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公报人张高峰(共2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高峰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段被模糊、隐秘的历史记录;一位旧大公报记者的原始文字;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恤民情怀。

他的《豫灾实录》,为小说、电影《一九四二》的先声。今天,有媒体称他“天地良心新闻人!”

沈从文先生说:“东北烽火中,吕德润、张高峰二先生的通信,还是我爱读的作品。”

漫画家方成追忆老友说:“高峰对新闻事业孜孜以求、万难不变、至死不移的精神,在我国新闻工作者中是罕见的。”

《大公报人张高峰(共2册)》由张高峰整理。

内容推荐

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中学起,立志文章报国;“一二九”,誓言献身抗日。七七事变,阻断了求学之路;带笔从戎,起步于台儿庄战场通讯。在邹韬奋、范长江引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做国新社记者、为“青记”早期会员。就读武汉大学,加盟大公报社,以战地通讯员入职。一篇《豫灾实录》,触怒当局,酿成大公报停刊事件;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惨败;几遭逮捕,笔耕不辍。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写鲜为人知的大后方彝族地区、战时工业,留下宝贵历史记录。

第二部 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北平,从高层动态到百姓生存,他有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内战爆发后的沈阳、长春,从战局演变到人民苦难,他留下丰富、详实的文字。在国共主战场之一的东北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北平的经历,成为他记者生涯中最重要、最多彩的岁月。苏军、日俘行径;军调、国共轶闻;打四平、围长春、看辽东,为民请命;社会乱、经济垮、教育烂,目睹崩溃;更有风起云涌的北平学潮、风雨飘摇的平津局势……他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大公报人张高峰(共2册)》由张高峰整理。

目录

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致读者

 引子·家世

第一章 平津沦陷

 北平的学生公寓

 抗日救国与新闻理想

 卢沟桥的枪声

 迟来的报道

 不做亡国奴

 沦陷后的天津

 屈辱流亡路

第二章 带笔从戎

 战时南京一瞥

 搞宣传的学生“兵”

 随军增援台儿庄

 军旅生活苦中乐

 奇特的战斗序列

 罗芳珪殉国

 血战后的巡礼

 南阳整训

 武汉外围保卫战

第三章 颠沛流离

 刘良模与邹韬奋

 军人服务部 与史沫特莱

 冲出长沙大火

 在浙西北前线

第四章 初识国共

 再晤范长江

 国共合办游干班

 叶剑英与南岳僧侣

 北渡黄河走太行

 孙殿英浑人浑话

 我所知道的汤恩伯

 抗战中的苏军

 与徐逸樵先生话旧

第五章 步入报坛

 奔向大后方

 “青记”与国新社

 重庆被轰炸的日子

 我与范长江

 “范长江现象”

 与大公报结缘

 范旭东与川西“新塘沽”

 中国纯碱与“洋碱”的苦斗

 战时的内迁工厂

 犍乐地区工业扫描

第六章 武大岁月

 乐山的大学生活

 教授群与我的恩师

 我的同窗好友

 读书之余

 我与“新闻部 队”

 我上了“黑名单”

第七章 灾难中原

 再赴中原战场

 《豫灾实录》始末

 停刊与逮捕的背后

 续写饥饿的河南

 黄泛区纪行

 畸形的界首

 人祸“汤灾”种种

 唐人、《金陵春梦》及其他

 流亡学生与“四行勇士”

 来自沦陷区的消息

 亲历中原会战

 目击国军溃败

 中原之战尾声

 两遭逮捕回重庆

第八章 川西来去

 再入武大前后

 抗战后期的武大

 追忆朱光潜先生

 血肉筑成乐西路

 当年西昌见闻

 彝民与边务

 鸦片、枪支、大烟灯

 邓秀廷与刘文辉

 与刘文辉一席谈

 西康“鸦片之战”

 战时工业的苦撑

 冯玉祥的画与话

试读章节

公寓差不多都是深宅大院,一律单间平房,按月计租,包括伙食费在内,一般家庭尚能够负担。有些学生在一家公寓连住三四年,直到毕业。那时,北平西城学校最多,所以公寓也多。北平最老的一家公寓叫“鸿雪缘公寓”,就开设在西单西京畿道。

在公寓比较集中的地方,又有很多“卫星店铺”围绕,专做学生的生意,如饭馆、杂货铺、洗衣坊、自行车修理铺等等。早晚还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前来兜揽生意。早晨,躺在床上就能听到胡同里传来买杏仁茶、豆浆、油条、脆圈、马蹄烧饼的吆喝声。入夜,又有夜宵送上门来。卖馄饨的、卖酱牛肉、猪头肉的、卖硬面饽饽的接踵而至,別是一番热闹。这些小商贩很会做生意,与学生们混熟了,都可除欠,月底结账,彼此方便。

学生们在公寓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五湖四海的青年走到一起来了,“天涯若比邻”,无形中就缩短了地域之间的差距。读书之余,大家互相串门聊天,趣味盎然。东北学生与云南学生在一起,一个讲北国冰天雪地的景色,一个说昆明四季如春的风光,彼此神往;沿海省份与西北内陆的两地同学聊天,会惊诧于祖国的辽阔,地域的反差。每逢假期后开学,公寓里又是另一番情景。各地同学从家乡带来了各自的土特产、小食品,互相介绍、馈赠、品尝,颇似小型土特产交流会,那口福也是令人难忘的。这些,对我后来在抗战中走南闯北,颇有裨益。

