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河万古流(触摸唐诗背后的文化温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文浩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大唐天宝年间,当时初露锋芒的杜甫,有一首诗曾刷爆京城长安的朋友圈。此诗之所以大火,不仅是因为韵律十足、朗朗上口、语言洗练而精到、风格幽默而放旷,更主要的是,诗中所涉及的人物,不是皇亲国戚,如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珊,就是高官显贵,如银青光禄大夫贺知章、左相李适之,要不就是风流名士,如诗仙李白、草圣张旭。反正差不多均为当时政坛和文艺圈的重量级大咖。更要命的是,所爆之料都是这些人酒后的失态、醉后的荒唐,对于升斗小民来说,绝对是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这首诗就是《饮中八仙歌》。

然而,就在这么一首群星闪耀的群像诗中,却夹混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焦遂。诗中将他作为“八仙”最后的“一仙”赞日: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意很浅显,是说焦遂酒量很大,五斗酒后刚刚微醺,常常趁着酒兴滔滔不绝而语惊四席。

而这焦遂到底何许人,竟能与贵胄名流比肩同席?

此人在历史上的确很是隐晦神秘。

据传,陶渊明的后世子孙陶岘家资颇丰,好山水、喜远游,常年泛舟湖光山色之间,号称“水仙”。为人又风流倜傥,狷狂不羁,名气大得很,以致“经过郡邑,无不招延”,可他颇有先祖遗风,对这些应酬均拒不赏脸,日:“某麋鹿间人,非王公上客”。他有三艘豪华游船,一艘自住,一艘用作酒宴包间+酒吧+KTV,第三艘是客船,住着前进士孟彦深、进士孟云卿,还有一个,就是“布衣焦遂”。焦遂就带着侍妾仆从住在这艘客船之上,与陶岘一起遍游河山。

由此看来,焦遂虽是“布衣”,但眼高于顶的陶岘能将之作为自己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果然,游至巢湖(安徽合肥南部)时,焦遂显出了他的见识。

陶岘有三宝颇令其自得:一柄古剑、一只玉环、一个水性极强的昆仑奴摩诃。每至水色迷人的佳地,陶岘常将古剑玉环抛入水中,令摩诃潜水取回,乐此不疲,颇像如今驱狗追飞盘的游戏。

这日在巢湖,再玩这个游戏却出现了意外。摩诃入水后很快就拎着玉环和古剑仓皇爬上了船,说自己的手指被毒蛇所咬,无奈以剑削去一指才得以逃脱。焦遂上前查看后断定,摩诃之伤系水下阴灵发怒所至。陶岘急忙命人探寻究竟,确实是水府的幽灵恼怒被打扰才略施惩戒,焦遂所言果然不虚。

这个故事系唐人笔记小说所载,其神怪之事自然不足为信。不过却也从侧面说明焦遂绝非泛泛之辈。

只是,为何杜甫非要强调他在豪饮五斗酒之后,才“高谈雄辩惊四筵”呢?

对此,《唐史拾遗》给出了答案:焦遂口吃,对客不出一言,醉后辄酬答如注射。

原来,焦遂这个民间高人竟是个口吃患者!  口吃又称结巴、磕巴,乃一种语言表达障碍,由于说话多断续、重复,常遭人耻笑。民间关于口吃者的笑话多如牛毛,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这个:

一人到酒吧喝酒,指着一瓶拉菲问多少钱。服务生答:一万八。

这人说:“开、开、开……”

“砰”的一声,服务生麻利地打开了酒瓶。

“开、开、开什么玩笑!”

