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方开泰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方开泰先生的研究领域为分布理论、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数据挖掘和统计计算等,他是《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创始人(与王元合作)。先后发表300多篇论文,著有《多元统计分析引论》《实用多元统计分析》《正交与均匀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建模》《统计学中的矩阵代数》《现代基础统计学》等。

方开泰著的《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忆述自己亲历的学术人生轨迹,以人“带”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学史研究的资料。

内容推荐

方开泰著的《漫漫修远攻算路--方开泰自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有国际声誉的统计学家方开泰的自述。

他在抗战烽火中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受高等教育。

有幸接受老一辈数学家许宝、越民义、安德生的精心指导,与陈省身、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王元、钟开莱等学术大家都有来往。历经“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一系列政治运动,在动荡年月始终坚持对数学和统计学事业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与世界同行交流,同时承担教学、科研和学术组织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对多元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的理论与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和他的团队奠定了广义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他和王元院士创造了“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在军工、高科技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多次获得国家奖励。

他的艰辛、曲折又不乏成功快乐的学术生涯,真实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学特别是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漫漫修远攻算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录

序言

第1章 少年时代

 家世与童年

 从扬州到上海

 上海解放

 险些在火车上被炸死

 镇江旅扬小学

第2章 升入扬州中学

 百年名校

 日常的俭朴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春节

 校友琐记

第3章 在北京大学的岁月

 入学之旅

 中国的“莫斯科大学”

 我认识的两位右派

 大跃进中炼钢、“教改”与下厂

 困难时期

 北大要办成“太学”

 学习之道

 许宝骤先生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

 学生会干部

 学习摄影

 在王力教授家看世界乒乓球比赛

 报考研究生

第4章 中科院数学所运筹室的研究生

 住进中关村

 严谨的学风

 应用统计的启蒙地——鞍山钢铁公司

 在安徽农村搞“四清”

第5章 “文革”初期的经历

 周总理接见

 大串连

 “鹊桥相会”之日结婚

 小站军垦农场

 读《红楼梦》与装“半导体”

 下厂用“射流”做自动控制

第6章 我在试验设计中漫游

 在青岛啤酒厂做试验

 统计在北京维尼纶厂

 北京正交设计学习班的流产

 对“正交设计法”的反思和创新

 中央电视台报道“正交设计法”

第7章 新挑战——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讨论班

 合金结构钢的国家标准

 中国第一个成人服装标准:获中国轻工业

 部特等奖

 没有稿费也不能署名的作者

 第一代微型计算机(PC)

 《多元统计分析引论》

第8章 动荡年代中的艰难生活

 女儿出生在经济窘困的日子

 科学院的小阳春

 苏州会议——概率统计学术会议

 庭梅久病我“成”医

 瑜姐回国探亲

 唐山大地震

第9章 在科学的春天中诞生了均匀试验设计

 多元统计分析学术黄山会议

 恢复稿费政策

 全国科学大会

 体制的变更

 创立均匀试验设计

 走向世界

 升为副研究员

第10章 在耶鲁大学

 出国前的准备

 经巴黎去华盛顿

 耶鲁大学的访问学者

 确定研究方向

 周元燊教授

 在瑜姐家的生活

第11章 难忘的斯坦福大学

 买机票,找住房,热闹的暑假

 学术研究的新挑战

 钟开莱教授

 谭先生请我做家教

 与宠物打交道

 意外的邀请:访问几所名校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加拿大之行

 在美国的旅游

第12章 出任应用数学所副所长

 阔别两年的北京

 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

 试用英文发表专著

 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所的改革

 海归学者的住房

 研究所寄居北京八一中学

 学术组织工作

 中美统计会议和泛华统计协会

 坚持抓紧科研工作

第13章 瑞士的客座教授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邀请

 初步安顿

 用英语上课

 生活在瑞士

 一个研究生的历险记

 庭梅第一次出国

 参观瑞士的工厂

 西欧之旅

 访英国名校

第14章 再次访问美国

 考茨教授的邀请

 UNC的访问教授

 学术访问

 编辑论文集

附录

 方开泰年表

 方开泰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母亲带我们去扬州时,我才六岁,当时父亲已到上海工作,母亲又生了我的小弟弟,无人管我的学习。幸亏我的堂姐方开铭是一个小学教师,就叫我去上她所在的小学。这是一个由佛教徒资助的非正式的仅有一年级的学校。老师所教的字我全部认识,所教的加法,对我来讲也无新意,唯一的收获是学会了扬州方言。这个学校不久便关闭了。后来我转至一所相对正规的学校上二、三年级,我的两个姐姐开瑜和开秀从泰州农村来也上这所学校。记得每个星期一上午,全校师生集合在一起,共同背诵“总理遗嘱”。抗战虽然胜利了,百废待兴,内战风云又起,老师不能专心于教学,上课与否全凭老师的自觉。