1935年,大汉奸殷汝耕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组织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我的家乡宁河也被划人其势力范围。继而,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图谋平津,一向安定的北平也不平静了,公寓里时有骚动,不断发现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传单或标语。驻北平的中央宪兵三团经常派人深夜闯入公寓,搜查学生,抓走他们认为可疑的入。公寓里抓人,公寓外就有人在墙上写“向蒋孝先讨回血债”的标语。(蒋孝先是蒋介石的侄子,宪兵三团团长,迫害学生的刽子手)

同年,“北平学生抗日联合会”成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2月9曰、26曰,更爆发了两次震动全国的北平学生抗日救亡游行示威运动。运动中,许多公寓成为秘密联络点,各学校的联络员到指定的公寓接头,互通消息。国民党当局为了破坏学生抗日运动,另外成立了“北平学生联合会”,显然,他们是不要“抗日”二字的。社会上称前者为“旧学联”,后者为“新学联”。这两个对立的学生组织斗争了一年多。

1936年12月13曰,在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日子里,又传来了前一天西安事变的消息,轰动了社会各界。北平各学校、各公寓的两派学生更展开丁斗争,一派支持张、杨逼蒋抗日,一派要打倒“劫持领袖”的“逆贼”,最后发展到上街游行示威。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件事,震动全国,影响极大,我也积极参加了多次游行示威活动。那时,凡有爱国之心的人,无不反对内战,要求抗日。我更因为家乡沦人敌手,十分仇恨日寇。

1937年“七七事变”,8月,日本占领北平,学生公寓从此衰落,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北平再也没有恢复公寓这个行业。

[注2:已故著名画家高马得先生是我父亲的中学同学,他在悼念老友的祭文中回忆说:“‘一二·九’以后,高峰找到我说,在家乡看到日本人耀武扬威的样子,实在忍受不了。要我介绍他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说,干什么都可以,死也不怕!那时,学生运动已经进入低潮,形势很紧张,此时他来找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听说他做记者揭露河南大灾,我想,这就是那个不怕死的张高峰!当年他那急切参加抗日的神情,又重现在我眼前。他的血是热的,看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流离失所,他怎能不热血沸腾,怎能不为民申冤,怎能不向社会控诉?!”——张刃抗日救国与新闻理想

高中时代,除了抗日,我考虑最多的还有个人出路和职业问题。我偏爱人文社会科学,却不想去做公务员,因为那不仅受制于人,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子垮了,手下必然“树倒猢狲散”。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独立、自由的新闻记者,拿起一支笔“指点江山”,可以随时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P4-5

序言

先父张高峰(1918一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今中国记者协会前身),后入职大公报,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他的作品以“战地通讯”著称。1949年以后,历经大公报改组、转型,至1961年被迫离开记者岗位,“下放”东北边陲,在大公报供职逾二十年。1963年改做文史工作, “文革”中被审查、批斗,再次“下放”,做了五年“农民”。1978年重新工作,继续从事文史研究,并连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宣传爱国统一和改革开放的报道,成为他晚年创作高峰。

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父亲生前曾以《萍踪漫忆》为总题,准备记述他记者生涯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人物,并列出若干题目,草成若干篇目,惜以精力不济、多病早逝而未完成,留下遗憾。

二、父亲去世后,我保存了他所有的文稿、书信、笔记、剪报(包括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写的自传、检讨),加之他与我的多次谈话以及图书馆存大公报,特别是我自己也做了二十多年记者,深知个中滋味,使得我有条件尽可能完成他的遗愿。

以上只是私人因素,若由此出发,可以结集纪念,却并无公开发表的意义。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三、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父亲的一生经历了现代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和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甚至具有某种戏剧性。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或可作为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样本,留给后人研究。

四、作为新闻记者,而且与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大公报相关联,父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写,尽管只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一地域、某一层面,但那毕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观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视角。在某种意义上,完整的、宏观的历史,就是无数微观“碎片”的组合。况且,记者留下的文字都是即时的、原始的记录,白纸黑字,无可更改。较之学者的研究,更接近事实,因而更具有真实性和史料价值。

因此,在沉淀了多年,广泛阅读、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整理父亲的回忆录。

这部《抗战生涯》是父亲个人历史的第一部分,记述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正是他的青年时代(十九岁至二十七岁),抗日、求学、入职,颠沛流离,曲折复杂,以致成为他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重点、反复审查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比较翔实的文字。

我知道,由亲属撰写或整理前人的回忆录,难免会有溢美、讳言,甚至失实、谬误。为了尽可能避免此类文字,我遵循自己多年做记者坚持的“客观、真实”原则,决定以父亲自述的方式,让他自己“说话”一一即以他生前所撰文字(成稿及未完稿)为基本主干,间以其报道、笔记、书信摘录,以及与我的谈话,按照时序串联、整理而成。为保存历史原貌,保持文字个性,文中尽可能使用了原始资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