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活梦(霍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的基本脉络是再现作者霍庄从一个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历程。他64年毕业于电影学院表演系,分配到北影后曾任演员,配音演员编辑,编剧,导演,退休后继续教授着热爱电影的年轻人电影编导表演基础知识。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影人。读读这本散文集,对奋斗的人生有所理解。
| 书名 | 电影生活梦(霍庄散文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家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霍庄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电影生活梦(霍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的基本脉络是再现作者霍庄从一个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历程。他64年毕业于电影学院表演系,分配到北影后曾任演员,配音演员编辑,编剧,导演,退休后继续教授着热爱电影的年轻人电影编导表演基础知识。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影人。读读这本散文集,对奋斗的人生有所理解。 内容推荐 霍庄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子北影厂后,曾在厂内担任剧团演员、译制片室配音演员(配音达几十部之多)、英语翻译,(其间曾从英语转译过罗马尼亚影片《爆炸》)、政工干部、文学部编辑、编剧、制片人等职;先后编、导过电影《残雪》、《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月牙儿》、《无名三侠客》,儿童片《魔鬼发卡》等十部作品。《电影生活梦(霍庄散文集)》分为创作谈、随感录、追忆名师、浅议中年艺术家、家族篇六个部分构成。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创作谈 为了迎接春天 ——创作《残雪》的初衷 致读者 再致读者 ——《盛夏和她的未婚夫》主题琐议 《无名三侠客》创作谈 谈影片《魔鬼发卡》与学习 《两个小鸽迷》改编记 关于《会唱歌的土豆》 大山情 ——《月月》拍摄散记 我的梦 第二部分 随感录 访美杂谈 在卡塔赫纳电影节 我的书房 劳动实习之歌 ——整理旧稿偶得 为微力量艺考学校而作 第三部分 追忆名师(一) 宋庆龄与电影《风暴》和《小花》 钟惦棐与电影《残雪》 愧对恩师 两见夏衍 深切怀念周巍峙、王昆两位导师 远远近近看荒煤 我与司徒慧敏的一面之识 怀念汪洋 从汪洋的用人说开去 第四部分 追忆名师(二) 记水华的几段往事 水华在“四清” 水华导演谈儿童片《魔鬼发卡》 《边城》与凌子风的“变法” 简谈凌子风晚年创作辉煌期的形成过程 ——为凌子风导演辞世一周年而作 凌子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只恨时光不倒流 “我爱这美丽的世界” ——凌子风百年冥诞祭 凌子风与格利高里·派克和琼·芳登的一次会见 忆钱江 我们心中的朱今明 谈话实录话秦威 孙道临演《李四光》 关于侯宝林先生“打雪柳儿”的一桩公案 谈侯宝林先生对电影事业的贡献 侯宝林先生二三事 侯宝林先生与粮食 写喜剧,学侯公 ——试论侯宝林先生的作品对影视喜剧的影响 浅议侯宝林先生表演艺术中的书卷气 第五部分 浅议中年艺术家 技巧是表演艺术的灵魂 ——记斯琴高娃在《月牙儿》中的表演 小品也能深刻 ——浅议陈佩斯的小品 盛中国的感恩情结 浅议黄磊的表演艺术 ——在2004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年会上的发言 坚强乐观的张连文 老牛还是老牛 ——记著名演员牛振华 第六部分 家族篇 在霍氏家族研讨会上关于家训的发言 写在母亲节的忏悔 我的父亲 不是回忆录的回忆录 ——忆我的岳父 没有结论的争吵 姐夫 表舅 大后仓10号 小心吉普车! 后记 试读章节 致读者 剧本《盛夏》在《电影创作》1984年第5期发表以后,首先引起了青年读者的强烈反响,写来不少信和稿。他们一致肯定剧本引导青年自学向上的积极意义,也提出不足之处要作者修改,我们乐意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这样的桥梁,以便检验作品,促进创作。下面是作者的“总复”。(《电影创作》编辑部) 《盛夏》发表以后,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在肯定剧本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不少切实存在的问题。编辑部让我们对读者的关心作一“总复”,使我们有机会将想写进居蟀而没写进去,想写好而又未能写好的地方做一番补缀,真是再好不过了! 说实在的,在我们把《盛夏》稿子交给编辑部的时候,是信心不足的。这主要因为我们对剧本的关键环节还缺乏表现手段:盛夏为了学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结果,虽未成“材”,却大大提高了她的素质……而这一点,我们没有诉诸形象的表现。我们是靠了一本日记,用主人公“简单”“说”的办法“对付”的。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开头和结尾比较一般,人物发展的个别层次有欠清晰,某些细节、语言乃至文字不够准确,记者的设置过于落套,等等。