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房山之旅
中秋小长假,我们抽出两天的时间,先后到了房山长沟的葵花海、周口店、十八潭、百花山、百花谷,体验了一次愉快的京郊之旅。
上午将近十点,当在京西的田野里远远地看到一大片黄,我们猜测那就是葵花海了。走得稍近,看到旁边的八个大字——“城市之间,水岸花田”,顿时萌发诗意田园之感,很有一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意境。
葵花,那是我最爱的花,是与我心灵最为契合的花,当我们的车开到花田边,连向天边的一大片向日葵铺展到我面前的时候,内心的喜悦达到了极点。这种花,曾于法国南部的艾尔小城将凡·高引向辉煌的顶点,在它的面前,我最欣赏的画家凡·高曾经激动得不能自已,彼时他所能做的,只有将它,将这一片绚烂的色彩涂于画布上,日复一日。唯有那样,才能倾尽他内心无限的热爱。直到这绚烂的色彩伴随着对美的追寻将他引向永恒。而今天,它还在用同样强大的力量撼动着我,带给我瞬间相融的感觉。我太感谢上苍将我带到这一片葵花海了,片刻的邂逅,亦带着无限的美和呼应。
而在路上,欣欣开着新换的车一路西行,我愉快地朗读着事先带来的《乐府诗选》:“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假日读诗,该是最为浪漫、最为应景、最有情致的事了吧?无所事事,无所挂牵,只沉浸于美好的心情和诗意的氛围里,的确是莫大的享受。趁着假期,我们真的是该将脑袋中无谓的东西清清零,与诗同在,与时光同在,与家人同在。
如果不是欣欣在网上偶然看到,我还不知道京西有这么一片葵花海。然而没有想到我对葵花过敏,进到花田里不多时,身上就感觉奇痒,再过一会儿,见胳膊和腿上都起了小疙瘩……对着一朵朵张着笑脸、像是在歌唱的葵花拍了一些照片,我们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走出不远,看到周口店的路标,想必周口店遗址就在附近。恰好咪宝初中第一节历史课刚刚学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于是决定拐个弯儿。在那里,按照编号依次参观,了解了一下北京人的历史演进,获得了一点直观感受,作为教科书的补充,顿时觉得此次京西不虚此行,有农业观光,有历史教育,还有文化熏陶,可谓一举几得。
吃完午饭,从京西奔百花山,欣欣说还要开一百多公里。
一百多公里几乎全是蜿蜒的山路,我们的车绕着大山一圈圈地转,一弯一绕,都是风景。如果天公作美,天再蓝一些,那将更加美妙。
一路上不时看到很多景点,妙峰山,爨底下,等到了十八潭的时候,我再也经不住诱惑了,忍不住说:“停一下吧,我们去看看。”假日的出行在我的意识里,似乎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地,走哪算哪,哪美停哪,才叫舒心和惬意。
在山下半干的小河边玩了会儿,我们买了门票进山了。想去看看山中的十八潭和瀑布——十八潭在我们的想象里,该是一片不错的风景。一座山有了水才有活力,才有灵气,刚柔相济,才是最美。当时已是下午两三点钟,迎面不时地有人从山上下来,有时我会逮住一位好奇地问:“上面好玩儿吗?”他们说:“就是爬山呗。”“有水吗?…水?没怎么看到,就是小坑。”
些许失望。但我们还是决定往上再爬一会儿,十八潭,怎么也得见着一个“潭”呀!当朝着期待中的第一个潭继续行进的时候,迎面下来几个小伙子,只听其中一位说:“太热了,下去看看水。”我和咪宝、咪爸不禁哑然失笑,等那伙人走远,咪宝咯咯地笑出了声,冲着我和爸爸说:“下去看看水!”我和咪爸也哈哈地笑了起来……我们的第一个潭,你在哪里呢?
念叨的工夫,上得几步台阶,第一个潭来了——明月潭。我们不禁感到惊讶,这是怎样的一个潭呀?水已退去,只在桥洞的下面剩下浅浅的一小汪,“潭”边留下了一块尴尬的大石头,上书“明月潭”。这和想象中的“十八潭”差距也太大了吧!看了这个潭,我们便不想再看后面的十七个潭了。
乘兴而来,兴尽则返。我们决定离开,继续驶向我们的百花山。
来前,一位出租车司机曾经向我介绍过百花山,他说那里山美水美,值得一玩。还说全程一级公路,直通山顶。言谈间对那片土地充满了热爱——百花山是他的家乡。而他由衷的话语却真真地感染了我,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次的百花山之行。
我们的车逐渐靠近百花山的时候已是黄昏,路上的车辆明显减少,路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恍惚间有点热带雨林的感觉,幽静至极。见前后无人,咪宝兴致来了,冲着天窗大声地喊:“爸爸,你——喜——欢——我——吗?”见状我也疯狂一下,跟着喊:“老公,你——爱——我——吗?”声音响彻山谷,传来回声,三个人哈哈哈地乐……
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