口吃自然会令口吃者颜面无光,因此焦遂平时才会像哑巴一样沉默寡言。只有在饮酒之后,在酒精的麻醉之下,他紧绷的语言神经才会松软下来,就像把硫酸倒入被堵塞的水管,消融掉梗阻的异物,那被压抑住的语言就如同喷泉一样,激射而出,势不可挡。

P3-5

目录

尘缘

 慧心者——话说口吃患者的风流史

 挽薄情——诗歌中的女子情感进化史

 叶上诗——关于一片叶子的诗意畅想

 仙俗缘——诗仙李白的世俗情路

 酷妻箴——站在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到底什么样

金戈

 玫瑰刺——那些女刺客身上的诗与剑

 诗后兵——唐诗与唐朝兵制

 平蔡后——一场光芒四射的战役背后并不光彩的角逐

风骨

 长沙局——迁客骚人的N种人生选择

 笔中枪——那些文人中的猛人、猛人中的文人

 诗人杀——那些死于非命的诗人在寻找什么

 伶人谏——漫说演员与君主的奇妙交集

铜鉴

 双面儒——先进典型的上位史

 裸奔帝——汉武大帝晚年的“内衣秀”

 神雀记——关于西汉一位政治明星的“鸟事”

 鱼钩戏——血腥的钓鱼游戏

序言

从明月到明月

小时候,天上那轮明月是我的。

那时,电视还没普及,乡村虽然通了电,但日子紧巴,没有哪家舍得没事亮着明晃晃的灯泡。灯的瓦数都很小,红虾米似的,散发着微弱的红光,朦胧得像是梦。到了夏天的晚上,吃过晚饭,村子里各家各户差不多所有的电灯都熄灭了,人们都挥着蒲扇,拎着马扎,到院子里乘凉聊天。

乡村的夜晚,是一块没研开的松墨,黑得黏稠,而这种黑,反而将夜空衬托得发青发蓝。大多数时候,我就傻傻地坐在小板凳上,或者躺在露台上的凉席上,仰望满天的繁星,看璀璨的银河从天这边斜跨到天那边,想象自己就在那条河里游泳。但我最爱看的,还是月亮,圆圆的满月。我喜欢寻找那上面嫦娥的影子、兔子的耳朵,以及从来都没看到过的吴刚和桂花树。虽然听姐姐说,姥姥讲的那些老掉牙的故事,都是哄小孩儿的,月亮上除了一圈一圈的山,啥都没有。但我从来都不相信——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我的小兔子就在那上面,就在那个美丽的嫦娥怀里,他们经常在我睡觉的时候来看我,怎么会什么都没有呢!

小兔子和嫦娥不去找别人,只跟我玩,所以,那时我固执地认为,这个月亮肯定只属于我一个人。

后来,我长大了,上学了,小兔子和嫦娥来找我玩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最后,完全消失在了梦里面。于是我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把月亮弄丢了。

不过,很快,月亮又回来了。

辛弃疾说,少年的愁,都是强说的愁。然而,在小小少年的心里,那份愁是与自己年纪成反比的,自己那么小,而愁却那么大,那么重。但我知道,这愁再怎么重,也根本跷不起天平另一端的那个人,而那个人,身体是那样轻盈,轻得如花如雾。不对,是“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直到那夜,一股清凉的水从开着的窗户流淌进来,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我完全浸没于清辉之中,我才终于发现,月亮又回到了我的世界。

那轮满月依旧那么圆,那么白,那么亮,从墨蓝的夜空中,静静地看着我,像是一只眸子,充满了悲悯和柔情。就在那一刹那,我心中的那份重重的愁,忽然像是投入水中的盐块,竟然开始慢慢溶化——虽然溶化后的水变得又咸又涩,但压抑感已经减轻了很多。我知道,那是泪水,是月亮的泪水,也是我的泪水。在这茫茫天地之间,在这浩瀚的宇宙里,只有月亮跟我一起品尝泪水,分享秘密。

可是,再后来,毕业了,工作了,忙着结婚,忙着育儿,忙着进步,忙着喝酒,忙着吹牛,忙着……实在太忙了,忙得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看月亮呢?月亮没有走,始终挂在夜空中,但我很少再向她瞥上一眼。  转眼过了而立,眼看到了不惑之年,工作还是那么忙,家事也还是那么多,但这时候无师自通地懂得了忙里偷闲。看着日子一天天飞逝而过,鬓角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我忽然感到了恐惧,感到了茫然和失落。

我得到了什么?

我又失去了什么?

我还想得到什么?

我还能失去什么?