我们之所以明知剧本不够成熟却还敢于把它抛出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剧本写到一半时我们又接受了厂里其它创作任务,几方面的事压得我们有些喘不过气来。二是对《盛夏》的关键环节感到在短时间内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先放下来做一个冷处理,同时,听听读者的想法和意见。 我们的确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思考尚未成熟的作品,仅因还有几丝可取之处,就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关心。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一位批评家说过的话——我们的读者既是宽容的,也是有水平的。这对我们实在是个难得的鼓励。 《盛夏》的构思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中产生的。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的傍晚。我在一个小饭铺喝啤酒,偶然遇到一些长头发、奇装异服的青年男女。开始,我有些讨厌他们。经交谈,对他们的经历(在动乱中长大,缺少文化;上山下乡,几经周折才调回城里,等待他们的又是待业;那天他们是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依照很久以前在期盼当中的约定来这里痛饮相庆的)渐渐产生了同情。酒至半酣,我同他们谈起了读书、理想等诸多问题。不期,他们一个个眼里竟泛起了泪花!其中一个告诉我:“师傅!不瞒您说,我要不想念书,不想上大学,我是××养的!我在小学一直是大队长,中学一直是团支部书记……”说完,在酒兴中竞憋不住伏向桌头,抽动双肩,哭了。 我深深地为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劝说道:“你们可以自学呀!” 他们却在对我历数了一番他们的环境和处境后,反问道:“学,有什么用呢?” 我说:“学,总归有用!”然而,话一出口,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回答实在过于苍白无力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回答他们呢?这引起了我深长的思索。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夜。我同宿舍大院的青年们一起乘凉、交谈。我又一次提出自学的问题。没想到,他们也是用了与前几乎完全相同的口气和语言问我:“学,有什么用呢?”我发现,这是目前青年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想法。我们就是在多次遇到这样的规劝和反诘后,想到需要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反映一下青年的学习问题的。 我们提出了一个自学成材的构思去同青年们商量。不期,他们的反映却是异乎寻常的冷淡。他们说:“自学成材,能有几个呢?”这一提法虽不无偏颇(自学成材的作品应该说对青年还是有激励作用的),却使我们很受震动。 我们又搞了一个方案:写一个青年工人开始连“称职”的水平都没有,不能胜任的痛苦使他想到自学,而终于成了一个好工人。 我们又去征求意见。征求的对象是一位女售货员。她说:“这对广大青年工人也许有些积极意义,可我们呢?”这是我们事先所不曾想到的。 就是在这些谈话中,我们才知道,北京市基于对首都的前景设想,以后不再发展工业。要有相当多的青年去做商业或其他服务行业的工作。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我们才知道,在安置青年时竟有不通过考核,也不管你是否是人才,究竟有无特长,仅依当地的名额,就一股脑儿把某一地区的青年塞进某一商店或某一服务行业的事。(这实在是简便而又有“效率”的好办法!) 这位女售货员的提问和她所讲的情况,使我们的认识又进了一层:一定不能把学习的目的搞得过于“实用”,要有较大的普遍意义。自学,可以同一个人的本职工作直接有关,也可以同他的本职工作“无关”,重要的是在提高素质,于自学之中去寻求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相适应的人! 既然目前有这么多青年要在商业和服务行业工作,而这一领域的工作又常常被人视为“简单”和没什么可学。我们何不就从这里人手来塑造一个艺术形象,以她的经历去生动地说明,就是在这样的岗位上也需要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呢? 我们就是在明确了这样的思想后,才发现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普通的女售货员已不是一个对我们的构思进行评判的朋友,而是一个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的模特了! 她就是在动乱当中毕业的高中生,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副食商场做售货员。她考过两次大学,均未考上。现在虽早已超过入学年龄却仍在坚持自学,劲头儿一点未减当年。在言谈话语中,她给我们的印象最突出的就是特别有修养,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气质:文明、清醒,有理想,有追求,有自尊,完全没有浑浑噩噩与低级、庸俗的气味……这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觅的吗? 然而,我们却没有这方面的生活。