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A.卡洛著的《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带你读懂权力、读懂政治、读懂金钱、读懂美国!
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
美剧《纸牌屋》根据本书主角塑造,中文版首度授权!
第42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盛赞推荐!
两度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撰写!
“每个人都渴望权力,如果有人说不想,那么他在撒谎。”——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
磨铁图书旗下人文图书品牌“猫头鹰”出品。
| 书名 | 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罗伯特·A.卡洛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伯特·A.卡洛著的《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带你读懂权力、读懂政治、读懂金钱、读懂美国! 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 美剧《纸牌屋》根据本书主角塑造,中文版首度授权! 第42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盛赞推荐! 两度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撰写! “每个人都渴望权力,如果有人说不想,那么他在撒谎。”——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 磨铁图书旗下人文图书品牌“猫头鹰”出品。 内容推荐 罗伯特·A.卡洛著的《权力之路(林登·约翰逊传)(精)》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著名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 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32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32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 目录 引言 套路 第一章 陷阱 1 邦顿家的血脉 2 人民党 3 约翰逊家的气派 4 父亲和母亲 5 儿子 6 “我认识的最好的男人” 7 “最底层” 第二章 逃离 8 “狗屁”约翰逊 9 富家千金 10 科图拉 11 “白星”与“黑星” 12 “很不寻常的才能” 第三章 播种 13 上路 14 罗斯福新政 15 “小国会”的大头目 16 志同道合 17 “小瓢虫” 18 雷伯恩 19 “让他们工作!” 20 大坝 第四章 收获 21 首次竞选 22 来自河流的分支 23 加尔维斯顿 24 清账 25 芳草地 26 第十区 27 “悲斗” 28 “我会帮你们争取到的” 第五章 新天地 29 约翰逊先生奔向华盛顿 30 一份合同,三封电报 31 竞选委员会 32 蒙西大厦 33 后门 第六章 溃败 34 “老爹,请把饼干递过来” 35 “我想见林登” 36 “议长先生” 37 “最佳罗斯福代言人” 致谢 参考资料说明 部分参考文献 注释 索引 试读章节 邦顿家的血脉 根据他的说法,他出生那天,白发苍苍的爷爷跳上他那匹高头黑马,在得克萨斯广袤的丘陵地带风驰电掣,冲进每一家农场,高喊着:“今天早上诞生了一名美国参议员!”丘陵地带没有任何人记得他骑马冲进来,也不记得他喊过这句话。但他们确实记得婴儿的亲戚说了些不太一样的话,在他们听来比那传说中的呐喊意义更大一些。他们家的一位老阿姨凯特-邦顿·基尔是最先开口的,她俯身看着摇篮,话一出口,大家都发现的确如此,并且跟她一起重复:“这孩子有邦顿家的血脉。”