首(其一) 记承天寺夜游 第四章 叫人如何不想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 望江南·超然台作 中秋月 寒食雨二首(其一) 第五章 天生是个哲学家 留侯论(节选) 晁错论(节选)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西林壁 虚飘飘 琴诗 赠刘景文 记游松风亭 第六章 有时豪放,有时婉约 江城子·密州出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蝶恋花·春景 第三编 苏轼的朋友圈 第一章 铁杆粉丝 第二章 患难之交 第三章 田野朋友 第四章 知己好友 一 王安石 二 欧阳修 三 秦观 四 黄庭坚 五 李之仪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和“变法”的纠缠 “变法”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 苏轼的一生和“王安石变法”纠缠在了一起。如果苏轼早生几十年,没有碰上“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说不定就没那么坎坷了。 史学家公认,北宋最初的100年左右是宋朝发展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时候。如果我们喜欢看评书,例如《三侠五义》《杨家将》,经常会看到“四海升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君正臣良”这样的句子。宋朝有一幅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5米多长的画卷,画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你从画中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什么叫车水马龙,什么叫店铺林立……是的,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宋史》记载,东京居民有20万户,而11世纪时欧洲的大城市伦敦、巴黎、威尼斯等人口都不超过1万。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汴梁城里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可见,在当时,宋朝的富庶已经甩了欧洲几条街。 这一切都应该感谢宋太祖。宋太祖虽然是“职业军人”出身,但建国后,无心扩张,面对辽国等边境国家的骚扰,采取的是“花银子买平安”的策略。其次,宋太祖和他的后世子孙们在发展经济上也很有一套,堪称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经济学家”,因此,宋朝经济发展非常快。 经济发展了,科技也随之发展了。宋朝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中国的四大发明里,有三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在宋朝被发明或得到大规模运用的。 经济发展了,文化也繁荣起来。别的不说,宋朝诗人特别多。北京大学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写诗。就说宋朝的皇帝吧,真宗、仁宗、神宗还有徽宗,都是非常像文人的,写一手好字,画一手好画,做一手好诗,从上到下推行的就是这个风气。苏轼就是那个时代里的翘楚,是那个时代的“巨星”,一生写了近万篇诗文,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崇拜者。本来,苏轼可以凭着他的才华一生“辉煌”,可是遇上了“王安石变法”。 苏轼成年的时候,北宋开始走下坡路了。 苏轼32岁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100多年,这时候北宋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太苦了。因为当时宋朝的官员太多,“工资”又非常高,再加上当时每年要向邻国西夏国和辽国进奉几十万两白银、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的暂时和平,所以国家的负担很重,而这个负担最终只能加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辛辛苦苦劳累一年,结果赚的一点钱连缴税都不够,怎能不怨声载道?还有一点,老百姓税这么重,钱并没有进入“国库”,因为当时各地官员贪污腐化已经非常严重,中间层层盘剥,中央财政已经摇摇欲坠,快要破产了。 当时的皇帝是宋神宗。宋神宗是个年轻有想法的皇帝,他想改变现状,要改变就要改革,要改革就要用人。1069年,宋神宗决定重用王安石,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持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伴随和影响着苏轼的大半生。 先说王安石,就是那个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王安石是个有学问、有才情,也有抱负的改革家,他制定了许多改革措施,我们称之为“革新派”。宋神宗以及后来的宋哲宗是“革新派”的领袖。 再说司马光,就是那位咱们从小就知道的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好起来,但是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太“激进”了,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可能会越改越糟糕,我们称之为“守旧派”。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是“守旧派”的领袖。 “革新派”得势的时候,你会作何选择?大部分官员选择的是支持改革,说改革的好话。可苏轼呢,是“政治上的固执己见者”,他也不全盘否定改革,而是就事论事,批评新法中的一些措施,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于是就得罪了“革新派”,一些人就开始诬陷苏轼,想置苏轼于死地。 “革新派”先是诬告苏轼兄弟贩卖私盐。在古代,是不能私自生产、销售食盐的,贩卖私盐是很重的罪,有可能被流放到边远的蛮荒之地,甚至被处以死刑。后来因为查无实据,这件事不了了之,但苏轼深感人心险恶,便上疏请求外任。