她一个人的经历,也难免局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去深入生活(到商店卖肉)和进行采访。虽然,最后完成的《盛夏》已同这位姑娘的经历相去甚远。然而她的那种特殊的气质和修养却始终起到了“性格核心”的作用。她的这种气质难道不正是当今许多青年所需要具备的吗?P5-7 序言 中国电影集团启动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家系列丛书”出版计划,问我有没有东西,我说:有!就把我从1978年到现在写的80多万字散文《电影·生活·梦》告诉了他们。实施这个计划的主编和编辑们看后觉得不错,我很高兴。这件事使我又重新感受到了年轻时在北影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那种幸福感。在整理旧稿时我发现:有些原本是写给自己、从未想过发表的文字,回头看来不仅质量高,而且很有社会意义,就也稍加改动,编了进去。有些旧稿重新阅读时,感到写得不够充分或还不到位,于是又修改并增加了一些内容。有的是我一直想写,却因为教书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写。这次,我拒绝了所有的课约,专门静下心来,把那些一直想写而没有写的文章写了出来。如此,不仅这本书变得厚实了,其文学性也增加了。 这部散文集的基本脉络是再现我从一个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生怎样一步步成长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历程。其中,我把家人和我的生活——实际上,这也都是和我的艺术生涯紧密相连的——也加了一些进去。于是,就成了目前本书的基本格局。其实,书里的一些文章,纯粹源于我对写作的热爱。积习使我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把我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各级领导、老艺术家们对我的关心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不想,这些东西成了可贵的史料。中影集团请年轻人帮我把曾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集结成册,使之成书出版,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对此我深表感谢。 北影是由延安电影团和华北电影队接收原中电三厂建立起来的。领导和主创班子以及基本的艺术和技术队伍都是从延安或上海来的,政治素质很高。我之所以历经许多磨难至今依然开朗、阳光,是和北影这样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本书是我对北影的一份心。我爱北影!年事已高的我每每想起这些往事,那份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北影的爱就会像温泉汩汩泛起。 本书记录的一些事,不论大小都是我真实的经历。老北影人都是它的见证。我觉得这些文字比我拍出的电影更重要。一位电影名家说过,书籍常常比拍摄的影片行之更远。这话说得真好! 是的。我希望人们通过我的这些记事文字能永远记住老北影的先驱者披荆斩棘创建北影,并使她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块金字招牌所付出的艰辛…… 后记 书编撰完了。但我仍感觉还有许多话要说。北影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我还在电影学院读书,没赶上。但有过几次来北影当群众演员。拍摄之余,我看到那些老北影人紧张的工作节奏、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都给了我这个刚刚进入影圈的年轻人以深刻的印象。 毕业后,刚分配到北影便赶上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把北影昔日美好的秩序和艺术氛围都给破坏了。但以汪洋同志为首的老领导们还在,老艺术家也还在,虽然大多都横遭批斗或无情打击,他们的意志并没有被摧垮。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一切又都云开日出,恢复了老北影的传统。汪洋重回他的位置,被“四人帮”践踏得不成样子的北影又焕发了生机。而我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成长经历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从1978年我开始给各报纸杂志投稿,到后来报刊向我约稿。我是来者不拒,写了不少小说、散文、纪事和影评之类的东西。但倍感遗憾的是,我有些比较好的文章或作品,甚至可以说比较得意的东西,由于自己的藏书较多,个人的剧本和文章的底稿也比较多,积压重叠得许多都没找出来。但出书的时间到了,也就只好如此了。 不过,在我编完通读的时候,有一点很觉欣慰。那就是: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想过,我记录的虽是北影的一些与我个人有关的事,但结果却记录了北影曾经的一个时代!虽然它很不完整,也并不出色,可正如人们所常说的“一滴水也能反映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回忆起我在北影度过的青春年华,虽也曾有许多挫折和苦痛,但我还是感到幸福多多。 人是需要懂得感恩的。本书记述的既有我对北影的感恩之情,也有我对父母和亲人的感恩之情。如今中影集团又把我这些文字变成一本书,我的幸福之感就更加浓烈了。这实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