要读懂林登·约翰逊,就得读懂邦顿家的血脉,也要知道,这种血脉和约翰逊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丘陵地带的人们,会如何对待拥有这种血脉的人。 邦顿家的男人外表特征太明显了。所以世世代代的画像除了发型和衣着有所不同外,看上去都是同一个人。高大,身高一般都超过一米八,漆黑浓密的头发,各种特征非常引人注目:大鼻子、很大的耳朵、粗黑的浓眉。浓眉之下,是邦顿家族所有男人最最令人惊诧的面目特征——“邦顿眼”。邦顿家的皮肤是奶白色的,或者像丘陵地带的人们所说,“玉兰花一般的白色”。因为皮肤白,就把棕色的眼珠子衬得发黑,衬得闪闪发光,衬得那么目光如炬,常常令人觉得炫目。“我妈和我爷爷看完宝宝回来,说他有邦顿眼,我完全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林登的堂姐阿娃说,“因为邦顿奶奶有邦顿眼。跟她说话的时候,你根本不用想她给出的答案是‘是’还是‘不’,那双眼睛自动就告诉你了。那双眼睛会说话,会喷火。” 邦顿眼在整个丘陵地区家喻户晓,邦顿家的性格也一样。邦顿家的脾气很火暴尖锐,邦顿家的自豪感太过强烈,有些人都将其称为傲慢。不过有位作家写这个家族的一位成员时,专门说了,这种傲慢被“眉目之间忧伤的阴影”给软化了。看邦顿家的男人中年和老年的照片,他们的嘴巴清一色地紧闭着,阴郁冷酷地撇着。 得克萨斯的第一位邦顿是个英雄,性格非常鲜明,就算最最寻常的相见,比如在一八三五年巴斯特罗普南部广袤的平原上巧遇他和一群人在骑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多年后还会回忆起来:“他们人不少,但邦顿先生的性格吸引了我。他身上那种气质,精力旺盛,勇敢无畏。我们只是很寻常的见面,他问了我几个问题,那种强烈的男子气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约翰·惠勒·邦顿,身高一米九三的田纳西人,当年才刚刚来到得克萨斯。但显然,和前面这位骑手一样,所有人都对他印象深刻。第二年,巴斯特罗普地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要选一名代表去参加制宪会议(这届制宪会议将会无视墨西哥,将得克萨斯独立出来,成立得克萨斯共和国),邦顿被选中了。他当时年仅二十八岁,也是林登·约翰逊被选入国会的年纪。他是《得克萨斯独立宣言》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新共和国宪法撰写委员会的成员。得克萨斯与墨西哥交战,第一场大仗便有他的身影。当时一位年迈的戍边将士,拒绝上级军官撤退的命令,高喊着:“谁跟老本·米拉姆一起冲进圣安东尼奥?”接着带领响应的人一起冲进那座城市,引发了持续三天、挨家挨户的血腥战斗。邦顿也参加了最后一场大仗。那是在圣哈辛托,山姆·休斯敦指挥着手下八百个衣衫褴褛的将士,面对整个墨西哥大军,不断前进(得克萨斯人肩并肩,组成一堵将近一公里长的人墙;队伍前面飘扬着白色丝绸做的旗帜,上面有颗孤星闪着光:休斯敦骑着他的白马萨拉森;(P3-4) 序言 套路 一九四〇年。三个男人躺在一块毯子上。其中两个很有钱,另一个很穷,穷得最近才买了这辈子第一件合身的西装,他就是三十二岁的国会众议院议员林登.约翰逊,想钱都快想疯了。另外两个有钱人,一个叫乔治’布朗,约翰逊一直在恳求他给自己找条生财之道,布朗则懒洋洋的,优哉游哉——这是在西弗吉尼亚州山野中的奢华酒店“绿蔷薇”里,仍带着余温的秋日暖阳照在身上.真是舒服——此时另一个男人查尔斯·马什说他能帮林登_约翰逊,当然布朗清楚地知道后者会给出什么样的答复。 布朗对马什的主动并不意外。马什时年五十三岁,人高马大,飞扬跋扈,认识他的朋友都说他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古罗马皇帝的气质。这位“皇帝”相当喜欢做些浮夸的举动,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伟大。而眼前这个年轻男人,又恰好是他感兴趣的那种类型,更令他“父性大发”。就在最近,因为欣赏一位记者的报道,马什就说要给他点“小费”,一高兴就送了他一家报社。几年前,一位年轻人盲目开采油井,结果一堆井都没出油。他走投无路,只好典当了来复猎枪,才不至于落得风餐露宿。