35岁那年起,苏轼开始离开“中央”,到杭州、密州、徐州担任地方官,一离开就是十来年。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影响。 “革新派”接着诬陷苏轼写“反诗”。他们搜集了很多诗,说苏轼骂皇帝、骂朝政,那还了得?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监狱关了4个多月,130多天。苏轼在这4个月真是受尽了苦。不过,他的命最终还是保住了,这跟宋太祖立下的一条规矩有关系——刑不上士大夫。对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臣子们,朝廷最常用的方法是贬谪,让你远离中原的繁华富庶,到穷乡僻壤反省,罪行越大,去的地方越远越荒僻。于是,苏轼开始了艰苦的贬谪生涯,一度被贬到黄州、汝州、常州这些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 “守旧派”得势的时候,你会作何选择?大部分官员选择的是反对改革,说改革的坏话。1085年,宋神宗驾崩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宋哲宗继位。宋哲宗当时只有10岁,10岁的孩子怎么能管理朝政呢?就由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执政。这高太后是坚决反对新法的,她执政以后,立马把已经退隐回家15年之久的66岁的老臣,也是“守旧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司马光一股脑儿将王安石推行的所有新法政策全部废止,再把原来“守旧派”的一些官员重新召回中央。苏轼因为反对过新法中的一些措施,名气又大,也被召回。从1085年5月到1086年9月,在短短17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可苏轼呢,依旧是“政治上的固执己见者”,依旧就事论事,他又开始批评司马光废除所有新法这种做法太极端,批评司马光的想法太保守。这下好了,他又得罪了“守旧派”。苏轼预感到又要遭人诬陷,于是主动提出离开汴梁,得到批准后,到杭州、扬州等地任职。苏轼以为离开是非之地了,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哪有这么简单啊,苏轼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还没开始呢! 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摆脱了“傀儡”的身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其实,已经17岁的宋哲宗早就烦高太后了,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开始贬谪放逐高太后重用的大臣,苏轼当然也逃不掉啦!苏轼开始被贬往定州,然后越贬越远,先后被贬到英州、惠州,最后乘船出海到儋州,真正到了“天涯海角”。一千年前的海南,是个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惧的地方,路途遥远,气候炎热,缺医少药,野蛮土人聚居,毒虫怪兽出没,年岁已高的苏轼哪里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啊! 你看到了吧,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斗争异常激烈,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前后持续了三十多年。这对于北宋的读书人来说是一场集体悲剧。像苏轼这样的时代精英,才华和生命就这样被耗费在无休止的内讧上了。 但是,苏轼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幸运的。苏轼根本没想到,他去世仅仅二十多年,北宋王朝就灭亡了。如果他晚生几十年,他的诗词可能更多的也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以苏轼的性格,“山河破碎”带来的痛苦,可能远远超过身世坎坷。 P23-29 序言 幸会,苏东坡 苏东坡,太有名了。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已经化作中国人的日常。 在许多城市,有许多公园、许多路、许多菜都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 尤其在杭州,西湖边有一条堤,叫苏堤;有一条路,叫东坡路;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是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里,我们的生活里,都有苏东坡的影子。 如果我们识字,念过一点书,那么,我们的话里,我们的思维里,也会有苏东坡的影子。 青年失恋了,不管合不合适,总会用苏东坡的句子鼓励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 中年人一次次面对分别,经历各种不如意,也会用苏东坡的句子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面对大江大河,心潮澎湃,很自然地会想起苏东坡的句子抒发一下心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一些经典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我们用它,自己不觉得突兀,别人也没有压力,大家都感到那么自然。 可是,大部分人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停留在“日常”。 大部分人对苏东坡的了解停留在一些概念上,我们从教材的注释里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再让我们多说些什么,我们也无从说起了。《小学生苏轼读本》是希望你一点一点地真正走近苏东坡。如何走近? 读懂他的诗词。 走近苏东坡,第一步可能就是读懂他的诗词。 有人背了许多苏东坡的诗词。背诵本没有错,但是他们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经常是背了忘,忘了再背,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并不知道苏东坡的诗文到底好在哪里。 他们并不知道苏东坡的诗文既写家长里短,也写社会人生。 他们并没有体会到苏东坡的诗词所思所想毫不掩饰,读起来酣畅淋漓,代入感极强。 