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邦治著的这本《梁守槃院士传记》就是寻觅和记述他的人生历程和航天生涯,通过他坚实且可供后人鉴析与评说的足迹,阐述他的科技思想、道德品格和治学理念;随之也将从另一个侧面述及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卓绝的创建及发展历程;同时也弘扬相关科技人员、党政干部和工人的丰功伟绩。
| 书名 | 梁守槃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谭邦治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邦治著的这本《梁守槃院士传记》就是寻觅和记述他的人生历程和航天生涯,通过他坚实且可供后人鉴析与评说的足迹,阐述他的科技思想、道德品格和治学理念;随之也将从另一个侧面述及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卓绝的创建及发展历程;同时也弘扬相关科技人员、党政干部和工人的丰功伟绩。 内容推荐 梁守槃,中国著名的导弹总体技术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谭邦治著的这本《梁守槃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导弹总体技术、航空与航天发动机技术科学家,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梁守槃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梁守槃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启迪和激励新一代航天人崇尚科学,献身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书香门第勤奋嗜书 1.书香门弟 诗礼传家 2.辗转名校 高中跳级 3.清华学士 麻省硕士 第二章 服务抗日教书育人 1.缜密思考 奔赴联大 2.造发动机 航空报国 3.另辟蹊径 育才树人 4.喜结连理 相濡以沫 第三章 拒去台美拥抱新生 1.深邃思考 留在浙大 2.北赴冰城 投身国防 3.创建“军工” 作出贡献 4.“两老”办院 参军授衔 第四章 导弹事业奠基开拓 1.调赴北京 筹建五院 2.坚定信心 发展导弹 3.担任主任 拆装“P-1” 第五章 创建开拓弹道导弹 1.委以重任 建总体部 2.出任总师 仿制“P-2” 3.抓反设计 知所以然 4.组织下厂 增长才干 5.深入实际 解决难题 6.新型导弹 方案论证 第六章 调过程所建三分院 1.聂总识才 留在五院 2.在过程所 专事研究 3.基础基地 研究试验 第七章 组建三院研制“海二” 1.开拓进取 建型号院 2.“上游”上岸 解决关键 3.改型研制 技术带头 4.“海二”挂机 研制“鹰六” 5.改进提高 形成系列 6.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第八章 攻坚克难研制“鹰八” 1.起步维艰 终获立项 2.登攀攻关 胜利前行 3.“鹰击八号” 形成系列 第九章 百折不挠低空超声 1.众说纷纭研制冲压 2.“鹰击一号” 世人惊讶 3.“海鹰三号” 历尽坎坷 第十章 战略考量注重规划 1.规划核心 自信赶超 2.弹道导弹 着眼未来 3.坚定不移 研制冲压 4.领导主持 制订战略 第十一章 高风亮节率真坦荡 1.自信自强 倡导赶超 2.坦荡磊落 敢于直言 3.实事求是 技术民主 4.钻研理论 注重实践 5.忠诚事业 敢于担当 6.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 7.知遇之恩 终生动力 第十二章 情依故土爱国爱家 1.家国相融浓浓乡情 2.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3.教育后辈自信自立 4.言传身教严谨务实 5.百家子弟博览群书 第十三章 驾鹤仙逝后人悼念 1.敬送花圈 以示悼念 2.领导群众 前来送行 3.晚辈亲属 勤奋自立 第十四章 结束语 1.五条箴言 言简意赅 2.印发讣闻 悼念逝者 3.梁老一生 平凡卓越 梁守槃大事年表 梁守槃公开发表的部分著作与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辗转名校 高跳级 1925年后,梁守槃在家庭私塾中已基本完成了小学学业,家里开始为其升入中学做准备,于是又给他加读了数学等自然科学教科书和英文等课程。 1927年,他以同等学历参加北平市初中入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位于府右街的四存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八中)和位于琉璃厂的北平师大附中录取。由于他家住北长街,四存中学离家近,就决定到四存中学报到。命运多舛,初中刚读半年,他就患了中耳炎,发烧至40摄氏度,后转为淋巴腺炎,要到上海德国医院医治,只好休学。当时还没有青霉素,只能靠磺胺类药消炎,最后导致耳膜穿孔,命虽保住了,但右耳终生失聪。1928年年初,他重新开始读初中一年级。 20世纪2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忧外患,灾难深重,劳苦大众过着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生活。正是由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劳苦大众在生命线上挣扎,起五更、爬半夜,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梁敬在那动乱的年代,生活也相当艰辛,也频频为衣食奔走,工作单位亦多次变动,几次准备搬家,但都未成行。1929年,梁敬执意认为,处于政治漩涡的北平,各中学的教育思想守旧,教学质量不高,又有意让梁守粲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便毅然让他转学到天津的南开中学就读。13岁的梁守槃自幼从未离开过家,到天津住校一直不适应,经他再三请求,并征得他父亲同意后,无奈通过插班生考试合格转回北平师大附中,一直读到初中毕业。 1931年,梁敬已在上海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遂举家移居上海,梁守槃考入沪江大学附中。1931年9月,开学后一个星期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民激愤,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1932年,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妄图在4个小时内占领上海,19路军奋起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到三月份签订了停战协定。当时,上海的社会秩序仍十分混乱,人心浮动。位于上海杨树浦军工路的沪江大学附中临时办事处已迁到法租界内,复课遥遥无期。无奈,他只好向校方索取转学证书,改考光华大学附中。设在租界内的沪江大学附中临时办事处的人员,在他的转学证书上写了“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肄业期满,成绩及格”。实际上他在沪江大学附中只读了两个月的书。 由于战乱和多次转学,梁守槃的学业多有耽搁,他心急如焚,想着要赶上去、补回来,所以,他利用停课赋闲和暑假,找来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的教科书潜心自学,他很自信,认为到光华大学附中后,完全可以上高中二年级下学期的课程。他信心满满地在转学证书上的“一年级”的“一”字上加上一横,意在直接报考光华大学附中的高二。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他的各科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他的高中二年的学历就被确认了。直到1933年他高中毕业,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拔尖的。 