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个案的葬礼,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
而我,忍不住在心里反复想着:这一场葬礼,是不是有机会可以避免?浑身是刺的孩子
“是我爸妈要我来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谈,你别白费力气。”初次见面时,他说。活像只刺猬,却也直率而坦白。
“我明白,因为你的语气已经传达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响,倒是他自己听了后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严格说来,他不算是我的个案,更不是我的学生,纯粹只是因为他的父母曾与我在同一个义工单位服务,有些许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够与他们正就读高三资优班的儿子谈一谈。至于这对父母的诉求,他们不好意思明讲,但因为已被许多家长请托过,所以我心里大概猜得出来。
“虽然我认识你爸妈,但我不是他们的‘打手’,更没有领他们的薪水,所以也无须‘效忠’他们。”我喜欢直来直往。
听到“打手”“效忠”这些字眼,他笑得更开心了。
“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妈找来‘辅导我’的人很不一样,够直白。”
“看来,我不只不是第一个‘官方代表’,可能连十名内都排不进去?”我们相视而笑。
第一次见面的剩余时间里,就在听他分享“遇到过哪些种类的‘官方代表”’中度过。
看着笑逐颜开的他,我知道:他的防卫,放下了。资优生的原罪
从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读资优班,在资优班里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说他是“准医科生”。这个向来孝顺、听话的孩子,让这对父母很自豪。
但,特别的是:高中二年级以后,他的成绩明显滑落很多。“再这样下去,怎么上得了公立大学医学系?”他父亲忧心地说,母亲则在一旁静默不语。
与这孩子接触几次后,他学习上的天赋以及聪明的模样,都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绩退步,是他“不为”,还是“不能”?
隔周见面时,我转述了他爸爸的话。“奇怪,为什么成绩好,就一定得念医学系?”他嘲讽地说,嘴角牵动了一下。
“那你爱什么系?”我直接破题。
“生命科学系。”他回答得也利落。
“但我爸妈眼里只有医学系,从来不问我喜欢什么;即使我说过,他们也假装没听到。”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成绩烂到上不了医学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头看着他。
“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说完,偌大的空间里,留下我们两个人清朗的笑声。
死谏 “学科能力测验”(一种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告后的隔天,他来找我。
他依旧拿了一个有机会录取私立大学医学系的成绩;照理说,他应该会忧愁于“无法照自己的喜好填志愿”。可是他没有。
“你有什么打算?”我问。
“我还是会照他们的意思填,继续做他们眼中的好孩子。上大学后,再做回自己。”他表情漠然,不带情绪,让我有点不寒而栗。
我依稀感觉到些什么不对劲,问他:“你打算怎么做回自己?”
他笑着摇摇头,喃喃地说:“你不会想知道的!”
没想到,这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
P10-13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与自我内在的连结及情绪的再体验,每篇故事后的疗心练习都是一次自我疗愈与自我赋能。这儿的故事不只是故事,有可能是你我曾经的痛,有可能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然而借由浸沁在故事中的情绪流动及自我疗心,我们得以在自我滋养中,重新做回自己,找到前进的力量,甚至能给出丰厚的爱,建构出更美好的关系。
——卓翠玲(咨商心理师公会台湾联合会卫生医疗事务委员会召集人;彰化县少年辅导委员会主任督导)
每个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给出接纳与肯认,再加上一些耐心,我们便能接近与影响孩子;而能与孩子亲近,才是当父母的回报。鸿彬的这本书,对于我们如何与家人接近,给了上述精准的答案。
——郭丽安(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台湾女性学学会理事长)
大多数人在育儿时,会无法避免地重复自己被养育时的情绪路径。不管你多么痛恨曾经被养育的一些方法,依然会成为父母的翻版,要疗心才可以打破循环。这本书提供了疗心的方法。值得一读。
《接纳力》系列书籍作者/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 海文颖
家,是我们来到这世界的第一站,我们在这里接受照顾,也接受影响。许多时候,家,成了我们一生无法卸下的包袱,成为我们一生必须要承载的负荷,却也是我们内心最牵挂,也最在乎的地方。
那些负荷及牵挂,许多时候是有形的,也许是经济的负荷,也许是必须背负照顾责任的牵挂。但还有许多的负荷及牵挂,是无形的,关于情感上的:不论是期望与失望、要求与亏欠、情绪压力与承受……而那些情感上的负荷及牵挂,总是那么容易让我们产生自责和罪恶感,分不清究竟是我的失责,还是你的失能;是我的自私,还是你的依赖及控制。
家,一直是我们人际关系纷纷扰扰,备受痛苦煎熬的最源头之地。我们受家影响及塑造,无人能幸免,也无人能摆脱。 我们当然希望“家”及“父母”会是我们来到这世界,经验到爱及温暖的永恒安全堡垒,让我们在外不管经历到什么风雨打击,都有一个安全安稳的归处,容我们疗伤、容我们修复。然而,若是这个家,并不安全,且带给了孩子最大的伤害、最猛烈的攻击,及最深的拒绝……那么,这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要怎么确保自己可以安心地长大?无条件就值得存在?