他们并没感受到苏东坡写文章讨厌内容空洞,讨厌堆砌华丽的辞藻,他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他们并不了解苏东坡的创作不固守老一套,他的借鉴没有门户之见,好的就吸取,他喜欢创造,喜欢开辟新的格式和风格。 读懂他这个人。 我们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喜好、性格,了解他的格局、视野、情感,了解他的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了解他的朋友,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他的作品的。 同样,有时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作者,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苏东坡的相貌一般,“颜值”并不是特别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爱他,把他放在心里。希望《小学生苏轼读本》能让你感受到—— 他是那么重视知识,崇尚科学。 他对待家人和兄弟是那么友爱。 他是那么忧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他是那么渴望改变世界,总想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 他有时那么“轴”,讲原则,不随便妥协,似乎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明哲保身,不懂得“做人”,以至于经常惹祸上身。 对了,他还那么热爱生活。人生为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很多人说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什么是懂得生活,是懂得吃喝玩乐吗?苏东坡是爱吃,但现在有几个所谓美食家能举起铲子,做出几道流传千古的名菜?苏东坡是爱游玩,但现在有几个所谓旅游达人能够写出那么贴切细腻的感受?苏东坡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困苦面前,他也会有忧伤,会借酒消愁。但是,他总能在穷困艰难里找到生活的乐趣。 这就是他的“爱生活”。 读懂自己。 其实,我们读《小学生苏轼读本》,读苏东坡,不要有太重的功利心。可能你读了,你在考试的时候,有关苏东坡的考试题还是做错了,那又怎样?走近苏东坡的意义,不止体现在分数上。 其实,我们读《小学生苏轼读本》,读苏东坡,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我们读古诗词,读苏东坡,主要是通过苏东坡来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独特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复制苏东坡的人生,何况时代也不一样了。但是,我们同样可能要面对春天的消逝,面对朋友的离去,面对病痛的折磨,面对故乡的渐行渐远,面对灾难的不期而至,也可能面对爱情的突然降临……这时候我们可以想想阅读过的苏东坡,想想自己的朋友苏东坡,想想他是怎样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东坡启发了很多人生。他告诉走近过他的人: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世俗越粗糙,越要审美地生活。 幸会,苏东坡。 蒋军晶 2018年5月 后记 编写《小学生苏轼读本》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福而艰辛的工作。 编写的过程,就是一次完整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愿意把这个过程梳理一下,如果有人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我会很高兴。 这个学习过程大致如下: 1.面对真实的问题 2.搜集资料 3.思考、梳理 4.输出(写作) 什么是面对真实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我想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我想走近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不是像我初中的时候,只是背诵了教材里的几个“标签”——苏轼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至于——苏轼在政治上到底有什么成就?他是一个官迷还是老百姓的知音?苏轼在思想领域到底提出了什么重要的主张?他的观点现在还经得起推敲吗?苏轼的诗词到底好在哪里?他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吗?——我一概不知道。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问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真”。所谓越来越“真”,就是这些问题真的是我想知道的,不是为了编书完成一个任务。例如为什么大家都爱苏东坡?到底爱他什么?苏东坡一辈子碰到那么多困难,换作别人,精神上早就垮了,他却总是非常乐观,一副打不倒的样子。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天生的性格所致吗?苏东坡如果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困难呢?当你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的时候,你的学习、研究就变得有趣起来,你就不觉得枯燥,你就不觉得劳累。 怎样搜集资料?搜集关于苏东坡的资料倒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关于研究苏东坡的书籍和文章实在是太多了,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都不过分。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我就找了七八本,比较之后,我就发现有的传记太严肃,一板一眼、四平八稳,像读一个会议报告,读不出苏东坡传说中的“光彩照人”。有的传记太“油腻”,网络用语过多,好看是好看,但越看越像“戏说”,不可信。