马什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便同意为这位年轻的锡德·理查森作保,从银行贷款,继续掘井事业,回报是从他未来的利润里分一杯羹(马什自己心里也清楚,这回报可能永远也不会实现)。而眼前这位林登·约翰逊,马什视他更与别人不同。马什手上有一份在得州首府奥斯汀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就一路支持约翰逊,巩固了他在得外f这个选区的控制权。同时两人的私人感情也不一般,按布朗的说法:“查尔斯爱林登如子,视如己出。” 布朗对马什的主动程度也并不意外。尽管自己从很多方面来说也算富甲一方,但他很清楚自己和马什的财富相比还是相去甚远。马什之所以能轻轻松松把一家报社拱手送给那位记者,是因为他手上还有十几家。而他有股份的、能说得上话的报社,另外还有十几家。就单说在奥斯汀,他所拥有的,不仅仅是该市最大的报社,还有全市最大的银行的多数股份.有轨电车连锁公司的所有股份以及最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公司的大片土地。而上述这一切.在马什的资产表上,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得州西部油气资源丰富,大片油田不断滋长着财富,和他合作的油田开采者,可不止理查森一人。那林立的油井铁架塔,从地壳深处不断挖掘着“黄金”,放进马什的口袋。所以,接下来马什对约翰逊说的话,让熟悉他的财大气粗与性格脾气的布朗颇感兴趣,但毫不惊讶。马什说,他和理查森关系已经大不如前,而他做人做事的铁律是:不喜欢跟你合作,就终止与你的合作。反正,和理查森的合作,也没花他一分钱,他只不过多年前出面为后者担保了银行贷款。就得到了那些油井的股份。而他可以把这些股份低价卖给约翰逊。接下来的话。充满了浓烈的“马什风”:“我卖给你的价格,你肯定买得起。”对于一个一文不名、身无长物的年轻人来说,唯一的出路便是马什给的这条了:他提出,年轻的议员可以买下他在理查森企业的股份,不用付首付。布朗解释说:“他的意思是,林登可以从以后每年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分期付款。”布朗看过相关的资产负债表,说这些股份就算不值一百万美元,也算是“接近”了。“七十五万美元肯定是有的。”马什这是要让林登·约翰逊一夜暴富,而且约翰逊自己不用出一个子儿。 马什的慷慨在布朗的意料之中,而对方的反应却在他的意料之外。约翰逊感谢了马什,态度彬彬有礼、谦恭顺从,甚至有些迎合讨好。他在长辈面前一贯如此。但布朗回忆说,他的态度同时也很坚决,说要考虑考虑,但很有可能要对马什的美意敬谢不敏了。“我不能和石油有染,”他说,“要是公众知道我从油井里分了一杯羹。-那我的政治前途就算完了。” 整整一周.林登·约翰逊都在考虑马什的建议。而他所处的环境,时时都在提醒他,如果拒绝了大富翁的美意,他将失去些什么。绿蔷薇酒店的大堂宏伟宽阔,高高的石柱精美绝伦,闪着洁白的光辉。两侧的窗外是绵延六干五百公顷的丰茂草坪和宁静的花园。硕大的舞厅铺设着大理石地砖,各方贵客翩翩起舞,头顶是巨大的枝形吊灯,制作考究,巧夺天工。温泉屋的圆顶下春意盎然,每天下午,遮阳伞下围坐在桌边的客人都能享用到冰爽的香槟美酒。没事还可以去周围一溜奢侈品店满足购物欲。温泉屋的室内游泳池大得像个湖,身着绿色制服的仆从无处不在,随时在池边待命。附近的火车站每天吞吐量巨大,客人们从自己的私人车厢上下来,直接被等候多时的“豪车舰队”接走。正如《假日》杂志所描写的那样:“这就是丰饶的美国,达到富裕的巅峰。”这里是美利坚的“理想国”,是富人的天堂,而若囊中羞涩,就休想享受到丝毫快乐。前面说的那三个男人,住着绿蔷薇最贵的房子:一排白色的小别墅,特地离主楼远一些,私密性很好。他们每天都在房前的斜坡上铺张毯子,躺在上面。约翰逊和布朗讨论马什的建议,又像之前很多次一样诉说起自己人生的林林总总:少年时代困苦不堪的生活,拼命挣扎才得以进入大学深造,以及一个事实(布朗说,这个事实简直成了约翰逊的心魔,令他寝食难安)——他在国会已经有三年资历,在罗斯福总统的友情相帮下,这三年来,他累积的权力已经远远超出相同资历的同僚。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一无所有,银行存款不足一千美元。