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云庵先生的文章并联想到他的人生,有“沧海桑田”之感。
细读云庵先生的文章,其人其风与复旦大学校训非常吻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爱国之心和其勤奋之身,也如复旦之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人生的大学与大学的人生,或许有必然的关系。
本书是陈云庵著的《沧海一粟(九旬奇翁忆往录)》。
| 书名 | 沧海一粟(九旬奇翁忆往录)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云庵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看了云庵先生的文章并联想到他的人生,有“沧海桑田”之感。 细读云庵先生的文章,其人其风与复旦大学校训非常吻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爱国之心和其勤奋之身,也如复旦之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人生的大学与大学的人生,或许有必然的关系。 本书是陈云庵著的《沧海一粟(九旬奇翁忆往录)》。 内容推荐 陈云庵著的《沧海一粟(九旬奇翁忆往录)》是作者一生文集之精华,由“师友谆教”“往事忆记”“复旦情缘”“读诗新论”四个部分组成。作者为解放前复旦大学学生,后从军、从政,书中收入了他与中国著名作家、画家的交往文章,如冰心、丁玲、许广平、李可染、黄胄、黄永玉等的交往以及与复旦大学师友的往来文章。 目录 序言 何志毅 一 师友谆教 四次喜遇敬爱的周恩来 三受冰心谆教 冰心笔名所取何意? 悼冰心 怀巴金 鲁迅夫人给我一封关怀信——忆记和许广平女士的二三事 茅盾赠我翰书 沈从文赠我诗书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访谈记 “不染居”改“择染居”——李可染为我题斋名 两回相见两回情:记黄永玉 黄永玉十二幅画趣事 黄胄为我题《孺子驴》画图我为黄胄刻《孺子驴》印章 画驴圣手黄胄 保藏一幅兼具艺术、文物价值的画作——喜得傅抱石《赤壁图》 以我题材 写我漫画——华君武赠老儿郎上哈佛学堂漫画 我给程十髪刻的两方闲章 李苦禅“乐”矣 关山月的翰墨诗情 任真汉赠红棉、梅花四图并诗词 我所知道的赖少其 郭沫若书赠香岛中学、为卢动题词 担了一肩春雨:拜读岭南书家麦华三老师三首诗词 路易·艾黎翻译《苏东坡》 我所知道的马寅初 谢冰莹是谢冰心的妹妹吗? 正义清心 费正清博士 二 往事忆记 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亲历记 鲁迅逝世十一周年集会亲历记 广州交易会巨匾出自谁人手笔? “马背书法家”舒同《福建日报》报头 刘海粟要告我? “我双脚拨开两大洋!”——站在好望角尖端高呼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忆坐洋牢半载余 我们是活着的“烈士” 三 复旦情缘 艰辛投考复旦大学 “我们永远都互望着,鞭策着”——重读靳以老师对我三篇作文的评语 血缘 诗缘——忆靳师,记洁思 “带锁披枷掘孔坟”——痛悼经学大师周予同及其他 珍藏于右任五幅富纪念性翰书 一次难忘的会晤——胡风给《向太阳》社诗友谈诗 我最崇敬的陈望道老师——望师的几个“第一” 恩师周谷城诗书赠我 忆念恩师——胡曲园 我的亲人方令孺老师 “石头”与“小犊”——恩师方令孺的一首小诗 大学生推三轮车——七十年前的一段回忆 恩友程极明的三首战斗诗 难友周挺南《狱中》诗 四 读诗新论 我对李白《静夜思》的解读 再释“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真的想在岭南长居吗? 定庵诗句石庵书——介绍阮退之草书 赏析柳亚子敬爱“双雄”之两方印章 洪承畴是汉奸吗?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谈冰心集龚定庵诗联 寿石工为邓尔雅治印——兼谈两者才识 东官学者邓尔雅 水润石、烟笼竹——郭沫若贺老舍四旬诗 中原龙战血玄黄——郭沫若的一幅诗书奇珍条幅 章士钊与沈尹默对诗论书 我对客家山歌的认识 介绍八首杰出的早期新诗 后记 试读章节 10月初的一天,我正在《新华书店》看书,忽然有几个人簇拥着一位气宇轩昂的男子走进书店,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春风吹拂过来,打量了一下书店里的人。继而,他进入书店办公室,一会儿就出来了,刚好走近我旁边。我正在看鲁迅的《野草》的第一篇文章《秋夜》。他左手摸了一下我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翻看一下我手中的书,点点头说:“读好书,很好!”接着说了一句“野火烧不尽”,跟着又满怀信心地加上一句“春风吹又生”。这句话意味深长,指出了春光明媚的前景。说完这句话后,这位先生热情地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告辞,上车走了。 这位先生刚离开,书店一位职工问我:“你知道刚才这位先生是谁吗?”我说:“不认识。”他低头细声告诉我:“他就是中共派驻南京调停处的和平使者周恩来。” 这就是我第一次喜遇周恩来。 60多年来,我耳边一直回旋着他的声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真理的启示、光明的感召。 上海,聆听周恩来演说 1946年10月17日,我得知上海将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由于对鲁迅非常仰慕,次夜,我离开南京,奔去上海参加“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 会场上座无虚席,一千多人肃静无声,像是在倾听鲁迅作无声的“呐喊”。开会前,会场响起诗人胡风所作的《赞歌》。大会主席是邵力子,他说:“鲁迅精神是什么?就是把旧的东西洗刷干净,都去掉,创造出新的中国来。今天来说,就是和平、团结、民主、统一。纪念鲁迅,一定要发扬鲁迅精神。”接着,著名电影演员白杨女士朗诵鲁迅夫人许广平作的《鲁迅先生十年祭词》。紧接着是来宾演讲。事前,我以为只是开开会,朗诵诗歌,作一番纪念仪式,哪知请来的叶圣陶、郭沫若、茅盾、李健吾、沈钧儒等学者、名流相继演讲。 当司仪宣布一位来宾演讲者是周恩来先生时,顿时全场肃立,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用力鼓掌,感到脸孔和耳根都红热起来了。