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本书是伟大的经历和平凡的故事的完美结合。书中详细描写了海伦的生活、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富有实用价值,并记录了一场对抗身体残疾的非凡胜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有浮夸的说教,简简单单的自传体散文,海伦用她独特的方式教我们如何感知生命,净化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 书名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海伦·凯勒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本书是伟大的经历和平凡的故事的完美结合。书中详细描写了海伦的生活、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富有实用价值,并记录了一场对抗身体残疾的非凡胜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有浮夸的说教,简简单单的自传体散文,海伦用她独特的方式教我们如何感知生命,净化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变成了盲聋哑人之后的生活。刚开始,海伦的情绪非常暴躁,常常发脾气,直到老师的到来,才燃起了海伦对生活的希望。海伦在老师和亲人的陪同和帮助下,渐渐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开始对世界有了认知。海伦坚强的意志帮助她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她的艰辛和努力,足以让我们动容。本书还收录了海伦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本书中最精彩和有影响力的篇章之一。海伦以她独特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目录 译者前言 我生活的故事 第一章 跌入梦魇 第二章 小霸王 第三章 奔向光明 第四章 再塑生命的人 第五章 亲近大自然 第六章 挑战语言 第七章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第八章 难忘的圣诞节 第九章 波士顿之行 第十章 海滨假日 第十一章 山间秋季 第十二章 北方的冬天 第十三章 “我现在不是哑巴了” 第十四章 《霜王》事件 第十五章 参观世界博览会 第十六章 驾驭拉丁语 第十七章 在赖特——赫马森聋人学校 第十八章 在坎布里奇女子学校 第十九章 备考拉德克利夫学院 第二十章 大学时代 第二十一章 嗜书如命 第二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二十三章 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 书信选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试读章节 第一章跌入梦魇 我怀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情着手写这本自传。一条浓雾般的帷幕罩住了我的童年时代,现在要把它撩开,我却心存疑虑,犹豫不决。写自传是一件难事。我想明确地写出幼年时代的各种印象,由于时过境迁,事实和想象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辨认。描绘童年时的经历,难免不知不觉地倚仗着自己的想象力。某些往事历历在目,而另一些却模模糊糊、了无印象了。况且幼年时的喜怒哀乐如今多半已经淡忘,我早年受教育时的某些极为重要的事件,也因为只是一时的刺激而早已忘怀。为避免冗长乏味,我只把最有兴趣和最有价值的一些情节,略为陈述其始末。 我于1880年6月27日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我的父系祖先,是定居在马里兰州的瑞士移民卡斯帕·凯勒。在更早的瑞士祖先中有一位是苏黎世最早的聋哑人教员,他有关于聋哑教育的著作问世。这和我也许是一种特殊的巧合,因为总不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呀! 我的祖父,也就是卡斯帕·凯勒的儿子,来到亚拉巴马州,开垦了一大片土地并定居下来。传说他每年都要骑马从塔斯喀姆比亚到费城为他的庄园采购物品。姑母至今还藏有他当时写的许多家信,生动而翔实地记述了他的历次旅行。 我的祖母的父亲名叫亚历山大·穆尔,当过拉裴特将军的幕僚。祖母的祖父名叫亚历山大·斯托普伍兹,是弗吉尼亚州殖民地早期的总督。娶了罗伯特·E.李的堂姊妹为妻。 我的父亲亚瑟·H.凯勒,是南部联军的一名军官。母亲凯特·亚当斯是他的续弦夫人.比他小好多。外祖父本杰明·亚当斯和外祖母苏曾娜·E.古德休,多年来一直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纽贝里。我的舅舅查尔斯·亚当斯生在纽贝里,后来迁往阿肯色州的赫勒纳。“南北战争”发生时,他是南军的人,后来擢升为准将。他的妻子露西·海伦·埃弗雷特同爱德华·埃弗雷特以及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博士,同属埃弗雷特家族。战争结束后,这一家人迁到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在我生了病而成为盲哑人以前,我们住的屋子很小,总共只有一间正方形的大房子和一间供仆人住的小房子。按照南方的习惯,往往在宅基旁建一所附属的小宅,以备不时之需。“南北战争”之后,父亲也盖了这样一所,他同我母亲结婚之后,住进了这个小宅。小屋被葡萄、爬藤蔷薇和金银花遮盖着,从园子里看去,像是一座用树枝搭成的凉亭。小阳台也藏在黄蔷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丛里,成了蜂鸟和蜜蜂的世界。 凯勒老宅离我们这蔷薇凉亭不过几步,人们叫它“藤绿”,因为这屋及其四周的树木和篱笆上都长满英国常春藤。