这些问题其实我不敢问自己,但我知道,必须要问,而且必须要有一个答案。

苏东坡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古人,我对他的欣赏和崇拜,并不全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最主要的是,他面对苦难和困境永远达观向上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他、打倒他、困住他。于是,我试着从他身上寻找答案。

然而越读苏东坡,我越感觉,我需要的所有东西,也许他身上都有,他的热情,他的慈悲,他的胸襟,他的眼界,他的幽默,他的亲切,他的可爱……不知不觉中,我已被他完全征服,苏东坡成了我的精神偶像,甚至是唯一的精神偶像。

其实,他的很多诗词文章,以前也都看过读过,甚至背诵过。但如今重读,竟然会别开生面,找到全新的感觉。在这其中,最令我欣喜的,是他帮我再次找回了月亮。

当然,这个月亮不是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找到的,不是在“明月夜,短松岗”中找到的,也不是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找到的,更不是在“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找到的。这些月亮,跟我晚上应酬回家时,夜空中那个月亮一样,就挂在头顶,却总是让人视而不见。

让我找到月亮的,其实是苏东坡这样一些话: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咀嚼着这些句子,再仰头遥望头上那轮明月,与之相视,竟然再次生情,这久违的情啊……

月亮终于又流出了那清凉的、带点咸味和涩味的水,又将我浸没于清辉之中,为我洗去所有世间的红尘。

再后来,以东坡诗词为滥觞,我读到了更多前人的诗词文章。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浅陋无知,也越觉得豁然开朗。

你看,少年时的对月相思,不就是《诗经》中那首《月出》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不就是那首《秋风词》吗: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儿时独占圆月的荒唐,不就是那首《月下独酌》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对年华逝去的悲哀,对往事的惆怅,不就是那阙《破阵子》吗: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离别的缱绻与无奈,不就是那阙《玉楼春》吗: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对乡村的记忆,以及乡愁的滋味,不就是那阙《西江月》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悲欢,所有的苦与甜,所有的舍与得,所有的进与退,几乎都能从诗词中找到。读诗词,其实就是在读人生,就是在品生活,就是在悟生命。

当然,也可能会像我以前一样,对这些诗词并没少咏读,也没少背诵,却很难深入到那含蓄的情感世界中去,很难理解几千年前诗人的生命顿悟。这肯定是与人的阅历有关。但如何能尽早触摸到诗词的大美与大智慧呢?那就需要了解诗人的经历,了解诗词中那些典故的深意,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温度和历史尘烟。懂得了这些,也许不仅通往诗词精神内核的路程可以缩短许多,甚至连通往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路程都能缩短一些呢。

我的这两本小书(另一本是《回首萧瑟处——探寻宋词背后的历史尘烟》),就是为尽量缩短这段路程而做出的一些努力——当然,也很可能是因功力不足而做出的无用功。但,请相信我的真诚。

是的,从明月到明月,不过是隔着一首诗。

而从诗词到诗意,从历史到文化,也许,隔着的只是这两本书。

是为记。

2018年2月26日凌晨

内容推荐

文浩著的《江河万古流(触摸唐诗背后的文化温度)》分四个专辑:“尘缘”,讲述唐诗背后的爱情故事、诗意人生,于悲欣交集中破解情感密码;“金戈”,讲述诗中隐匿的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在铁马冰河里揭秘政治博弈;“风骨”,讲述诗人群体的爱恨情仇、价值追求,于宦海沉浮中展现情怀气度;“铜鉴”,讲述历史深处的诡秘荒谬、权力潜规,在嬉笑怒骂里思考成败得失。

编辑推荐

文浩著的《江河万古流(触摸唐诗背后的文化温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唐诗鉴赏,而是一本以唐诗为切入点,从唐诗中的典故、唐诗背后的人物、故事引发出对历史现象解读、对文化精神感悟、对文人心路探究的历史文化随笔集。书中每篇文章都贯穿一个主题,以唐朝为中心,纵论古今、笑谈中外,大开大阖、天马行空,散而不乱、收放自如。该书文风典雅醇厚,如啜清茶;笔法老道幽默,似饮佳酿;内容深厚广博,如开山探宝;态度严谨端正,如榫卯相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