在时局动荡、生活颠簸的年代,梁守粲有幸接触和就读了北平、天津、上海的中学名校,了解和熟知了各校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对于这位善于思考、悟性极高的睿智青年来说,无疑是深受启迪、大有益处的,无形中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在这一时期,年轻的梁守槃心里种下了“爱国抗日”的种子,这为他后来形成科技救国、工程救国、军工救国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他开始读书认字时,他的舅父就给他讲述了日本人的不讲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日本都是战胜国,战后被德国侵占的青岛无疑应归还中国。但日本诡称胶州湾曾在清代租给了德国,日本海军攻占了青岛,胶州湾和青岛就应由日本继续承租占领。经英、美两国在“华府会议”上对日本施压,才将青岛还给中国。梁守槃的舅父当时在交通部工作,参加了接收胶济铁路的工作。他的舅父向他与他的表兄弟谈起了日本人在交还中提出的种种蛮横不讲理的要求。梁守槃和他的表兄弟似懂非懂地听着,虽不懂一些细节,但也都听懂了日本侵略者的恶劣行径。几位小兄弟个个眼睛瞪得溜圆,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似乎要去跟日本侵略者火拼。这些孩童的心灵里开始萌发了抗日爱国的思想。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8年,日本侵略者出兵山东,炮火逼近济南,梁敬此时在济南懋业银行工作,为避开日军凶锋,他由济南步行到泰安火车站,绕道乘火车回到北平家中。回家后梁老先生向梁守槃和他的表兄弟讲述了逃难的情况和经历的艰难险阻,更加深了梁守槃等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与仇视。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寇突然侵占了东三省,3000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1932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至此,全国人民群情激愤,抗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P9-11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后记 编撰、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是一项艰巨、复杂且科技含量颇高的系统工程.传记所承载的内容和责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要求对传主及其家人负责,又要对整个中国航天及有关单位负责;既要保证记述的内容、史实准确无误,又要保证所涉及的航天型号工程、专业技术、技术基础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等的科技概念准确清晰:既要保证中国航天史及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史准确无误,又要在继承和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发挥作用;既要突出传主的人生历程、科技生涯,传主的业绩、贡献与品格风范,又要从航天科技工业系统工程性强的实际出发,将院士置于航天科研生产团队之中。彰显广大航天工作者的丰功伟绩。这些都增加了编撰航天院士传记的难度和编撰者的责任。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成立之时。梁守槃是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调来的30多位科技专家中的一员。1956年11月23日,他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下设的第九研究室(发动机研究室)主任,尔后,他以聪明才智和艰辛的劳动与心血,为中国航天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铸就了这位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开拓者与奠基人的璀璨绚丽的一生。 根据编撰航天院士传记的指导原则和梁守槃院士的人生历程,更感编撰《梁守槃院士传记》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为此,在不涉及保密问题的前提下,我力求做到“五不”,即不要有史实性的疏漏;不要有科技概念性的谬误;不要为了褒奖传主而贬低他人;不要有提法和表述上的失真;不要求全责备、纠结细末。 别无他路,只有沉下心来,认真阅读、研究中国航天,特别是航天三院的刘建发展史;学习研究梁守槃所从事的航天型号工程的技术概况与研制历程,以及梁守槃生前所撰写的文稿及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查阅在梁守槃领导和工作期间的史实资料……融会贯通后进行梳理、总结,确定编撰提纲,进行编写。 在编撰成稿过程中,有幸得到梁守槃院士之子梁珪宣、儿媳傅小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陈恩才、徐洪波、杨利伟、李卫东,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黄莘、汪秀明等同志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从而使传记编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值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为之付出劳动的诸位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传记问世,恐有疏漏和不妥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以期完臻。 梁守槃院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事业、钻研技术,自信自立、倔强执着,拼搏创新、严谨务实,坦荡率真、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怨无悔,以其坚实而厚重的足迹和有目共睹的业绩与贡献,成为广天航天工作者的楷模。《梁守槃院士传记》的付梓,一则将他的科技思想、科技成就和品格风范昭示后人,二则可告慰九泉之下的梁老。这正是我们的欣慰之处。 欣慰之际,我们更坚信新一代的航天人一定能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往直前,步调一致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老一辈航天工作者开辟的道路,继承和弘扬伟大的航天文化,薪火相传,续写辉煌,为中国航天的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取、奋斗! (登录:down.caphbook.com/2656.html,可收看“《世纪之约》:中国海防导弹第一代总设计师梁守槃”视频) 谭邦治 2017年2月18日完成初稿 2017年7月1日脱稿 书评(媒体评论) “要有民族自信心,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武器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武器的出现,大都来自研究成果与现有条件的结合。已有产品的改进,当然也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归纳的结果。在设计产品时,则应当从已知的理论出发,但要注意区分理论知识与经验公式。” “技术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是要通过群众的讨论(真理越辩越明)找出来‘怎样做才对’,而不是哗众取宠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领导者拍板定案时,应说清理由并对之负责,不能在出问题时推诿责任。” “不要为了选举时得全票而让下属人员各行其是,放任自流。” ——梁守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