比来比去还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值得信任、让人喜欢。我也尝试阅读《苏轼文集》,不管怎么样,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才是苏轼本人当时所写。读这些诗文,你是在和他直接对话,而且就像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所说的,你不必担心他正在睡梦里,或者正在旅途中,留下诗词的苏东坡,随叫随到。我甚至找来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碑帖,也临摹一下他长得像“蛤蟆”一样的字,找找感觉。 梳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苏东坡这个人越来越丰富、立体。可是,难题马上就来了。林语堂写《苏东坡传》写了二十多万字还觉得有很多遗漏,有很多缺憾,我现在要把这么多信息“浓缩”成一本轻薄的《小学生苏轼读本》,里面还要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办得到吗? 唯一能做的就是删减、删减、删减,梳理、梳理、梳理。我要尽可能留下“精华”。哪些是精华?我既要找出别人众多评论中“重合”的部分,因为“重合”部分就是大家的共识;也要相信自己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最后《小学生苏轼读本》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编“苏轼这个人”,算是苏轼小传。第二编“苏轼作品选读”,顾名思义,就是将苏轼的诗、词、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新的角度加以编排。第三编是“苏轼的朋友圈”。“朋友圈”是一个新的流行词汇,这部分内容是想通过苏轼让大家延伸了解同时代的杰出人物。 总之,《小学生苏轼读本》想通过极其有限的篇幅,让大家感受到苏轼的智慧、眼界、格局,包括生活情趣,而不只是记住一个“盛名”,或者只是知道了一堆事件。如果,有人读了《小学生苏轼读本》,不够满足,想去找更多的苏轼的书来读,那真是再好不过,因为这正是这本小书想达到的目标。 怎么将“苏轼的一生”编写出来呢?大家发现了吗?当你要发表一次演讲,做一个ppt,写一个研究报告的时候,你会更认真地阅读、梳理你搜集的资料,会想方设法读出自己的见解。没错,“输出”会倒逼一个读者更高效地去阅读。而且当我动笔开始写的时候,我会想到读这本书的大部分是小学生,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写得深入浅出,要通俗一点,要幽默一点,要有一点时代气息,除了文字,还可以穿插一些更直观的让人一目了然的图表。但是,我也不能写得太油滑,一味搞笑。这个度可真难把握啊。但这次编写毫无疑问锻炼了我写作上的“读者意识”。 我之所以这么详细介绍我的“编写”过程,那是因为我觉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这样的,小学生也可以尝试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最近,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有几名小学生协力完成的一篇《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尤其吸引目光,里面的几个研究成果如《苏轼的社交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很有意思。虽然课题研究所用的方法并非是文章所说的大数据研究,只能算是普通的数据统计,但他们对文献的搜集、利用与解读,确实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功力。当然,有人质疑这些“研究”,大人过度参与了,这个确实可以商榷,但这种学习的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 研究苏轼可以这样,研究其他问题,不同样如此吗? 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我们为什么要走近古人?面向未来的知识我们都学不完,我们为什么还要回首过去? 难道就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比别人多写出几个“填空题”吗?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记忆力、背诵能力比别人强吗?我们不要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我们不要做一个“掉书袋”。比背诵,比记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是好奇心,是探索。 蒋军晶 2018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的理念是: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我们的做法是:提倡阅读经典名著。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是辉煌灿烂的宋代文明的人格体现。苏轼提供给我们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其伟大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心性修养和人格力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这个顶峰阶段所涵养出的士大夫精神风采,而这是真正不朽的。 ——陶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喜欢苏东坡,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旷世才华。 我们读“大江东去”,我们读“明月几时有”,我们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读他的诗词,我们慢慢能看到他的勤勉和蓬勃的学习欲望,看到他接近天真的幽默,看到他在艰难里总是能快乐,看到他面对别人面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善意…… ——蒋军晶(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