随后,家中其他人也都到了扬州。由于战争,我的几个姐姐不同程度地耽误了上学,我的四姐方开珑和我同班,整整耽误了两年。

就在这时候,我父亲一人在上海生活有困难,1948年我母亲带着两个男孩(可以看出当时重男轻女)到上海,而大妈妈在扬州照顾五个女孩。通过努力我在上海东明小学插班四年级。上海地皮紧张,我们只上半天课(上午或下午),另半天在家做功课。开始不懂上海话,那时上海人瞧不起苏北人,在上海一年的学习,并没有任何喜悦。

父亲当时在上海中央银行电信部任副主任,算一个中等职员。中央银行位于外滩。我们家住在旧城区,近豫园。我很喜欢豫园,有时一个人去玩。从家里步行到外滩,然后可乘有轨电车到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有电梯,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偶尔,父母带我去永安、先施等百货公司,和扬州的百货公司相比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是大世界的哈哈镜,把人一会变胖,一会变瘦,变成奇奇怪怪的模样,至今历历在目。旧城区多为木结构的房,一旦引发火灾,一烧一大片,而火灾时有发生。

十四年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苦难,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从一个家庭在抗战中的故事反映人民在那个时代的苦难。母亲平时很少去电影院,但是这部电影她去看了三次,她告诉我电影院遍地哭声,她哭湿多条手帕,母亲在抗战中受苦太深了!后来,我有机会也多次观看了这部时代的巨制,每次我都流泪。

那时物价呈指数增长,每逢发工资那日,所有的日用品都借机飞涨。为了减少涨价带来的损失,每逢发工资时,我母亲专程赶到中央银行,从父亲处拿了金圆券立即去买米买油,买足一个月的生活必需。人们不敢放金圆券在家过夜,要买成金条或银圆。由于许多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人们又称银圆为“大头”。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他的一位老友,老友送我一双皮鞋的钱作为见面礼,我第一次收到这么多钱,把钱紧紧收藏,没想到两周后,这些钱只能买一打火柴,我伤心极了!(P9-10)

序言

本书承《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下称“丛书”)编委会之邀撰写。据说,先前入编丛书的40多本,是以前辈老科学家为主体的,希望能有一位“四O后”的科研人员,忆述自己亲历的学术人生轨迹,以人“带”史,保存一份可供科学史研究的资料。立意甚好,我愿应命。

我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童年在日本鬼子、新四军、国民党军和土匪交错的农村,经历了战争的动乱,在简陋的小学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幸进入百年名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1950年以来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跃进”、拔“白旗”树“红旗”、批苏反修、农村“四清”运动以及浩劫中国的十年“文革”。在“文革”中参加过穿流中国大地的“大串联”,曾下放到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1963年,我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越民义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不幸的是,“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学业,我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整整停顿了十年。

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为广大知识分子落实政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解脱了长期戴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使我有机会走出国门,访问世界级名校(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用自己的勤奋来缩短与世界同行的差距。

我的学术生涯得益于小学、中学及大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大学毕业论文得到世界级概率统计学家、中科院院士许宝的直接指导。研究生时代的导师——越民义教授的严谨学风给我打下深深的烙印。我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科学发展之路,从许多实际项目中的要求出发,提出和发展新的理论。我的研究得益于许多名入学者的指教和同行的帮助,其中特别要感谢王元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钟开莱教授和T.W.Anderso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我有幸直接接触过许多国内外学术名人,如陈省身、华罗庚、吴文俊、许宝骤、越民义、陈景润、王元、钟开莱、T.W.Anderson、C.R.Rao等,有关故事是有用的史料,对年轻的一代或有参照价值。

我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生在战火中,长在红旗下,饱经人生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许多人从我的经历中可以找到共鸣,从我的坎坷、起伏、困扰、失败和成功中吸取经验。路走得漫长曲折,但对数学和统计学的求索从未松懈,我想起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权且引以为题。

由于年代太久,部分史实可能不够准确,书中的部分年代、事情的叙述也可能不甚精确,我甚至想不起一些照片的年代和照片上每个人的名字,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多包涵。由于时间的限制,这本回忆录主要回忆1990年以前的经历,有些事情也涉及1990年以后,但省略了细节。对1990年以前的各部分,叙事的连贯性也有很大差别,兴之所至,实话实说,拉拉杂杂,漫忆而已。

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一系列困难,许多汉字不会写了,因为过去20年主要用英文;中国成语记不确切,常丢三落四。许多事件的年代要苦思冥想。这时,我的妻子李庭梅成了最重要的伙伴,她记性比我好,帮我填补暂时忘却的汉字或成语,推断照片的年份和场景。我在电脑上输入汉字的速度很慢,我的研究生和助教周永道、汪文俊、王文璇等帮我输入,大大加快了写作的速度。中国科学院数学和系统科学学院的周宏先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方开泰

2016年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