许多人事先不知道这位和平使者、中共代表团团长会出席大会,现在有幸看到这位闻名遐迩、和蔼可亲的伟人怎能不兴奋、欢呼呢! 司仪高举两手大声说:“请让周先生讲话。”大家坐下,肃静地听周先生发言。 周恩来的演说是一篇檄文。他说:“鲁迅先生死了十年了,整整的十年了。中国是从内战到抗战,现在又回到内战。内战乃鲁迅所诅咒的,抗战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所称颂的……人民希望民主、独立、团结、统一,而日本投降了一年多了,这一个愿望还没有达到。” 周恩来讲到这里时,情绪激愤起来,说:“人民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和平民主统一的问题。今天,我要在鲁迅先生之像面前立下誓言: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抵抗,也仍是为了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这时沉静下来,精辟地讲述鲁迅精神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方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在人民面前,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假如是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 最后,周恩来高声疾呼:“过去历史上有多少暴君、皇帝、独裁者,都一个个地倒下去了。但是历史上的多少奴隶、被压迫者、农民还是牢牢地站住的,而且长大下去。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与会者诚心听周先生的话,学习鲁迅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甘于为人民做孺子牛的精神。 P4-5 序言 看了云庵先生的文章并联想到他的人生,有“沧海桑田”之感。故我建议他的文集名为《沧海一粟》,云庵先生欣然接受。 我和云庵先生有三层缘分。其一,他是我父亲的南下战友。1949年他们同在上海,我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云庵先生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将近七十年过去了,他们一辈子最重要的友谊产生在这个存在时间很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南下服务团”(以下简称“南下服务团”)里,令人感慨,这种深厚的友谊甚至传递到我们第二代。当年南下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同志才14岁,至今已82岁高龄;年龄最大的同志27岁,现在95岁高龄。因此,这个组织的接力棒虽然传给了我们这一代,但老一代仍然是核心,92岁的云庵先生则是核心中的“老顽童”之一。其二,我与云庵先生是复旦大学校友。他是1947年的本科生,我是1992年的博士生。根据我看到的数据,那时的本科生比现在的博士生还少。例如,复旦大学在1946年抗战结束搬回上海后,一年只招收400多名本科生,而今天仅博士点就有153个。云庵先生遗憾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我安慰他,他的水平早在博士之上,已经到了“翰林大学士”级别,持这种想法的绝不只我一人。其三,我和云庵先生是忘年诗友。由于云庵先生和我都不在福州工作居住,我们相交甚晚,是在去年春节后一次聚会上深谈,并一见如故的。他不仅诗文俱佳,手上还收藏了很多文物宝贝。那一次我捷足先登,抢了他收藏的一幅陈宝琛先生手书对联“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陈宝琛是福州人,晚清末代帝师,而我的老师厉以宁先生也有当今“国师”之称。此外,陈宝琛弟弟的孙子陈岱孙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我的老师经常提及陈岱老的一些逸事,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的老师第一次出国前他曾教他们如何打领带、如何吃西餐等。当时我正在计划出版我的第一本诗集《创业如诗》,云庵先生对其中每一首诗都作了认真的推敲和点评,令我十分感动。这个修改版本成为我的珍藏本,是我和云庵先生友谊的证明。 云庵先生是一位奇人,他在92年的人生中,奇事还真不少,试举几例:一“奇”,他是《三毛流浪记》原型之一,他文中有载,也得到张平乐先生的认同。当时他绝不是作秀,而是真的以此深入下层并了解丑恶社会的真相。二“奇”,他1949年因参加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的学生运动,并撰写宣传解放和揭露当局腐败的文章,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枪毙的手令已经签发,但因为解放军攻入上海而没来得及执行。但在文件记录上他已经被枪毙了,因此成了“活烈士”。三“奇”,他在福建工作时,因讲真言,指出产量虚报,被误判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党内警告处分并劳改了半年,患上水肿,曾与死人同眠,半年后才获得平反。四“奇”,他被外派工作时,为支持工人斗争,反抗港英政府,组织示威游行,被打断肋骨,在法庭上勇斗法官,举手高呼:“我无罪,你法官才有罪。你判我有罪,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可笑的是,法官和狱警竟把“历史”误听为“律师”)。果然,他在狱中每星期在墙上打个圆圈,到出狱时,共坐牢199日7个小时,四个数字组合起来正是香港回归的年份。五“奇”,他在香港《大公报》工作期间,遍访当时中国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佳话或者佳画。例如,黄胄先生专门为他画了“孺子驴”;冰心先生为他题字“四十七年前/给您/写过一片冰心/今天/也还是/一片冰心”;茅盾、沈从文、李可染和赵朴初等都给他题诗词、写匾额。我算了一下,与之交往并赠其墨宝的大师不下三十人。六“奇”,他以六十五岁之龄到哈佛大学当访问学者,可说是前无古人。