这里的一座旧式花园,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P7-9 序言 本书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也是她的处女作,写于1902年,记叙作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 海伦·凯勒在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然而就在那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为盲人学校募集基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各国民众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海伦·凯勒幼年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几乎是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却成长为一名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无怪乎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个奇迹可以说有一半是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残疾人进行特种教育的重要性。海伦·凯勒幼时还得到文学、艺术、科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的关怀和帮助。这不但使她受到教益,更重要的是给她以精神慰藉。书中频频说到的科学家贝尔(电话发明人)等社会名流同她交往,读之很有兴味,使人很受启发。 当然,海伦·凯勒学习上的惊人成就,主要还应归功于她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我国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脍炙人口的名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所歌颂的不就是这种惊天动地的奋发精神吗?在这个意义上说,海伦·凯勒不但是残疾人的楷模,而且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海伦·凯勒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一句话,她以人之乐为己乐。正因为如此,这个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几乎与世隔绝的姑娘,才能那样热爱生活。她会游泳、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欣赏戏剧演出,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青年海伦·凯勒赖以克服困难、茁壮成长的这些高尚品质,也是她尔后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盲人事业的思想基础。 海伦从七岁开始受教育,到考进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十四年期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总计达数百封。这些书信,或者描述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海伦十二岁时就发表短篇小说,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以后的作文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以至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其文字根基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她从学习读和写的初期就开始写信的爱好和习惯。这些信件,既表现了作者语文程度提高的惊人速度(特别是在早期),也展现了作者从一个幼稚天真的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盲人教育家,及其献身精神发生、发展的过程。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刊物曾发表海伦1892年以前的许多书信,供人们研究她的成长过程,同时也用以启发教育读者。 本书选收的书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887年到1890年之间的七封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七岁的盲聋哑孩子,只学习了三个半月写出的第一封信。以及其后四年在思想和文字上的迅速发展,文字水平大大超过了没有生理缺陷、接受正常教育的同龄儿童。第二部分是1891年到1901年的十封信。海伦十岁的时候就热心为一个五岁盲聋孩子汤姆募捐,让他受教育,以后又为盲人福利举办茶会,为她家乡小镇筹办免费图书馆等。很清楚,这时海伦的幼稚的以灵里,已经滋生起帮助他人、帮助困苦人的崇高理想的嫩芽,体会到盲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这是她后来矢志不渝地献身盲人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 海伦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初发表于美国《大西洋月刊》,想象丰富,文思有如泉涌。她对生活的那种热爱、执著态度,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此文已由王海珍女士从美国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古今散文选》上译出,经王子野先生校订润色,原载我国《散文》杂志1980年第12期,现征得译者同意,收入本书。 本书照片选自约瑟夫·P.拉西所著《海伦和老师》。 译者水平有限,译文错误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朱原 1981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跨越了盲聋的身体障碍与折磨,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成为强者的永恒象征。(《纽约时报》) 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马克·吐温) 海伦·凯勒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她的心灵却是无比自由的。(查理·卓别林) 凯勒的自传详细描写了生活、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富有实用价值,并记录了一场对抗身体残疾的非凡胜利。(《时代周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