当我接到小彬老师的邀请,为他的新书推荐,我认真地阅读他写下的文字,还有他所说出的故事,感觉到他对孩子有很深的情感,也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我相信,有非常大的原因,是因为小彬老师是一位很用心在凝视自己生命的人(他自己生命的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关于那些说得出的情感,还是压抑在内心深处,无法松口说出的情感,都有着他真诚坦白的凝视,也细细地觉察辨识什么样的文化及世代影响,交织出我们的一言一行。
其实,家庭、父母、亲子,是生命的永恒课题。没有理想的父母,自然也没有理想的家庭,但我们并不需要追逐梦幻般的理想,我们只需要从家庭经验中,感受到爱与被爱,能够真实地成为自己,也相信自己能被理解、被接纳、被成全、被祝福。
但或许,这就是最难的;能在身为一家人的命运中,懂得善待和彼此扶持的真谛。毕竟,父母都带着各自生命深沉的伤口,长大、结合、共组家庭,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后,都想透过这新成立的家,满足自己过去巨大的失落和痛楚;无论那是来自羞愧、贫穷、自卑、轻视、失去、无助,还是沮丧的生命经验。在完全无觉知的情况下,就抛扔给孩子,要孩子补偿、背负、取代、提供、满足,或是成就。
孩子,因此没有了自己的人生。
也可能一直失去机会,表达出内在真实的感受,真心想要实现的人生。
然而,如果你是一直处于自觉“失去自己人生”许久的孩子,你知道自己仍渴望拥有一个真心实意的人生,真正地拥有完整的自己,不再活在道德框架中、活在自责罪恶感中,或是活在麻木远离感受中,那么,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受过的伤,能够被懂……
这本书,就是一本能让你受的伤,能够被懂的书。懂你在原生家庭的为难和挣扎,和满腹不可表达的辛酸和委屈,还有懂你心中想要真实的靠近爱和经历爱的渴望。
以前,他讨厌父亲的焦躁不安、缺乏耐性、过度保守,等自己当了父亲后,他才惊觉:父亲身上那些他所嫌恶的特质:焦躁不安、缺乏耐性、过度保守,原来也出现在自己身上……
看着自己的孩子笨手笨脚穿衣服,她总是忍不住唠叨,然后一把抢过来帮忙。突然有一天,她内心无比沮丧,发现自己变得和母亲一样唠叨,而她的孩子就是童年的她自己……
他恨父母不关心、不尊重他的感受,可当父母转变态度,想要接近他,他却冷漠排斥,同样地不关心、不尊重父母的感受。他虽然恨父母,却还是成了跟他所怨恨的父母一样的人……
我们往往花了很多力气(甚至在心里发毒誓)避免让自己成为跟父母一样的人,最后却常惊觉:原来,自己正一步步靠近!
我们为何就成了父母的翻版?
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鸿彬,以近二十年咨询经验写下29个真实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直指原生家庭的隐伤,一个比一个揪心……陈鸿彬著的《你为何成了父母的翻版》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与捆缚,通过心理分析和疗心练习,有助于斩断创伤性代际轮回,从而更好地教养孩子。
陈鸿彬著的《你为何成了父母的翻版》是一本针对广大读者的家教书。体会过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沉重与失落的作者,以近20年咨询经验所写下的29个真实故事,一个比一个揪心,他写出我们难以开口或无法开口,或我们早已忘记的心事,其实那些伤口一直不断地痛着,也牢牢捆缚住我们的人生。走出阴影,卸下捆缚,以“当自己的父母”般的心,回头倾听、拥抱与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小孩,是我们最能对自己所做的事。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