他潜心学问,在美国先后待了六年;而且他一生勤于笔耕,共计写了二十余部著作,约六七百万字,成果丰硕。七“奇”,他出身世家,祖父、祖母皆能文尚武,十分了得。他父亲是名医,姑姑陈云鹤是女英雄,当年从美国得硕士学位后,参加抗日运动,受命带领女青年军,拜少将军衔。云庵先生亦在她鼓励下,冲关奋进,并为姑母出版诗文集传世。如此种种。此外,我们到云庵先生家中看了他收藏的玉器、石头和字画的一部分,也可称之为一奇。还有一奇是他生前就要求别人给他写挽诗文和挽联,有诗曰“索请生前赐挽联”,希望在死前就看到别人的评论。 细读云庵先生的文章,其人其风与复旦大学校训非常吻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爱国之心和其勤奋之身,也如复旦之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现由复旦大学出版他的文集,当属必然。人生的大学与大学的人生,或许有必然的关系。我与他的校友之缘,或许也有某种必然关系。 最后,用我们南下服务团内部的祝福语送给云庵先生:健康长寿,上不封顶。 为云庵先生作序,必须以诗结尾: 慕云庵 人生谁敢九称奇, 笃志博学复旦兮。 携笔从戎栖两线, 高风傲骨世中稀。 2017年7月1日 后记 陈东林先生是南下服务团一大队一中队的老战士,是从复旦大学走出的革命老人,“奇人奇事奇才”的传奇人生,让东林先生在其战友中颇具盛名而口耳相传。陈云庵、陈西陵、陈根棣等是先生参加南下服务团之前的用名。先生儒雅,香岛一郎、司徒弼(stupid)、三福堂、三长两短斋等,都是先生曾经用过或在用的名号。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陈云庵先生的文集。他在九十二岁高龄后又以书的形式,重回母校,并让其精神得以传承,真正体现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先生和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的。让我们共同为云庵先生喝彩!为复旦大学骄傲! 借此机会,我们同时整理出当年从复旦大学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的学生名录(后附),借《沧海一粟》的出版,表达我们对先生同期的前辈们、对蕴育出众多革命英才的复旦大学的深深敬意。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尤其是时任赵文斌书记、史立丽编辑,他们慧眼识珠,圆了云庵先生和我们大家的一个心愿。我们相信,这本云庵先生九十二年的人生阅历,既是历史的浪花,也会激荡当今学子立时代潮流,以崭新视角,获启迪,得借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简称南下服务团)是在朝气蓬勃的学生运动中诞生的,是继承了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在第二条战线紧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而进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铸就的一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革命队伍,由上海数十所大中专院校的数千名大中学生及部分职工青年经报名审查录取2334人组成,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227人,和一大批地下新青联和反蒋爱国学生运动骨干。当年,南下服务团从上海启程时,全团人数近3000人(含老解放区带队干部401人、勤杂人员207人)。南下服务团到达福建后,除部分战友由于工作需要调往中央部委、研究机构及全国各地外,大部分战友都在福建扎下了根,为福建的建设发展贡献了一生。在党和人民的抚育下,绝大多数同志成长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骨干,其中产生了7位省部级干部和104名厅局级、800多名县处级干部,相当一部分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可谓群星闪耀。福建省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成立至今已数十年,在史料收集整理、团史理论研讨、以史鉴政、以史育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并卓有建树,得到有关机构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在,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历史使命落在“南下二代”的肩上,成立了以何志毅、施亚光、张毅、陈小丁为会长、副会长的班子。我们希望以此书为契机,对南下服务团的发源地上海的革命史、青年运动史,尤其是对建国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法学院、美专、音专、新闻专科等大专院校及各中学的光荣“学运”历史和爱国情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延伸拓展团史研究领域,承前继后,让“南下精神”继续薪火相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下服务团在世的前辈们尚有900余人,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洪流中的沧海一粟。然而,今天中国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伟大成就中有他们奉献的汗水。面对前辈们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我们唯有努力接棒传承担当,我们相信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例如,在这我们这个小小的组织——福建省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中,已经有“南下三代”的活跃身影了。 复旦精神代代相承!南下精神代代相传! 福建省南下服务团团史研究会 2017年7月7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