他一遍又一遍对布朗诉说自己的恐惧(布朗认为这样的恐惧对约翰逊是一种折磨),他怕自己的结局会和父亲一样,也是个深受选民爱戴的官员,六次当选进入得州议会,最终却家徒四壁、凄惨而死。约翰逊一再说,他早就意识到.就算在国会稳坐交椅,也不能说就一定逃脱了父辈的命运。他说,自从去了华盛顿,见了很多从前的议员,都曾和他一样身居要职,仿佛风光无限,但后来一朝落选,便只能做些毫无尊严的工作,挣得微薄的薪水。 …… 如果说在绿蔷薇,约翰逊成为总统的渴望战胜了他获得个人财富的渴望、那么,一九四二年,他就找到了一条绝妙的途径,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野心。后来多年里,他又找到了很多条途径,入主椭圆形办公室时,他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总统之一。他出任总统不久后,《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时评,巨细无遗地分析了他的财富,估计他的“家产”可能不少于一千四百万美元。约翰逊的议员们公开抗议说,这个估计过高了;然而,私下里,一位曾经担任过他高级顾问的人士现在承认,这是大大的低估。就算当时他的财富不超过一千四百万美元,这也意味着,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六三年他当选总统.以及约翰逊一直担任公职的这二十一年间,他的财产至少以每年五十万美元的速度在增长着。 虽然不时会有一些敏锐细致的调查记者,写一些关于他敛财的文章,但这些文章从来没能相互联系起来,揭穿他的整体套路。这得大大归功于约翰逊的保密才能。他有一个方面的财富曾经被深度挖掘,那就是电台和电视台的收益,这些都在他妻子的名下(不过,相关文章也指出,他处心积虑和这些利益撇清,说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的传说大部分都是编造的)。公众也隐约意识到,联邦通信委员会很照顾约翰逊的电台,对他后来在奥斯汀的电视台也是如此。奥斯汀那些尖锐仇视的笑话也流传到华盛顿,说全得州的资本都被一个电视频道掌握着。但很少有公众了解另一个事实,联邦通信委员会不仅一手制造了约翰逊在广播电视业的垄断地位,挡住了很多可能的竞争者,还慢慢地扩展其“疆土”,直到这个广播电视帝国已经冲出奥斯汀,甚至扩张出了得州。这个帝国起步的时候,是一九四二年以一万七千五百美元买下的一家电台。到林登·约翰逊上任总统时,这个电台已经价值七百万美元了,每周的利润还高达一万美元。而这个帝国的成长,不过是他敛财史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人去细细探索过另外一些人的经济命运,他们本来有自己的电视台(或者银行、牧场之类的),曾经试图与林登·约翰逊竞争,或者只是想保有自己的资产,但都因为违背了他的意愿,被权力的车轮狠狠碾压,倾家荡产,一文不名。 据曾经跟林登.约翰逊亲密共事过的法务人员说,登上总统宝座后,他对金钱的渴望丝毫未减。刚入主白宫他就宣布,他会立刻把所有的商业事务交给保密信托管理,他说,这个信托进行的活动甚至都不会通知他。但法务人员说,这个信托一建立,白宫就几乎同时开设了私人电话线路,连接的就是负责管理这些信托的得州律师。他们还说,出任总统的五年里,约翰逊一直都亲自指挥名下的商业事务,事无巨细。公众对此可以说是毫不知情。直到约翰逊卸任总统,回归常人生活,最后逝世,美国人民仍然对他这一点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他手伸得多长多远,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么贪婪。 理解林登·约翰逊如此之难,不仅是因为他保密工作做得好,还因为我们对他出生和成长的那片土地——得州的丘陵地带——了解不足,因为他一生的所有套路,都植根于那片土地。 在偏远的丘陵地带有一座约翰逊城,斯特拉·格利登是当地一家报纸的编辑,也是历史学家,他花了将近五十年来研究当地的历史。去世前不久,格利登说:“写林登的文章那么多,但问题是,没有一篇文章说明,在这样一个地方长大意味着什么。”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没有人能理解林登·约翰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